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紀蘇: 王朔,鼓吹真小人的偽小人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4-10 12: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前文提到錢鍾書,再看看王朔。我頭些日子寫的《市場社會的樣板人》提到了他: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商品經濟如潮如涌,已顯出了擁有未來的氣勢。不同於還要拜盧梭為師的劉曉慶,王朔以小說《頑主》為即將上場的市場社會縫製了一面迎風招展的會旗。旗下的嘎雜子琉璃球一個個靈氣十足,精神百倍,讀書的當官的都不放在話下,而是踩在腳下。這樣的場面不但高於生活,而且還先於現實。在現實中,在現實的價值體系中,從牛仔褲西瓜堆里鑽出來的第一撥商人階級,他們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還有一段差距,此時一腳高一腳低,看著跟一頭沉似的。


王朔的出現同樣跟中國革命的命運也有著不解之緣。別看他在小說里老寒磣共產黨,其實他就是共產黨——他出身「革軍」(除了「文革」中幾年,可以與「革干」合併同類項,合稱「革干革軍」),這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交代得一清二楚。軍功階級是前30年的領導階級,更是「文革」十年的特權階級。但這個革命在後毛澤東時代沒混好,被一幫知識分子拐跑了,革干革軍的絕對落差雖不大,相對落差卻不小。這相對落差足以讓王朔在感情上「重上井岡山」,也就是回到中國革命的起點,但這回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是開公司倒買賣——開那種「三T公司」跟造反差不多。他筆下的「頑主」可以說是農會積極分子的轉世靈童。王朔的作品代表了沒落特權在市場社會重新崛起的願望,是有正當性的。頭兩年流行的《懺悔無門》,書中主角李春平也出身軍功階級,跌得也不輕,混到在單位做保安還蹲了大獄,末了竟然跟大他近40歲的好萊塢老太太「闖關東」「走西口」去了,成為這30年社會變遷中最離奇、最慘烈的個人故事。在一個起伏升沉不定的社會裡,破落地主、破落貴族跟貧下中農或城市貧民之間的距離,常常也就是一步半步的事。「頑主 」這個社會形象很快就獨立於具體創作者的社會存在,而成為一個新興商業階級挑戰官、學既得利益的集體符號了。商業階級那時剛從西瓜堆、仔褲堆里嶄露頭角,有個半外號半小名的「倒爺」,「老總」或「民營企業家」是它做大之後才贏得的尊稱。

文學上,王朔的確獨樹一幟。他的語言生動活潑,充滿了街頭巷尾氣息。對於「倒爺」群體很有限的歷史積累和社會視野來說,這樣一種「沒膝大衩式」的表達形式,既本色又大方,既誇張又從容,穿著它出入既得利益的派對或舞會特別有衝擊力,富於行為藝術所追求的「顛覆性」。中國是一個社會流動極快的國家,底層在不斷地混入上層,邊緣會持續地擠進中心,王朔語言也許能長期為這更廣大的群體提供一種「去你們媽蛋」的表達工具和世界觀呢。其實,這些年盛行的那種小玩鬧的網路文風裡便可以看得到王朔的影響。那些流里流氣的80後文學不好說都是王朔一人下的蛋,但他的DNA不用親子鑒定也看得出來。王朔的這種「文化價值」若能兌換成文學價值,我不知道能不能摺合一個半個老舍。但僅就文學語言來說,他確實比眾多在老舍這棵大槐樹下一坐坐一輩子的「京味小說」「京味戲劇」高出一頭不止。那些人模仿的,是還只有百萬人口的舊北京,而王朔要表達的,是一個經歷要豐富得多的新北京。

放在大一些的視野中,像王朔這類文章,其奪目的偏狹、冒煙的歪才,實在是一個民族捨棄大目標、收縮大情懷後進入精神下行期才有的癥狀。他筆下的世界不是「偽君子」便是「真小人」,除了「丫的」還是「丫的」。沒有「真君子」的世界也許是真實世界某一片段的寫真,不可能是它恆久的本相——那樣人類社會早散架了。他的作品缺少歷史與未來的縱深感,他只在當下翻跟斗,因此他只是一個過渡人物。頭一段網上報道他批評一個叫郭什麼的80後作家搞抄襲。當年他鼓吹「我是流氓我怕誰」下的蛋,如今孵出「真流氓」來了,對比之下,原來自己也只是「偽小人」或「打折流氓」。「偽小人」或「打折流氓」是80年代文化的特產。那時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規劃的未來社會是個小人社會,於是有些「真君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挽起袖子,放開喉嚨,就像當年謳歌道德理想國那樣謳歌化糞池下水道。這導致了他們日後人格的極度分裂。還有一些「真君子」看了未來世界的藍圖,發現自己到了那時候只能住收容所和精神病院,想還是快快改「 邪」歸「正」,規規矩矩做個「真小人」得了。但學好難,學壞也不容易。於是由電影、小說、詩歌、先鋒戲劇、報告文學開辦的「真小人」補習班、速成班、自修班、強化班應運而生——主校區當然還是社會。學壞要靠努力,也要靠天分,尤其要靠童子功。這些半路出家的「真小人」冤枉花了好些學費,到頭來凈是半成品。

當過「右派」又當過文化部長的王蒙,80年代初曾寫過一篇文章談《青春萬歲》。他感嘆道:我們白白兜了一大圈回到了原處,如果理想主義再扔了,那就什麼都不剩了。我當時讀了真挺難過的,也很尊敬他,我理解那一輩人的無奈和失落。後來他可能想通了,越混越有意思,一會兒「轟動效應」,一會兒「躲避崇高」,快馬加鞭地跟墮落的時趨沆瀣一氣。看著他一把年紀,跟著王朔那些人屁股後面貧嘴呱舌,特別像公園裡笨手笨腳的老太太學探戈狐步,又何苦呢?其實他打打太極拳就挺好的。

文人普遍的失魂落魄,其直接後果就是寫出來的東西品相太差,凈是些雞零狗碎、根本不入賞鑒的東西。他們還說什麼「放逐」不「放逐」的,自己就沒高看過自己。這當然有大時代的原因,也有個人的原因。小文化想必也起了作用,就說王蒙吧,他的遣詞派句,真比老成點的初中生還幼稚,但他居然覺得好得不成,亦一怪事。恐怕得向小文化找原因了,他們是不是有個互助組定期相濡以沫,把彼此吹暈,就不得而知了。記得他當文化部長后報紙採訪他,他說,自己小女兒曾說:爸,就您,還當文化部長?!——這樣的火眼金睛,應該選拔到國家質檢總局,甚至做中組部新來的年輕人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2: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