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場政治鬧劇中谷歌的拙劣表演(轉

[複製鏈接]

5

主題

8

帖子

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語之聲 發表於 2010-1-24 15: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場政治鬧劇中谷歌的拙劣表演(轉)

[人權論壇] 一場政治鬧劇中谷歌的拙劣表演
擾攘多時的「谷歌事件」被美國政客在幕後攪得沸沸揚揚,到目前雖然還沒有結束,但是,事件背後隱藏的政治圖謀越來越清晰。谷歌自始至終受到美國政府的操控,而它的台前表演並不光彩!
筆者反覆查閱了由谷歌高級副總裁、公司發展兼首席法律顧問David Drummond執筆的官方blog。該blog聲稱Google「偵測到一次來自中國、針對公司基礎架構的高技術、有針對性的攻擊,它導致我們(Google)的知識產權被竊。」「攻擊者的首要目標是進入中國人權活動人士的Gmail賬戶。」「我們在2006年1月在中國推出了google.cn,因為我們相信為中國人拓展信息獲取、加大網際網路開放的裨益超過了我們因在網路審查上做出讓步而帶來的不悅。當時我們明確表示,我們將在中國仔細監控搜索結果,並在服務中包括新的法律法規;如果我們認定自己無法實現上述目標,那麼我們將不會猶豫重新考慮我們的中國策略。」 「這些攻擊和攻擊所揭示的監視行為,以及在過去一年試圖進一步限制網路言論自由的行為使得谷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我們應該評估中國業務運營的可行性。公司已經決定不願再對google.cn上的搜索結果進行內容審查,因此,未來幾周,公司和中國政府將討論在什麼樣的基礎上我們能夠在法律框架內運營未經過濾的搜索引擎,如果確有這種可能。我們認識到,這很可能意味著公司將不得不關閉google.cn,以及我們在中國的辦公室。」
該文先是煞有介事地聲稱受到了攻擊,「知識產權被竊」,感到「不悅」,基於受到了攻擊和「監視」,網路言論自由受到了「進一步限制」,把自己裝扮成受害者,進而威脅恫嚇「公司將不得不關閉google.cn,以及我們在中國的辦公室」。
本來,網際網路上受到黑客入侵或攻擊是經常發生的事,受到入侵和攻擊也不光是谷歌。中國本身就是網路黑客攻擊的受害國,2008年,中國大陸受到來自境外的網路攻擊數量同比增長了148%。中國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黑客攻擊行為。所謂「知識產權被竊」,其實谷歌本身也並不光彩,谷歌公司就未經授權掃描大量中文作品,侵犯了中國作家的著作權。谷歌中國(google.cn)存在大量淫穢色情和低俗信息,違反了中國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嚴重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眾所周知,網路監管已成為各國政府積極應對的問題和頭等大事,在「虛擬」的網路空間,亟需現實社會的法律制約和管制。英國《金融時報》透露,多家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對40個國家、1000多個網站進行了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對網際網路進行審查和監管,而且這種行為正在迅速擴散,相關技術的進步和一些國家原來對網際網路審查的經驗,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一趨勢。而目前各國網際網路監管和防範主要集中在這幾方面:一、防範網路犯罪。二、限制不健康內容的傳播,禁止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各國政府和社會都限制傳播色情、暴力、宗族和宗教岐視等不良網路行為。比如,德國國會制定的法律嚴格禁止在網路上鼓吹納粹主義。義大利對於網路的監管也相當嚴格,除了色情內容外,極端言論也是政府重點監控的範圍。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網站每天安排兩三名編輯,24小時輪流監看新聞跟帖和網友評論,實行先審后發的措施,平均刪貼量在20%左右,涉及極端主義、色情、暴力等方面的內容一般不會允許發布。三、重視保護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如何在網路世界將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區分開來,限制未成年人的上網許可權,尤其受到政府的關注。網際網路管理非常寬鬆的美國,卻是實施網路監管最早的國家,從1996年起已通過了《兒童在線保護法》、《兒童網路隱私規則》和《兒童網際網路保護法》,從法律上嚴格禁止兒童在網上接觸只有成人才能接觸的內容。 四、控制對他人隱私和人格的侵犯。很多國家重視對用戶個人隱私的保護,反對在網路上擅自公布他人的個人資料或動用跟蹤技術監視用戶的在線狀況,反對發布侮辱、傷害他人的跟帖、博客等。歐盟明確把尊重隱私作為網路管制的重要原則。對於這些現實情況,為什麼作為網際網路搜索引擎龍頭老大的谷歌,就置若罔聞,而偏偏對於在中國所受到的管制「不悅」?中國是一個主權國家,你要在中國賺錢,就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
誠然,谷歌要退出中國,也許有某些商業利益的考量,但重要的方面還是政治因素。根據美國媒體披露,谷歌與奧巴馬政府關係密切,它一直在華盛頓默默建立政治影響力,它為奧巴馬兢選總統出錢出力,其多位高層被延攬進了奧巴馬政府擔任要員。谷歌向中國發難,發表聲明宣布全面撤出中國市場之前,顯然是得到了白宮的默契,白宮直接插手整個事件。「網路言論自由」只不過是幌子。谷歌固然要從中國取得最大利益,但它更主要的是奧巴馬政府與中國外交博弈的一隻棋子!在這場博弈中,它採用了欲擒故縱的手法,用廣東話來說,是在向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拋浪頭」!可不是嗎,你看,他們先是實牙實齒地聲稱要退出中國市場,美國政府更揚言就谷歌事件照會中國,可事隔幾天後又否認關閉中國公司,他們的CEO Eric Schmidt 還「極富感情色彩地表示『我們愛中國和中國人民』」。不管是前倨後恭,還是耍滑頭,總之,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在原則問題上是不會讓步的。中國官方嚴正表示:外國企業在中國應該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尊重中國公眾地域和文化傳統,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谷歌當然也不例外。
竊以為西方政客與中國打交道時,往往犯了一個大錯:他們總是用他們的思維邏輯去看待對手,他們根本不去也不想真正了解中國的民族文化,於是乎,他們總是高估自己,而低估了對手;又或者橫蠻地強迫人家接受他們的所謂價值觀。與此同時,他們的所謂「民主」、「自由」、甚至「真理」都是有雙重標準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0: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