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旗是怎樣誕生的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9年8月3日

國旗是象徵國家的旗幟。

國旗的式樣、圖案和使用辦法,由憲法或專門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3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

國旗的式樣、圖案有其獨特含義。我國"五星紅旗"的旗面為紅色,左上方綴著五顆黃色五角星,象徵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早在原始社會後期,就已有人認識到了旗幟的作用,從而出現了旗幟的雛形。那時,原始部落逐漸擴大,圍獵、戰爭、聯繫都迫切需要一種信號和標誌,他們就用樹桿或長樹枝綁上一個東西,作為一個部落的象徵和對部落神靈的崇拜。

旗幟在古代,曾是城邦的標誌。《周官·司常》中有"日月為常"的句子,疏:"天子之旗有日月星辰,諸侯旌旗無日月星。故有開龍降龍。""旗五日、旗四日之區別,系爵秩、尊卑不同之徽幟。"《說文解字》上說:"旗,旗有眾羚以令眾也。"可見,旗幟在中國古代是冊命諸侯、大夫的封物之一,是諸侯、大夫權力和封邑的象徵。按爵秩高低,旗幟又分為不同的等級。

到近代,國旗成為國家的象徵。它是指國家獨立之後,作為國家或民族獨立的一種標誌。國旗是與一個國家的尊嚴緊緊連在一起的。

但是,臨近開國大典的那個凌晨,要不是周恩來的博識和細心,國旗問題差點造成國際性的影響。

10月1日凌晨,又是一個通宵未合眼的周恩來敲開了值班室的門,想再了解一下開國大典的準備情況。

值班員一下愣了,瞪著一雙迷迷濛蒙的眼睛,一個問題都講不清楚。

看到值班員這副神態,周恩來不禁皺了皺眉,再沒說什麼,抓起電話直接打到天安門城樓,口氣很嚴肅。

天剛蒙蒙亮,周恩來又登上天安門城樓。

在天安門城樓上值班的是蘇凡。他問了蘇凡幾句話,又在城樓上轉了一圈,然後走下石階,來到天安門廣場,從遠處觀察天安門城樓布置的效果。

突然,周恩來問工作人員:"城樓上掛的哪國國旗?"

工作人員愣住了,一時不知怎麼回答。

周恩來說:"這成了越南國旗嘛,你們趕快去拆下來。"

原來,天安門城樓的正面休息廳用了八面鏤空的大屏風裝點門面。日本美術家肖野覺得原來的背景封建氣味太明顯,就設計出一套方案,把主席台背後的八面大屏風用大木框罩住其中六面,只留中間兩面當門。大木框正中放一顆金色大五星,用20匹紅布顯出長方形光芒。

周恩來審查過這個設計方案,卻沒料到從遠處眺望紅布的光芒會融成一片。

當時背景布置好后,眾人從近處看,連聲稱讚,沒想到從遠處看,因20匹紅布的光太濃艷,給人的視覺效果是一片紅光,像一片紅布中央綴著一顆五星,成了一面越南國旗。

周恩來主動承擔責任說:"這是我的疏忽,不怪你們。"工作人員趕快跑上城樓,把木框拆了下來。

但是,當天報紙還按原來的樣子作了報道:"城樓正中有巨大金星,下面烘託了巨幅紅布褶成的光芒,紅黃交織。"

事實上,這個紅黃交織的方案已經遭到否決,城樓上的裝飾也拆掉了。

由於周恩來的細心,避免了可能在國際上造成的不良影響。

1949年7月15日,《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新民報》、《大眾日報》、《光明日報》、《進步日報》、《天津日報》等報刊,刊載了一則啟事,徵集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提出了有關原則和注意事項,並規定8月20日為截止日期。其中對國旗圖案的要求是:(甲)中國特徵(如地理、民族、歷史、文化等);(乙)政權特徵(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丙)形式為長方形,長闊三與二之比,以莊嚴簡潔為主;(丁)色彩以紅為主,可用其他配色。

這則啟事從7月15日起刊登8天。國內各報、香港及海外各華僑報紙都紛紛轉載

國旗徵集啟事在全國人民和海外華僑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從機器隆隆的工廠、礦山到廣闊的田野,從人流滾滾的都市到硝煙瀰漫的前線,無數工人、農民、戰士、教師……都在熱烈地談論著這則啟事。

得到徵集國旗的消息后,許多人馬上動手,著手設計構思。他們精心設計,反覆思考,繪製出一幅又一幅各具特色的圖案,標上詳細的說明,通過各種方式寄到北平,寄到新政協籌備組。

