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五嶽散人的三級憲政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0-1-11 11: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Hanxin 於 2010-1-11 11:30 編輯

http://622007900.qzone.qq.com
三級憲政專家兼風月幫執法長老

從某須有到眨眼罪 2010年01月09日 分類:個人日記
今天,隨著重慶李庄案一審判刑兩年半的判決出來,馬上就有人說是中國司法最黑暗的一天。這話說錯了,李庄案並非是中國司法最黑暗的一天,在他的案子之前有過、在他的案子之後還會有至少是同樣黑暗的時候出現,這已經是毫無疑問可以確定的事實了。
可能有人會問,之前有同樣黑暗的事情發生還好理解,畢竟我們是經歷過文革的,為什麼說以後還會有同樣黑暗或者更加黑暗的時刻出現?難道我們不是在逐漸走向法治與文明么?應該說大方向確實是如此走的,但一股黑暗的回潮並非是不可能,而且可以相當確定的出現在前方。
李庄案所展現的特徵有二。
首先,抓捕李庄之後,利用所掌握的媒體發布虛假的信息。比如在媒體上說李庄曾經發過「人傻、錢多、速來」的簡訊給北京的同行,實際上在法庭當中從未出示過這份證據。而這份證據的直接證明力足可讓任何為李庄辯護的人士閉嘴,而這份證據並不難以取得,只要去運營商那裡提取就是。在造謠而造成輿論之後,這個審判即使在大眾矚目下,也具有了某種正義性。
不但是操控當地媒體,甚至有關機構還通過關係使得《中國青年報》這樣的報紙同步發聲。當時那份註定要釘在恥辱柱上的通稿給了包括《人民日報》、《法制日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只有中青發了出來。此事在《新京報》的調查里已經被披露,完全是利用媒體造成未審先判。
記得就在前段時間,最高法還下令媒體不能有所偏頗的報道。雖然這個東西是完全非法的規定,最高法也並無立法權,但這個行為也算是抽在最高法臉上的一記響亮的耳光了。這記耳光是完全應該抽的,只是沒有想到居然是被確實有傾向性的報道所為。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看出「法而非法」,從上到下都沒真的把法律放在眼裡。互抽大嘴巴的結果,就是最高法的規定成為了廢紙,而真正有傾向性的報道不會得到任何追究。
其次,在庭審時被辯護律師把麵皮剝得一乾二淨、全社會都在關注這個司法進程的時候,不但在庭上把所謂的李庄嫖娼作為道德大棒來使用,而且在任何證據都不構成相關性、任何證人都不許出庭的狀態下,依然悍然而判罪。
自從去年開始有一個跡象就令人擔憂。各個政府機構在使用起權力的時候,已經再無任何一點猶豫與顧忌,而是更多次的表達了「我的地盤我做主」的豪情壯志。無論是鄧玉嬌案還是綠壩事件,也無論是經濟領域還是民事領域,原本對於輿論與群體性事件的那點敬畏漸漸開始蕩然無存。其手段表現為封鎖輿論在前、司法審判在後,即使出了事情也要死扛到底,並且堅決不許有追問與下文。甚至在民生領域當中,哪怕是明顯盜用公民名義所召開的水價聽證會,也被事後進行了追認與背書。
與此同時,對於輿論的封禁越發的明顯。網路已經成為民意表達的出口,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針對網路的行動,其正義性是可以商榷的,但其越來越緊的、藉助在某種程度上合理的掃黃打非為借口的封站、封網的措施,在在都顯示出封禁輿論的本色,而非純粹的掃黃打非。
於此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時,李庄案的出爐已經成為了一個很不妙的象徵,這標誌著很可能再次出現「按需執法」、「按需審判」的舊日景象,法治社會不但遙遙無期,更可能是倒退幾十年。並非是在司法領域當中有此怪相,在經濟領域當中,「國進民退」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成果眼看著真是要開歷史的倒車了。

