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何為大學,大學何為?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09-9-9 09: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又到9月,隨著入學季的來臨,又一批新生將跨入大學門,開啟人生中進階高等教育的燦爛一頁。
      
   
     大學,乃培養精英人才之聖地。幾乎所有大學的新生教育,都會在最初的一兩個月里,以不同的形式引領大一學子們去思考這樣一對重要的命題——「何為大學,大學何為?」
   
     
   
     如果說每所大學都像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個人,因其成長環境、性格、特長的不同而各具魅力的話,那麼新生入學后,切身感受並融入自己所就讀大學的文化氛圍,則是必須要上好的大學第一課。
   
     
   
     精英教育在大學里究竟是如何實施的?把優秀的學生鍛造成具備引領未來能力的精英人物,大學究竟是怎樣培養、塑造人才的?談及大學教育之理想模型,不妨援引「 他山之石」——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林立的多所世界級名校,通過展示不同的學風、校訓和校園文化,生動闡釋著大學之於學生、之於社會、之於國家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追求真理、崇尚學術獨立與自由、敢於為尋找真理而冒險……儘管大學定位各異,但大學之道也有共通之處,值得每個身在其中的人細細品味。
   
     
   
    哈佛大學——哈佛銅像:真與假的完美結合
   
     
   
     哈佛大學的校訓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自哈佛建校以來,它就一直是哈佛學生所信奉的做學問和做人的準則。而由哈佛學院時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學校徽上面,用拉丁文寫著「Veritas」字樣,意為「真理」。
   
     
   
    「哈佛銅像」的啟示——別輕信任何權威
   
     
   
     無論是求學者,還是旅遊者,到了哈佛大學,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去瞻仰一下哈佛大學行政大樓前矗立著的哈佛本人的銅像,並對這個哈佛大學的創辦者表現出深深的景仰和思慕。哈佛的銅像上懸美國國旗,塑造得非常英俊有氣勢,在銅像的底部鐫刻著三行字:「John Harvard(約翰·哈佛),Founder(創始人),1638。」
   
     
   
     其實,一直以來有很多人被這個著名的銅像給誤導了,因為在這個銅像上存在著三個錯誤,被戲稱為「謊言銅像」。
   
     
   
     首先,這個銅像並不是根據哈佛本人的樣子所塑的。因為在哈佛大學決定要塑一尊哈佛的銅像之時,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哈佛本人的相貌已不可考了,也沒有任何畫像或者照片留下來,無計可施之下,人們只好在學校里找了一個帥哥冒名頂替,按照他的樣子塑了哈佛的銅像,這一點其實已經成了一個公開的秘密。
   
     
   
     其次,哈佛也不是學校的創辦者。只是在學校成立的初年,哈佛捐贈了一筆在當時看來為數不少的錢財。但是對於一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新學院來說,這筆捐贈無異於雪中送炭。
   
     
   
     第三,哈佛學院的創辦時間是1636年,而並非如銅像上所刻的1638年。
   
     
   
     也就是說,這尊著名的哈佛銅像,無論是外形還是文字,沒有一處是真實的。在以「求是崇真」為最基本精神的哈佛大學,「真理」與「謊言」竟然如此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校方到底是怎麼想的?他們以真理為基準來培養自己的精英,卻允許這樣的謊言存在,究竟是何道理呢?
   
     
   
     對於這個疑點,哈佛校方的解釋是這樣的:
   
     
   
     懷疑的精神和冷靜的態度是哈佛人一向秉持的原則,這座「謊言塑像」不斷地提醒哈佛人,不要輕信傳說中的權威偶像,努力追求自己堅信的真理,用一種唯美的觀點來欣賞這座塑像,通過三個謊言,將真實的事實牢牢地記住。
   
     
   
     其實很多時候,無論正還是反,重要的往往不是外在的形式或是人們容易看到的一面,挑開表層的東西,知悉其內在的含義,了解其蘊含的初衷,這才是人們應該重視和始終堅持的。
   
     
   
     正因為如此,「假」哈佛並不妨礙「真」哈佛應得到的敬意。一百多年過去了,那個「假」哈佛正襟危坐,領受著世界各地遊客仰視的目光。
   
     
   
     兩百年來,哈佛的畢業生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層面對塑造美國文化做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如果沒有對真理的熱愛,對學術的渴求,對教授的尊重,也就不會有今天的哈佛和今天的美國。
   
