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誠信危機與制度性謊言

[複製鏈接]

1191

主題

2547

帖子

1117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1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guaiyouli 發表於 2009-8-27 02: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共中央下屬《小康》雜誌近日一項關於社會誠信問題的調查顯示,高達九成的人認為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摻假的成分很多」或「絕對是假的」。而信用程度最高的是「農民、宗教職業者、性工作者等職業。」此調查結果發表之後,立即引起廣泛反響。

這一調查結果顯示的中國社會目前誠信極度缺乏的現實其實並不起自今天。2001年中國高考作文題就講述了一個誠信的故事。考題提供了一則寓言:一個年輕人在漫漫人生路上經過長途跋涉,到了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 「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但不久,風起浪涌。艄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必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渡難關。」年輕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了水裡。也就是說,早在2001年,中國高考題目設計者就已經敏感地看到了社會潛伏的誠信危機,希望通過出考題的方式向社會提出警示。可以設想的是,大多數考生自然只會譴責這位在危難時刻丟掉誠信而渡河的年輕人。但是少有人會挖掘丟掉誠信背後的原因,更不會思考救治誠信危機的辦法。

事隔八年,此次由《小康》雜誌,這一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旗下的權威刊物的調查所顯示的現實誠信危機已經遠遠超出2001年考題所能想象的水平。這一調查結果所傳達的極為重要的信息當然是對政府的不信任和對「性工作者」的信任這樣令人驚異又表面看來不符邏輯的結果。然而,也許最重要的信息還不在此。對所謂性工作者這種本身就是非法職業的信任明顯具有反諷性質。一方面是對法律保護之外的弱勢群體這種諷刺性的信任,一方面是對公權力的徹底失望。這裡道出的分明是對制度本身的不信任,是對制度性說謊的看破紅塵。

從2001年到現在,中國社會迅速向摧毀誠信的道路上行進。當年考生的作文和眾多的輿論普遍從道德的角度譴責這一現象,但是問題是,似乎越是對失信予以道德譴責,誠信卻越來越沒有人看重,或者更準確地說,一方面是道德譴責,一方面又對欺騙和說謊習以為常。中國社會似乎漸漸深陷這種自欺欺人、精神分裂的雙重人格而不得自拔。當年的考生也許可以設想,那個渡船時扔掉誠信的年輕人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可能並非生活於「民無信不立」的古代社會,而是生活於誠信缺乏的二十一世紀,如果要與時俱進的話,他的最佳選擇正是拋棄誠信。

也許,長期以來,對於這樣一種現象多數人有所感覺,但並不一定有明確的意識;少數人有明確的意識,但不一定願意明說。此次調查顯示,為數眾多的中國人不僅意識到這一現象,而且到了不吐不快的程度了。

更為嚴重的是,政府是社會中最缺少誠信的部門,何以應該維護誠信的政府自己卻在民意中成為最無誠信的因素?這難道不是中國民眾所發出的最為振聾發聵的聲音嗎?近幾年來,華南虎事件、躲貓貓事件、鄧玉嬌事件,綠壩軟體事件等等所顯示的政府的處理手段和前後信息變化,已經充分將公權力缺乏起碼的誠意的態度大白於公眾。在一個信息傳播緩慢的傳統社會,也許公權力的誠信危機不會如此迅速地暴露出來,尤其是不會如此大範圍地失信於天下,但是,今天的信息時代使得公權力受到前所未有的監督。而面對公眾網上網下的監督,如果公權力不採取措施修補公信力的下滑,而相反對批評、監督的聲音進行封殺、打壓,那隻能是加重危機的程度。而如果這種封殺與打壓成為一種制度性的做法,或者調動制度的力量來封殺和打壓,那就必將導致公眾對制度本身失去信任,直至對制度失去耐心。

制度性的誠信危機也必須用制度性的手段來解決。如果社會不能保護誠信,反而打壓誠信,道德說教就成為謊言。如果謊言當道,誠信當然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而沒有誠信的社會就只剩下欺詐和暴力了。

思潮與政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03: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