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哥只是一個傳說:中國四代機跑不出殲10的影子!!

[複製鏈接]

1497

主題

1859

帖子

118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霹靂舞者 發表於 2010-2-22 17: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霹靂舞者 於 2010-2-22 17:18 編輯

中央電視台七頻道權威電視欄目《防務新觀察》11月21日播出《中國四代機猜想》之後,引起各方的廣泛關注。中國空軍有關部門負責人接受了中央電視台《防務新觀察》的獨家採訪,就媒體上各種關於四代機的報道予以澄清。該負責人表示,國內媒體引用的「四代機」一詞,已引起社會關注。目前,在作戰飛機划代表述上,美、俄兩國不盡一致。 美國將突出中低空、亞跨音速機動性的f—15、f—16戰鬥機劃分為三代機,將突出隱身、超音速巡航和超機動性能的f—22、f—35戰鬥機劃分為四代機。俄羅斯則將米格—29、蘇—27/30等戰鬥機劃分為三代機,將蘇—35等三代改進型飛機劃分為四代機,將具有隱身、超音速巡航和超機動性能的新一代戰鬥機劃分為五代機。我國作戰飛機主要是在引進、仿製俄制裝備的基礎上進行的自主創新發展。媒體所稱的「四代機」,實質上是指殲—10改進型系列飛機。   在《防務新觀察》播出的節目中,我個人也認為,武器裝備的划代根據國情軍情有著很大的差別,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向來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無論是在飛機還是在艦艇的研製方面,都不應該簡單地套用西方的模式,而是應該走自己的發展道路,創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武器裝備發展模式。就四代機而言,我在已經播出的節目中強調,中國不應該尾隨西方既有模式,應該海納百川,融合和借鑒西方已有的先進技術,綜合集成后創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戰鬥機,這樣的戰鬥機,不一定再稱為第四代戰機,應該稱為現有機型的信息化改進型,或稱為中國第一代信息化戰鬥機。我認為該機的主要技術是借鑒了殲-10戰鬥機的技術,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進之後的新型產品,就像我國第一步先引進俄羅斯的蘇-27,然後引進俄羅斯的零部件加工生產出殲-11,再在此基礎上研製具有中國特色的殲—11b。殲—11b是什麼?如何給它划代?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對於媒體大肆炒作的中國「四代機」,我多次表示深度質疑。此前,有不少媒體聲稱四代機將於年度試飛,並於幾年內服役,一旦服役其性能將超越美國的f-22和f-35。西方媒體也跟著推波助瀾,好像中國空軍一夜之間就會超越美國空軍成為世界上最為強大的空中力量。美國空軍現役5500架戰鬥機,三代機是其骨幹和主力,四代機已有數百架。中國空軍現役飛機數量和規模只有美國空軍的幾分之一,且二代、三代並存,所謂的「四代機」(實為殲10改)目前還在研製之中,即便是十年以後陸續服役,屆時美國的四代機將考慮淘汰的問題,美國新一代的五代機、空天飛機、全自主式無人機將會服役,如此說來屆時中國戰鬥機還是落後美國17-20年以上(f-22是2002年服役的)。從軍費投入上來看,今年美國的軍費是5500億美元,戰爭撥款1300億美元,二者相加是6800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的年度軍費還不到人家的一個零頭,才600億美元!
  在節目中我一再講,得標準者得天下。美國率先搞出二代機、三代機、四代機,因為它能夠控制媒體,有話語權,所以就很自然地確定了一些戰鬥機划代的標準,以後世界所有國家戰鬥機划代都自然不自然地往美國這個標準上靠。一代飛機從研製到裝備部隊要20多年,你只要上了美國飛機划代的套兒,就會形成尾隨式發展的模式,就很難走出困局。俄羅斯向來我行我素,不管美國怎麼划代,他自己仍然按照自己的戰鬥機發展模式進行划代,所以蘇聯和俄羅斯的戰鬥機目前最新發展到第五代機。這個第五代機大致相當於美國的第四代機,但兩國標準有著嚴格的區分,且重點不一樣。
  中國的戰鬥機最早成套引進俄羅斯的裝備,後來開始研仿,在研仿和使用的基礎上,開始創新自己的戰鬥機,因而出現了殲7、殲8、殲10這樣一些戰鬥機。現在大家熱議的第四代戰鬥機,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蘇俄五代機的概念進行延伸的,也就是說,如果殲-10是三代半的話,新研製的戰鬥機是該型戰機的發展型,即便是稱作四代機,也是俄羅斯概念中的四代機,俄羅斯的四代機就是西方三代半到四代之間的過渡機型。
  今年是大喜之年,年初的4月23日海軍大閱兵,展示了中國海軍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中國海軍的大型水面戰鬥艦艇、核潛艇引起各國的高度關注,同時對潛射核導彈和航空母艦展開了無限的猜想,致使「中國海軍威脅論」開始泛濫。國慶閱兵中,陸海空和二炮先進裝備進行了展示,「中國威脅論」沉渣泛起。11月11日中國空軍60年慶典,空軍展示了戰鬥機、預警機、加油機等最新的戰鬥機和幾乎所有先進的裝備,媒體便開始對四代機進行暢想,「中國空軍威脅論」又開始升溫。
  過去,我們很少像現在這樣全面展示新型武器裝備,西方媒體攻擊我們不透明,因而胡亂猜測。今天,我們高度自信,利用海軍和空軍成立60周年、建國60周年的契機,全面展示了60年來的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這應該算是很透明了吧?可西方媒體卻又藉此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我們不展示新型裝備說我們軍事不透明,藏著掖著不給看,胡亂猜疑,現在什麼都給看了,又說中國嚇著他們了,中國的武器裝備太先進了。西方能不能告訴中國,我們該怎麼樣你們才更舒服?

  對於社會上的軍事發燒友而言,大家喜歡兵器,痴迷於兵器,這都是好事兒,總比一天到晚傻樂呵、沉迷於娛樂要強,但是要記著,不要幫倒忙,不要給那些製造「中國威脅論」的人提供炮彈,他們可以利用這些炮彈來攻擊中國,渲染威脅,從而獲得更多的軍費,製造更多的先進武器來遏制我們。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軍事發燒友在酷愛兵器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戰略思維和愛國情操,要學會冷靜客觀地看待兵器,不要「唯武器論」,不要過度鼓吹武器裝備的作用,更不要過分渲染武器裝備的性能,要知道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是與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創新能力、軍費的投入和已有武器裝備的現狀緊密結合的,絕對不要空穴來風,聽風就是雨,更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維判斷,要有獨立的觀點和認知。《防務新觀察》經常在這些方面給你以新的觀察,如果你依然關心中國的「四代機」,請你在下周準時收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0: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