他們把設計、繪製國旗圖案當作一件無尚光榮而崇高的事情。

圖案大多不大理想。但每一位應徵者關注的是參與,以此方式表達自己對新中國無限熱愛之情,而不完全在乎是否被選中。

在人民解放軍某部,指戰員們在陣地上、在戰壕里、在槍炮聲中,熱烈地討論著應徵國旗和國徽的圖樣。有的戰士高興地說:"徵求國旗圖樣的意見,說明新中國很快就要成立了,等新中國成立那天,我要握著槍戴上立功獎章,在國旗下照一張相。"

飽經槍林彈雨的老戰士,還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描繪新中國成立后的美好前景,憧憬未來的美好生活。

有位戰士不善言詞,卻把對新中國火一般的熱情,悄然化為行動。他設計了一幅國旗圖樣,與一封家信放在一起。

他想打完這場戰鬥就把圖樣寄往北平。然而,戰鬥中,他的鮮血全部灑在了解放的熱土上,貢獻給了即將誕生的新中國。

當戰友們清點他的遺物時,發現了這張來不及寄出的國旗圖案……在海外,千千萬萬愛國僑胞熱切地關注著祖國大地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黑暗的蔣家王朝覆滅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即將誕生,飽受欺凌和恥辱的僑胞們怎不歡欣鼓舞呢?

當他們得知祖國在向自己的兒女徵求國旗、國徽和國歌時,紛紛抱著深切的愛國之情,捧著中華民族子孫的赤子之心,精心地設計構思出一幅幅國旗、國徽圖案,譜寫一首首國歌歌詞。這一圖案和歌詞,從美洲、印尼、馬來西亞、朝鮮……飛向解放了的北平。

這則為億萬民眾所關注的啟事,是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成立一個月以來的一個重要成果。

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召開。6月18日,周恩來主持了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為了迅速完成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及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各項準備工作,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6個小組。其中第六小組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首都等方案。即將誕生的新中國應該有自己的國旗!中國最早的國旗,是1900年清朝慈禧欽定的金龍旗。史載,1900年義和團運動失敗后,洋務派首領李鴻章在同各帝國主義國家舉行通商互派公使的外交談判中,看到別國政府都懸挂國旗,認為中華帝國也應有一面國旗。於是,便向慈禧太後奏請制定中國國旗,得到慈禧太后的恩准。時隔不久,李鴻章便將畫有虎、豹、獅、龍、麒麟、八卦等圖像的國旗圖案面呈慈德。經慈禧欽定,決定以金龍旗作為大清國的國旗,通稱"黃龍旗"。圖案中的龍是皇帝威嚴的象徵,黃色則為滿族的代表色。這種國旗最初為三角形,后改為長方形。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旗,它一直懸挂到清王朝滅亡。

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採用橫排的紅、黃、藍、白、黑五色旗作為國旗,表示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的共和。

1931年,《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規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這就是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

這種青天白日旗,早在1894年孫中山創辦興中會時就指示陸皓東設計出來。白日象徵光明,12道光芒代表12個時辰,光芒尖鋒象徵革命銳進。1905年,興中會改名為同盟會,孫中山主張用興中會的青天白日旗,加上紅底,作為同盟會的標誌。紅色象徵革命。後來蔣介石掌握了中華民國的領導權,雖仍用青天白日旗,但他不僅沒有革命,反而大肆屠殺革命志士,以至遺臭萬年。

金龍旗和青天白日旗都被歷史的塵沙掩埋了。

為中國擬制國旗圖案,第六小組肩負重任。

第六小組組長是馬敘倫先生。

第六小組副組長是北京軍管會主任葉劍英。不久,因葉劍英工作忙,增加沈雁冰(即茅盾)任副組長,主持日常工作。參加第6組的成員有馬敘倫、葉劍英、張奚若、田漢、沈雁冰、鄭振鋒、郭沫若、翦伯贊、錢三強、蔡暢、李立三、歐陽予情、廖承志13人。

馬敘倫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中國民主促進會負責人,博學多才,對語言學、文學、書法都有研究。他擁護中國共產黨,敬仰毛澤東。

馬敘倫,1885年4月27日生於浙江餘杭一個世代書香門第。他4歲啟蒙讀《小學韻語》,14歲人"養正書塾"讀書。1902年,因代學生鳴不平,觸怒校方,被學校開除,隨即到上海報界謀生。1911年,他赴日本,由章太炎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回國后在上海辦《大共和日報》,任總編。從1921年起,他曾任浙江省教育廳長、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長、國民黨北京特別黨部宣傳部部長等職。抗戰時期他積極從事抗日反蔣活動。1946年在上海發起組織了中國民主促進會。

1937年,"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相繼爆發,馬敘倫為貧困所迫,困居上海。此期間,湯爾和任華北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曾派專人到滬請馬敘倫出任北大校長,馬敘倫一口回絕說:"我是為了抗日救國而被迫離開北大的。現在敵人全面進攻,國難當頭,我豈能回到敵人刺刀下混飯吃呢?"

