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佟平 發表於 2009-2-3 9:50:00
0
推薦——《閑讀聖經和論語》
復活與永生是耶穌開給信徒最大的宗教支票,也是信徒活著的時候永遠無法確認是否能夠兌現的宗教支票,因此我說那只是一個宗教理想的符號。儘管如此,復活和永生依然是《新約》的一個重要內容,並且在四部福音中都有寫到,為了節約篇幅,我將四部福音中的同樣內容彙集起來一起加以分析。
《馬太福音》:「馬利亞等來看墳墓。使者對她說,耶穌已復活。耶穌顯現讓她告訴其他門徒,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十一個門徒在那裡果然見到了耶穌。」(太28,1~16)
《馬可福音》:「馬利亞等進了墳墓,有個少年人對她們說耶穌復活了,門徒們不信。耶穌就在其中兩個門徒面前顯現,其他人還是不信。後來,耶穌在十一個門徒前顯現,責備他們不信,心裡剛硬。他又對他們說,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16,5~16)
《路加福音》:「那些婦女在墳墓里沒有看見耶穌的身體,忽然有兩個人對她們說耶穌復活了。她們把這告訴使徒等人,他們不相信。耶穌向其中兩個門徒顯現,其他人還是不信。耶穌就在全體門徒前顯現說,你們看我的手,我的腳,就知道實在是我了。摸我看看。魂無骨無肉,你們看我是有的。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腳給他們看。」(路24,1~40)
《約翰福音》:
「馬利亞站在墳墓外面看見兩個天使,忽然天使變成耶穌,讓她去告訴門徒說他復活了。耶穌又顯現在門徒面前。有個門徒多馬當時不在,事後說,除非我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於是耶穌再次顯現,並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11~29)
比較這四篇文章不難看出下面幾點:其一,所謂耶穌復活純屬傳言,並沒有任何人直接看見耶穌從死亡狀態中復活過來;其二,第一個聲稱耶穌復活的是一個女人馬利亞,這樣的說法連耶穌的門徒也不相信;其三,對於門徒從不相信轉變為相信的過程四部福音書的說法彼此矛盾,顯示他們是為了某種需要才轉而選擇相信耶穌復活的傳言;其四,在其描寫的耶穌以復活的面目出現時都不是那麼光明正大,而總是在裝神弄鬼的狀態下出現,其真實性非常可疑;其五,除了他的門徒和那幾個婦女,並沒有任何其他人看到復活的耶穌,不能排除他們為了某種需要集體編造謊言。根據這五點,我們有理由相信,所謂的耶穌復活完全是《新約》為了傳教需要而***撰的一個宗教故事。
從文化的意義上來說,東西方文化中都有關於「永生」的概念,那些為了追求真理,為了追求和平,為了國家和民族,為了他人和公眾利益而犧牲了自己生命的人,都可以被看成是獲得了精神上的永生。正如一首著名的詩歌所寫的那樣:「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些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
如果從精神的層面來說,耶穌雖然被處死,但他卻永遠活在信徒的心中,這一點是對的。但是像《新約》所說的一個肉體的耶穌死去了,還能作為一個肉體的人再復活,甚至還讓某個信徒觸摸他身上的釘孔以證明他的肉體曾經復活,則純屬毫無科學可言的宗教說法。
耐人尋味的是,《新約》為了禁止信徒懷疑這個宗教故事的真實性,特意寫上了這樣兩句話:
「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29)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16,16)
這兩句話非常厲害,一句是用所謂的「福」來誘惑信徒放棄對這個宗教故事真實性的懷疑,另外一句是用精神恐嚇來禁止你懷疑這個宗教故事的真實性。你敢不信,就定你的罪!
我們不得不感慨《新約》中設計的循環互證、誘惑和恐嚇雙管齊下的手法是多麼環環相扣、多麼巧妙,難怪直到今天還是那麼管用、能使許多信徒對這樣破綻百出的宗教故事的真實性毫不懷疑。
孔子在《論語?泰伯》中說: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8.9』
這句話歷來成為人們攻擊儒家思想的一個口實,彷彿儒家思想就是鼓勵愚民政策,其實《論語》中的這句話與《聖經》中要求信徒盲從、迷信的程度比較起來,實在是望塵莫及。對於《論語》中的這句話,我們今天可以作出另外一種解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就是說:如果老百姓能夠有效管理自己,就讓他們自己去做,如果老百姓不能有效管理自己,就要教給他們怎樣有效管理自己。」
從怎樣灌輸愚民政策、怎樣迫使信徒死心踏地盲從、迷信,怎樣讓信徒放棄獨立思考,怎樣把一個假的宗教故事說得像真的一樣來說,這世界上恐怕沒有比《新約》的作者更高明的了。如此看來,真正的傳銷高手肯定都認真學習過《聖經》。假如你能讓一個無神論者相信「復活和永生」是真的,那麼說服人加入你的下線,還不是小菜一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