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平型關戰役與平型關大捷(ZT)

[複製鏈接]

24

主題

209

帖子

5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oorchinese 發表於 2009-4-17 15: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冰點特稿第545期
平型關戰役與平型關大捷
2005年06月01日 02:59:14

徐臨江

  平型關戰役與平型關
大捷是什麼關係?是並列關係,還是同一關係?抑或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這不僅是一個「名」的問題,也是一個關係歷史發展的內涵及其本質的大問題。故應正名而求實。

 若干年前,筆者有幸參加了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協助上海東方電視台拍攝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血肉長城》的工作,到太原、忻口、雁門關、娘子關、平型關等戰場以及平型關戰役前線總指揮部嶺口村等進行了實地考察,查閱了平型關戰役親歷者撰寫的大量回憶資料,以及山西省特別是太原市和忻州市所藏的文史資料,採訪了幾十位平型關戰役或忻口戰役、太原戰役的親歷者。現根據採訪及考察所得,對上述問題作一探討。

  戰前形勢―――日軍攻陷大同

  1937年初秋,南口前線部隊抗擊著日軍板垣師團的猛攻。與此同時,日軍東條縱隊也同時猛攻張家口。守軍第二十九軍劉汝明部不戰而退,閻錫山的第61軍反攻不力,張家口失守,南口危在旦夕。日軍下一個矛頭所向是第二戰區閻錫山苦心經營的山西。

  山西,四面環山,地勢險要,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在軍事上被兵家稱之為「華北之鎖鑰」。所以日軍欲統治華北,必先圖晉綏;欲圖晉綏,必先爭太原;欲爭太原,必先奪大同或平型關。

  但是日軍佔領南口、張家口后,圖晉方向是西北之大同,還是東北之平型關?閻錫山判斷,日軍為運送部隊、軍火,展開機械化部隊,發揮其優勢,必然把鋒芒指向大同。據此,他部署了大同會戰計劃。

  然而戰況實際發展是:9月上旬,東條縱隊和偽蒙軍沿平綏線擊破李服膺部防守永嘉堡、天鎮間的國防工事,直抵陽高城下。李部一路逃到桑乾河以南,日軍於9月13日攻佔大同,而敵軍主力板垣師團指向平型關,意圖抄雁門關後路,然後夾擊太原。

  至此,閻錫山部署的大同會戰計劃流產。雁門關一帶兵力雖多而無用,而平型關一帶則兵力空虛,危如累卵。閻錫山被迫立即著手部署平型關會戰。

  平型關戰役部署

  1、作戰計劃

  1937年8月28日,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表示抗戰決心,把行營(前線總指揮部)設於雁門關下的嶺口村一所窯洞,並同行營人員及八路軍總政委周恩來會商,制定了《第二戰區平型關戰役計劃》。其「作戰方針」為:「本軍以利用山地殲滅敵人之目的,以主力配置於天鎮、陽高、廣靈、靈丘、平型關各地區,以一部控制大同、渾源、應縣附近,以策應各方面之戰鬥,相機轉移攻勢。」

  2、平型關戰役戰鬥序列表

  總指揮: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前期),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後期)。

