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融危機一周年反思:危機改變了什麼?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9-13 15: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黨建軍 來源:廣州日報

    2008年9月15日,美國著名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產,拉開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的序幕。如果將這一天視為這場危機的起點,到如今,這場危機即將迎來一周年。

    幾乎所有國家都遭受到了這場金融危機或大或小的衝擊。一年來,不同的國家之所以身陷困境,卻都有各自獨特的原因。如果僅僅將一切都籠統地歸咎於金融危機,而不反思自身經濟增長模式中存在的根本缺陷,那麼,即使能擺脫這場危機,也很難保證經濟的穩定發展。

    正如《時代》雜誌所評論,此次危機將對全球經濟的未來產生根本性影響,危機之後的世界,將不再是危機之前的那個世界。


9月11日,在英國倫敦,一婦女經過雷曼公司原址。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員工搬家(資料圖片)。

    一年來,金融危機改變了世界經濟的版圖,改變了許多國家的命運,改變了成千上百萬普通人的生活,還改變了人們的觀念。

    削弱美國世界經濟的地位

    這場危機帶來的最重要的變化,或許就是改變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

    數十年來,美國消費者一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此次危機爆發后,世界已經無法繼續指望債台高築的美國消費者來帶領世界走出危機,各國紛紛開始尋找新的經濟發展動力,將目光轉向其他國家或者國內。毋庸置疑,中國、印度等亞洲經濟體正在快速成長,並不斷擴大其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分量,為世界經濟提供新的推動力。或許可以說,這場危機在暴露美國經濟實力的缺陷和局限性的同時,凸顯了中國、印度等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

    當然,雖然遭受了打擊,美國仍然是全球第一經濟大國,世界經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擺脫對美國的依賴,也沒有國家能夠在一夜之間取代美國的地位。不過,至少我們可以期待,未來的世界經濟將不再是單發動機,而會是雙發動機或者多發動機。

  經濟增長模式遭拷問

    這場危機改變了不少國家的命運,一些國家幾乎是一夜之間,從「天堂」墜入「地獄」。不論是愛爾蘭,還是波羅的海三國,抑或是冰島,都在這場危機中遭受到了最沉重的打擊。過度的金融泡沫或房地產泡沫,曾讓這些國家的經濟快速增長,無限風光,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表面之下,卻累積著可怕的風險。也就是說,他們的經濟增長模式存在重大問題,需要糾正。然而,或許只有一場危機,只有泡沫破滅后帶來的極端痛苦,才能真正促使這些國家反思存在的問題。對這些國家來說,如果能夠從這種最沉重的打擊中進行最徹底的反思,吸取最深刻的教訓,當是不幸中之萬幸。對其他國家來說,這些國家的遭遇和教訓,其隱藏重大弊端的經濟增長模式,同樣值得引以為戒。

  不再迷信西方經濟理念

    這場危機改變了人們的諸多觀念。曾幾何時,美國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令很多人眼花繚亂,無比羨慕。就連引發這場危機的「次級貸款」也曾被視為金融創新之舉。然而,一場危機讓人們意識到,所謂的金融創新,很大一部分無異於製造金融泡沫,只不過是華爾街用來圈錢的種種伎倆。可以說,這場危機打破了對西方和美國經濟理念和政策的迷信,也打破了西方在經濟、金融等領域的優越感。對很多國家和民眾來說,美國和西方今後將不再只是學習的目標,還將是批判的對象。這種觀念上的變化意味著,非西方國家將以更加獨立的思想和更加平等的地位,與美國和西方進行各種交流。

    這場危機已經改變了世界,還將繼續改變世界。

    如今,各國關心的是,如果這種干預行動持續太久,就會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和其他破壞穩定的嚴重問題。然而,如果龍頭關得太早,就可能導致全球經濟陷入二次衰退。


漫畫:一些國家的經濟出現回暖跡象。


    世界經濟:「L」形並未出現

    金融危機絕非一夜之間發生的,它是數年乃至數十年全球經濟變化、政策失誤以及投資者判斷失誤的結果。不過,似乎總有那麼一個時刻,長期積累的矛盾突然爆發,人們對經濟的信心驟然喪失,危機從此全面展開,而那個時刻也被視為危機的爆發點。就去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而言,這個危機爆發點是2008年9月15日。

    這一天,美國著名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這一事件讓全世界各地的銀行家們震驚不已:如果雷曼兄弟這樣有名的銀行都會破產,還有誰是安全的?全球經濟活動因此陷入困境,而這場危機也被視為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

    世界將如何走出這場危機?有人預測V形,有人預測U形,有人預測W形,還有人擔心是L形——這是最為可怕的預測,意味著世界經濟將陷入長期的增長乏力或零增長時期。

    如今,在金融危機迎來1周年之際,我們似乎有理由樂觀,至少最糟糕的情況——L形並未出現。的確,世界經濟仍然十分糟糕,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世界經濟今年將收縮1.4%,是二戰之後表現最差的一年。但與一年前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相比,各國正在陸續出現復甦的跡象。
  復甦仍相當脆弱

    當然,這種復甦仍然相當脆弱。為了擺脫危機,世界各國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干預措施,如今,各國關心的是,如果這種干預行動持續太久,就會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和其他破壞穩定的嚴重問題。然而,如果龍頭關得太早,就可能導致全球經濟陷入二次衰退。