--------------------------------------------------------------------------------

誰給黑心商人發的通行證 2010年01月08日 分類:個人日記
記得2008年毒奶粉事件爆發的時候,是上海的《東方早報》一位記者率先點了當時還活著的「三鹿」奶粉的名號,最終引爆了這個事情,乳品行業真可謂哀鴻遍野,甚至有某乳品公司打出了親情牌,以國外資金、註冊之身而大談自己是民族企業云云,抓救命稻草的心態一覽無餘。
時間才過去十數個月,上海的「熊貓奶粉」再次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這事兒說來諷刺,竟然在中國最具有商業精神的城市再次看到這麼熟悉的化學品名字,而當時也正是上海的媒體冒著萬千風險捅破的這層窗戶紙,這樣的商業精神還真是讓人覺得具有不少中國特色。
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與三鹿毒奶粉事件相似的是,上海的「熊貓奶粉」被查出問題也並非是在這幾天,而是而是在8個月之前就已經東窗事發。我們回想一下,8個月前就查出問題的話,距離大規模的毒奶粉事件也不過半年的時間,這已經不是膽大妄為了,而是根本就有恃無恐。
何以有恃無恐?這就要說到具有中國特色的「商道」了。毒奶粉事件幾乎顛覆了中國乳品企業的江山,雖然在當時某些機構有計劃的爆料某些進口乳品如何不好的新聞,但大廈將傾是顯而易見的。半年的時間並不能讓中國的乳品企業恢復元氣,此時再出現一家頂風作案者,估計中國的乳品業就真的成了上海的「樓倒倒」,再也站不起來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官商攜手再次力挽狂瀾,壓制消息長達8個月之久,爭取到了乳品業復甦的時間。數字顯示,2009年前三季度,國內乳品產量累計高達1423萬噸,同比增長3.42%,乳業產品銷售率整體超過95%,行業景氣指數為95.5點,距離最高點僅差4.5點。這時候再出事的話,也不過是小小的動搖一下銷售數字,因為我們的消費者畢竟是健忘的,即使不健忘的話,有些人也能讓他們健忘起來。
這也就是我們這裡的「商道」之一,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官商道」。一邊是為了自己行業與企業的生存,從而下了大力氣做好公關工作;一邊是為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從而把很多消息屏蔽掉。一根繩上拴兩個螞蚱,除非是鬧得實在是掩不住,否則的話就是這種太平盛世的景象。
所以,您說這個黑心商人橫行的通行證是誰發的?有人說,這像房地產業一樣,是商人綁架了有關部門的結果,這個說法當然是不對的。這種情況完全是一種共生的關係,談不上誰綁架誰,而是在一個槽子里尋覓吃喝而已。
記得在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剛剛被揭露出來、河北當地掩蓋此事的行徑也初步曝光時,我寫評論說過:在一個官方對這種事情進行掩蓋的地方,這種毒害社會大眾的事兒就會不斷發生,即使不是三聚氰胺也會是別的東西。道理很簡單,這些人想到了經濟發展、想到了官帽黃金,但從來沒有想到過「人」的價值。
此話並不是我有先見之明,而是無數已經發生過的事實作為藍本。食品安全出了多少事?建築質量出了多少事?有任何一個領域當中,這種事情不是反覆出現么?我想是沒有的。其實這件事唯一給予我驚訝的,倒是複發時間竟然如此之短,看來我還是太善良了。不過這也不奇怪,三聚氰胺事件下台的官員都已經復出了,這是我們應該想到的。

