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中國時報:馬英九提漢字「識正書簡」小看了大陸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6-20 00: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年06月19日 17:04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6月19日電 台灣《中國時報》19日刊出署名文章說,馬英九說出兩岸應該建立「識正(繁體字)書簡(簡體字)」的共識。今天在台灣討論中文繁簡字體的問題時,常見有兩個誤區。第一是小看了大陸推動簡體字的歷史背景、決心、政策以及其方法。如果有人對大陸使用簡體字這件事只產生簡單的「破壞傳統」的印象,那是太浮面了。第二種則是把今天簡體字和繁體字之別說得太輕佻。

文章摘錄如下:

馬英九「總統」說出兩岸應該建立「識正(繁體字)書簡(簡體字)」的共識之後,綠營批他是促統,民間不滿的聲音也很多。「總統府」和官員則忙著滅火,強調「識正用正」是目前的教育政策,「識正書簡」是對大陸的喊話。

筆者很好奇馬「總統」為什麼要自家花園放火,徒生風波。不論到底是什麼原因,筆者都建議他回顧一下中文產生繁、簡體之別的歷史背景。

今年是五四的九十周年。清末民初的中國經歷著各種衝擊,眼見國家積弱不振的知識分子熱切於各種改革,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引爆新潮與傳統之爭。五四的前兩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揭開文言與白話之爭的序幕,在語言與文字的領域也引爆了新舊之爭。

到了五四,革命的炮火更猛烈,前進的人士開始主張「國語羅馬字」;再過十來年,進入一九三○年代,不但有人提出連「白話文」也相形落伍的「大眾語」,並有「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出現。總之,在一個急於「救亡圖存」的時空背景里,激進的人士不但不能接受文言文那一套,連白話文也覺得難以成為開啟民智的工具。他們主張:要教育廣大無知的人,最快、最方便的路就是廢除中文,改用「國語羅馬字」或「拉丁化新文字」。

很早就意識到「革命和建設沒有文化是不能奏效的」,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波波語文改革的浪潮里,一直支持「國語羅馬字」、「大眾語」和「拉丁化新文字」等主張。當時以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者自居的國民黨政府,則一路站在這些新潮主張的對立面。在台灣,今天還可以看到痕迹。

雖然歷經一九二○年代羅馬字運動挫敗,一九三○年代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也因抗日戰爭的爆發而轉入地下,但大陸終究在一九四九年之後開始實現語文改革理念,很快就宣布了帶有國策意味的「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創定和推行漢語拼音」三個文字改革任務,並設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這樣的指導機構來主其事,再編寫《現代漢語詞典》這樣的工具書來當推動依據。

綜合以上來看,今天在台灣討論中文繁、簡字體的問題時,常見有兩個誤區。

第一種,是小看了大陸推動簡體字的歷史背景、決心、政策以及其方法。事實上,中國大陸基於關注語文改革的傳統,長期關注中文演化的理論,以及各種字詞、語料使用的調查研究。也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使用中文和傳統有所不同,所以上自推動政策的政府,下至實際應用的個人,整個社會都產生對文字使用規範的警覺與需求。所以,如果有人對中國大陸使用簡體字這件事,只產生簡單的「破壞傳統」的印象,那是太浮面了。

第二種,則是把今天簡體字和繁體字之別說得太輕佻。代表性的說法是中國還沒有共產黨的時候就有簡體字,中國古代的草書中就有簡體字,所以沒必要把簡體字和繁體字之別說得那麼嚴重。簡體字的確自古就有,不過稍微回顧一下近百年的歷史,就該知道,今天中國大陸使用簡體字,和過去從書寫中產生的簡體字,是兩種不同觀念的產物,兩者不能畫上等號。刻意要把簡體字和繁體字之別說得輕描淡寫,是昧於事實。

在沒聽到他有比較仔細的論述之下,馬英九「總統」就提出兩岸要建立「識正書簡」的共識,聽在台灣的人耳里,很容易覺得他是走進了第二個誤區;聽在大陸的人耳里,很容易覺得他是走進了第一個誤區。(郝明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6-20 04:07 | 只看該作者
文字的確應該與日具進, 不斷改進. 但還是讓學術界研究討論為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6-20 10:52 | 只看該作者
解放時留在大陸的文化精英應遠遠多於去台灣的.. 請看鄙人新帖:

史海鉤沉
1949年81位中研院院士留在大陸的達60人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 ... d=773018&extra=

真去台灣的僅9人. 也就僅胡適. 傅斯年. 錢穆等幾人. 諷刺的是連已被國民黨從北京大學接到南京的陳寅恪(一架飛機僅接了胡適,陳寅恪兩名院士)也最後沒有走. 去了嶺南大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4
akihito 發表於 2009-6-20 10:57 | 只看該作者
或許是大陸搞過文化大革命, 過去台灣人心目中大陸把中華文化都破壞了!

