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千載良機下的一張白卷(陶傑近影)

[複製鏈接]

96

主題

393

帖子

13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王笑拳 發表於 2009-4-23 20: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王笑拳 於 2009-4-24 11:23 編輯



千載良機下的一張白卷

陶傑  
  
  美國政府注資八千億美元救市,美國在全球的霸權,會不會走向衰亡?

  金融股市,像切爾諾貝爾核電站一樣,因為過熱而熔解了。美國的實業以三大汽車廠出口為主,也早已成為歷史。一個國家在世上擁有霸權,不只是經濟實力,還有文化產業。
  
  美國的荷李活電影、麥當勞和家鄉雞仍然攻佔全球,這是龐大的無形出口。香港給洋人封為『紐倫港』,特區政府馬上飄然,但人家紐約和倫敦,股市瓜了柴,還有雄霸全球的英語,荷李活電影,可口可樂和家鄉雞。香港的股市垮了,難道還會剩下『麥奀記』和『黃飛鴻』片集,行銷全球,做一架飛機剩下的另三隻引擎,繼續為香港掙錢?

  中國大國崛起,金融海嘯至今半年,本來是千載難逢的真空時機,中國有何文化產業『趁佢病,攞佢命』,此刻悄然偷襲,乘機占奪世界市場?一樣也沒有。本來,中國在全球建立跨國品牌,不要奢談什麼產品升格騰籠換鳥,發財立品改行高科技產品,最快捷而直接的,當然是中國菜。
  
  美國的中國菜本來大有市場。一八九六年四月首相李鴻章第一次訪問美國,中國菜在美國上了桌面。其實,所謂『雜碎』(ChopSuey),在李鴻章訪美之前,已隨華工出現在美國西部。第一代中國餐館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在美國的羅省和舊金山,那時羅省還是個人口不足五千人的小鎮。中菜的『廚師』,都本來是金礦華工和鐵路工人,他們賣飯菜的地方就是掛著中國食肆傳統三色黃國旗的棚屋,當然通稱為ChowChow。

  ChowChow是北京狗的英文名,也是『炒炒』之意,本來是粵式小菜,因何變為ChopSuey?因為台山話。一百五十年前,中菜館出現在西岸,無論如何比麥當勞還早。一個半世紀過去了,為什麼中國菜落後於人,至今未建立跨國品牌?

  要賴外國人種族歧視,是最方便的藉口。華工的飲食習慣,不錯,早年成為當地白人的笑料。美國人把華人稱為RatEater(鼠食者),漫畫嘲笑,社會排華,中餐形象與華人地位一樣惡劣。
  
  然而,李鴻章訪問美國之後,處境有所改善。美國興起了宮保雞,英文叫『左宗棠雞』。左宗棠是李鴻章時代西征的將軍,鎮壓回疆叛亂,像殺紅番一樣殺了不少維吾爾人。不知是不是平定西部,與美國的牛仔氣味相投,大名遠播北美洲。左宗棠雞甜酸帶辣味,英文菜譜名叫GeneralCho』sChicken:去皮的雞腿肉,裹以薄麵粉,糊后油炸,再下糖醋和辣椒一起炒,出鍋之後,佐以綠色花椰菜,甜辣醬汁,有濃稠的口感,味道酥脆,成為美國中菜的大熱門。

  中菜有此美味,為何無法擴建為連鎖企業?問題就在這裡:美國的家鄉雞,一點味道也沒有,只是雞肉切好洗凈,裹一層麵粉油炸,與左宗棠雞相去落後不可以千里計。然而,左宗棠雞的味道太過成熟(Sophiscated),只適合對東方小食有獵奇心理的中產行政人員試食。一個食品要建立國際品牌,像迪士尼樂園一樣,要由少年兒童的腸胃開始佔領。美國的兒童,如果要吃雞,挑的是宮保雞還是家鄉雞?答案是乏味的後者。因為小孩的味蕾尚未成熟而多樣,無法接受甜酸辣相煎的高級口味。只能很悲哀地說一句:美國人的味蕾原始而粗糙,給他們好東西,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此後七十年,宮保雞在美國,成為中菜首選。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不同地區的移民進入美國,不乏湘菜、川菜、淮揚菜廚師。七十年代之前,美國人不管南腔北調,除了廣東點心,都合稱為『京菜』,直至尼克遜訪華之後,才逐漸為相應的菜系名稱所取代。

