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商戰之外的心靈牧場

[複製鏈接]

130

主題

170

帖子

1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森磊 發表於 2010-2-15 10: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自從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每年的GDP都能維持8%或以上的增長,這是以前所沒有見過的,值得國人自豪。然而激發活力的競爭並非不需要付出代價,改革開放固然改善了國人的物質生活,卻並不一定意味著人們更加幸福,因為生理需求只是人類諸多需求之一。
  實現自我的悖論
  美國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對人性的理解頗有見地,他把人的需求用一個五層高的金字塔來表達,從最底層到最高層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被愛需求,尊嚴與自尊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滿足人的生理需求並沒有滿足人的全部需要。一個高度競爭,快速發展的社會讓人們活在精神極度緊繃的狀態中,除了生理以外的需要更不易得到滿足。
  譬如說,人們會覺得非常沒有安全感,因為社會改變太快,人們害怕趕不上,並有隨時失去工作的可能。過分忙於工作也使人沒有時間滿足他們愛的需求——年青人沒有時間談戀愛,有家室的人沒有時間給自己的配偶和孩子,人與人之間更為膈膜,我們只能藉欲與激情的滿足來代替愛的滿足。
  至於自尊,工業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失去自我,人們只是社會大機器的一個小螺絲釘。卓別林在1936年的經典之作《摩登時代》早就宣示了工業社會這一問題。因此很多人為了肯定自我,不惜不擇手段把別人踩在腳下往上爬,或是掉進無休止的貪婪里,只不過是為了炫富,最終甚至身敗名裂。   
  我曾向專業人員提供創業輔導,言談中,常有中國工程師告訴我,他們在原公司產品中預留了一些「蟲子」(bug),以便日後奪取市場。他們想證明自己比別人有本事。這種滿足感的追求,也就成為動力。但這就像吸毒一樣,若錢不能繼續賺下去,生命就失去了意義。這樣的生活,已經失去制衡的力量,很不快樂。又如美國成衣業容許退貨。一般退貨率總在7%~8﹪左右。但這種政策若在中國推行,必定會造成嚴重的濫用,甚至有令企業倒閉的風險。
  這樣的社會也不一定能給人更多發揮自己的機會,因為在一個極度競爭的社會裡,人們更不能付出犯錯的代價。就以我最熟悉的IT企業來說,很少有公司會願意讓一個沒有經驗的員工去開發一個他沒有把握的產品,而情願讓員工無休止重複他本來就做得熟練的工作,至於一天那個工種的需求消失,員工面臨失業,那就與公司無關了。更糟糕的是,這樣的社會生態無意中鼓勵了人們唯利是圖,凡事只從經濟利益看,人被看為與機器一樣的生產工具,進而為了賺更多的錢而不擇手段。
  另一種價值譜系
  這似乎是市場經濟無可避免的代價,市場經濟的動力來自人的自利心,自私的心態如果不加以調節平衡,一定會產生弊端。馬克思的批判因此是有道理的。如何才能減少或避免這些因為惡性競爭而產生的負面後果?一些已開發國家的經歷或許可以為中國提供借鏡。譬如美國,雖然她採用市場經濟,提倡自由競爭,卻能長期保持高度的生產力,尤其在創意產業方面引領全球。美國也有惡性競爭與其他經濟問題,譬如說2001年Enron公司的詐騙案,2008年次貸風暴引起全球的金融危機,但是相對而言,美國的經濟罪案比較少,而且在出錯之後能夠自我修正,人們一般對生活的感受也比較正面,它的秘訣是什麼?
  要理解這個,必須從認識美國的文化開始。西方文化的根源,一是從希臘、羅馬承傳的希羅文化,另一是因基督信仰而來的基督教文化。希羅文化為西方人提供了民主法治的根基,而基督教文化則為西方人提供了道德基礎。後者對美國的影響尤甚,因為他們許多早期的移民是信仰最虔誠的清教徒,歷史告訴我們,這些人同時也是最勤奮、生產力最高的一群人,他們的信仰與理念一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美國的發展。這種文化強調愛、服務與饒恕三個重要的核心價值,能平衡自由競爭的負面影響,
