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何原本》出現后一個世紀(公元前300-200年)是希臘科學的黃金時代,其間有許多重要科學作品,例如阿基米得關於測量幾何形體的論文,和靜力學、浮體力學著作;阿波隆尼亞斯(Apollonius of Perga)的《圓錐曲線》,那是後來學者研究天體運行軌道時經常要用到的;阿里斯它喀斯(Aristarchus of Samos)的《論日月之大小及距離》,它提出了完全合理的測量這些天文數據的方法,他的「地動說」對哥白尼也很有影響;以及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e of Cyrene),他準確測量了地球周長,其結果和現代值只相差0.6%。
伊斯蘭教在7世紀崛起於阿拉伯,他們最初忙於徵戰、擴張,建立龐大帝國。但到8世紀中葉,阿拔斯皇朝(Abassid Caliphate)奪取了政權。它的統治階層具有深厚的波斯文化背景,執政后以不可思議的巨大熱情來搜集古希臘典籍,並且鼓勵、推動它們的翻譯,後來還在巴格達的皇宮中設立了效法「學宮」的「智慧宮」(Bayt al -Hikma),招集大批優秀學者在裡面負責翻譯工作。這樣,在皇室、大臣和學者的支持下,掀起了一個巨大的阿拉伯翻譯運動,它持續了整整兩個半世紀(750-1000),最後絕大部分希臘哲學、科學和醫學典籍都被翻成阿拉伯文,這些學問也被整體地移植到伊斯蘭文明中來了。在短短一個世紀之後,也就是12世紀之初,西歐也掀起了自己的拉丁文翻譯運動。在11世紀,歐洲開始從五百年的大混亂中復甦,並且在羅馬教會領導下向伊斯蘭帝國發動反攻,這導致了「十字軍東征」和其它軍事行動。其結果是,長期被伊斯蘭教徒盤踞的西西里島、西班牙中部重鎮托萊多(Toledo)和巴勒斯坦都「光復」了。「光復」的最重要後果之一是:大量阿拉伯科學典籍和學者落入西班牙基督教公國的控制。這同樣激發了歐洲學者的巨大熱情,西班牙特別是托萊多很快成為搜購和翻譯阿拉伯典籍的中心。諸如《幾何原本》和《大彙編》最初就都是從阿拉伯文本翻譯成拉丁文的;此外還有伊斯蘭科學的原著,例如柯窪列茲米(Khwarizmi)的《代數學》。翻譯運動的高潮是在1120-1190年間,此後它的步伐緩慢下來,但並沒有就此結束,而一直延續到16-17世紀。以上兩個翻譯運動的規模和影響都只有中國的佛經翻譯運動可以比擬。佛經翻譯將佛教移植於中國,阿拉伯與拉丁翻譯運動則將科學和哲學從古希臘移植於伊斯蘭世界,然後又再移植於西歐。這樣,從古代以至近代,西方科學的傳承雖然頗為迂迴曲折,但通過兩個翻譯運動的維繫作用,它仍然能夠形成一個連貫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