  第33軍:軍長孫楚(前期實際總指揮),下轄73師,師長劉奉濱;獨立旅3旅,旅長章拯宇;獨立旅1旅,旅長孟憲吉。

  第15軍:軍長劉茂恩,轄64師,師長吳庭麟;65師,劉茂恩兼。

  第17軍:軍長高桂滋,轄21師,師長李仙洲;84師,高桂滋兼。

  第35軍:軍長傅作義,轄211旅,旅長孫呈峰;218旅,旅長董其武。

  第61軍:軍長陳長捷,轄208旅,旅長呂瑞英;217旅,旅長梁春溥;新編第4旅,旅長於鎮河。

  第2軍:軍長郭宗汾,轄71師,師長郭宗汾;202旅,旅長陳光斗;214旅,旅長趙晉;新編獨立1旅,旅長陳慶華。

  第34軍:軍長楊澄源,轄196旅,旅長姜玉貞;203旅,旅長梁鑒堂(此兩旅包括旅長在內幾乎全部犧牲)。

  第19軍:軍長王靖國,以三個旅兵力守代縣,外加炮兵團附歸19軍序列,騎兵軍以三個騎兵師置於集寧一帶。

  第8軍:115師,師長林彪;129師,師長賀龍。分別於平型關、忻口、原平一帶展開。另有劉汝明軍駐蔚縣一帶。

  綜上所述,投入平型關會戰(9月3日作戰計劃稱晉北戰役及平型關會戰)的兵力共11個軍、10餘萬人。

  3、兵力部署

  ⑴平型關正面。由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在大營前指揮孫楚的第33軍和高桂滋的第17軍及第73師(73師是孫楚指揮的,布防區域與17軍連接),布防於平型關、團城口南北線上,右起五台山東北,排列獨立旅3旅、73師、獨立旅8旅於平型關正面;北麵糰城口內並列17軍的84師和21師各就已設陣地,掩護雁北各部撤入雁門山、恆山以內,先憑險阻擊並消耗敵人,再主動向南轉移,分從大營、沙河隱入五台山,為南機動兵,待機出擊。

  ⑵雁門關北側。主戰場的北側依恆山、雁門山為屏障,除置劉茂恩第15軍於恆山外,以34軍第101師和梁鑒堂旅分守北婁口、茹越口間的已設陣地。重點於繁峙北的茹越口,從太原來的姜玉貞旅到繁峙以北地區歸入34軍序列。

  以王靖國19軍及方克猷旅到附屬山野炮各一團右連接34軍扼守五斗山、馬蘭口、虎峪口至雁門關、陽方口間的已設陣地,保持重點於代縣、雁門關間。姜玉貞之獨立旅先控制陽明堡,對雁門關重點策應。

  ⑶決戰地帶。沙河及繁峙城間地區為決戰地帶。以劉潭馥200獨立旅附山炮營置於沙河鎮東,占廣大正面,東連孫楚兵團,北連劉茂恩軍,對從平型關方面入侵之敵人以逐次抵抗方式誘至繁峙,使之膠著於繁峙城東的主決戰陣地前。以第一、二預備軍各附一個山炮營於繁峙城的南北線上,以五台山的北台頂、繁峙城垣、恆山頂為支撐點,構成對平型關方面入侵之敵的堅強抵抗陣地。第一預備軍在南,保持重點於五台山北麓;第二預備軍在北,保持重點在繁峙城,吸引敵人使之膠著於主陣地前,以利於南北機動兵團鉗擊。

  ⑷機動兵團。傅作義指揮31軍、15軍為北機動兵團,從繁峙展開,孫楚指揮以17軍為主力的南機動兵團,從團城口一帶出擊,以孟憲吉旅及73師抄襲平型關,斷敵後方。

 閻錫山把這個部署自詡為「口袋陣」。他特別重視口袋底陣地,親召陳長捷、郭宗汾兩軍長到嶺口行營,面授要領,並命令他們同到繁峙、沙河間周密勘察主陣地,同時派高參到平型關、團城口、恆山等處,向孫楚、劉茂恩、高桂滋等傳達指示,又把屢違節制、不肯力戰的原61軍軍長李服膺拘押起來,以肅號令。

  戰役的主要過程

  1、閻錫山、周恩來會商戰役計劃,國共軍隊為御外侮協同作戰

 為了協調各部隊行動,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以及副長官朱德、黃紹?、衛立煌、周恩來、彭德懷等多次會商作戰計劃。周恩來、彭德懷和閻錫山在嶺口村傍山坡一個窯洞里進行長時間會談。周恩來分析形勢,指出目前雖然敵強我弱,但只要動員全民,團結奮鬥,就可削弱敵人,壯大自己,最後打敗日軍。閻錫山要求周恩來協助制訂第二戰區作戰計劃。周恩來洞察時局,成竹在胸,只用一天時間就擬定了計劃。閻錫山驚佩不已,連嘆:「寫得這樣快,這樣好,如能這樣打,中國必勝。 」

  1937年9月11日,日軍犯廣靈。孫楚的73師被迫退至平型關南翼,閻錫山急調孟憲吉旅搶守平型關。孟旅於19日趕至平型關,與進攻之日軍激戰兩晝夜,日軍攻勢頓挫,專攻團城口。八路軍115師於6月20日迅速越過五台山向靈丘急進,22日從平型關南翼潛出,隱伏於靈丘以南的太白山區,24日在平型關東 20里的東河南公路兩側地區部署對敵後的抄擊。115師派到大營同孫楚聯絡的高參袁曉軒把115師進入敵後的進展情況通知孫楚,希望平型關各方面友軍和八路軍的敵後抄襲適時配合,爭取平型關圍殲敵人的勝利。

