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沉重小書包還能否容得下一本童謠

[複製鏈接]

603

主題

846

帖子

48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俺說兩句 發表於 2009-10-21 17: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地下有條龍,從西遊向東。說龍不是龍,西氣向東送;水上有條龍,過山又鑽洞。說龍不是龍,南水往北送」,伴隨著琅琅上口的韻律,中國兩大工程的形象躍然眼前。然而憑藉這首《兩條龍》這幾天剛剛在上海市優秀童謠徵集評選活動中斬獲一等獎的潘與慶卻滿懷憂慮———「童謠對激發少年兒童的想象力,以及引導他們形成正確行為規範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現在優秀的童謠太少,能廣為流傳的就更少了」。

    一方面是大人急著著手創作更多富有時代特色和教育意義的童謠,一方面孩子卻並不那麼領情。在童謠徵集評選活動中脫穎而出的作品在孩子們當中遭遇無人能識的窘境。孩子們在學校里流傳著屬於自己的歌謠「上學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業最多的,睡覺最遲的,最累最困的,是我是我還是我……」、「今天的陽光多麼燦爛,我們的學校破破爛爛。一百個同學,九十九個笨蛋;十個老師,九個土蛋。」這類孩子們自創的作品,與大人對童謠「積極向上富有童趣」的定位不同,簡短的字句間透露著孩子內心的嘲諷和勞累。

    為何過去的經典童謠深受孩子們喜愛?最主要的魅力,是因為其喚起了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共鳴。雨天唱《小八臘子》,餐前唱《賣糖粥》,放學后誰不曾一邊跳橡皮筋一邊唱「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假期里大家都有過一邊盪鞦韆一邊念「搖啊搖搖啊搖,一搖搖到外婆橋」的經歷,這些童謠記錄著與小夥伴們親密玩耍的時光,曾經伴隨幾代人度過人生最初的美好。

    為何如今的孩子更偏愛灰色的童謠?其主要的原因,恐怕也還是因為共鳴。有調查顯示,上海七成以上中小學生認為自己戶外活動不足,放學後去鋼琴班、奧數班、英語班「加班加點」成了孩子們生活的常態。課業負擔的加重、遊戲時間的減少,一旦有人把這種真實的生活狀態和短小活潑的童謠形式結合起來,怎不令孩子感同身受?冰心先生曾經說過,「兒歌是少年兒童的心聲」。孩子們自創童謠的背後,折射出的不正是兒童重負下無奈自嘲的心聲。

    他們除了應付繁重的功課作業之外,僅有的娛樂時間也只能在家獨自對著遊戲機和電視機。曾經充斥孩子撒野嬉笑之聲的馬路與弄堂,如今也只聞車流滾滾之聲。即便是在供小朋友玩耍的遊樂場里,遊戲空間和遊戲方式也都是被預先設定的。很多孩子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童年的創作力,也沒有機會結識同齡的「淘伴」、更別說能和淘伴在遊戲中你一句我一句地唱起歡樂的童謠了。

    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曾說:「屬於童年的文學的書籍,是和童年的教科書一樣,都應該被擱放在童年肩膀的書包里的。很重量的知識,很輕盈的故事,書包的意思就變得完整也討人喜歡了。」不知現在孩子過早放滿沉重教輔書籍的小書包里,還能不能容下一本童謠集的位置。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01: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