1946年6月23日,馬敘倫參加上海各界人士舉行的反內戰示威遊行,被推為赴南京請願代表。當代表到達南京下關車站時,國民黨派遣的特務大打出手,馬敘倫身受重傷,造成震驚中外的"下關事件"。

當天,中共代表周恩來立即向國民黨當局提出強烈抗議,同鄧穎超、董必武深夜赴醫院慰問。毛澤東和朱德特從延安致電馬敘倫:"先生等代表上海人民奔走和平,競遭法西斯暴徒包圍毆打,可見好戰分子不惜自絕於人民。中共一貫堅持和平方針,誓與全國人民一致為阻止內戰、爭取和平奮鬥。謹電慰問,並希珍重。"

l948年4月30日,中國共產黨發出五一號召,提出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馬敘倫和香港的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立即通電響應,並於11月27日離香港到東北解放區。

1949年北平解放。這年2月,馬敘倫抵達北平。3月28日,他陪同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在北平西郊舉行閱兵儀式。他激情滿懷,當晚寫詩抒懷。4月1日,中國共產黨與南京國民黨當局開始談判。談判期間,毛澤東親自接見馬敘倫、李濟深、沈鈞儒等人,對和平談判的情況及今後的方針進行交談。5月中旬,毛澤東又親自邀請馬敘倫商談有關政協籌備、經濟建設以及外交貿易等問題。馬敘倫心情異常激動,提了許多寶貴意見。

博學多才的馬敘倫,欣然挑起了第六小組組長的重擔。

擔任第六小組秘書的是彭光涵。

擔任第六小組的秘書之職后,彭光涵深感自己缺少國旗、國歌、國徽等方面的知識,壓力很大,工作起來顯得不順手,弄得晚上睡不好覺。

生於1918年10月的彭光涵,廣東陸豐縣人。1928年,海陸豐革命失敗時,他才10來歲,因受反動派屠殺的威脅,逃到南洋的馬來亞。1935年,他參加共青團,1939年入黨。曾任馬來亞華僑救國會、馬來亞各界華僑抗敵後援會常委。1940年,他返回國內,1946年調往朝鮮做華僑工作。第二年調回東北哈爾濱工作。1949年,彭光涵調到中央統戰部,參加新政協的籌備事務。

彭光涵為了解各國國旗、國徽圖樣和各國紀年,貪早摸黑,一頭扎進當時北平各圖書館和大學,查索有關資料。

第六小組成員中有不少專家。彭光涵虛心向馬敘倫、沈雁冰、田漢、鄭振鋒、梁思成等人請教,得到了他們的熱情指點。在很短的時間內,彭光涵就掌握了有關國旗、國徽和紀年方面的許多知識,工作起來得心應手。

彭光涵在他的文章中談了五星紅旗誕生的詳細經過:1949年7月4日下午3時,葉劍英在中南海勤政殿主持了第六小組第一次會議。

為了加速小組工作和廣泛聽取全國人民對制定國旗、國徽、國歌的意見。會議決定:(一)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名義公開向全國人民發出啟事,徵集對國旗、國徽、國歌的意見和方案,推選郭沫若、沈雁冰、鄭振鋒3人草擬徵集條例呈送籌委會批准公布。

(二)設立國旗、國徽圖案評選委員會及國歌歌詞、歌譜評選委員會;推選葉劍英、廖承志、李立三、鄭振鋒、張奚若、蔡暢、田漢、翦伯贊8人組成國旗、國徽初選委員會,葉劍英為召集人;推選郭沫若、田漢、沈雁冰、錢三強、歐陽予倩5人組成國歌詞、譜初選委員會,郭沫若為召集人。

會議決定,上述兩個委員會除由第六組成員參加外,還要請一些學識淵博的專家為委員,委託郭沫若、沈雁冰提出初步名單,由常委會作決定。

會後草擬的徵集啟事,經周恩來審批后,7月10日送新政協籌委會批准后刊發。

新中國將是人民的國家,人民的政府,誰不關心它的誕生呢?