  2、團城口激戰失守,郭宗汾出擊被圍

  閻錫山得知八路軍進展情況后,即派預備軍加強平型關北翼的出擊力量。孫楚為配合115師抄襲敵後,即令郭宗汾的預備第2軍聯繫團城口高桂滋指揮的84師出擊。23日夜,敵人曾對東西跑池高地發起猛攻,高桂滋部反攻,傷亡近兩千人,損失慘重。

  高桂滋認為八路軍配合圍殲板垣師團,實際上是一種虛構的空想,同時也認為孫楚師有意犧牲他們以便晉軍獨佔風頭。於是他不顧大局,於9月24日擅自放棄團城口陣地,讓郭軍貿然出擊。

  郭宗汾軍對團城口失守一事一無所知,仍以陳光斗旅附山炮一連向六郎城進擊,擬帶動21師與挺進大、小寒水嶺的115師聯合行動,繞擊敵側后。以第2軍主力沿迷回村和東西兩跑池一線,越過高桂滋84師陣地,攻平型關敵後。

 主力縱隊接近迷回村時,便向東西兩跑池村分進。25日拂曉前,郭軍通過澗頭、迷回村前進時,突然遭受來自團城口方面工事里機炮火力猛烈襲擊,郭部大亂,還以為高桂滋部聯絡不當。受到更猛烈的打擊后,才知高部已悄然撤離。團城口、鷂子澗和東西兩跑池一帶陣地都被日軍佔領,郭軍主力被壓迫於迷回、澗頭一側。

 經連續苦戰,郭軍損失三分之一左右,官兵極度疲憊。幸虧此時115師於平型關敵後的東河南以西地區伏擊敵人獲得大捷,一部挺進於大、小寒水嶺上,使得郭軍被隔於六郎城之旅可以依為掎角,相互牽制鷂子澗敵人的行動,保證了郭軍主力未被全包圍,得於迷回、澗頭間佔穩了敵人通往後方公路的側面陣地,鉗制了東西跑池之敵,使之不敢直撲大營。

  3、平型關大捷

  9月14日,115師先頭部隊進抵大營,派出偵察部隊調查平型關地區地理情況和敵情,為平型關殲敵做各種準備。23日,林彪、聶榮臻在上寨召集幹部會議,作出初步計劃。24日,第二集團軍、第六集團軍送來「平型關出擊計劃」,擬定71師附新編第2師及獨立8旅一部配合115師向平型關以東的日軍出擊。

  24日晚,林彪在電話上同孫楚說:「萃崖(孫楚字),我師已達目的地,準備明日拂曉出擊,請你們派部隊協助,先把此股敵人殲滅。」孫楚答:「好極了,我命郭宗汾師長率4個團從平型關左翼出擊。」

 林彪師長即命令部隊25日零時出發。戰士們頂著狂風暴雨,涉急湍山洪,在拂曉前到達了指定地區,把全師主力布置在平型關到東河南鎮10餘里長的公路南側山地邊緣上。343旅之686團位於白崖台附近,左側是685團,右側是687團,口袋底是第33軍之獨立8旅,115師第344旅,687團斷敵退路並打援敵,688團作為預備隊。這一部署使得進攻平型關的敵人完全處於包圍圈伏擊之中。八路軍同時又以一部從關溝出發,主動接應郭宗汾的出擊部隊。

  此時戰士們只著單軍裝,又破又爛,經半夜冒雨急行軍,被汗雨濕透。晉北9月下旬夜間氣溫已很低(9月19日中秋節,平型關、恆山、雁門關一帶曾降大雪),戰士們又冷又餓,但伏於濕地、山岩上待命,士氣高昂。

  25日晨5時半左右,敵第一輛汽車進入伏擊圈,聶榮臻傳令:沉住氣,無命令不許開火。等敵後板垣師團第21旅團千餘人及汽車、大車300餘輛進入伏擊圈后,115師某團5連連長曾賢生率全連首先向敵衝殺,用手榴彈炸毀敵人最後一輛汽車。敵人退路被截斷,於是拚命衝殺,反覆爭奪公路兩側制高點――老爺廟。敵人爭奪失敗,預示著被圍殲的滅頂之災,於是企圖衝破獨8旅陣地逃命。獨8旅把一線配備改為縱深配備,拚死抵抗。

