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Google在中國的大失敗需要給投資人以解釋

[複製鏈接]

6

主題

353

帖子

577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jshhyy 發表於 2010-1-16 2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Google不是國營企業,而是一家是上市公司。公司的管理階層需要對董事會和投資人負責。Google在其它市場上的摧朽拉枯般的擊敗一個個的有力對手。但在中國市場遭受慘敗確實是一件讓Google公司的管理層極其難堪的事情。更何況中國是大家都看好的一個具有巨大現實意義,並且蘊藏巨大潛力的市場。

  從市場經營結果來看,Google.cn確實沒有存在的理由。不僅需要大量投資,但在競爭對手的打擊下, Google.cn毫無還手之力。關掉Google.cn是市場決定的。正如資深網際網路分析師洪波所說:「Google在中國已經運營了4年多,這些投入是白費了。」

  不僅巨大的投入打了水漂,而且喪失一個巨大的市場,Google的管理層必須給投資人一個的解釋。這是西方企業管理層的基本倫理道德。但不幸,這次中國政府做了Google公司管理層的替罪羊。

  如果中國的網路監察制度是在Google進入中國后新出來的一個制度,最後逼得Google無法經營而被迫退出中國市場,Google滿腹怨氣是情有可原的。只有在這種情況下Google才有資格以如此的高姿態發表如此高調的聲明來佔領道德制高點。但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中國政府的網路監察制度並不是什麼秘密。更重要的是這一制度在Google進入中國之前就存在。其次中國的實際情況是審查制度越來越寬鬆,網路上的言論也越來越開放。國內的群體事件也基本上能在網路上得以公開報道,新政策的出台也能被公開討論。這個趨勢是明顯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09年的綠壩軟體事件。這一新政策就在網路上被公開討論,最後的結果是中國政府讓步。其它群體事件如2008年的貴州省甕安縣的萬人大騷亂、2009年湖北石首因一廚師非正常死亡而導致數萬群眾參與的騷亂、湖北烈女鄧玉嬌事件,這些基本上在網路上被公開地討論,並且推動了事件朝正確方向解決。不用我一一舉例,這類的例子已經很多了。這些例子無疑是中國網路監察制度走向寬容的見證。

  Google是在中國政府的網路監察制度更嚴格的時候進入中國市場,希望在中國市場分得一羹。在中國政府的網路監察制度越來越寬鬆的情況下退出市場,但站出來高調批評網路監察制度,這本身就是滑稽的,也是站不住腳的。至少表明Google和其聲明中的道德是格格不入的。Google只不過是利用政治作為撤出中國市場的遁詞。正如中國市場研究集團董事總經理小山(Shaun Rein)所說:「我想谷歌只是在找個體面的方式來撤出中國。谷歌在中國的業務並不好,根本就鬥不過百度。」

  Google並沒有反省其在中國的不爭氣和無所作為,如果不再擺出點政治公關言辭,怎麼能夠安撫本土之輿論呢?政治成了Google在中國大潰敗的一塊遮羞布。

  Google的雙重標準證明其只在乎利益並不在乎道德

  按照Google自己的高調標準,Google本身是一個高舉道德大旗的魔鬼。2008年印度22歲的IT專業人士Rahul Krishnakumar Vaid因為在Orkut網站寫下「我恨索尼婭甘地(I hate Sonia Gandhi)」而遭逮捕。Orkut是Google在印度的一個社交網路網站。Google立即向印度警方提供了Vaid的Gmail電子郵件信息。 Vaid被起訴了違反了印度刑法第292條和信息技術法第67條,在網上社區發布辱罵印度國大黨領袖索尼婭甘地的內容。如果被判有罪,他將可能要入獄5 年,罰款10萬盧比。Google聲稱:Google致力於保護用戶隱私,但Google必須遵守所在國的法律。

  這還並不是第一起印度政府在Google幫助下逮捕其公民的事件。2007年11月也有一位名叫Lakshmana Kailas K的網民也是在Google的Orkut網站上張貼了一張褻瀆印度教聖人Shivaji的圖像,印度官方要求Google提供該網民的IP地址, Google完全配合,這位印度網民隨後被印度政府逮捕,並遭受毆打。更為不人道的是該網民在印度監獄里被強迫用同一個碗吃飯和撒尿。更出乎預料的是事後證明該網民是被冤枉的。

  Google關閉在華業務對中國網民影響有限

  正如前面述及,中國網民上Google其實主要有兩個途徑。一個是中文站點Google.cn,另外一個就是Google的全球網站Google.com。而後者才是中國網民進入Google網站的主要途徑。Google.cn本身對中國網民無關緊要。即使Google退出中國市場,其實也就是關閉 Google.cn,再多就是關閉在華研發。這對網民影響並不明顯。更不是有些文章恐嚇說:Google關閉中國網站會讓中國網民孤立於網際網路之外。

  新華都集團總裁兼CEO唐駿說:「這對中國網民是無所謂的,但這將是他們做出的歷史上最蠢的決定,放棄中國等於放棄半個未來世界!」

  當然說一點影響都沒有也是不可能的。至少還有極少部分中國網民在用Google.cn網站。收到波及Google的Gmail服務業完全可能被中國政府切斷。但Gmail的電郵服務的替代者多得數不勝數。

  總之,Google退出中國市場,只是退出在中國的經營。並不代表中國成為網際網路的孤島。

  網路監管中國政府並不是唯一一家

  美國政府在911事件后出台愛國者法案。這個法案以防止恐怖主義的目的擴張了美國警察機關的許可權。根據法案的內容,警察機關有權搜索電話、電子郵件通訊、醫療、財務和其他種類的記錄;減少對於美國本土外國情報單位的限制;擴張美國財政部長的許可權以控制、管理金融方面的流通活動,特別是針對與外國人士或政治體有關的金融活動;並加強警察和移民管理單位對於居留、驅逐被懷疑與恐怖主義有關的外籍人士的權力。這個法案也延伸了恐怖主義的定義,包括國內恐怖主義,擴大了警察機關可管理的活動範圍。美國甚至允許不經許可,執法機關就能監視公民通訊。

  加拿大的個人信息及其電子文件法案本身就允許執法機關在法律許可範圍內調查個人信息。2007年加拿大媒體報道,執法部門正在爭取不經許可而進入公民私人信息的權力。同樣在 2007年,一條新的法案要求加拿大的網際網路服務商和手機服務商在沒有許可的情況下向警察即使提供用戶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地址、網際網路地址等。

  根據加拿大CBC網站報道,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德國和瑞典都有類似的法律條款。

  英國2000年的調查權力規範法案就明確要求網際網路服務商安裝相關係統來幫助執法機關追蹤電子通訊。

  Google高調退出中國可能不單純

  2010年1月7號,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在國務院請吃飯。這是一場小規模的晚宴,規模雖小,來客卻都是通訊科技界的重量級人物。客人名單上有谷歌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 (Eric Schmidt)、Twitter聯合創始人傑克·多爾西(Jack Dorsey)、微軟首席研究與戰略官克瑞格·蒙迪(Craig Mundie),以及Mobile Accord 總裁 James Eberhard, Cisco 的行銷總裁Susan Bostron, 紐約大學教授 Clay Shirky, Personal 個人民主組織創始人Andrew Rasiej等。這是美國國務院利用信息技術來推進美國外交目標的努力的一部分。

  沒過幾天,在2010年的1月12日Google就跳出來。Google是否在為美國政府的政治目的服務呢?大家拭目以待。如果Google成為美國政府的政治打手,那中國政府對其政治約束是完全必要和合理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5: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