一幅幅圖案、一首首歌詞雪片般飛向北平。

短短一個月內,第六小組共收到應徵稿件幾千件,意見書24件。

至截止日,新政協籌委會共收到應徵國旗稿件1920件,共有圖案2992幅。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沙發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9-8-3 23:17 | 只看該作者
2009年8月3日

投稿者中既有高級幹部、將軍、著名藝術家、學者,也有普通軍人、工人、農民、學生等,投稿遍及全國,還有一批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來稿。這充分表達了全國人民和海外僑胞對新中國的熱烈擁護。國外華僑和未解放地區大多數是由新華社香港分社轉來的,個別的也有從未解放區經郵局郵寄的。其中有一件是用挂號信寄來的,信封上貼了國民黨法幣20萬元的郵票。從這枚郵票就可看出國統區貨幣貶值的嚴重情況。大家都很新奇,紛紛傳看這個信封。

徵得的國旗圖案大體可分為四類:

1.鐮錘交叉(或稱鐮刀斧頭)並加五角星。此類圖案最多,開始贊成的人也多,如陳嘉庚先生就專門設計了中國式的鐮刀斧頭圖案。

他還說,中國有中國式的鐮刀、斧頭,不能因蘇聯用了,我們就不用。這是最好的代表工、農建國的圖案,許多來稿都說了這個問題。

2.嘉禾齒輪代表工農聯盟的圖案。

3.以兩色或三色的橫條、豎條加鐮刀、斧頭或五角星或嘉禾齒輪。

4.以紅旗上排列五角星圖案,或者紅旗中加五角星並加一兩條黃杠代表黃河、長江等。這類圖案數量不少。郭沫若、朱德總司令就設計過此類圖案。

經過反覆研究,大家一致認為前三類不合國體,不能採用。較為可供參考挑選的只有第四類。為了廣泛徵求意見,又從中評選出較好的幾十幅圖案。為了評選時不帶任何偏見,周總理指示把選出的幾十幅圖案按類型編成一冊,每幅圖案只編號,不寫作者姓名。

經過初評複選,38幅國旗圖案闖過一關又一關。其中,上海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圖案被編為"復字三十二號"。"復字一號"是紅旗上方有一顆大五角星;"復字三號"是中間加兩條黃杠表示黃河、長江;"復字四號"是中間加一條黃杠代表黃河最初,贊成選擇"復字一號"、"復字四號"、"復字三號"為國旗圖案的比較多,毛澤東也曾是"復字四號"的贊同者,但反對者的意見也很堅決,比如張治中。

新中國國旗的誕生過程,是一個充分發揚民主的過程。

8月5日下午,第六小組在北京飯店召開第二次會議,會議由馬敘倫主持。會議初步決定: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聘請徐悲鴻、梁思成、艾青3位專家為顧問;國歌詞、譜初選委員會聘請馬思聰、賀綠廷呂驥、姚錦新4位專家為顧問。為了便於協調工作,馬敘倫參加兩個初選委員會。8月22日上午,國旗、國徽初選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參加會議的還有一名列席者——畫家吳作人。

在確定方案的過程中,討論比較熱烈的是8月24日舉行的第六組第三次會議。會議共16人參加,由馬敘倫主持。一開始,翦伯贊就提議:"咱們把這些應徵的樣稿擺出來吧。"於是,與會者一齊動手,將一件件設計大樣擺在地上,以便細加端詳。

"我提個意見,旗上的星可以再大一些,成適當比例。星靠角好些,即使無風時也能看得見。"梁思成指著一個國旗設計方案說。

錢三強指著一個設計方案說:"國旗的標誌要有顯著特點,在哪裡都能知道它代表中國。這個白地紅星的旗,很容易和別國的相混。"

"藍地白星怎麼樣?"鄭振鋒提議。

艾青建議:"白地紅星好。"

"這個怎麼樣?"郭沫若拿出一個國旗圖案,上有兩個藍條和星。

"藍色要改一下。"馬敘倫說。

"改黃色的好。"錢三強提出具體方案和理由:"我國的長江、黃河就是黃色的嘛。"

最後,馬敘倫簡短作結:"關於國旗,我們提了一些意見,也初步選了幾面,還要進一步研究。國徽和國歌還要進一步討論,常委會都定不下來,得等大會通過。"

9月14日,第六小組再次召開全體會議。

開始,馬敘倫就轉述了陳嘉庚的意見:"陳先生的意思是,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政權是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主張不用蘇聯的鐮刀斧頭,還親自動手做了一個樣式呢。我們把上次定的國旗圖案送給毛主席和中央領導人看了看,研究后初步打算採用11號圖案,後來又比較了下,覺得還是17號圖案好一些。但發現這個圖案有一條黃線把革命階段截開了。於是,又將黃線改了一下。毛主席說,國旗上不一定要表示工農聯盟,在國徽上也可以表明。"