 激烈的戰鬥持續到27日白天,敵人終未能衝破包圍,敵板垣師團21旅遭殲滅性打擊。因為敵人死不繳械,千餘日軍全部被擊斃,我軍傷亡也很嚴重。據阮受賢回憶,115師約有900人傷亡,《抗戰以來的八路軍、新四軍》一書認為:我團營幹部五人負傷,以下近千人傷亡。第5連百名壯士,凱旋時只剩30多人,連長曾賢生壯烈犧牲。戰鬥極為殘酷,獨8旅3個團一個補充營5000多人,損失一個團。

 平型關大捷,殲敵1000多人,毀敵汽車100輛,大車200輛,繳獲步槍1000多支,輕重機槍20多挺,戰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戰利品。這是中國抗戰開始后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它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人心,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它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遲滯了敵人的進攻,迫使敵人進至渾源和保定的一部分兵力轉移到平型關方向,因而有力支援了平漢鐵路和同蒲鐵路友軍的作戰,使已陷入敵圍的出擊部分郭宗汾部得到支援,免於被殲之險厄。

  4、團城口反攻戰

 如前所述,郭宗汾部被圍后,閻錫山鑒於楊愛源、孫楚缺乏統御各軍的能力(高桂滋擅自棄守團城口,致使郭宗汾部出擊被圍),遂令傅作義進至大營,負責平型關戰役的總指揮,並調陳長捷61軍急援平型關。61軍到達后(25日),以梁春溥旅程繼賢團攻擊澗頭敵人,程團士氣高漲,一氣衝上迷回北山,敵兩次反撲,均被擊退。陳長捷軍呂瑞英旅之劉崇義團攻佔西泡池,救出困守的郭軍一部,又攻東跑池。入夜,敵我雙方對峙。

  5、鷂子澗激戰

  26日,日軍為阻擊陳61軍進攻,從鷂子澗和平型關正面抽兵來援(故團城口反攻戰實有利於26日115師殲日軍500餘人的戰鬥)。佔領迷回北山的程團官兵曾屢次上書請戰,為國殺敵立功。這次一舉攻下迷回北山,連挫敵人反撲之勢,不待旅部主力到來,即如脫弦之箭,一舉佔領鷂子澗。

 鷂子澗,位於團城口和迷回村之間,是平型關西路屏障,向西南經迷回、澗頭、齊城可達大營、沙河一線,進入山西中北部,構成對繁峙、代縣、忻口的威脅,所以敵人必拚死爭奪此據點。26日,日軍集中優勢火力,在猛烈炮火掩護下,向程部反撲,程團長指揮士兵與敵人肉搏拼殺。由於兵力懸殊,敵人沖入村內,程團無一人後退,和敵人逐院爭奪。敵援軍不斷增加,程團彈盡援絕,全團官兵近千人,包括團長程繼賢全部壯烈犧牲。程團屢立戰功,以未滿千人與超過一個聯隊的強敵拼殺,令敵膽寒,為大部隊殲敵贏得了戰機,程團長英雄事迹可歌可泣。

  6、東跑池血戰

 東跑池位於平型關偏東北,為保平型關正面要點,孫楚33軍之獨立8旅在此布防,從9月23日到26日,敵我雙方反覆爭奪東跑池,來來回回,形成拉鋸戰。據當時的一營營長回憶:他親眼看到山坡上的敵屍累累。27日,孟憲吉旅長親到陣地督戰,看到一營血戰5晝夜,原有500多人的一營,只剩148人,遂令 622團接防。

  7、茹越口失守,全線撤退

  我軍在部署對平型關之敵的圍殲決戰,敵東條縱隊乘平型關鏖戰之機,於9月28日一舉突破恆山、雁門關的接合部茹越

 口,楊澄源的34軍退入繁峙。為保衛平型關戰場安全,梁鑒堂旅長親率僅有的一營人衝殺,企圖奪回山口,但是兵力太少,梁旅長和大部分官兵犧牲,王靖國又急命方克猷旅長反攻茹越口,方旅長又被敵衝垮。29日,敵占繁峙城,嚴重威脅我主戰場側后。9月30日,閻錫山召集前線將領會議,決定全線撤退。10月2日夜,全線開始撤退,平型關撤退,平型關戰役結束。