從過去的黑白文革照片來看, 也真是慘不忍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5

主題

1392

帖子

573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3
5
古來萬事東流水 發表於 2009-6-20 11:15 | 只看該作者
拋開馬英九,仔細好好想想,上學時學的傳統文化還真是慘不忍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945

帖子

19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5
6
kickdog 發表於 2009-6-20 20:01 | 只看該作者
「識正書簡」是好建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7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6-20 22:37 | 只看該作者
「識正書簡」是好建議。

kickdog 發表於 2009-6-20 20:01



其實對中國大陸的大多數高級知識分子而言. 他們幾乎都認識繁體字. 對一般老百姓來說(僅接受9年義務教育),識不識繁體字沒有什麼意義.如果是對台灣說的, 我倒認為是一個進步. 可惜他僅是向大陸喊話. 恐怕白喊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6-21 10:51 | 只看該作者
其實對中國大陸的大多數高級知識分子而言. 他們幾乎都認識繁體字. 對一般老百姓來說(僅接受9年義務教育),識不識繁體字沒有什麼意義.如果是對台灣說的, 我倒認為是一個進步. 可惜他僅是向大陸喊話. 恐怕白喊了.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6-20 22:37


美國的華文報紙幾乎清一色是繁體的. 沒有聽說那一個大陸來的人抱怨. 因為他們很容易看懂. 毫無困難. 但對台灣來的人. 要他們讀簡體字報紙(如僑抱), 那就困難重重. 所以應該大力普及簡體字.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6-21 11:33 | 只看該作者
Posted by: Cable | Wednesday, 10 June 2009 識正書簡 啼笑皆非昨讀新聞,得悉台灣總統馬英九,在接見海外華僑時提出「識正書簡」的建議:

馬總統表示,在國外有許多中文學校,教台灣來的學生正體字,碰到大陸來的學生,就教簡體字。他認為正體字代表中華文化的特色,但大陸因為採用簡體字,有些正體字看不懂,因此他希望兩岸在這方面未來也能達成協議,採用「識正書簡」方式。

他說,「識正」就是認識正體字,但要書寫的話可以寫簡體字,印刷體則盡量用正體字,這樣才能跟中華文化的古籍接軌。

來源:雅虎新聞

簡繁漢字之優劣,向來爭議不絕,網上不少討論鬧得沸沸揚揚。這次馬英九提出「識正書簡」,當然難免掀起新一輪的論戰。

先旨聲明,Cable幼時在國內讀書,對簡體字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因此並不反感,也不打算在此獻曝詳論兩者之別。但是,對於馬氏所提的「識正書簡」,卻覺得有點啼笑皆非。

首先是名稱。有批評者(特別是綠營人士)大罵馬總統此番論調是「配合中國的『文教統戰首部曲』」(見聯合新聞)。Cable也覺得有向大陸示好的意味,但一句「正體」就足以讓馬氏伸出的橄欖枝萎碎於無形了。須知自從中共創出簡化字後,簡、繁漢字分踞海峽兩岸,互別瞄頭。近年,繁體字的擁護者為了強調繁體字的「正宗血統」,紛紛改用「正體字」的稱呼 — 此為「正體」,則彼為「邪體」了(笑)。以此示好,豈不枉然?

其次,「識正書簡」的實際操作如何仍然含糊不清。「認識正體字」是否指將正體字納入正規教育?若然,大陸會理你才怪。若否,那又是指甚麼呢?

「書寫可用簡體」—我們平時執筆寫字,不多不少夾雜一些簡化字,這的確比一絲不苟的繁體字來得快捷方便。問題是,我們平時寫哪種字,政府管得著嗎?管不著的話,提出來有甚麼意義?

「印刷盡量用正體字」更叫人摸不著頭腦。甚麼叫「盡量」?哪種情況下該用、哪種不用?如果教的是簡體、寫的也是簡體,那為何印刷要用正體?

可以想像,馬英九提出的所謂「識正書簡」,大陸那邊根本「不會鳥你」。以馬氏的經驗和智慧,沒理由這也想不到。如此看來,只能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就是這套概念旨在應用於台灣,也就是在台推廣簡體字應用。果如是,這無異於棄守繁體,服膺於大陸的簡化字政策,真叫人不寒而慄!雖然馬英九強調,「歡迎大陸觀光客的時候,我們還是繼續使用正體漢字來歡迎他們」,但誰知道這是「盡量使用」還是「一律使用」呢?

Cable認為,兩岸三地採用兩套不同的漢字系統,雖非理想情況,但起碼自成一套,涇渭分明,況且要改變也不是朝夕之事。當然,隨著三地人民交流日深,的確會有更多「大陸人看不懂繁體字、港台人看不懂簡體字」的情況,但一般而言無傷大雅,多看多接觸自然就懂了,犯不著任何政府當局來插手幫倒忙。如今馬英九提出「識正書簡」,變相是官方同時承認兩套文字。一旦推行,日後難免出現繁簡夾雜的混亂情況,貽害無窮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5: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