這時,陳嘉庚神態認真地接過話說:"11號國旗圖案1/3是白色,遠看好像在下半旗。印尼也是白色國旗,稍遠點就區分不出來了……毛主席的意見原則上是好的,在國旗上是否要表明工農聯盟,黃色代表黃河,黃星是否代表共產黨領導的政權,還是要考慮的。"

馬敘倫接著說:"根據對第17號圖案的討論,星是代表共產黨的領導,也可以代表政權;黃線代表黃色人種,代表黃河,代表統一戰線。"他又說:"對國旗圖案,今天要做出決定,提交常委會。還要將討論情況印成小冊子發給政協代表,分組討論以第六小組成員為召集人。毛主席也認為,這樣做比較好一些。"

"我們可以在中山公園搞一次國旗圖案展覽,讓廣大人民都可以看一看。"沈雁冰提議道。

李立三表示贊成這個意見:"沈先生的意見不錯。但最好把國旗做成實際的樣式好。我也選成17號圖案。"這時,鄭振擇提出將11號方案作第二選擇方案。馬敘倫提議就兩個方案當即付諸表決,結果11號方案4票,17號方案7票。即是說,國旗的設計方案將在兩者當中選其一。

9月17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召開第二次會議,建議將國旗、國徽、國歌工作移交新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提交報告。

9月22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國旗、國歌、國徽、國都、紀元方案審查委員會名單,共55人。

仍由馬敘倫為召集人,彭光涵擔任審查委員會秘書。

當日,彭光涵把複選出的38幅國旗圖案編為一冊,取名為《國旗圖案參考資料》,作為最急件送到新華印刷廠趕櫻新華印刷廠的工程師、技術員和工人認為干這活最光榮,連夜加班加點,印出了。國旗圖案參考資料》,每幅圖上都編了號和草擬的簡單說明,其中上海曾聯松設計的國旗圖案被編為"復字三十二號",草擬的說明是大五角星表示中國共產黨,周圍四個小五角星表示工、農、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9月23日,大會分11個小組討論國旗、國徽、國歌等方案,大家比較傾向"三十二號"五星紅旗的圖案,但又覺得四個階級的提法不妥。有人說:資產階級怎麼能進入社會主義呢?

9月26日下午,方案審查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決定將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元方案和爭論的意見上報大會主席團。

9月26日晚,毛澤東在勤政殿邀請各方面人士。宴會後,毛澤東拿著放大了的五星紅旗圖案說,中國的革命勝利就是在共產黨領導下以工、農為基礎,團結了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共同鬥爭取得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歷史事實,今後還要共同努力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我看這個圖案反映了中國革命實際,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大團結共同進行革命鬥爭的方向。正如同志們所說的,是比較好的圖案。這時有一位民主人士站起來表示完全同意主席意見,但對說明中大星、小星的提法提出修改意見,理由是在上海有一種說法,大星是大老婆,小星是小老婆,所以提大星、小星不雅。毛主席說,那就不提大星小星,只提五星的互相關係,我看就提在共產黨領導下,我國人民的大團結。國旗是不是就選這個圖案?大家熱烈鼓掌表示贊同。

9月27日,新政協繼續舉行大會,周恩來主持會議。會議討論通過國都、紀元、國旗、國歌方案。表決前,由枕雁冰作關於擬制國旗、國徽、國歌方案的報告,並將五星紅旗在主席台上展開,大家熱烈鼓掌,並舉手表決,一致通過各項提案。此外,在國旗名稱上略有討論,決定將提案中的"紅地五星旗"改稱為"五星紅旗"。

五星紅旗圖案的設計者是上海的曾聯松。原設計圖大五星中有鐮刀斧頭,經討論刪去。國旗製法說明,原稿說這個星對那個星,弄得很複雜。周總理要胡喬木、梁思成和彭光涵重新寫製圖說明,使人看了就能製作標準國旗。製作說明由梁思成改寫,經胡喬木修改後定稿。9月27日通過後,即向全國發出。

