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玉柱看《色戒》

[複製鏈接]

11

主題

689

帖子

14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程苓峰 2009-12-01 (www.ftchinese.com)

10月中旬巨人新產品發布時,一年沒露頭的史玉柱在三亞和上海一口氣見了幾十個記者。想想吧,要讓幾十家媒體都有獨家話題,幾十個記者回去都能光榮交差,老史不容易。於是我們有幸聽到一些八卦。八卦源自生活,原料豐富,比公司策略這類東西耐講;八卦傳得遠傳得快,對普通遊戲玩家極有吸引力。

八卦1。史玉柱這幾年僅看的兩部電影之一是《色戒》,未刪節版。那是他在香港路演時,馬雲「硬拉著他」一起去看的,理由是,「反正晚上沒事兒」。

八卦2。史玉柱光著腳丫子見記者,而且當著記者的面急迫的向秘書討冰激凌,吃相專註,一句話不說。一口氣吃完后,才抬頭跟副總裁湯敏談公事。

感謝網路遊戲市場競爭激烈,以及史老闆確實盡職盡責,群眾才有此耳福。記者心裡雪亮,在報道里反了一手:「在亞龍灣邊這家五星級賓館的獨院別墅里,史玉柱不僅沒穿拖鞋,而是索性光著腳丫子。他自然知道這個穿著細節會被媒體記錄下來。正如穿著運動服去紐交所上市,以及紫砂壺、香煙不離手那樣。」

進入正題。史玉柱用的還是老一套:造個人魅力,做足低成本但大效果的品牌推廣。一部色戒、一對光腳丫、一副墨鏡、一個紫砂壺,能敵數千萬廣告費。計算方式如下:這些道具所激發的直接報道和間接轉載100篇,每一篇如換成相同效果的廣告20萬,那就是2000萬。但成本幾乎為零:墨鏡、紫砂壺是日常消費品,光腳丫所造成的感冒醫療費估計在百元人民幣以內。

當然,這裡面含金量高、風險稍大的要數《色戒》。但史大師處理得當。因為是被馬雲「硬拉去看的」,兩位大師在公司上市前夕同看三級片,自然看的是意境而非實體,琢磨的是道而非「術」。當然,可能馬雲有點冤,被拉進來做陪襯。但其實老馬也是個人魅力營銷高手,論生猛論勤奮都不亞於老史。所以馬雲該不介意,反而心有靈犀。當然這也不是老史第一次拉老馬作陪襯了,上次史玉柱投資51網,也對外大講兩家爭「偶」,自己如何力勸馬雲放棄,最終花魁獨享……

但是,但是,這些招數即便千好萬好,也已經過時。

在遊戲江湖裡排在史玉柱前面的四個大佬,陳天橋、馬化騰、丁磊、池宇峰,通通不玩這套,新產品發布就要見幾十個記者?沒必要。業餘時間看啥電影?對不起,是隱私。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的遊戲比史玉柱的更賺。04年那會兒,雷軍和張朝陽也玩史玉柱這一套,發布新產品時,雷軍是要穿上盔甲跟羽泉合影的,張朝陽是要「化身」玉面神狐在檯面上打拳的。不過那時金山和搜狐的網游都稀爛,之後兩位老大不出來跑龍套了,業績反而上去了。

網游早就過了靠吸引眼球就能綁定用戶的蠻荒階段。市場慣例是,剛開始,市面上沒啥好產品,所以營銷是關鍵,誰能把用戶忽悠進來誰就發財,因為用戶沒有心理預期,只要東西能用就行。但到後期,產品越做越強、越有特色,用戶成熟了、有了火眼金睛,產品好才是關鍵,即便沒營銷,單靠口碑效應就能膨脹。尤其在產品試用和轉移成本都幾乎為零的網際網路,更是如此。

好,現在可以說最關鍵的意思:史玉柱看色戒,因很重、但果很輕,不會改變大格。也就是今天的網際網路不是營銷能決定的,也不是一款產品的興衰能決定的。這兩樣做的再好,也翻不了天,因為格局已定。聽起來很駭人,但請稍安毋躁。可以把網際網路發展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機會取勝。

三大門戶為什麼成就,是因為早對網際網路有信心,早動手,從而早早拿投資,早早上市圈錢。01年泡沫破滅,三大門戶都虧錢,按道理沒商業價值,但因手裡有錢而熬過寒冬。關鍵一條:抓住了網際網路早期的「概念」機會,先人一步而已。