正義的棒子 2010年01月07日 分類:個人日記
根據報道,幾位大學生做了一個挑戰「迪斯尼帝國」的行動。具體方式是以應聘的方式進入迪斯尼產品的代工廠,考察其工作環境與工人生活。一共調查了6家廠子,除了一家之外,其他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問題。然後大學生們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其調查報告,結果沒有來一家媒體,後來把這份報告通過網路的途徑散發,最終引起了關注。而迪斯尼公司也派員來這些代工廠調查,承認了某些方面的不完善,並承諾做出改進。
對於這些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勇氣與社會責任感還是應該肯定的,至少比很多人確實強多了,但挑戰「迪斯尼帝國」實在是不知所謂的一件事,畢竟那些工廠是迪斯尼的代工廠,並非屬於迪斯尼的產業序列。就如同打擊某毛巾廠商的違法用工時,卻宣稱自己是在打擊沃爾瑪超市一樣,完全是文不對題的做法。至於讓迪斯尼來解決代工廠的工人待遇問題,當然就更是不太靠譜。畢竟那是採購商品的商業公司,代替我們這裡的民政以及勞保部門說話,頗有主權喪失的隱憂。
有意思的是,迪斯尼公司竟然認可了這種挑戰,並且真的派員去調查代工廠的生產狀況。這倒不是帝國主義企業有意侵犯我國主權以及干涉我國內政,而是這些偽善的商業帝國主義分子們最近頗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嚮往,主要原因是他們為了降低採購價格而把代工廠放在發展中國家,然後靠著這些地方低成本以及低人工的優勢,增加自己的競爭能力或者利潤水平。但這種伎倆未必能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很多媒體把這種過度壓榨代工廠或者供貨商的行為做了揭露式報道,國外很多地方的消費者自發的組織運動不買這些地方質優價廉的好貨,寧可去買貴一些的東西。
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以及利潤壓力之下,商業帝國主義分子們終於改變了自己的做法,把代工廠的監管也納入到議事日程,往往在選擇一家代工廠或者供貨商的時候,還要考察其工人的勞動保護狀況以及工作環境,然後適當的給予一些價格方面的退讓,讓代工廠們能夠得到稍微合理一些的利潤,從而增加對於工人的保護與權利。也正是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才能看到這種挑戰「迪斯尼帝國」的新聞,也才能看到迪斯尼派員過來檢查代工廠的生產狀況,而不是直接回答這些學生一句「關我鳥事」拉倒。
商業規律以及社會覺醒的道義力量,可以強迫一些以利潤為最高目標的公司承擔起原本不屬於他們的責任,但在我們的某些宣傳當中,這部分社會的良性互動是被遮蔽的。在這些學生看來,這全部是商業帝國的錯誤,以至於很是悲壯的去挑戰這種在他們看來「良心大大的壞了」的商業帝國,並且認為其行為具有天然的正義與合理性。
但事情的順序並非如此。這些學生所調查的代工廠都是在當地具有合法身份的企業,其各類許可證並非是迪斯尼公司所頒發,而是由政府的各類主管機構認可的。在一個社會裡,真正要體現勞工的價值與權益,憑藉商業公司的道德以及消費者的壓力是不夠的,政府的強制力不但是一種必須,而且是一種必然。這些血氣方剛的學生不去政府部門為勞工維權,而是針對迪斯尼公司做這種挑戰,不能不說是受到了某種誤導之故。
著名學者秦暉先生有言,我們這裡的經濟發展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低人權優勢」,也就是說不重視勞工權益才取得了低成本的優勢。這個原因並非來自外部,恰恰是最該出面維護的機構沒有真正履行自己責任的緣故。
所以,在認可學生們的熱情與正義感的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社會正義所實現的途徑。途徑不對的話,所有的正義都可能成為棒子,總會打在不恰當的地方。