在徵選國旗、國徽、國歌的過程中,第六小組組長馬敘倫傾注了大量心血。

1949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成立,馬敘倫擔任第一任教育部長。

9月23日,新政協全體代表600多人分為11個小組討論國旗、國徽、國歌等方案,平均每組約五六十人。

每一個小組的討論都十分熱烈認真。

但是,各位代表對原籌備會第六小組挑選的國旗參考圖案的看法和評價很不一致,選擇的圖案也很不一樣。

開始,代表們比較傾向於曾聯松設計的"復字三十二號"五星紅旗的圖案,但又覺得四顆小星代表四個階級的提法不妥。

隨後,對左上方有一個大五角星的"復字一號"圖案、中間加一條黃杠表黃河的"復字四號"和加兩條黃杠表黃河、長江的"復字三號"圖案,贊成的逐漸增多。但是,反對的人也有一些,而且態度十分堅決。因為當時南方一些地區還沒解放,國旗上帶有黃杠,就容易使人想到沒有體現祖國統一。

新政協將在9月30日閉幕,意見又如此不一致,時間顯得格外緊。

彭光涵很著急,把各小組爭論的情況匯總起來,整理了一份請示報告,呈給周恩來。

9月23日晚,副秘書長齊燕銘和秘書彭光涵正在辦公室工作,周恩來來到他們的辦公室,問彭光涵:"你接觸了那麼多國旗圖案,到底哪個圖案代表意見比較一致?"

彭光涵回答說:"一顆大五角星和一條黃杠的圖案贊成意見較多,但反對的意見也不少,而且很堅決,即使勉強通過了,意見一定還很大。大家比較欣賞'復字三十二號'這個五星紅旗圖案,但有人不贊成用四個五角星代表四個階級。總的看,五星紅旗的圖案比較好,容易通過。"

周恩來聽了彭光涵的彙報,當即指示:"好,就按這個圖案再畫一幅大一點的,並做一面大旗,明天下午交給我。"

當晚,彭光涵按照周恩來的指示趕緊操辦起來。

9月25日晚上8時,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主持召開關於國旗、國歌的座談會。

在毛澤東主持這次座談會之前,張治中來到毛澤東的住所。交談中,張治中問毛澤東:"現在大家都在議論國旗圖案,你的意見呢?"

毛澤東表示:"我同意一顆大五角星加一條黃河的那種,你覺得怎麼樣?"

張治中明確回答說:"我反對用這種國旗圖案,中間加一條杠,把紅旗劈為兩半,不成了分裂國家了嗎?而且杠子不能表河流,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中,杠子是'金箍棒',國旗中間擺一根'金箍棒'幹嘛?"

毛澤東聽后,有點震驚,同時也覺得張治中說得很有道理。便說:"這是一個嚴重問題。不過,有不少人主張用這幅,也有其理由。這樣吧,我再找幾個人座談一下。"

毛澤東對張治中的意見顯然十分重視。

於是,9月26日晚上,毛澤東邀請各方面人士在勤政殿召開座談會。

會上,等一些代表發言之後,毛澤東說:"過去,我們腦子是想要在國旗上標出中國的特徵,因此畫一條橫杠代表黃河。

其實,不少國家的國旗也沒有帶著本國的特徵,蘇聯的斧頭鐮刀,不一定代表蘇聯特徵,哪一國都可以有同樣的斧頭鐮刀。英、美等國的國旗也沒有什麼該國的特徵。代表國家特徵的東西可以在國徽上表現出來。"

接著,毛澤東拿起一張放大了的五星紅旗圖案,說:"大家都說這圖案好,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是在共產黨領導下以工農為基礎,團結了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共同鬥爭取得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歷史事實,今後還要共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我看這個圖案反映了中國革命的實際,表現了我國革命人民大團結。不但現在要團結,將來也要團結,我看這個圖案是較好的圖案。"

毛澤東話音剛落,豐澤園裡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參加座談會的代表一致贊同毛澤東的意見。

這時,陳嘉庚站起來發言,談自己的感想:"我從東北回來,我很關心國旗問題。我完全贊同毛主席講的'復字三十二號'國旗圖案。"

梁思成也站起來發言說:"我覺得'復字三十二號'圖案很好,多星代表人民大團結,紅色代表革命,表示革命人民大團結。"

其他與會代表也紛紛發言,贊成"復字三十二號"圖案。

9月26日下午3時,大會國旗、國徽、國歌、紀年方案審查委員會,在北京飯店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經大家討論,一致通過用"復字三十二號"圖案做國旗,並提交大會主席團審核,再提交大會討論。

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進行表決。表決前,將製作的五星紅旗樣品展掛在主席台中間。

看到這面紅霞一般熠熠生輝的五星紅旗,代表們心裡洋溢著興奮和激動之情。

在一陣暴風雨般的掌聲中,會議進行的第四項內容獲得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徵著中國人民大團結。