 平型關之戰歷時一個月(從9月3日制定作戰計劃到10月2日全線撤退),戰場綿延數百里,我方投入兵力10多萬人,達11個軍,歷經大小戰鬥數十次。據日本軍方顯然縮小了的資料記載,日軍死傷8562人。我方傷亡尚無確切統計,但大大超過日軍則無疑。這次戰役有作戰計劃、作戰方針,有戰略目標及戰役目標。據此可斷,平型關之戰是一中等規模的戰役,忽視它作為戰役的地位和作用,既不科學,也不公正。

  平型關戰役遲滯了日軍進攻,打亂了敵人侵華計劃。戰役中,國共軍隊相互配合,創造了像平型關大捷這樣光輝的戰例。國民黨軍隊出現了像程繼賢團、梁鑒堂旅(茹越口之戰)、姜玉貞旅(平遠之戰)這樣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部隊,成為我華夏禦侮史上的壯麗篇章。

 平型關戰役是國共合作、共創民族抗戰偉業在戰役上配合的典範。從閻錫山把指揮部設於嶺口,到與八路軍總政委周恩來、副總司令彭德懷共商作戰計劃;從高桂滋、陳長捷軍在平型關正面布陣迎敵,到115師抓住友軍制敵之機,奇襲板垣師團第21旅團;從團城口程繼賢全團殉國予敵重創,減輕115師壓力,到115 師派部隊迎接郭宗汾軍,使之免遭圍殲;從閻錫山接受周恩來建議,建立戰地動員會,到115師吸收友軍陣地戰、阻擊戰經驗,整個戰役過程中無不閃爍著民族團結精神的光輝,體現出在民族團結、共赴國難的旗幟下,相互取長補短、共謀民族大業的胸懷和氣魄,同時也為新形勢下的國共合作積累了經驗。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這篇文章被編入近日出版的《大學人文》。

  編者余立人旁白:

 曾經讀過一些討論平型關大捷的文章,但從所見論文到所學習的教科書,沒有見到過把平型關大捷與平型關戰役聯繫起來的說法,甚至歷史系本科教材也只是提到平型關大捷,而對平型關戰役隻字不提。這樣做的結果是不僅大多數歷史系以外的大學畢業生不知道有平型關戰役這回事,就是歷史系的大多數學生也不知道歷史上居然有平型關戰役。

  我們知道,歷史真相往往為我們提供歷史智慧,提供經驗、警示教訓,但被遮蔽的歷史卻只能導致偏見,導致群體的更加愚昧―――不管是有意遮蔽還是無意遮蔽。讀過這篇《平型關戰役與平型關大捷》,我更加深以為念。

 平型關大捷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第115師打的一個漂亮的殲滅戰。這個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給日軍最精銳的部隊板垣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殲滅性打擊,因而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反侵略志氣,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餡。這是中國共產黨堅決抗日方針的一次輝煌勝利。但這次大捷之得來卻不是那麼簡單。從更廣闊的背景看,平型關大捷是平型關戰役的一個組成部分。以投入總兵力而言,八路軍115師投入4個團的兵力,共有大約12000人,大約是平型關戰役我方投入總兵力的八分之一;以戰略目標而言,這次戰鬥是為了配合第二戰區在平型關地區圍殲敵軍而進行的一次突襲。

 綜觀平型關大戰的過程可以知道,沒有當時全民族抗戰的形勢,就不可能有平型關大捷;沒有當時全民族抗戰全局指導下的華北、西北抗戰形勢,就不可能有平型關大捷。沒有第二戰區組織平型關戰役,沒有總共11個軍對進攻平型關地區的各路敵軍的分路英勇抗擊,就不可能有平型關大捷。沒有閻錫山、周恩來、朱德為首的第二戰區司令部的統籌計劃和統一部署,就不可能有平型關大捷。沒有9月23日到9月26日東跑池的孟憲吉旅的浴血奮戰,沒有9月26日程繼賢團全團官兵的壯烈犧牲,沒有這些戰鬥對平型關正面戰場的側翼配合,就不可能有平型關大捷。總之,平型關大捷的確是全民族抗戰取得的一次輝煌戰果。誠如作者所說,平型關戰役整個過程無不閃爍著民族團結精神的光輝。

  戰爭時期是特殊時期,對歷史的描述不可能不受到戰爭環境條件的制約,這本可以理解。但戰役已結束近70年,我們應該從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入的層面來總結歷史,用更全面、更理性的觀點來看待歷史。

24

主題

209

帖子

5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5
沙發
 樓主| poorchinese 發表於 2009-4-17 15:46 | 只看該作者
維基百科

