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革命」的爭論不休,是因意志與認識是兩個立場

[複製鏈接]

18

主題

18

帖子

1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孫豐 發表於 2009-8-26 17: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革命」的爭論不休,是因意志與認識是兩個立場

告別革命是一個立場,使用的是意志
「革命即良性質變」是判斷,使用的是認識
在這個問題的爭論中一忽兒意志一忽兒認識
就不可避免地屢屢邏輯偷換
邏輯一偷換就越論證距離越遠


----響應張三兄倡議,但對議題做出修正

張的呼籲是:用簡易口語啟動和倡導「革命的定義是良性質變"理論。但這呼籲已內含矛盾。

幾天前阿哲對我的《「民主就是『共產』」,這判斷沒有必須的過渡》跟貼:《孫兄不要學王軍濤胡平把
簡單的東西盡量弄複雜化以表示「學者」》,阿良則附合:《希哲這個意見請老孫考慮。寫文章宜通俗明
白,不要什麼都往哲學拉》,後來洪兄又跟了:《寫文章通俗一點當然好,但是仍然需要安保過渡合法》
。此正可以拿來說清張兄呼籲里的矛盾。

先說對革命久辯卻不能達共識的原因:只要人在了是非實踐不可的。所以在生命存在里天然包含著實踐必
然性。但實際的實踐卻以理性的形成為條件。這就發生了「行先還是知先」這個雞生蛋還是蛋變雞的孰先
孰后的爭論,從古爭到今。中國舉辦的華語學生曙期論辯還常常以此為題。其實實踐與認知在實際上的先
后(時間上的)與邏輯上的先後不是一囬事,解決的也不是同類問題,不應混在一塊。教育機關在設定課
目上就應嚴格區分:是為求知呢,還是為培養應變能力?在目的上得分別對待。可教育部自已就沒達到這
一自覺,又怎能不在實際課目上造成含混?二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已有此發現,他說:「要求數學家(求
真理的人)接受非定論(日常交流)的說法,與要求演說家(只為鼓動,為求功)做真理性證明是一樣荒
唐可笑」。提出「告別革命擁抱改良」是基於實際,說「革命是歷史的必然,誰都廢止不了」卻是據於規
律,前者是意志後者是證明,一雞一鴨,何來統一?

「簡易口語」就是日常語彙,即不求專門性,不講學術性的隨意交流。要加以證明的「良性質變『理論』
」既是理論,就是學問。凡學問就是對規律的探求,各領域有各領域的專門性,要不怎麼會有分類學?專
門的領域當然要用有專門的語彙,專門語彙不就是學術嗎?日常話不分領域,混雜一起,因情、因境而發
,它有效於日用掃灑,怎麼能有專門知識的有效性?「良性質變理論」卻是專門的,因而學術的,混雜的
「簡易口語」怎麼會有效於理論的專門性?

單說「理」就已是關於理的可靠性學問,能不專門嗎?不要以為只有在「理論」前再加限制成分,如:數
理、物理、生理,醫學理論、政治理論、邏輯理論……才是專門學問。只講理、理論,與隨境交流相比,
已很專門,敘述必須規範,一規範就是學術。所以既要用簡易口語又要保證理論界定的有效,這永遠不可
能。理倫和具體理論都是規範的,只是具體理論更為狹窄,但學術性上卻一樣專門,一樣嚴密。學問一經
規範就是學術。希哲這個跟貼,還多了形詞「盡量」,動詞「弄」,去掉這三個字讀讀看,更順口更有效
,知識論上這叫這種句為拖泥帶水。

人只要不是白丁,就不至於有強拉硬套的嗜好。哲學是關於人生的系統學問,就是說哲學是解決人的境界
問題的學向。咱們是在議倫社會、政治,社會、政治雖涉及實際,但在起始上卻是人生,政治求至善,所
以政治本就屬人生境界,是哲學的內容。所以不是我硬往哲學上拉,而是政治就是哲學的課目。要不蘇格
拉底、柏拉圖、奧古斯丁、托馬斯、但丁、休漠、康德、黑格爾、胡塞爾、薩特……豈不毫無意義?既無
意義又怎麼能成為人類導師?不是他們故意的說些常人聽不懂的話,而是有效性證明非專門化、學術化不
可,一學術化、專門化就非日常語彙所能理解。從人類有史到十八世紀,未澄清的理性混淆一經《三批判
》的洗滌,就橫看成行豎看成嶺了。這就叫學術的有效性,也只有學術才有窮盡的有效性。

沒有德國康德建立的,謝林繼承的,黑格爾光大的古典學派,就沒有有效的理性澄清。在吃喝阿尿睡,柴
米油鹽醋上,相信馬克思不會說出讓人聽不懂的話。可到了專門領域,是非學術不可的。

七九到八一年,我被貶稱民間理論家。八六年春節在上海還被李存榮、胡可師嘲笑一通。李存榮誠懇地說
《存在與虛無》、《存在與時間》不是維邦兄所能讀,有十幾人在場(有林牧晨),幸虧我天生紅臉,別
人看不到我那尷尬。那時讓我學術也學術不了。八九年入獄,因一些根本性問題的討論陷於障礙,我才一
頭扎進薩特,后是康德,再后是亞里士多德,也就被學術的透徹性所吸引,迷醉在哲學中不再思蜀。因為
學,才體驗到什麼是不足,也因為學,才理解到所有有效解釋都非學術化不可。十年冷凳下來,你刀架脖
子上我也囬不到《海浪花》的通俗。我要說:要想有效或窮盡地解決問題,非學術化不可。而海外民運的
主流也應該將自身提高到窮盡有效性論證的成熟度----因我們不只要破壞共產主義舊世界,更要建立一個
民主的新世界,沒有有效理論是建不出新世界的。