  強調愛,讓人在競爭的環境中仍然看重個人的價值與權益,做到真正以人為本。一般人對自我價值的衡量,在市場經濟中都是把人當作商品考量,因此人的價值取決於才能、學位與財富。在這樣的文化里,人不可能得到尊嚴的滿足,因為只有少數的人能夠出人頭地。只有設立另外一種價值譜系,就是說,不管你的才幹,地位與財富,你都是有價值的,這樣,人才不必藉著不擇手段的競爭來尋找滿足、實現自我。
  其實看重人,不只無損競爭力,常常更是提高競爭力的秘訣。以前我在矽谷辦公司的時候就深有體會,一句嘉許的話,一個認可的眼神與拍拍肩膀,常常比加薪更能激勵員工的士氣,因為加薪只能增加人對生理的滿足——譬如可以到館子大吃一頓,或安全——譬如銀行的存款多了若干,但是拍拍肩膀卻能叫人覺得被愛與被尊重。
  美國社會充滿了成功卻不自滿、且能回饋社會的例子。耳熟能詳的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茨在2008年把他所有的財富580億美元全數捐贈作慈善用途,不留給自己的孩子;知名的高露潔牙膏的創辦人威廉•高露潔把他公司30%的利潤奉獻作慈善用途。這些事例在美國非常普遍,在中國還不多見。原因何在?不管這些人的個人信仰如何,他們都受到愛的文化的影響,使他們在一個市場經濟的環境中,不淪為惡性競爭、損人利己的奴隸,能夠把個人的成功升華,得到一個比較有意義也比較滿足的人生。
  這種工作觀也不只是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出人頭地而已,它要求人以服務他人為人生最高尚的目標。以美國的總統為例,每一個競選總統的候選人都需要公開他所有的財產,當他當選總統以後,他的財產需要交給一個管理公司來託管,避免藉職位謀取私利,因此在政府里工作,不只在金錢上得不到好處,而且常常會帶來損失,但是美國就有這樣的「蠢人」,情願放棄自己的事業,服務社會與國家。惠普公司的創辦人,董事長兼行政總裁David Packard,就是在事業頂峰的時候,毅然辭去所有職位,擔任里根總統的國防部次長,因為他們覺得服務他人更為滿足。
  這也能從日常瑣事中看出來。在美國大部分地方,尤其是小城市,可以夜不閉戶。車子在公路上拋錨,多數都會有人自告奮勇來解救。《讀者文摘》曾選擇10個大城市,用故意丟棄錢包的方式來測驗人們的誠實度。結果有70﹪的人在拾到錢包后,會按著錢包中的電話號碼通知失主。
  美國文化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它承認人非完人,人性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因此容許人有犯錯的機會,只要人能夠從失敗中學習功課,就能從頭再來。這樣的觀念,能讓失敗者不至於死無葬身之地,能夠「再生利用」,捲土重來,又讓人與人之間多了一份包容與和諧。就以林肯總統為例,他經歷了多次的生意失敗與競選失敗,但是他卻是美國歷史上最優秀的總統。
  中國人也有「大我」的觀念,但近數十年來經過屢次波折,人心已冷。這可能是造成大家向錢看的因素之一。另外,東方文化雖然也強調做人的大道理,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辭讓之心,善惡之心,是非之心」。但我個人觀察,其出發點已經淪落到以個人和家族的利益為優先。中國人講究的是「光宗耀祖」,也就是說,一切道德與是非的規範是建立在關係的遠近上。  
  反之,西方雖然奉行個人主義,但也尊重他人權益,強調「要愛人如己」。這種價值觀也影響了人的幸福感,即使遇見危機或困難,人仍然可以藉著信仰得著平安。不管是果真如此還是一種心理作用,對當事人而言是真實的,因此他們安全的需求也就得到更大的滿足,能把注意力不放在抗爭、埋怨上,而放在解決問題上。
  溯本求源,這不只是一個受教育與否的問題,也不只是一個制度、法律的問題,更不是一個「主義」的問題。價值觀背後的動力,才是關鍵。只有擁有以愛心為出發點的價值觀,才能找到真正的滿足。這種動力來自「傻氣的執著」,來自對人類「打不倒的樂觀」,來自「不灰心的愛心」;來自「一顆新的心」和「新的生命」,這生命帶來了人生中的質變,而不只是量變。
  一個民族的文化,如同一個公司的文化一樣,能夠對這個團體的將來有最決定性的影響。我可以斷言,在國家與國家長期的競爭中,最後脫穎而出的一定是一個擁有最優秀、最高尚文化的國家。反之,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沒落,通常是從她的文化沒落開始,即使美國也不例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06: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