平型關戰役是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民國26年)中的一場戰役,由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所領導、歷時一個月(從當年9月3日制定作戰計劃到10月2日全線撤退)、戰場範圍達數百里、中國方面投入兵力11個軍共計十餘萬、歷經大小戰鬥數十次,屬中等規模戰役。而平型關戰鬥(即共產黨所稱平型關大捷)則指該戰役間第18集團軍第115師林彪部依國民黨指示在山西靈丘縣西的平型關一帶配合國軍作戰、成功伏擊日軍輜重隊的戰鬥,為平型關戰役中的一段小插曲。台灣現存史料顯示,該戰鬥交戰一方為守軍之國民革命軍,另一方則為日軍。戰鬥開始,日軍分向兩路由蔚縣及陽原向平型關及茹越口攻擊,是月30日,中國軍隊退至山西代縣。其中在傷亡部分,國民革命軍的記錄顯示其傷亡損失將近四萬,日軍則死傷各千餘人。共產黨一方則未提國民革命軍死傷人數,僅稱「以劣勢裝備獲得殲滅日軍精銳部隊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1000餘人,擊毀汽車百餘輛、馬車200輛、繳獲步兵炮1門、輕重機槍20餘挺、擲彈筒20餘具、步槍1000餘支、軍馬 53匹及其他大批軍械的戰果」。


日方參戰部隊

日軍步炮聯合,由第5師團步兵第21旅團長三浦敏事少將率領的第42聯隊第2大隊、第11聯隊第1大隊、第21聯隊第3大隊附一個野炮大隊的兵力進攻。同時第21聯隊隊長粟飯原秀大佐率兩個步兵大隊附炮兵兩個中隊,從渾源出發南下向平型關側後進攻。

    * 日軍第5師團:師團長板垣征四郎中將,參謀長西村利溫大佐。
    * 察哈爾派遣兵團,后改稱蒙疆兵團
          o 獨立混成第1旅團
          o 獨立混成第2旅團
          o 獨立混成第15旅團
    * 滿洲國靖安軍

第5師團是日軍17個戰前常備甲種師團之一,是侵華日軍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樣板師團,在日軍內部號稱「鋼軍」。

[編輯] 中方參戰部隊

主力部隊

    國民革命軍閻錫山所屬的中日戰爭第二戰區

【左翼(雁門關一線)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

    * 第35軍:傅作義(自兼)
          o 第211旅:張蘭峯
          o 第218旅:董其武
    * 第61軍:陳長捷
          o 第101師:李俊功
          o 新編第2旅
          o 新編第6旅
          o 新編騎兵第2旅
          o 獨立第7旅:馬廷守
          o 砲兵第3團

【右翼(平型關一線)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副總司令孫楚】

    * 第34軍:楊愛源
          o 第195師
          o 新編第2師:
          o 第203旅:梁鑑堂
    * 第15軍:劉茂恩將軍
          o 第64師:武庭麟
          o 第65師:劉茂恩(自兼)
    * 第17軍:高桂滋
          o 第21師:李仙洲
          o 第84師:高哲
    * 第33軍:孫楚
          o 獨立第3旅:章極宇
          o 獨立第8旅:孟憲吉
          o 砲兵第22團

【預備隊】

    * 第19軍:王靖國
          o 第70師:王靖國(自兼)
    * 第71師:郭宗汾
    * 第72師:段樹華

【守平型關】

    * 獨立第8旅:孟憲吉
    * 第71師:郭宗汾

配合作戰
紅軍改編國軍第十八集團軍1937年9月編製

    * 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參謀長周昆、政訓處主任羅榮桓,副主任肖華,供給處長鄺任農
          o 343旅:旅長陳光、副旅長周建屏、參謀長陳士榘,政訓處主任唐亮
                + 685團:團長楊得志、副團長陳正湘、政訓處主任鄧華、副主任吳法憲、
                + 686團:團長李天佑、副團長楊勇
          o 344旅:旅長徐海東、副旅長黃克誠、參謀長為盧紹武
                + 687團:團長張紹東、副團長為韓振紀、參謀長蘭國清
                + 688團:團長陳錦秀、副團長田守堯
          o 獨立團:團長楊成武
            註:國軍投入約15萬兵力,115師約1萬5千人