後來的兩輪「搶錢」都是如此。一個是SP,沒啥含金量吧,有個隊伍,在中移動有點關係,都能發。四個以SP概念上納斯達克掛牌的公司,現在的垃圾股,全是如此。另一個是遊戲,盛大從韓國搞回來一部二流遊戲,一下子就火了。當然不是說盛大沒核心能力,而是說,機會是首要因素。過了那個時間點,事倍而功半。跟盛大同時看到網游機會的還有網易,但網易花了2年時間閉門造車,所以遲了2年爆發。

那個時代,史玉柱的八卦絕對算殺手級利器。99年,張朝陽在天安門玩滑板,丁磊自己買票從廣州飛北京見媒體,圖的就是眼球。

第二個階段,產品取勝。

三大門戶都靠上市圈的錢活下來了,但誰活得好?取決於誰的產品硬。新浪強,是新聞做得好,流程嚴謹。網易強,是郵箱做得好,技術過關。很長一段時間搜狐都不強,就是沒個數一數二的產品。

這個階段的典型並不是上面三家,而是三大門戶上市后4-5年才上市的第二波:百度、騰訊、攜程。百度的產品是搜索,有技術門檻,當時更有錢有勢的三大門戶也想做,都沒做起來。騰訊的產品是QQ,需要持之以恆的耕耘,耐得住寂寞,當時至少有十家也做IM的,但都早早收兵,直到今天騰訊靠一個QQ基座建起帝國。攜程的產品更抽象些,是個訂票的管理流程。為什麼對手Elong一直虧損,而且跟攜程差距越來越大,因為攜程內部極為精細化的管理,比如西格瑪,360度考評,等等。

到了2007年才上市的阿里巴巴這裡,產品已經是一個體系。阿里巴巴、淘寶、支付寶、阿里軟體之間相互借力、相互支撐。單一產品再好,已經不能夠對抗或者顛覆一個體系。體系是產品競爭的高級形態。

第三個階段,制度取勝。

其實到了產品體系這個階段,產業格局已經不容易被顛覆了。今天的QQ系、阿里系、百度系,基本上牢不可撼。但還不夠徹底,產品再上一個層面是資本,產品的維繫靠人。同時在資本和人的層面做好防禦的解決方案就是制度。

現在浮出水面的制度創新有兩個:內創業/控股平台,和聯盟。先講前一個。從創業者角度來講,是內創業,從為創業者提供平台和資源支持的母公司角度講,是控股平台。這兩樣加在一起,就把一個獨立於現有平台的顛覆者崛起的可能降低很多。創新的機會和人才,基本都在原有平台的框架下發展。於是,中國的網際網路上市公司開始不斷的有子公司上市,比如搜狐的暢遊,盛大的華友,新浪的樂居。

與這兩個創新如影隨形的,是大公司開始越來越多的擔負VC/PE的角色。在一個創新市場里,VC是起支持新人、顛覆老人,PE起顛覆格局、大洗牌的歷史使命的。但當大公司自己出錢做VC/PE,支持新人的使命能夠延續,但老人是不被顛覆的,格局是不被重塑的。

現在我們看得見的拿出大筆錢買公司、入股、支持創業的大企業就有盛大、阿里、新浪、Google、Facebook等等。它們各自的操作細節有差別,但本質都類似:形成一個支持創新的資本和公司架構體制,以把創新內化。

最後一個制度創新,就是聯盟:巨頭和巨頭不再掐架,而是反過來合作、分賬。比如金山把自己的遊戲給盛大做,據傳史玉柱也在跟盛大和騰訊談,要把自家的新遊戲給這兩家做。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巨頭之間相互抬轎子,大家都很穩固。

你說,這樣的格局容易變天么?

最後,再幫本文的「道具」史老闆說兩句:其實老人家此次出江湖並不是徒有個人營銷,而是三者兼備。

第一,個人營銷就不說了,是史老闆延續機會時代的風格和打法,只不過作用有限。第二,也有產品創新,包括對遊戲收入方式的改進,比如從裝備收費到交易收費;不過也不可能翻天,這種產品級創新很快就會被複制。第三,也有制度安排:巨人在08年收購社交網路51;實行子公司和內創業,新產品研發就是獨立預算,能拿49%的分成;還有就是找盛大和騰訊聯合運營。不過這也不是老史的發明,模仿而已,自保而已。

所以連老史這樣的創新怪才和江湖大佬,也在整天的模仿和被模仿,再附加一點八卦佐料,愚以為,網際網路這個江湖,確實沒啥興奮劑,當然也沒多大變數了。
中國沒有人權,太悲哀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01: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