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口述經歷的錄音帶編輯而成的回憶錄,英文版書題名為 Prisoner of the State,意思是「國家的囚徒」,顧名思義,是指趙紫陽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以後被撤銷所有職務,並在家遭受軟禁,長達十六年之久,期間他冒著多重的危險和艱辛,將所遭遇的經歷以口述形式記錄在三十盒聲帶內,希望世人能夠得知事件的真相,也還自己一個清白。
趙紫陽的回憶錄記載了六四事件前後的事態發展過程,對我們了解當年這段歷史極具參考價值,值得深入研究和反思。
回憶錄中提及有關中央將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進行的反貪腐、反官倒的民主運動定性為「反黨、反社會主義動亂」的經過,在過程中突出趙紫陽和李鵬等人的衝突和矛盾。趙氏指李鵬和姚依林等人一向主張以強硬手段對付學生運動,而且是由於他們從中作梗,把學生示威定性為動亂,並在四月二十六日《人民日報》社論上定性,因而令學生運動升級,甚至發展至無可收拾的地步。趙氏在回憶錄中也為自己辯護,表示在六四事件前雖然名義上仍是黨總書記和政治局常委,但實際上已被架空,有關的重要決定也無法參與,對推翻「四.二六」社論和取消戒嚴等問題更是無能為力。其中一點頗令人心寒的,是他到天安門廣場勸喻學生結束絕食抗議,學生的行動雖然贏得民眾支持,但對態度強硬的元老領導人根本起不了作用,因為即使有人因絕食行動而犧牲,政治元老也不會為此感到可惜。
趙紫陽也解開一個多年令人不解的疑團。一九八九年五月中旬,前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到訪中國與鄧小平會面,期間趙紫陽向戈氏公開指出,所有國家重要事務都仍由鄧小平掌舵;事件令鄧小平對趙紫陽非常不滿,認為趙意圖將六四事件的責任推在鄧小平身上;而一直以來外間無法知道趙紫陽這番話的用意。趙紫陽在書中解釋:按中共十三大的決定,鄧小平雖已退下來,但仍需為所有重大議桉作決定。趙紫陽認為他的言論只是複述十三大的決定,並無不妥,況且戈爾巴喬夫以總書記身份到中國,而與他會面的鄧小平已不是政治局成員,也不是總書記,趙紫陽為避免給戈爾巴喬夫一種「名不正言不順」的感覺,於是便向他解釋鄧小平仍是國家的「話事人」。
論當時的政治生態,趙在回憶錄中指出,中國當時的社會主義民主只是流於表面,人民不能當家作主,原因是國家的權力只操縱在一小部分人手上。他希望中國可以實行法治,以改變當時「人治」的弊端。趙紫陽認為西方的議會民主制度較有活力,也較穩定,更貼近現代文明社會的需要。但趙認為這種政治制度通常在發展成熟的國家較為成功;以眾多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議會民主體制難以發揮優點。他相信中國仍需以發展議會民主為目標,才可以成功建立市場經濟。
趙紫陽的回憶錄所提及的事件和想法沒有給人很多意外,而且不免帶有主觀成分,但既是出自一位曾經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口講述,內容有一定可觀性。這本書在六四事件二十周年前夕面世則更具意義,可以令一宗逐漸為人澹忘的慘劇讓人重新反思,反省一種封閉、專權的政治制度可以對人民造成的傷害和痛苦。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正確認識和反省過去的教訓,才可以讓中國更有能力面對未來,避免重蹈覆轍。六四事件始末,仍有很多未解的疑團。二十年來國家的經濟發展縱有成績,但除了行政長官曾蔭權以外,很少人會把它跟平反六四拉上關係。如果認為中國二十年來在經濟建設上取得成就,便可證明當年中國政府鎮壓合理,而不再思考事件的深層意義,那便是掩耳盜鈴,甘願把自己變成「思想囚徒」。Posted by rayswchiu at 9:13 AM 0 comments
Labels: 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