  我第一次去紐約,時為八十年代初期,滿街都是湖南酒家,廚子或老闆都是退休來美的前度國軍。李安的電影《飲食男女》有對上一代前台灣國軍移民,在美國開餐館、拼生活的致敬味道。不錯,片中的廚子慈父郎雄,活脫脫就是中華民國軍人、老爸、大師傅三位一體的儒家風範。

  那時候,本來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只要有哪一位唐餐館老闆登高一呼,抓住左宗棠雞這道歷史名菜,把味道略為簡化,系統管理,以密集方式生產,再加一大筆宣傳成本,一定可以在美國建兩三千家左宗棠雞的快餐店,與山打士少校一決雌雄。
  
  為什麼沒有呢?因為華人企業太過實際,從不注重形象包裝。在美國開餐館的老闆,得罪一句,教育程度偏低,即使有的讀博士不成,轉行專攻飲食者,以前念的也是電子工程和物理系,缺乏文科美術的市場通識,獃子開店。完全不懂得包裝菜式的形象設計學。就這樣,你也湖南菜,我也宮保雞。二千年前,還有秦始皇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建築萬里長城,七八十年代,在北美洲有許多華人大師傅,除了湖南和京菜,粵式點心,百花齊放,就是沒有人把中國菜統一起來,針對美國少年兒童的腸胃和口味,得下一代者得天下,白白錯失了良機。

  今天在美國,確有一家中菜連鎖店叫做『熊貓』。但不是華人開設,而是猶太人做老闆。『熊貓』里的中菜,不忍卒食,全是味精,但仔細嘗起來,咕嚕肉、宮保雞、揚州炒飯,還不是一百多年前華工最先登陸上岸的那股懷舊的鑊氣?美國人崇尚探險,中國菜的口味卻鮮有變化,是腦筋僵固的文化縮影,有一兩家發財,無法合縱連橫,中國人能搞掂自己上岸就好,所以一聽見『復興中華文化』這種口號,特別令人發笑。
  
  為什麼?因為中國人在美國開餐館,太注重所謂『文化身份』了。他們搞不清,在異域一家唐餐館開出來,到底是給同胞鄉里吃的,還是要面對鬼佬、黑人和墨西哥人多種族市場?像左宗棠雞和咕嚕肉,調味太過複雜,中國人的口味細緻,薄薄一層味蕾,硬是吃出甜酸苦辣的千餚百味。但美國人不同,他們只能吃燒牛肉和炸雞。

  中國文化在海外飄零,就因為這一份不可妥協的孤高和自戀。今天,美國中菜館的數量超過三萬六千間,數量超過麥當勞、堡加敬、溫黛斯三大連鎖店的總和。但有什麼用?三萬六千多間餐館,各自為政,春秋時代,中國還分裂為四百多個小國呢。

  加上近年中國大陸新移民大舉登岸,發揮自私本性,許多人開餐館,只為一時權宜糊口之計,絕無『文化使命感』。沒有使命感也不要緊,把中菜好好烹制,推陳出新,吸收人家快餐連鎖企業的優點,例行簡約主義,不也是一條出路?廣東的順德番禺,炒一碟揚州炒飯,不也是爽脆無油,蛋花清雅,上桌一樣津津有味嗎?許多中餐館,只是大陸移民發揮打游擊的人海戰術,瞞稅,減成本,撈夠一把,關門,『衣錦還鄉』。

  金融海嘯,西方文明受大衝擊,『有位給你上』,自己上得了嗎?以中菜在全球的『優勢』,尚且如此不長進,遑論其他。二十一世紀,恐怕還是繼續憑T恤牛仔褲的廉價產物『崛起』了。
  
  插圖︰PERCYCHUNG

喜愛音樂拳術

0

主題

435

帖子

15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4
沙發
排頭兵 發表於 2009-4-25 01:56 | 只看該作者
文字沒什麼意思,圖片不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4: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