"復字三十二號"終於在眾多的國旗圖案中脫穎而出,成為新生共和國的象徵。

開國大典后不久,在上海從事經濟宣傳工作的曾聯松,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的一封來信:曾聯松先生:你所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業已採用,茲贈送人民政協紀念刊一冊,人民幣500萬元(舊幣,約相當於今500元),作為酬謝你對國家的貢獻……曾聯松是"復字三十二號"國旗圖案的設計者。

人們往往會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一定是一位專門從事美術工作或繪畫藝術的大師。然而,五星紅旗的設計者卻是一位默默無聞的經濟工作者,曾長期從事地下工作,報道經濟新聞。

曾聯松作為一位長期從事經濟宣傳工作的人,怎麼能設計出如此莊嚴的國旗呢?不少人曾帶著這種疑問去問過他。對於諸如此類的提問,曾聯松同志常常報以爽朗的一笑,有時還手執羊毫,先在一張紙上寫下8個大字"丁年觀禮,皓首縈懷"。然後,才津津有味地講起他設計圖案的那段往事。

曾聯松原籍浙江瑞安,少年時代酷愛書畫,寫得一手好字。但他目睹祖國山河破碎、人民貧窮落後的悲慘境況,毅然放棄自己的愛好,去攻讀理工,立志走科學救國之路。但是,這種願望,在舊中國根本無法實現。於是,他又發奮攻讀經濟。曾聯松是一位充滿愛國激情的熱血青年,當時他見祖國備受列強蹂躪,金甌殘缺,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真是心急如焚。"九·一八"事變后,他曾和愛國學生一起,走上瑞安街頭,宣傳抵制日貨,1935年,又在南京勇敢地參加了響應北京"一二·九"運動的集會遊行,並且在黨的引導下,開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親眼目睹、親身體驗過軍閥割據、外侮侵略以及白色恐怖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政府又挑起內亂,把中國人民投入到水深火熱的深淵之中,對此,曾聯松恨之入骨。所以,當解放戰爭接連取得了輝煌勝利,新中國即將誕生之時,他別提有多興奮了!

徵集國旗圖案啟事在《人民日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報刊登后,曾聯松反覆閱讀,認真思索: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誕生了,中國歷史即將翻開新的一頁。國旗,新中國的國旗,應該是偉大祖國的象徵、中華兒女的寄託、炎黃子孫的驕傲!他決心投身到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設計工作中去。

談到當時的心情,他說:"建立新中國,一直是縈迴在我心頭的願望,一經看到她如旭日東升般展現在面前時,我能不為之興奮嗎?因此,當我從7月份的報紙上讀到全國政協籌委會關於徵求國旗的通知之後,即埋頭於設計之中。"他說:"我不是藝術家,也不是從事美術設計的,當時之所以不量力度德,亦不計工拙,想到去設計國旗圖案,實在是一種歡呼新中國誕生的喜悅,一種熱切愛國的激情使然。"

大上海的7月,酷暑的人。為設計國旗圖案,曾聯松夜以繼日,揮汗如雨,伏案描摹,幹得似痴如醉。

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曾聯松仰望群星閃爍的天空,陷入了沉思。突然,他從人們常說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啟發:中國共產黨——難道不正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嗎!

於是,一個閃亮的創意產生了:以一顆大星導引於前,幾顆小星環繞於後,像眾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徵著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小星象徵著廣大人民,人民緊緊地環繞在黨的周圍,團結戰鬥,從勝利走向勝利。

他還把五角星設計成黃色,這不僅與象徵革命的紅色相協調,像紅霞一片,金光閃閃,色簡而莊嚴,並且還表達了中華兒女黃色人種的民族特徵。

環繞大星之後的小星,應該是幾顆呢?曾聯松想到我們祖國自有文字以來四千多年的文化,還聯想到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指出人民在當時包括有四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就決定以四顆小星來象徵廣大的人民。

接著,曾聯松又反覆推敲,苦苦構思,確定五顆金星恰當的位置。他曾設想把大星置於旗面正中,小星環繞在大星四周。這樣,視若端莊,但是天地不夠開闊,視覺局促、凝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勾畫,曾聯松熬過了許多個不眠之夜。

近一個月過去了。有一次,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頓覺視野開闊:旗面猶如天地那麼廣闊,金星燦燦,居高臨下,光彩閃耀,彷彿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燦爛輝煌。

