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阿波羅登月的啟發

[複製鏈接]

67

主題

103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aDan 發表於 2009-8-24 09: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阿波羅登月的啟發

本周,「阿波羅11號登月」迎來了40周年紀念慶典。作為一項技術成就的象徵,它迄今依然是無與倫比的。前往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參觀的人們,可以近距離觀察阿波羅11號的指揮艙;前往倫敦科學博物館參觀的人們,則可看到與之非常類似的阿波羅10號指揮艙。如此近距離的觀察太空飛船,會令人產生一種難以置信的感覺:看上去,它更像是蒸汽時代的產物,而非來自太空時代。這個東西真的曾經環繞過月球、而後又重返地球嗎?

40年過去了,我們自身在技術方面遭遇到種種挑戰,從尋找瘧疾和艾滋病病毒疫苗,到研發出廉價、高效且不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的產能方式。如果我們能夠把人類送上月球,為什麼我們不能實現這些目標?

我們來更深入的探討這一問題:尼爾•阿姆斯特朗能在月球上行走,得益於政府的管理、政府的資金、以及政府最聞名於世的雄心壯志之一。那就是美國總統肯尼迪在1961年的宣言:「我認為,這個國家應致力於在這10年內,實現把人類送上月球並使其安全返回地球的目標。在此期間,沒有任何一個太空計劃會比這更加震撼人心、或在長程太空探索方面更加重要。」

那麼,難道世界各國政府不應該放下對試圖「押寶」的擔心,在我們更為近期的目標上下番苦功夫嗎?這一結論頗具誘惑性。我認為,阿波羅計劃帶給我們的經驗教訓要比這更加微妙。

太空競賽留給當代人的最大好處是人造衛星,而衛星的發射方式無疑就是阿波羅登月艙的發射方式——使用多級火箭從地面發射升空。迄今為止,它仍是佔據主導地位的衛星發射技術。可不是嘛!在肯尼迪決定飛向月球時,火箭就成為了登月艙的運載技術,因此,火箭一直是政府投資的重點。

不過,從地面發射火箭並不是把衛星送入太空的唯一方式。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可能選擇是,製造一枚尺寸小得多的火箭,並用飛機把它送到高層大氣中。這並非什麼新想法:美國的X-15飛機便是搭乘B-52轟炸機升空的,其首飛比阿波羅11號早了10年。X-15的飛行高度超過35萬英尺(合106多公里);一般來說,100公里的高度被視為「太空」的起點。尼爾•阿姆斯特朗曾是X-15的試飛員之一。不過,儘管X-15是一種頗具前途的衛星發射方式,但它對把人類送上月球卻毫無用處。於是,這項技術靠邊站了。

拜私人創新者所賜,空中發射技術已捲土重來。白騎士一號與太空飛船一號組成的空中發射系統,贏得了安薩里X大獎,這是一個為首次由私人資助的太空飛行設立的獎項。維京銀河公司曾與白騎士的設計師合作開發了一個把遊客送入太空的系統。該公司也表示,希望該系統能被用於發射小型衛星。軌道科學公司近20年來也一直在使用一個空中發射系統——飛馬座——來把衛星送入軌道。這種系統更加靈活——例如,它們可飛到天氣狀況較好的區域發射——而且從長期來看,它們可能會更為廉價。

如果認為阿波羅計劃是死路一條,未免想得過於簡單了,但要說這個項目真的是太空探索和開發領域的一次巨大飛躍,恐怕也未必如此。阿波羅計劃或許是一項鼓舞人心的計劃,但它也提醒我們,在我們奮力實現宏偉目標的同時,不應忽視那些不那麼有吸引力的備選方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4: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