--------------------------------------------------------------------------------

不知感恩的地方沒有尊嚴 2010年01月05日 分類:個人日記
我們這些年說到某些「戰線」的時候,各種溢美之詞如同批發的劣質旅遊紀念品一樣,往往雷同並且質量堪憂,比如說誇獎的時候往往先列舉成就以及投入,然後說自己比自己同期增長了許多;而說到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各種措辭也會相當的一致,把某些惡行同時包裝成「丟卒保帥」更是一種常用手法,把失業叫做下崗算是溫柔的,全國一盤棋與產業調整都算是升級版了。最近我們在教育「戰線」又一次看到了這種景象。
說起教育這件事來,很多時候的形容詞都是什麼「百年大計」、「民族未來」,但我們這裡的百年大計投入上是很可憐的,大概佔到GDP的4%左右,這方面的世界排名從后往前看能夠更快的找到我國的名字,「百年大計」大概翻譯過來就是「百名之後」了。當然,這也不是沒有理由的,比如說我們這裡的底子薄弱啥的,到現在都算是很合理的借口之一。
雖然底子如此薄弱,很多成就還是值得一談的,比如說我們的基礎教育問題就有很多人認為是很成功的,從理論上說,基本上現在的孩子都有上學的機會,成為文盲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這其中公辦教師當然功不可沒,我們這裡的曾經做出巨大貢獻的民辦教師與代課教師,更是起到了很大作用。或者我們可以這麼說,沒有這些人在中國條件最苦、師資力量最差的地方堅守著,現在供某些人吹牛的極低文盲率就不會這麼好看。
但很遺憾的是,代課教師將要在一刀切之下消失於歷史的舞台,而且對於他們來說,很多的情況下不但沒有為他們這麼多年的貢獻獻上一些敬意,就連給予的補償也少得可憐。甘肅這地方陸續清退了45萬代課教師,有些代課教師平日的工作只能每月拿上兩三百元,而這三十多年的堅守之後,被清退的補償卻只有600元。
大概在甘肅以及其他省市清退代課教師的說明當中,增強教師隊伍的業務素質之類的話是不會少的,正如上面所說,這是一種修辭的手法,掩蓋住了某些殘酷的事實。
由代課教師的遭遇,倒是想到了一些其他的問題。這幾十年來,以這種冠冕堂皇的辭彙傷害那些卑微的、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群體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而且其手法越來越熟練、補償越來越少。不知道是否還有人記得著名的「城鄉剪刀差」?那是剝奪農民的一種手法;下崗大概很多人還是記憶猶新的,那是把創造了工業財富的工人剝離的一種手法;而打著公共利益旗號的拆遷呢?農民工到現在為止都不能完整享受的勞保呢?
這種剝奪甚至可以用民間的「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來形容,以前剝奪了之後還給個虛擬的光榮稱號啥的,現在連這點都已經很吝嗇了,直接都叫做「清退」,彷彿代課教師原本是一種不光彩的存在似的,於今清而退之,算是撥亂反正之舉。
整條消息當中,最令人苦澀的是這些代課教師所言:我們只想體面的離開。很抱歉,在一個不知道或者假裝不知道你們對於這個社會的貢獻的地方,是不會有人給予你們尊嚴、體面的。在歷史與現實當中,不知道有多少這樣的被剝奪者毫無尊嚴的消失了,因為他們完成了所謂的「歷史使命」。似乎沒有人想過,這種以人為柴火的歷史使命到底是誰的歷史?
與此同時,前兩天新聞里說道,今年的公款購車的預算是1000億元。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沙發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0-1-11 11:31 | 只看該作者
被綁架的公務員們 2010年01月04日 分類:個人日記
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裡,零星發生過幾次某些地方政府利用掌握公職人員工作命脈的權力,迫使公職人員成為售樓小姐以及拆遷大使的事情,每次事情一出來就會讓人覺得這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但看來這個方式在很多人眼中可能還是挺有效果,新年伊始,山東聊城就又做了一次。具體情況也就不說了,不過是當地某商品房項目拆遷不順利,然後就把所有在拆遷地有親屬的公職人員動員起來,要是說不動他們的親屬配合拆遷,這些人的飯碗就算是砸了。
有時候這種事讓人覺得可能以後作為公職人員最好的出身不是大學畢業,而是應該像孫悟空那樣從石頭縫裡蹦出來才行,那樣的話自然也就沒啥親屬可供上峰要挾了。但遍查神仙譜系,有這等出身的也不過就這麼一位而已,其他人都是爹娘生養,神仙都是如此,何況凡人?退而求其次的話,以後公職人員最好是孤兒院里出身的人士才好擔任了。
當然,此事的重點不在於公職人員與孫悟空的關係,而是在於商業開發與公職人員的關係。您看,一個商業開發項目竟然能夠讓當地政府出到這樣的手段,其背後的利益鏈條其實是可想而知的。這種利益鏈條從好的方面的說,是當地政府為了發展地方經濟而與商業地產聯動;從壞的方面說,大概紀委介入是應該有足夠的理由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公職人員是政府的基礎,把自己人綁架了以後來要挾別人,並且是為了商業開發而綁架,總讓人覺得事情是很怪異的,這就像飲鴆止渴一樣。但很遺憾的是,這確實是一種飲鴆止渴,因為各地大肆發展的房地產,本身就是一種飲鴆止渴,但又是他們不得不為之的事情。
在過去的一年當中,因為金融風暴來臨的世界經濟幾乎是哀鴻遍野,但中國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之下卻一枝獨秀、迎風招展,這其中房地產作為支柱性產業算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此事真的像看上去那麼美好么?其實不是的。高企的房價是把民間僅有的一些消費能力與資金壓榨了出來,用來支撐一個虛假的繁榮而已。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對於錢的胃口即使不說越來越大,但至少是無法縮小的,財政上的吃緊更是地方政府把賣地財政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原因之一。而且從絕對的收益來說,拆遷成本越是小、政府的獲利也就越高。不但地方財政得到滿足,作為政績說不定還能成為誇耀與陞官的資本。也正是由於這種預期,即使當地公職人員也就會成為被綁架的對象。
有朋友說過,房地產正在綁架中國社會。房地產本身並不可怕,而是現在的房地產業已經成為了一種上下聯動的投機與竭澤而漁民間財富的管道,不但大量的資金被投入到這個領域,而且這些錢更多的是銀行的貸款,一旦出現問題,先死的甚至都可能不是地產商,而是銀行或者整個經濟鏈條。但在目前的財政以及其他體制的框架下,這種狀態幾乎沒有改變的可能。這些公職人員只是顯性的綁架而已,其實每個人都被綁架在了這個鏈條上,只是有些人因為眼前的利益而不自知罷了。
一個產業竟然能讓所有人都成為被綁架者,即使這個事件當中的綁架者也是在另外一個層次上的被綁架者,其危險程度不問可知。尤其是這個危險的根源並非是不清楚,在很清楚的情況下還能這麼走下去,只能是讓人有病入膏肓的感覺了。