     
   
    學術大師——帶領學子走向真理的嚮導
   
     
   
     美國學者羅爾斯是當代社會學的大師,也是傑出的自由主義思想家,他以《正義論》一書奠定了在當代學術界不可撼動的崇高地位,而他就執教於哈佛大學。
   
     
   
     中國留學生吳詠慧在她的《哈佛瑣記》一書中描述了課堂上的情景:羅爾斯講到緊要處,適巧陽光從窗外斜射進來,照在他身上,頓時萬丈光芒,襯托出一幅聖者圖像,十分炫目。「這樣的一副場景,讓我們不禁覺得,傳播知識與真理是多麼的神聖。」
   
     
   
     當學期即將結束,羅爾斯教授為同學們講完最後一堂課,這位世界知名的學者對學生們說:「我很感謝大家來聽這門課。但在課堂上所談的見解都是我的個人意見,這門課的研究還遠沒有結束,我希望大家不會被我所說的束縛住,而做到獨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斷和見解。」
   
     
   
     語畢,羅爾斯緩緩地走下講台。這一瞬間,教室里的學生立即鼓掌,向這位尊敬的老師致謝。羅爾斯本來就有點內向害羞,於是他頻頻揮手,快步走出教室。這就是世界級學者,他的話代表了哈佛長久以來的追求真理,永無停歇的理念。
   
     
   
     在羅爾斯走出教室許久后,學生們的掌聲依然不衰。因為所有的學生都想讓他們尊敬的羅爾斯教授在遙遠的地方還可以聽到他們的掌聲。
   
     
   
     什麼是哈佛精神?這就是哈佛精神。學術大師們是帶領年輕學生走向真理的嚮導,學生們對嚮導滿懷尊重,這其實也就是向真理表示深深的敬意。
   
     
   
    麻省理工學院——真正的精英能手腦並用
   
     
   
     麻省理工學院的創始人威廉·巴敦·羅傑斯一直有一種「實用知識」的教育價值觀。他指出:一所學校不僅僅是能傳授工藝技能,重要的是為學生們將來在工業部門工作打好科學理論基礎,並把「通過實驗進行學習」作為學校的教育信條。羅傑斯認為,透過教學和研究並且專註社會上的實際問題才是培養專業能力的最好方法。麻省理工一貫堅持的也正是培養手腦並用的精英人才。
   
     
   
     作為一所以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為主的綜合性大學,麻省理工鼓勵學生活學活用,將自己所學的理論聯繫於實際的動手過程中,並在此期間直觀地增進自己的理論知識。
   
     
   
     推動教育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檢驗真知,麻省理工就是在這種與眾不同的信念熏陶下,在美國乃至世界同類大學中獨樹一幟。而其培養的精英,也多以效率高、凝聚力強、合作協調、活力充沛見長,成為各企業爭相錄用的人才。
   
     
   
     一位在麻省理工留學的中國學生談起該校的教育方法時說,「幾乎每節課,我們都有自己動手或參與的機會,並且由學生來參與的時間通常要超過一半。除了課堂互動外,每門課程一個階段結束后,教授總會要求我們思考如何運用這項技術或理論。我周圍的同學常常會有許多構思精巧但十分實用的小發明。這一切都讓我深刻感受到麻省的教育理念:手腦並用,從實際動手中掌握新的知識並且讓他真正為自己服務。」
   
     
   
     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也充分考慮到了社會現實和未來職場,將理論知識通過模擬模擬的社會課題來加以運用,1:10的低師生比例更是確保了優秀學生都能得到第一流的指導。
   
     
   
     「通過實驗進行學習」,使得麻省理工的學生們在畢業后,能從容地應對比課本中更複雜的實際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其學校的受教育過程中,其實已經比他人早一步接觸到實質性的工作,領先一步,當然走得更穩更快。
   
     
   
    斯坦福大學——「創業大學」矽谷的孵化器
   
     
   
     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亨尼斯在談到斯坦福的辦學理念時說道:「我們的理念是要追求新的知識,推動我們的學業與學生進行交流,因為我們不斷地進行研究,不斷地進行教育,我們認為最重要的財產就是雙方都達到優秀,在教和學方面相互影響,而且都達到傑出的效果,這是我們大學的一個理念。」
   
     
   
