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媒:打造全球定位系統 中國『北斗』太空爭雄!!

[複製鏈接]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8-2 12: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現深

  美國的GPS(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借分佈於地球軌道上的28顆人造衛星,為全世界汽車、船舶、飛機、軍事武器以至個人交通旅遊提供全天候導航,象徵商機、生活便利和美國國力無遠弗屆的延伸。中國未來也將以十年左右的時間,建立起自己的GPS。

將出現四強競爭

  古人以北斗七星指引方向,中國的全球定位系統也取名「北斗」。中國的北斗計劃,加上俄羅斯的Glonass系統、歐盟的伽利略系統、美國的GPS系統,未來的全球定位系統,將出現四強競爭的局面。

  對台灣及相關國家地區來說,北斗計劃既代表機會,也代表威脅。

  就如同GPS的效能,北斗全球定位系統的實現,將為中國經濟和民生帶來巨大利益,促進通訊導航產業的發展,但解放軍也將因此擁有獨立的全球定位能力,並把這種科技廣泛應用在武器精確攻擊之上。

  中國的全球定位系統,將由30多顆人造衛星組成。根據先區域、后全球的原則,初期將發射10顆左右的導航衛星,首先在亞太和中國上空提供區域定位服務;在2015至2020年間增加人造衛星,建成全球系統。

  為實現這項計劃,從公元2000年起,試驗性質的北斗一號衛星便陸續發射進入地球軌道,為漁業、運輸、氣象、測繪、軍事等方面提供定位。至去年底,共累積四萬多個用戶。

發射新一代北斗二號

中國的技術趨於成熟

  前年以來,中國發射新一代北斗二號導航衛星,已取消「試驗」兩字,代表中國的全球定位系統技術趨於成熟。

  參與北斗衛星設計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範本堯曾經舉例,以中國現在的衛星技術水平,地球軌道上兩顆北斗衛星的位置,可以定格在幾公分的誤差範圍內,有助於未來建構完整可靠的衛星網路。

  上一代的北斗一號,與美國GPS定位的主要差別在於,客戶必須向北斗衛星發射信號,中間還要經過較為複雜的地面站運算。新一代的北斗衛星將突破這方面的效能限制,由客戶視需要選擇是否向衛星發射信號。

  相對於GPS,北斗衛星的優勢則在於,控制站可以掌握客戶的全球定點,並透過簡訊溝通,方便控制站對船舶、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實際情況的掌握,以及人員軍隊的調度和部署。

北斗衛星

帶來巨大市場潛力

  去年四川發生的汶川大地震,救災人員進入通訊斷絕的山區,曾經大量使用北斗試驗系統,傳達救災訊息,安排人員和救災物資調度。

  和美國、歐盟、俄羅斯比較,中國的衛星技術並不算先進,但13億人口的市場,中央統制的決策機制,加上設計上的創意,仍能造就巨大的市場潛力。

  中國大陸已是全球最大航運市場、最大的汽車市場、最大的移動通信市場,如果在北斗全球定位系統完成後,順勢限定市場導航技術標準,藉此創造新的產業鏈和增長點,未必沒有勝算。

  全球3G移動通信標準之一的TD-SCDMA,便是由中國制定,近年在中國移動、華為等公司合作下,已設計出適用於北斗系統的方案,待北斗系統完成,TD-SCDMA就不必完全受制於美國的GPS。

  中國除了發展自己的衛星全球定位系統,也參與歐盟的伽利略全球定位系統建設計劃,投資超過兩億歐元,但至今仍感到歐盟的技術排擠,加強中國發展北斗系統的決心。在重大戰略物資和技術方面擁有自主能力,不受制於人,附合中國一貫的政策思路。

逐月追日神話夢一一實現

神舟、嫦娥、螢火、天宮、夸父……中國近年一連串重大太空計劃的名字,大多出自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在這些計劃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科學院今年6月公布的《中國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2030年左右將載人登月並建立月球基地;2050年左右載人飛向更遠的行星,可望登陸火星。

神舟:中國載人太空計劃

  從1999年以來,共發射七次神舟飛船。前四次是無人飛行,神舟五號首次搭載中國人楊利偉進入太空。

  去年九月發射的神舟七號,共搭載三名太空人,完成太空漫步。神舟八、九、十號目前正在研製,三艘太空船預計將在未來的太空飛行中,與中國自製的太空站銜接。

嫦娥:中國探月工程

  預計在2007至2017年間,按「繞」、「落」、「回」的順序,完成衛星繞月、月球車降落、采探月球土壤返回地球三項任務,為將來的探月、登月、駐月預作準備。

  第一步的嫦娥一號前年升空,在繞行月球軌道14個月並搜集大量資料之後,撞向月球定點自毀。

螢火:火星探測計劃

  中國古稱火星為「熒惑」,「螢火」取其諧音。螢火一號衛星預計今年10月搭俄羅斯火星探測器的便車升空,將在11個月後進入火星軌道,繞行約一年,搜集火星磁場、電離層和地形資料,將是中國探測火星「繞」、「落」、「回」三步驟的起點。

天宮:太空站初級計劃

  美、俄、日、歐盟等國共同推動的國際太空站,起初並未邀請中國參與,中國決定發展自己的系統。

  天宮一號重約九噸,預計明年底發射,將成為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實驗室。後繼升空的神舟八號無人飛船,將和天宮一號對接。其後的神舟九號將搭載太空人與天宮一號結合,進行一些實驗。與此同時,中國載重25噸的長征五號火箭同步研製(現有長征四號只能載重九噸),配合在海南文昌新建的大型發射基地,將在2020年左右,完成可供太空人長駐的太空站。

夸父:領先全球的探日計劃

  取自中國神話「夸父逐日」,這項計劃目前仍在構想階段,利用2012年太陽活動高峰,運載三顆人造衛星,到距地球150萬公裡外的太陽與地球引力平衡點上,觀測太陽風暴等活動。由於這項計劃難度極高,中國已邀請德國、法國、比利時、加拿大等國十多位科學家參與。

(轉載自台灣《天下》雜誌426期(7月15日~7月28日))

《聯合早報》 2009-08-02
盈盈萬物,生生不息,唯道獨尊,無為而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3: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