五顆金星的結合圖形,大小呼應,疏密相間,形成了一個橢圓形,這正好與我國版圖的幾何圖形類似,既表現了中國地理特徵,也顯得平穩和諧,明朗而有氣勢。

為了使整個圖案更加突出全國人民緊密團結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周圍這一特徵,曾聯松設計了每個小星的中心點都通過自己的一個星尖,跟大星的中心點聯成一線,把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這個歷史的結論顯示在旗上。

色彩以紅色為主,似紅霞滿天。紅色表達熱烈的感情,象徵革命;配以黃色,燦爛輝煌,一片光明。

從美學的角度來衡量,曾聯松的設計也頗具特色。他自己曾總結了這樣幾點:簡與繁:五星的構圖注意了以簡勝繁,以一當十。如果把許多特徵逐一羅列出來,未免過於仔細,或者失之繁複,反而難以顯示莊嚴簡潔。

小與大:星所形成的橢圓形,寓涵祖國疆土之意,旗面儘管有限,但聯想是十分廣闊的。所謂"物小蘊大,意趣無窮"。

賓與主:五星中的大星與小星,當然不足指現實生活中的賓主關係,但具有顧盼呼應之情,協調和諧之趣。

靜與動:五星的安置,如果處於旗面的中央,由於絕對均衡,則靜止獃滯,缺乏生動姿態;置於左上角,則昂角起升,靜中寓動,使畫面活躍,而且居高臨下,帶有向外伸展的氣勢,使視野開闊,"咫尺之內,覺千里之遙"。

長與寬:這裡指比例關係,《條例》中規定:"形式為長方形,長寬三與二之比。"按此構圖,旗面能適合美感的要求。旗面呈長方形,五星體呈橢圓形,兩者均向左右舒展,取勢協調。橢圓形作為一個整體,還給人團聚完整和飽滿的感受。

橢圓形中,大星的一個角尖正向上方,使大星顯得安定莊重,穩如泰山。而四顆小星因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中央,則顯得錯落多變,生動活潑。大星外接圓半徑和小星外接圓半徑的比例是三與一之比,使大小比例關係比較協調。

橢圓形圖案僅占旗面的四分之一左右,這樣的比例關係使重點集中,旗面開朗。

整個旗面上的五角星,橢圓形和長方形相互結合,比例較為協調,構圖比較緊湊,在整體中寓於變化而又能取得統一。

紅與黃:色彩也會引起人們的聯想和感情的反映。紅色為暖色或熱色,赤日、紅光能表達莊嚴熱烈,如革命的積極鬥爭行為,此外,紅色會引起希望、活躍和喜愛。黃色也是暖色,能表達優美、溫和、珍貴,而且往往與金色聯繫起來。我們看到黃色的五星,便有金光閃閃的感受。

1949年8月中旬,曾聯松將設計好的五星紅旗圖案稿寄給了全國政協籌委會。

9月27日,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徵著全國人民大團結。

曾聯松有幸成為國旗的設計人,這是怎樣的一種榮耀啊!

當然,"復字三十二號"圖案與我們今天的國旗還是有些不同的,最主要的是去掉了原稿大五星中的鐮刀斧頭。

11月15日,新華社以答讀者問的形式,說明了國旗圖案的意義: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旗面為什麼是紅色的?旗上的五顆五角星代表什麼?為什麼星是黃色的?四顆小五角星為什麼有一個角尖正對著大五角星的中心點?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的紅色象徵著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係象徵著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角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這是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曾聯鬆手捧刊有國旗決議的上海市《解放日報》,心潮起伏,熱淚盈眶。

這天《解放日報》上,還套紅刊印著正式通過的五星紅旗圖案。

曾聯松的心愿實現了。

這也是全國人民的期望!多少年來,多少仁人志士,多少共產黨人,為著爭取民族的解放、勞苦大眾的生存自由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五星紅旗就是用他們的鮮血染紅的,是用他們的光輝業績織就的。

翌年國慶,曾聯松應邀登上天安門觀禮台。建國30周年時,他再次應邀到北京參加慶祝活動。想起這些,他說:"五星紅旗是無數志士仁人、革命戰士一百多年浴血奮鬥的偉大成果,而我僅僅表達一點心意,國家和人民卻給了我很高的榮譽。"作為國旗圖案的設計者,他先後當選上海市一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第六屆政協常委。

50年來,五星紅旗已成為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徵。祖國各族兒女,都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無數先烈和仁人志士用鮮血染成的五星紅旗;用對祖國的竭誠貢獻,為五星紅旗增光添彩。

50年來,億萬中國人民用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行為,賦予五星紅旗以新的生命力和不朽的內容。(來源:《開國大典6小時——大典背後的秘聞》 作者:於江)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04: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