    令人擔心的還有其他問題。摩根士丹利公司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擔心,導致這場危機的巨大失衡——美國過多的債務和赤字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過多的儲蓄——對世界經濟來說仍是—個危險。「除非世界出現不止一個消費大國,否則復甦將是乏力的。」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沙發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9-13 15:34 | 只看該作者
  案例分析
    危機之前,波羅的海三國和愛爾蘭,都曾是歐洲經濟高速增長的明星,但危機爆發之後,它們卻迅速陷入深淵。與他們相比,新加坡的應對顯然要更及時、更恰當。
    通過剖析這幾個國家在危機中的命運轉變,可以幫助我們反思這場危機,同時也反思一個國家經濟的生死之道。
  波羅的海三國經濟增長模式
    依靠大量外國投資和巨量信貸擴張,產生金融泡沫
  波羅的海三國:復甦仍是夢想
    對於地處歐洲大陸角落的波羅的海三國來說,經濟復甦仍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在這場危機之前,包括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在內的波羅的海三國曾經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成功轉型的典範。2001年~2008年間,三國經濟快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高達約7%~10%,三國的人均GDP在過去20年間翻了兩番,民眾都比較富裕。如此快速的經濟增長,為三國贏得了東歐「明星」以及「波羅的海三虎」的美譽。
    國家或面臨破產
    實際上,波羅的海三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大量外國投資和巨量信貸擴張;而且,這些國家的金融產業都操控在外資銀行手中,尤其是西歐的大銀行手中。在巨額資金的刺激下,波羅的海三國的房地產市場泡沫越吹越大。
    一年前,這些泡沫終於宣告破裂。波羅的海三虎早已沒有了昔日的威風,一度被列入「非常有可能面臨破產的危險15國」中。所有三國,出口都大幅萎縮,失業率飆升,政府預算迅速變為赤字。其中,以拉脫維亞處境最為艱難,該國在去年12月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4億美元的緊急援助,但卻不足以穩定其搖搖欲墜的金融系統。
    不過,所有三國都認為,如果在未來數年內可以重整本國的金融系統,加入歐元區,他們的前景將一片光明。立陶宛總統格里包斯凱特說,她期待波羅的海三國能夠在2013年啟動正式加入歐元區的進程,但眼下,談論這一話題似乎為時尚早。
   

愛爾蘭失業率高達13%。

  愛爾蘭經濟增長模式

    依靠房地產推動經濟增長,產生大量房地產泡沫

  愛爾蘭:失業率高達13%

    愛爾蘭在危機之前也是一個「經濟尖子生」,在1996年之後,連續10多年保持7%的高增長率,被稱作「凱爾特之虎」。
    曾經一度,愛爾蘭的房地產商日子非常舒適。在過去10年中,愛爾蘭房地產商推動了經濟增長。如今,愛爾蘭大約40%的房屋都是在過去10年中建造的,而這一波的房地產狂潮,也造就了不少百萬富翁。
    然而,一場金融危機讓這種繁華景象變成了過眼煙雲。愛爾蘭的房地產泡沫破滅了,愛爾蘭經濟的泡沫隨之破滅,一起破滅的還有愛爾蘭多年來保持的經濟奇迹和增長永不停止的光鮮形象。

    據預測,到今年年底,愛爾蘭的失業率將高達1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預測,愛爾蘭的經濟總量在未來兩年內將萎縮13.5%,遠超其他任何發達經濟體。而要重整金融秩序,穩定國家民心,絕非易事。危機之後的愛爾蘭「出現了一種精神失常」,人們認為「領導集團已經失敗」。



    新加坡經濟增長模式

    主要依賴對外貿易,在金融危機下,增強與中國、印度的關係,以此填補西方消費需求萎縮后所留下的空白,並拉動國內消費。

  新加坡:應對有方

    與愛爾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國一樣,新加坡也是一個小國。但與上述四國不同的是,新加坡經濟主要依賴對外貿易。而讓新加坡更加不同於上述四國的則是,在這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中,新加坡的應變更為迅速、及時而且適當。今年第二季度,新加坡GDP與第一季度相比增長了20.7%。實際上,自今年4月股市跌至最低點以來,新加坡股市又上漲了超過70%。

  應對危機1:轉向東方

    新加坡經濟反彈的活力和速度凸顯了新加坡經濟的兩個重要特點。第一,和亞洲其他國家一樣,新加坡日益加強與中國和印度的貿易關係,以此填補西方消費需求萎縮后所留下的空白。

    中國現在是新加坡僅次於馬來西亞和歐盟之後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更為重要的是,新加坡對中國的出口中越來越多的部分直接與中國的國內消費相關,而不再是向中國出口零部件,在中國加工后重新出口到西方國家。據花旗銀行估計,與中國國內需求直接關聯的出口已佔到新加坡GDP的大約3.9%。

    應對危機2:轉向國內

    人口不到500萬的新加坡,缺乏各種自然資源,要實現自身的發展只有一個選擇,就是貿易。不過,在通過貿易推動新加坡經濟增長40多年後,新加坡發現,其相對富裕的民眾如今可以在危機中為該國經濟提供其立國之初所無法想象的那種經濟緩衝。

    據新加坡統計署數據,過去三年中,新加坡就業人員的平均收入增長了5.5%。新加坡人均GDP超過3.5萬美元。此次危機爆發后,由於大多數新加坡大公司一直避免大規模裁員,新加坡的失業率僅為3.3%,低得令人羨慕。


廣州日報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6: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