[編輯] 平型關地形

平型關古稱瓶形寨,周圍地形如瓶,在山西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相交界的平型嶺下,雁門關之東。明朝時是內長城重要關隘。平型關城樓據平型嶺之入口,城周長1公里余,今殘高6米。平型關北的恆山高峙如屏,關南矗立五台山,兩山都是陡峻的斷塊山,海拔在1500米以上,是晉北的交通障礙。兩山之間是一條不太寬的地塹式低地,是河北北部平原與山西之間的最便捷通道。平型嶺位於這條帶狀低地中部隆起,形勢險要。這條古道穿平型關城而過,東接北京西的紫荊關,西接著名的雁門關,構成一條堅固的防線,自古就是北京西的重要藩屏。

[編輯] 戰役歷程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大舉攻入中國內地,進展神速。正面戰場的國軍雖然全力抵禦,但不敵裝備精良、作風彪悍的日軍,屢屢後撤,士氣受到嚴重打擊。日軍士氣高漲,揚言「三月亡華」。8月,日軍從京津發兵三路,日軍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沿平綏線(北京-包頭)、日軍華北方面軍第5師團沿平漢線(北京-漢口)和津浦線(天津-浦口)鐵路線展開進攻。

9月中旬,察哈爾派遣兵團攻佔山西省大同后,主力沿同蒲鐵路(大同-風陵渡)南下,攻向雁門關。第5師團攻佔河北省陽原、蔚縣、山西省廣靈后,攻向山西渾源、靈丘,企圖突破平型關、茹越口,與察哈爾派遣兵團進行戰役協同,殲滅中國第二戰區主力,打通晉北,從右翼迂迴,與華北方面軍主力協同,擊敗平漢鐵路沿線的中國第一戰區主力。日軍在平漢線北段的進展,是與平綏線互相策應的。目的是想取石家莊攻娘子關,冀希與同蒲路南下的日軍會合,再攻山西的心臟太原。山西是華北的軍事生命線,山西一旦到手,華北就安處一隅,所以平漢和晉北的戰爭,在時間上互相呼應。中國國民革命軍全力抵抗,但是兵員損失慘重。

九月中旬,日軍第5師團被中國第17軍截留在蔚縣和平型關間,僅有一部分日軍經過淶源向保定迂迴。第17軍在蔚縣、廣靈、靈邱一帶抵抗日軍後,就和從石家莊調來的第13軍團第15軍會合,退守平型關和團城口。

九月下旬,同蒲鐵路吃緊,日軍察知雁門關國軍工事堅強,於是集中力量專攻平型關。當時,山西屬於閻錫山的第二戰區,國軍在晉北內長城一線組織了大規模的平型關戰役。日軍主力由淶源,另一部由廣靈攻向靈邱之時,國軍向平型關、雁門關、神池一線集結,目的與日軍決戰。中國第二戰區第6集團軍、第7集團軍退守內長城的雁門關、茹越口、平型關一線,保衛山西腹地(參見太原會戰),除此,軍事委員會發佈命令,中共第18集團軍115師編入閻錫山所屬第二戰區急行軍至晉北協同防守內長城一線。

9月20日,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攻佔靈丘。22日,攻佔平型關西北的「東跑池」制高點。坂垣第五師團21旅在團城口與第十七軍高桂滋84師部展開持續血戰。

24日,國民黨的第6集團軍給第115師送來「25日平型關出擊計劃」,以8個團兵力,西北出擊,並誘引日軍第5師團主力從當面來攻,中國軍從兩翼包圍。第115師擔任從東南方出擊的任務。

25日晨,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偕同大批輜重車輛,沿靈丘至平型關公路西進。晨7時許,全部進入115師設伏地域。平型關道路狹窄,雨後路面泥濘,日軍機動性大減。18集團軍師抓住戰機,以步槍、機關槍、手榴彈實施猛烈的火力突擊,第一波攻擊大量殺傷日軍,並繼而發起衝擊。日軍雖傷亡很大,但仍用車輛輜重作掩體進行反擊,派出一部企圖搶佔公路西側制高點「老爺廟」,掩護突圍。

同時,國軍迅速越過公路,搶先佔領了制高點,與公路東側伏擊部隊兩面攻擊日軍,將日軍壓制於「老爺廟」至「小寨村」的狹谷之中。被圍日軍向老爺廟反覆猛烈衝擊,遭中國軍隊頑強擊退。先期進佔東跑池的日軍一部回援企圖解圍,也遭阻擊。