--------------------------------------------------------------------------------

經適房的胃口是怎麼好起來的 2010年01月04日 分類:個人日記
這兩天廣州今年第三次經適房認購,之前被批評為不太經濟適用的聚德花苑260套超大戶型經適房一天內有189套被認購,售出超七成。之所以當初有這個評價,是因為這地方的大戶型房子的面積「居然」達到了建築面積105.55平方米~113.31平方米,總價「高達」60萬元。
廣州看來不如北京大氣,筆者與很多媒體人在北京所住的經適房面積雖然並不算大,但兩口人的房子也高達98平米,而那個全國知名的經適房小區當中,兩三百平米的複式建築都是不罕見的。經適房這種東西真要是嚴格按照要求來的話,基本上就會想買的人買不起、買得起的人沒有資格。
但這個並非是廣州經適房從「吃不消」到「胃口很好」的原因,至少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這幾年房價的瘋長大家都是看到的,問題在於這個勢頭在很多調控措施紛紛出台之下,不但並未得到任何遏制,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在這種還要看漲的情況下,即使借錢也要買房當然就成為一種消費心理。
可這也不能說是最根本的原因。從經濟學上說,房子這種資本其實並不算優良,至少變現能力是很差的,一旦成為房奴,即使想抽身而去、從此逍遙租房,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至少不會那麼快的把不動產轉成現金。而且房價如果大跌的話,抽身更是困難。
如果要問老百姓對於新一年有什麼預期的話,除了漲價之外,最大的隱憂就是通漲的到來。對於沒有多少固定資產與金融資產的底層市民來說,沒有比房子更能帶來安全感的東西了。對抗通脹預期、保護自己那一點可憐的資產不至於過度縮水,恐怕是更深層次的原因。
老百姓是可憐的。如果真的通脹來臨,那點可憐的錢放在銀行肯定不是好主意,放在股市當中,誰又都知道中國的股市大概相當於故事會,很可能也是血本無歸。那麼,最不能變現的資產也就是最堅固的資產,未必能夠指望這些自住的房子產生多少增殖的效果,但至少有了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
所以,吃不消的胃口也就好了起來,而且是必須好起來。趁著還能吃到一口的時候先吃下去,總比沒有吃的時候餓死要好,寧當飽鬼、不當餓神嘛。只是從這種經適房的熱銷當中,更能體會到生活的不易與艱辛,以及那種毅然飲鴆止渴的悲劇感罷了。當然,這是我們所能感知到的,就是不知道掌握權柄的人是不是也能感知到了。


