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極其尷尬的處境如果長期過度扭曲將很危險!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11-1 21: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當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來到美國的時候,美國媒體卻在驚呼中美高層軍事交流甚至比美蘇冷戰期間還要少。僅僅從當前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來看,這似乎是一個不太正常的情況。可是,一旦綜合各方面情況的話,又會覺得再正常不過了。
    高層的軍事交流不僅僅是兩軍關係的一個客觀體現,也是兩國關係的一個客觀體現。中美之間雖然高層往來日益頻繁,但兩國關係至今沒有一個清晰的定位。美國一直在搖擺,這一點,從佐利克「利益攸關方」的提法上完全可以得到佐證。最近還冒出「戰略再保證」這樣一個提法。其實質,都是美國在對華定位上不明確的體現。

    這一問題對於中國來說,也是一樣。一方面,中國視美國為戰略上的對手,另一方面,雙方又已經是全球問題中的合作夥伴。世界地緣政治歷史上,很少出現如今天的中美關係這麼複雜的大國關係。畢竟,全球化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把兩個大國聯繫到一起。

    在這樣一種複雜的雙邊關係下,雙方的敵意都是客觀的。這一點,體現在軍事領域尤其嚴重。國際政治,誰也說不清明天會怎麼樣,何況如中美之間對雙邊關係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政策總是具有模糊和搖擺的特徵。模糊的政策根本無法掩蓋雙方若有若無的敵意。

    最讓中國尷尬的是,在中美力量對比中,中國處於弱勢地位。因此,中國不可避免地在國際政治領域要標榜中美互信。可是實際上呢?中國甚至擔心明天就爆發衝突。美國至少在安全上擁有較大的裕度,從而可以獲得更為靈活的政策導向。

    即便從美國的角度來說,軍事互信也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中國是美國的潛在挑戰者,這種挑戰首先在政治和經濟領域發生了。那麼,中國進一步加強軍力,事實上也在挑戰美國的全球地位。換一種說法,無論是否具備道德上的正當性,中國的崛起事實上影響到了美國的利益。而美國又不可能依據中國的說法來判斷中國的未來走向。因此,作為強勢方,美國必然在軍事上做好應對中國崛起的準備。

    換成中國的角度,一個對中國進行軍事上圍堵的美國,更沒法建立真正的互信。互信本身是基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而建立的。中國力量的整體趨勢是外張的。在這樣一個歷史時期,用一個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來束縛住自己的手腳,無異於猛磕慢性毒藥。看似獲得了穩定,實際上卻丟掉了未來的發展空間。

    美國很注重實力。中國的潛力,美國並不覺得能夠成為談判的資本。雙方最大的差異正在於此。美國認為自己擁有了實力優勢,中國則無疑覺得具有潛力優勢。在不同要素重要性方面,雙方的看法肯定無法走到一起來。

    這裡,又得提到雙邊交流不如美蘇冷戰期間的說法。美蘇冷戰,既然能夠用冷戰兩個字來形容那麼一個歷史階段,那麼至少說明雙方的關係是相對穩定的。不似中美之間,競爭對手、利益攸關方等等說法層出不窮,其間的混亂是不言自明。

    問題出在中國身上。至今,中國的軍事力量極度不匹配。無論是軍事力量本身還是軍事力量的輻射範圍,都與國力的增長不相匹配。這種脫節,被美國看成是佔據對中國優勢地位的一個契機。如果軍事力量一直成為中國的短板,那麼中國在美國面前就是一個殘缺的大國,永遠都處於不動搖的弱勢地位。利益所至,力量卻望洋興嘆,相當於脖子被人家掐住,自然是翻不出什麼浪花來。

    縱向地來看,中國的軍事力量發展確實很快。可是實際上,短板問題卻越來越嚴重。國力增長的速度很快。中國軍力也隨之快速增長,有效的輻射範圍卻沒有明顯的增長。缺乏有效的戰略空間,與美國的利益重疊區域卻越來越大,只會進一步加強中國的不安全感。

    日益強大的中國軍力,也被壓縮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無論中國的意志如何,力量本身就必然訴求外張。這一特性決定了美國受到的衝擊會越來越大。美國與中國的戰略線確實過於靠近中國。雖然中國的軍力與美國差距很大,但是美國感覺到的壓力已經很大了。這一點,從美國軍事力量大範圍地向亞太地區調動可以看出來。

    這樣一條環繞中國緊繃繃的戰略線,無論如何也無法讓中美實現互信。這條線如果不發生決定性的改變,就會吸引中國和美國越來越多的力量集結。最後,誰也無法後退一步的局面只會導致雙方都面臨騎虎難下的尷尬。換句話說,美國吃下去的,你讓他吐出來很困難。可是什麼都不讓中國吃,中國又能忍得了嗎?

    中美在中國海上經濟專屬區範圍內的衝突,只是一個開始和縮影。無怪乎美軍高官強調仍然會繼續在中國經濟專屬區海域的作業。在他們眼裡,阻止中國真正崛起的最後機會就在軍事領域了。

    尷尬的現狀,是中國這些年來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所付出的必然代價。衝突並不是真正消失了。只是在靠近中國的戰略線上,各方把衝突力量給蓄積起來了。現在放眼中國的各個邊境方向,大量存在嚴重的衝突隱患。至於歷史選擇的對錯,已然是無法評說。可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這種選擇應該有一個限度。矛盾不能無限積累,否則無論是爆發還是化解,其代價都可能是中國所無法承受的。



美國是不會主動後退的。中國的軍事力量應該更多地嘗試去挑戰美國的戰略封鎖,為未來突破這條戰略線減壓。畢竟,中美矛盾,早已經不是單純靠避讓就能解決的。其間所代表的利益之龐大,對於中國和美國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無論對於中國還是美國來說,想要互信,就得讓美國把戰略線向後撤。至於手段,也只能是中國去主動進取,而不是等待美國自己放手。美國向中國談互信一點也不可笑,客觀上說明中國在軍事上的進取不足。以至於美國認為當前現狀下存在互信的可能性。而互信的平衡點,就是現有的戰略線。這樣一個戰略判斷,融入到美國的政治抉擇中,就是一個天然的高起點。這個高起點,事實上把中國逼在了牆角。不用實際行動推翻美國人的判斷,中美更大的戰略誤判隨時可能發生。

    類似無暇號的事件的強度還不夠,事發的海域還過於保守。時間對於中國來說不多了。難道,中國的航母以後只能在自己的近海游弋?如果把沖向遠洋的希望僅僅寄託於航母的身上,那也落了下乘。中國的軍事力量,不能受到武器的指導,而應該受到國家戰略的指導。利益到哪兒,軍事力量就走到哪裡並不是一句口號。戰略上首先有了需求,才能調動各種資源最快時間打造適宜的軍事力量。閉門造車地打造軍事力量,並依據軍事力量來確定軍事戰略,與國家戰略不匹配就是必然後果了。政治是目的,戰爭是手段,軍事力量需要服務於大戰略而不是反過來指導大戰略。

    中國的戰略機遇期還很長。如果說要等戰略機遇期完了才去實現軍事突破,怕是只能迎接一場大規模戰爭了。長期過度的扭曲,絕對不會有好結果!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09: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