     而對於這個理念具體表現在哪裡?亨尼斯是這樣說的:
   
     
   
     「斯坦福最有特點的、區別於很多世界其他大學的就是它有不斷冒險的精神,在教學和研究方面都有這樣的精神,不斷地尋求和探索新的方向和新的理念。」
   
     
   
    「學術尖端」包含兩個意思:一是吸引頂尖人才,二是樹立頂尖科系
   
     
   
     很多新事物的出現或者新舊事物的更新換代,都離不開一些冒險和挑戰的成分,如果只是在固有的圈子裡面打轉轉,那麼世界對你來說也就只有這麼小了。在斯坦福這樣的校園,處處顯露出不斷拼搏的蹤跡,也處處充斥著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新鮮空氣。
   
     
   
     沒有斯坦福,就沒有矽谷。有人形象地描述道:「斯坦福就是矽谷的孵化器」。因為在當時,對偏於一隅的斯坦福來說,與東部名牌大學根本無法相提並論,而且西部遠不如東部發達,人才流失現象嚴重。時任斯坦福大學副校長的弗里德里克·特曼很有先見地認為,高校的未來在於人才,大學不僅是求知的處所,他們對一個國家工業的發展、工業的布局、人口的密度和所在地區的聲望,都可以發揮巨大的經濟影響。在他看來,要成為第一流的大學,必須要有第一流的教授。但當時的斯坦福對於名牌教授還沒有很大的吸引力。
   
     
   
     為此,特曼提出了著名的「學術尖端」的構想,這包含兩個意思:一是吸引頂尖人才,二是樹立頂尖科系。
   
     
   
     正是基於招攬出色人才和造就頂尖科系的學術尖端構想,特曼教授和當時的校長華萊士·斯德林決定把斯坦福的土地變成金錢,而把錢——通過邀請著名教授——變成學術上的威望。於是他們劃出7.5%的校園土地,約655英畝,出租給從事高科技產業的工廠,這就是斯坦福工業園區。之後,工業園區內企業一家接一家地開張,不久就超出斯坦福能提供的土地範圍,繼續向外擴展,形成美國加州科技尖端、精英雲集的矽谷。
   
     
   
     特曼被譽為「矽谷之父」。如果沒有這個人,矽谷的誕生必定會晚得多。
   
     
   
    斯坦福大學里有100門課與創業有關,很多教授都有過創業的經歷
   
     
   
     特曼於1922年獲得斯坦福大學的化學和電子工程兩個碩士學位。他始終認為,大學不僅僅是象牙塔,工程系教授更應與工廠生產緊密結合在一起。於是,他鼓勵自己的學生要勇於拼搏闖蕩,在學校附近開設公司,進行創業活動。
   
     
   
     學生惠利特和普卡德,正是在特曼的出謀劃策下,於1937年成立了著名的惠普公司,而第一個產品正是他們做研究生時的課題——聲頻振蕩器。
   
     
   
     創業之初,惠利特和普卡德嚴重缺乏資金,租不起辦公室,只能在斯坦福大學附近租了一間小車庫進行辦公和研究。縱然條件艱苦無比,但他們依舊沒有放棄,向未知領域不斷求索的創業激情鼓舞著他們的意志,幫助他們克服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各種困難,終於在迷霧中找到了一條通向光明的道路。
   
     
   
     自惠普公司創立之後,兩位創始人也始終秉持著斯坦福形成的不斷挑戰自我,不斷推陳出新的理念,不斷研製新的更好的產品服務於人類,終於慢慢成長為今日聞名世界的跨國企業。而那個當年挑戰之旅中的暫時落腳點,著名的小車庫,也被榮幸地譽為「矽谷的誕生地」。
   
     
   
     除此之外,電氣工程系的林維爾教授也是一個創業典型,他有數以千計的學生在矽谷工作,他本人也有在好幾個公司兼職。另外,一些著名的創業家,如擅長銷售的AMD公司創始人桑德斯,不斷另起爐灶的「創業狂」安戴爾,電子遊戲工業的泰斗布希內爾等等,都是在斯坦福起家和成長的。
   
     
   
     斯坦福這種濃重的創業文化在很多別的學校都是無法見到的。斯坦福學生創業的比例比別的學校高出3至4倍。
   
     
   