--------------------------------------------------------------------------------

狗說人話的時候 2009年12月31日 分類:個人日記
本來今年的最後一天不想找人麻煩,但有些狗嘯叫聲實在是擾人清靜。既然如此,給這種瘋狗一棍子也算是無聊生活的一種調劑。
請先來看段文字,看看這麼義正詞嚴的玩意兒是怎麼出自瘋狗之口的:「我以為,在中國這樣一個法治國家,已經或正在建立健全各種法律體系,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已經成為國人的共識,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超越法律之上,也不可能指望擁有任何的特殊權利而不受到法律的約束,更不可能仗勢某種權威進而隨隨便便超越法律這道紅線。」
這段看上去完全沒錯的話出自「華龍網」某位作者之手,是評論重慶打黑事件中被抓起來的辯護律師李庄庭審一事的。但這話的前面大致是這麼描述這個庭審的:「在雙方辯論過程中,李庄開口的第一句就是恬不知恥地說,他要上演一部二十一世紀日本電影《追捕》中國版大片。他還威脅並口出狂言稱,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要來為他翻案,並說什麼自己是中國最優秀的律師,並說自己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一個優秀律師的應盡之責。更為可笑的是,他還不斷地表白,他為重慶打黑做出了突出貢獻。可見他的驕橫與霸道,可見他的無知與淺薄。到了被告人自我辯護階段,他始終沒有對自己所犯罪行說出半個字的懺悔,而且李庄還千方百計用一些極其惡劣的語言抵擋公訴人指控自己的種種罪行。事實上,這一切都顯得晚了一些,這一切都是徒勞而無功。」
「我們高興地看到,李庄無論用什麼手段與技巧來掩藏內心的懼怕,也無論他用什麼樣的言過其實的惡語渺視法庭,也無論他用什麼樣的騙人花招來轉移人們的視線,我以為,在強大的法律面前,他依舊是那樣的顯得蒼白無力。其實道理非常簡單,一個不對法律不曾敬畏的人,最終會遭到法律的嚴懲。」
前面這麼一段完全罔顧法律與新聞客觀性的描述之後,在跟上強調法律的最後一段,真是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李庄本人到底如何且先不言,既然法庭並未判他有罪之前,先入為主的用這種語言進行報道,那裡還有任何法制的基礎在?這完全是文革之時的大字報,在打黑行動中的一次借屍還魂,其目的並非是增強法制,而是以權代法最明目張胆的一次行動而已。我本人從未見過有任何的法制國家有過這樣一種嘯叫,但只要出現這種聲音的時代,就跟法制完全不沾邊。
更何況實現法制最基本的條件是程序正義。李庄案到現在為止,表面上或許有著合法的手續,而實際上程序正義是完全沒有的。這種事情居然還提到了什麼法制,估計在這些人眼裡,法制大概就是個婊子吧,是可以用權、用錢就可以上的,而上完以後,還需要法制高喊「真爽」。
但李庄案的重點倒不是重慶當地媒體與當地某些機構的無恥表演多麼讓人噁心,因為這幫人從開始以類似紡錘的身材跳這場脫衣舞的時候就很清晰的表明了這就是一次表演,甚至也不是法制這麼良好的詞語與追求被強暴,而是律師的辯護權受到了自從這三十年來開始法制進程最大的傷害。
本來我們這裡被告人的辯護權就從來沒有受到過重視,尤其是在公訴案件當中。起因無非是公訴機構代表的政府行為,而政府無錯則是很長時間當中的信條。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辯護權始終得不到真正的保證,不但律師往往可以隨意被取消法律賦予的權利,而且律師也往往受到來自司法的傷害。
但這不是故事的結束。辯護權受到傷害就等於傷害當事人的權利,作為一個社會人,誰敢說自己不會站到那個被告席上去?甚至我寫這個東西,我自己都不敢保證重慶有關機構會不會在新年伊始再來一個跨省抓捕的娛樂項目。在那個法庭上,我這篇遠過於「眨眼定罪」的小文,又會引發什麼樣的訴訟呢?