日本第五師團的一部兵力進攻平型關失敗後,關東軍從察哈爾派來的兵團就在九月二十九日突破菇越口,威脅平型關的華軍後方。三十日,平型關的中國軍隊向五台山、代縣之線撤退。

戰況中期,日軍司令官板垣征四郎急令蔚縣、淶源的日軍向平型關增援,遭國軍外圍部隊阻擊於靈丘以北、以東。兩軍在此戰鬥互有傷亡,其中,日軍陣亡三百餘人。

隨後,國軍集團軍隨後攻擊東跑池的日軍,但防守此線的第2戰區國軍作戰失利,且因突入太深而被日軍包圍,國軍團長程繼賢等千餘名官兵陣亡;另國軍第203旅守衛繁峙縣北側鐵甲嶺陣地,與日軍對峙且慘烈戰鬥。最後,國軍集團軍所屬旅長梁鑑堂等1400餘名官兵全部陣亡,東跑池的日軍於黃昏由團城口突圍。

[編輯] 戰術總結

國民革命軍於平型關戰鬥在戰術上短暫牽制日軍第5師團的進攻,支援了平漢線和同蒲線上的國軍正面戰場作戰。

林彪在平型關一役,未依中央指揮[來源請求]切斷日軍運輸線,使敵人援軍(日軍駐蔚縣42聯隊二個大隊)隨後又加入戰場(115師約1萬5千人,僅傷亡約六百餘,26日撤離)

共產黨僅戰一日抗命撤離原因是:由國民黨領導的平型關之役讓林彪體會到運動戰的重要性。為發展自身的勢力而脫離戰場。[來源請求]

[編輯] 第115師大捷后的報道

中共領袖毛澤東在大捷次日致電朱德、彭德懷:「慶祝我軍的第一個勝利」,「平型關的意義正是一場最好的政治動員」。國民政府領袖蔣介石兩次致電祝賀嘉勉,國內各派系軍政要員、各黨派、團體紛紛致電祝賀,歐美、東南亞媒體也報導了八路軍勝利的消息。

[編輯] 平型關的結果

平型關戰鬥第115師以伏擊戰術、利用地形地物優勢,又因敵人只是負責後勤運輸的輜重兵,大多屬非戰鬥的補給人員,得以劣勢裝備獲得殲滅日軍部隊第 5師團第21旅團一部400餘人,擊毀汽車近百輛、馬車200輛、繳獲步兵炮1門、輕重機槍20餘挺、擲彈筒20餘具、步槍100餘支、軍馬53匹及其他大批軍械。

此次第115師雖然戰鬥規模有限,但徹底殲滅日軍;戰鬥中被林彪殲滅的是第21旅團第42聯隊的一個大隊(指揮官阪田元一大佐),和運送軍械的日軍新莊淳中佐第6兵站兩個汽車中隊,近百輛大車及一個騎兵小隊(高橋義夫少尉率領的緇重隊(第十二中隊第三騎兵小隊))。

共產黨軍隊未受國民政府中央指揮離開戰場,之後又違反國民政府軍委會規定:「戰況之報導不得公佈國軍番號」,中共稱此為一場政治宣傳戰。[來源請求]

【註】1937年8月22日以八路軍為番號,9月12日赴晉北,紅軍已改為第十八集團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

主題

209

帖子

5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5
3
 樓主| poorchinese 發表於 2009-4-17 16:28 | 只看該作者
誰也別說誰不抗日。老蔣想,可是他更想當皇帝。老毛也想,可是他不過是個陝北軍閥,不可能。國軍打不過日本人,共軍也打不過。於是國軍縮回大西南,等著美國人。共軍縮回大西北,日本人夠不著。不同之處在於,國軍是正規軍,不好意思化整為零。看看國軍的游擊隊都是至少團以上編製,好多都還掛了日偽政府的牌牌,難怪別人誤解。共軍本就是土匪,美其名曰「化整為零」,實際上就是打不過大的,就變農民躲起來。一個是正規戰,勝少敗多,殺敵不少,自己死得更多。一個是抽冷子背後下黑刀子,加起來幹掉不少,自己也沒落好。唯一的區別不過是老毛得了江山。歷史當然由他寫。所以誰也別埋汰誰。雙方都有狗熊。雙方都有英雄。這些人才是中流砥柱。因為有他們,蔣毛才在逐鹿九鼎的時候想想抗日。要不然,沒準兩位中的一位就是另一個石敬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6: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