     「我們有100多門課與創業有關。」斯坦福大學MBA招生辦副主任SedapMansour女士說,在斯坦福,不僅是學生,很多教授也都有過創業的經歷,或者擔任過創業公司的董事。他們會將自己的經驗告知學生,如何面對創業中的客戶、員工管理、籌資等問題,在董事會會遇到怎麼樣的挑戰,等等。
   
     
   
     很多人有這樣的印象:你要創業,就去斯坦福。
   
     
   
    耶魯大學——獨立思辨能力重於考試分數
   
     
   
     曾有一位記者在採訪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溫時問道:「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你們引以為豪的畢業生小布希總統,他在學校時的成績並不算好,畢業成績只得了『C』。那這個是個好榜樣呢,還是一個不好的榜樣,對於學生來說?」
   
     
   
     萊溫答道:「我想你不要只看分數,而且還要看潛在的領導能力。柯林頓在來耶魯之前,我在牛津讀書的時候已經見過他,後來我們一起去了耶魯。他的學習成績也許不是最好的——當然分數也很高——但他不是成績最好的學生,這是因為當時他不是只專註於學習,而已經對政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忙碌於學習之外的工作。但是毫無疑問,即使在1968年,這個人非同尋常的領導天賦就已經開始展露。小布希還是學生的時候,我雖然沒有見過他,但是我的一個朋友曾向我描述過和上面提到的差不多的情況:他是那種人群中的當然領袖,正在不斷顯露出自己的領導魅力。」
   
     
   
     記者又問:「關於美國總統,絕對只是一個偶然,我覺得你不可能把培養美國總統作為你們的目標,那麼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你們重視培養他們什麼樣的能力呢?或者說你們培養學生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萊溫於是說:「我們希望學生具有思辨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要知道,美國課堂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我們鼓勵學生質疑老師,鼓勵他們質疑書本,鼓勵學生不墨守成規,去質疑固有的理論,並儘可能地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所以說,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教學的首要目標,這是我們最希望學生能夠學到的東西。」
   
     
   
     耶魯非常重視校園的學習環境對於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大學實行「教授治校」的辦法,由教授組成教授會,參與學校的教學和具體事物的決策和管理工作。
   
     
   
     耶魯的教授一個個都桀驁不馴,敢於上書政府,敢於批評美國參軍徵兵法,法學院的教授甚至敢於直面美國國會。這種敢於挑戰的精神和強烈的思維刺激,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鼓勵,使得他們敢於吐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在學術和為人處世上形成自己獨到的新穎的新思想而不屈服。
   
     
   
    賓夕法尼亞大學——沒有辦法?那就創造一個!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大門上,銘刻著這樣一句話:「我們會找到辦法,否則就創造一個。」為了培養學生對探索新事物、敢於創新突破的意識,賓大始終把「重頭戲」放在研究上面。
   
     
   
     艾倫·麥克迪爾米德,享譽國際的高分子材料專家,因發現塑料的金屬特性而與另兩位科學家分享2000年諾貝爾化學家,現任教於賓夕法尼亞大學。
   
     
   
     在麥克迪爾米德教授看來,東方的一些國家,如中國、日本等,之所以在創新能力上有所不足,可能與其敬畏傳統的傳統文化有關。在中國學生的觀念中,老師總是對的,而教科書上的內容也必然是至理名言。教師的年齡越大,頭上的白髮越多,學生就越是對他言聽計從。而在某些西方國家,老師並沒有受到如此高的尊重,學生也通常被鼓勵不必迷信教科書中的內容,並可以自由地懷疑一切。在美國,一個學生如果能夠指出老師的錯誤,他會覺得非常自豪:「啊哈,我指出了某某教授的錯誤。」
   
     
   
     麥克迪爾米德教授說,「我在紐西蘭上大學的時候,人們認為自然界只有92種元素,這是上帝為整個宇宙所創造的;而現在我們知道,還有更多的人造元素。
   
     
   
     按照傳統的定義,原子既不能創生也不能毀滅,但是現在看來,這種觀念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可以藉助原子裂變和聚變將原子摧毀,我們也可以在原子反應過程中,用全新的元素創造出原子。」由此,他認為,尊敬老師是應該的,但是不必盲從、迷信老師說的每一句話,而要敢於懷疑,敢於向老師發問——這是產生變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取得重大突破和科學新發現的唯一辦法。
   
     
   