--------------------------------------------------------------------------------

公款購車引發的數字聯想 2009年12月31日 分類:個人日記
作為財政公開與德政之一的明年公款購車預算近日公布,明年這方面的預算達到1000億元。數字太大的時候,未免讓人失去了想象這到底是個什麼規模的地步,就像當年有朋友去支教,說起自己在北京的工資時,當地的人反應不出來那是多少錢,換算成當地主要的作物土豆之後,當地人恍然大悟:「原來你在北京能掙那麼多土豆啊?!真有錢。」為了不讓這種事情在我的評論中重演,我把這些巨大到麻木的數字也轉換成另外一種土豆來進行說明。
去年的時候,我們的公款購車支出是800億元,但那時候還允許買點貴的車,今年的標準下調而數字漸長,這就意味著可以買更多的車。今年普通公務車的標準是16萬元左右,1000億元大概能買62萬多輛車。這個數字還是挺龐大的,我們還可以分解一下:我國大概有1600多個縣,以及各種直轄市之類的行政區,我們就算它3000個吧,平均每個行政區可以買20輛新車。這個還不包括前幾年買的,比如去年花的那800億元。
而我們有多少公務員?包括黨政機關幹部、事業單位幹部、兩者的工勤人員和退休人員、農村部分領補助的村組幹部,目前規模約為5000萬人,這1000億元平均到每個人的身上是兩千元。這當然還是不包括以前的花費,以及新買入公車將要消耗的各種油費、維修費等。很多地方的車補都超過了一般人的工資收入,居然還要花這麼多錢去買新車來用,不得不說車改看來是失敗了,只是給公務員們增加了一個收入的名目。
但這些我們先放在一邊,因為與此同時,我還在網路上查到了一些其他數字,用以與大家分享。
有一條新聞是這樣的:「西部扶貧投入和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從2001年到2008年,中央財政扶貧資金投入西部地區累計達到598.1億元,佔中央分配到省區市財政扶貧資金總量的62.9%。」我算了一下,如果按照這個比例來說,這些年中央分配到省市的財政扶貧資金總量是950億元,不如明年一年公款購車的錢多。請注意,這是從2001年到2008年全部的投入。
那麼,我們到底有多少貧困人口呢?資料顯示,現在我們的貧困線是每年收入1300元,平均每天的生活費用只有3塊五毛六分以下才算貧困人口。這點錢現在是不是活得下來我們另說,就是按照這個標準的話,大概我們也有8000萬的絕對赤貧同胞。如果把這10000億元分給他們,每人可以得到1250元,馬上收入翻番。
我個人並不認為給公務員配車有什麼不可以的,說不定真的有提高行政效率的功效。只是這些數字如果仔細梳理的話,未免有些觸目驚心了,甚至於像我這樣的人都想高喊一聲:原來是這麼多的土豆啊!
所以,別跟我這種土人說什麼採購的車預計有一半是國產車,順便可以拉動經濟發展了吧,這話大致屬於騙鬼吃豆腐的胡言亂語了。那種所謂政府投資來拉動內需的手段,在我們這裡都能成為斂財的法寶,政府的直接消費除了造成財政黑洞能有什麼其他的意義呢?
在這裡,往下的話我也就不說了,那些話不用我說也都在大家的心頭蕩漾著,我寫這個就是把最近做的一些四則運算擺出來而已。