你不妨考察對「革命」的討論,十幾年不得終果,不就因用的是日常語彙(即簡易口語)嗎?可要囬答的
卻是規律問題。提出告別革命的動力是:「共產黨怎麼還不倒?我們付出了這麼多努力了呀」!這是心靈
對成功的渴望,是意志,可這個問題的本質卻是社會前進程式背後的根據,那是不變規律。這問題的囬答
只有依靠對社會與天律的關係的考察,即對規律的揭示。可實際討論的展開卻往往一忽兒從實際出發,一
忽兒又求有效性,前者用的是求成立場,後者卻是遵守規律。且不說討論者之間,就是同一個人也往往在
反駁李四時一個立場,到碰上趙五,基於趙五別有立論,就不自覺地偷移為另一立場。后個自己已在反對
前個自己,卻還木知覺也,又怎麼會有共識呢?你提出的這個既要簡易口語(也就是不分學類),又要在
理論上(就是專門上)有效,就是一個不能克服的矛盾:前半截=要馬兒不吃草,後半截=要馬兒快快跑
。你能提出問題,卻沒有對問題的提出也須無矛盾的自覺,怎麼保證討論中不發生邏輯轉移?一發生邏輯
移位問題就永無解決,永無共識。

更有明顯的自身矛盾的是施化的闡述,他的後文常常反對前文,卻又不自知,這種討論怎麼會有結果?

你提出的問題很重要,但只有參入爭論的人能分清議論是從實際出發,還是從治學出發,所反駁的問題是
求實際功效,還是學術上求解。要有讓自己不走題的自覺,處處防止偷移概念。在用學術立場來回答實際
問題時也要讓人看到必要的還原、過渡,得約束自己不生搬濫造。從行文上看施化先生還在書面語彙範圍
內,算說得過去。他卻生造了一個「革政」,兩個要素無從銜接,不通。你的批評沒有指出,而是跟在其
后強為論證,這種論證無倫是批還是跟,都不會有令人信服的結果,因先於論證的論域已經錯了。

看到一些有關革命的較早爭論,其起因是發自實踐,要求放棄革命而取改良。這類立論是立場在先,其論
證是被立場逼的,在他們的立場里只看到暴力與非暴力的形式性,就排除了革命所涵的性質性。所以一起
首就把革命和改良當成成對概念,也就不自覺地忽略了革命內涵的正當性:把「反革命」扔哪裡去?施化
竟不知他說的「革命」其實是「正革命」,所以才只看到革命做為歷史進程具有的形式性,他要放棄的只
是暴力這種形式,並不是革命質變的本質。革命天然地含著正義性、正當性。

只把革命做為歷史前進的形式看,就把革命所涵的正義性、合法性(五雷轟頂說的「良性質變」)全當臟
水潑了。

因人的實踐僅僅是因存在,只要人來到世上,就不能不往下活,活就是實踐。實踐就必依據經驗,要想使
這一討論有結果,就須先討論而明確:社會實踐是經驗的,問題的囬答卻是理論的。參入者要讓自己明白
并力求在討論中貫徹:就因實踐是經驗的,它就無時無刻不冒出來干擾理性的證明。因為----

意志如同噴水,是直射,無法囬頭。討論卻是認識,拿自己的判定去比較別人的,這種比較難免不受到意
志、情緒的左右,使論證走題。所以既要論證就必須讓人看到過渡,否則怎麼保證有效性?既要圍著被認
識的問題,又得時時反觀自身,以保證其說自圓。一經發現論述漏洞,立馬重新認識。徐水良在囬范似東
時說:「王希哲語文很好,許多文革中老三屆應補語文課」,這話就不夠貼切。因王希哲的優勢不在語文
,而在心有靈犀:他敏感,反應快,但用詞並不嚴密。而老三屆的語文比現在大學畢業的強多啦。八十年
代晚期后的學士、碩士、博士的語文多不合格,我手裡有一本二十二所大學合編的《西方哲學名著介紹》
,全出自博導。其中一個叫田崇勤的,寫洛克的《人類理解論》,其邏輯錯誤多到令人無法容忍。當今社
會的官員、律師、記者、主持人……等等影響大的職業者的語文,合格者不多。他們只求成,哪還管治學


去看我們圈內那些法律界人士便知,你就是給他們指出錯誤,他們都難知錯在哪裡。徐水良有七十年代的
訓練,有人本主義這個始發概念,應說他的理成系統,但體系內常發生局部衝突。他的行文沒有王希哲、
等那種活潑。
你張老兄有見,且,所見有的,活潑又生動、飽滿,是健康思維,但缺外在訓練,你對所見的反映完成得
不夠盡致,你是看到了卻未說准,或你說的未必全是你要說的。咱們中的另一位傑出老兄,韓國老武,恰
與你相反,有嚴格的外部訓練,論述嚴謹、周到,可往往所見上欠飽滿,中的不足,其述有顯空泛。
我呢?能論證,但無知識,在下土老帽也。何清蓮的論證嚴密且不空泛,但不知為什麼她有時不是用同情
而是用論證去支持望風撲影的信仰。叫人遺憾。

你的倡議很必要,可我們各帶自身局限性往往難求統一,所以我提出這些應注意的方面。算做對你的呼的
一種準備,也為討論立一個大概的尺度。大家儘可能用治學的態度來爭來論。

我說的第一個論題是革命的良性質變必須是時於觀念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 01: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