     沒有辦法,那就創造一個辦法。在賓大的教育理念中,方法永遠比困難多,險中求勝比起被動挨打和盲目接受來得有價值。思想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一個學生具有了這種意識,那任何難題都不過是進步的階梯。
   
     
   
    普林斯頓大學——「袖珍」才能把學術做精
   
     
   
     提起世界名校,人們往往喜歡用「高」(研究高深)、「老」(歷史悠久)、「大」(規模龐大),「全」(學科齊全)四個形容詞。而對於普林斯頓大學,無論從規模、學科還是學生人數上,似乎都可以說是一所「袖珍大學」,所有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加起來,最多時也不超過1萬名。
   
     
   
    社會最熱門專業?普林斯頓「缺位」
   
     
   
     在院系及專業設置方面,普林斯頓大學把重點放在基礎研究上,求精不貪大。普林斯頓大學工程學院的規模比起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的同類學院要小得多,其心理學專業相對其他學校來說,方向也更為集中,側重於基礎理論研究。普林斯頓大學沒有自己的醫學院,對此,普大是這樣認為的:醫學院必須要與臨床應用相結合,而運作一個龐大的醫學院和臨床醫院系統需要大量人力和資本。
   
     
   
     除此之外,普林斯頓大學也沒有自己的商學院和法學院。連同醫學院,這三大專業學院可以稱得上是社會上最熱門的學科,但普大為了不分散自身的精力,專心在已有學科上發揮更大的潛能,所以目前仍沒有開設新學院的計劃。
   
     
   
     規模不大、學科不全、人數不多——這恰恰是普林斯頓大學嚴謹治學的表現。「正因為不需要什麼都做,我們才能夠集中所有精力和資源來干兩件事情——一是非常嚴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學術化的研究生教育。我們把這兩件事情做到了極致。」普林斯頓大學現任校長也是其歷史上第一位女校長雪莉·蒂爾曼女士如是說。
   
     
   
    歐式學風濃郁,教授「一對一」輔導
   
     
   
     普林斯頓大學一直保持著濃厚嚴謹的歐式教育學風。在學業上,普林斯頓大學要求學生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自覺自律的精神,不願變通:
   
     
   
     ——學生們不在普林斯頓大學上的課程,除非經過特殊許可,一般不給學分。
   
     
   
     ——校方也不鼓勵學生們離校去國外留學或去美國別的學校進修。
   
     
   
     ——普林斯頓大學鼓勵優秀本科生選修研究生課程,更好地充實自己。
   
     
   
     ——實行導師輔導制,在普大,所有三年級和四年級的本科學生都要求從事獨立研究,由教授負責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個別指導,並對他們的畢業論文進行輔導。
   
     
   
     ——普大還為學生專門設置了「導修制」,每個星期學生們都參加10-15個人的小班,由教授或是助教帶領,複習一個星期以來所學的課程。這些由助教或教授帶領的討論,給學生們更大的空間去理解課堂所學的理論。
   
     
   
     由於師生的比例相對比較低,使得每個學生都有足夠多的機會和老師研究討論,共同治學。學術之風蔚為壯觀,讓莘莘學子受益匪淺、而注重傳統,又始終佔據著學術的前沿,也使這座瀰漫著浪漫氣息的校園成為不少學子心目中理想的求學之所。
   
     
   
    引入「誠信」制度,堅守嚴謹、篤實傳統
   
     
   
     普林斯頓大學認為,要培養優秀的精英,就必須堅持嚴謹、篤實的傳統。普大非常重視學生品格的培養,從19世紀末就開始引入「誠信」制度。嚴謹的治學精神必然少不了誠信的態度,唯有本著求實求真的態度,才能在正確的旗幟引導下踏上正確的學術途徑而不會只想到抄小道、走捷徑,甚至不惜以假亂真,在學術上採取虛偽的態度進行造假。
   
     
   
     普大的學生都明白,必須要誠實守信,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普大實行無監考制度,但是如果有學生被抓住作弊,校方會給予嚴厲的處罰。一般來說,抓住一次就必須休學一年,抓住第二次就得走人,永遠不得再踏入普大校門。以這種強硬的政策來督導學生自重自敬,從道德上要求學生,是造就普大學術精英的重要秘訣。
   
     
   
     本版內容部分摘自《從十大名校看美國式精英教育》,楊立軍編著,學林出版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0: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