--------------------------------------------------------------------------------

專家們從墮落到跳樓 2009年12月30日 分類:個人日記
我們這裡糟蹋起良好的文化與詞語的時候,下手算是相當狠毒。比如說「小姐」就被糟蹋了,很多時候專指某些從事特種行業的女性,以致現在稱呼年輕女性的時候都要腦子裡轉一下,有人直接就叫「美女」了,連帶著青年男性也被稱呼為帥哥。我被這麼稱呼的時候,總是覺得我們這裡的審美觀一定是出了問題。
如果往上追溯,最早被糟蹋的詞語還有諸如詩人、作家、學者、教授,反正只要是表達尊敬與地位的頭銜基本都被糟蹋了一遍,現在是見人都稱為「老師」了,大師倒是少見,可能是被余秋雨糟蹋完了之故。
其他詞語被糟蹋了也就罷了,「專家」這個詞其實是很可惜的。由於是理工科出身,對於術業有專攻的專家總是高看一眼,由於是技術性的工作,那種工具理性的思維與技術本身所具有的無可爭議性,讓人覺得專家更應該對得起自己的學術良心。
但事情難說也在於此。最近上海連續走在社會的前列,除了釣魚執法之類的創例之外,別人出的事兒也是緊隨其上。南京前段時間爆出橋樑裂縫用了新型材料——— 膠水——— 進行修復,這兩天就爆出上海的蘇州河上河南路橋在維修的時候,發現其中的填充材料是塑料袋、泡沫塑料等垃圾。據有關方面的解釋,這是填充在裝飾性面板後面的,「開裂的只是橋體、橋墩外部的裝飾板,而不是橋墩本身」,而相關專家則表示,「河南路橋結構安全,正常通行不存在安全隱患」。
當然,我們還是應該相信專家的,他們掌握著很多我們沒有掌握的知識。但很遺憾的是,即使我們承認這個事實,並不代表著缺乏起碼的邏輯與常識。如果是同一家公司所修造的同一項工程,某個地方的偷工減料就足夠說明一些問題了。至於那個專家所言的結構安全與正常通行如何,則很可能是用最低限度來衡量之。反正到底是如何合格的也沒人知道,大不了過兩年等大家忘記了那些垃圾的時候再次重修就是,甚至找個其他理由———比如說車道再次改造之類——— 把整修藏於其中也不是什麼難事吧。
這算是「專家牌」的定心丸了。問題是這種定心丸我們總是在生活中見到,幾乎成了必需品之一。南京用膠水修橋中出現過、四川「樓靠靠」當中也出現過,甚至我們可以這麼說,在任何一個需要為某些豆腐渣來進行辯護的時候,我們都可能看到這種產品的身影。
學者與專家的品德之一,在學術的話語當中叫做「智力誠實」,這話的意思是要對得起自己的智力與學識,不能說違背學術良心的話。但我們也看到,每當有這種事情出現的時候,一堆的專家們智力誠實是一點沒有了,倒是現實主義的色彩更為濃烈。
學者、專家變成這樣的原因很多,依我看最大的原因是歷經各種運動以及圈養、收買之後,確實有很多人在學識上站立起來,在人格上四肢著地、匍匐前進了。有人說過,一個社會當中,精英的墮落是全面墮落的開始。當專家這種社會精英的詞義因為現實而與「小姐」等同時,這就已經不是墮落而是直接跳樓了。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6

主題

7346

帖子

168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4

積分
1681
3
amely7777 發表於 2010-1-11 16:51 | 只看該作者
狗日本人,狗日的樓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7: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