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好小說,孬電影?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3-17 12: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左至右分別是《本傑明·巴頓奇事》、《革命之路》、《問與答》、《生死朗讀》的原版書影

   ■帕帕拉佐
   
    第81屆奧斯卡獎的小金人不僅給電影的主創們帶來榮譽和額外的收入,也使得原著小說風生水起。據了解,小說《生死朗讀》中文版馬上再版,《本傑明·巴頓奇事》之前還只是收在菲茨傑拉德的小說集子《瘋狂星期日》中,本周已由上海譯文出版社,重新以單行本的方式推出,書名與電影同名。除了以上正在熱賣的兩部,影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原著小說《問與答》和《革命之路》的中文版小說也將於3月下旬與讀者見面,讓人無可懷疑的是奧斯卡「點書成金」的能力。然而,圍繞著這股出版熱的質疑之聲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問與答》、《革命之路》——從默默無聞到風生水起
   
    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成功,令其小說原著大受歡迎,僅該書最近一個多月的銷量,便超過了它自2006年出版以來銷售數字的總和。該片的小說原著、印度作家維卡斯·斯瓦魯普(Vikas Swarup)所寫的《問與答》(Q&A),也由其美國出版商蘭登書屋重新包裝,改成與電影同名,於今年1月2日適時推出,40天賣出了17.5萬冊。而2006年版的《問與答》,總共只賣出了15萬冊。由於這本小說在奧斯卡的「發動機」尚未轉動之前默默無聞,作家出版社是在第一時間拿到這本小說在中國大陸的獨家出版權,付出的版稅不是天價,而是相當靠譜。無獨有偶,因為電影出來后遭受褒貶不一的爭議,理查德·葉茨(Richard Yates)的小說《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在海外銷量也因此暴增了300%。
   
《返老還童》——大片美學謀殺小說
   
    不知道是不是眼睛毒的導演都愛挑篇幅短的小說改電影?李安如是,大衛·芬奇如是。短小說討喜,是因為短小提供了無限的二度創作空間。電影《返老還童》的藍本是美國上世紀20年代作家菲茨傑拉德的短篇小說。原先並不起眼,但2008年被鬼才大衛·芬奇看中之後,名聲大噪。芬奇向來是文藝青年狂熱追捧的導演,他的《七宗罪》和《搏擊俱樂部》等電影早已成為一代經典。
   
    但是,大衛·芬奇這次栽了!1.5億美元的投資,龐大的明星陣容,這個金錢世界所締造的大片美學把老菲茨傑拉德給謀殺了,以至於作家威靈·戴維森日前為著名的網路雜誌《Slate》撰文,指責好萊塢年復一年地樂於也善於糟蹋好小說,聲稱「《返老還童》絕對是他今年看過的爛電影之一。」
   
    但是這部評價不一的電影,卻帶來了人們對菲茨傑拉德的再度關注。這種關注表現出一種亢奮的情緒,短短一個月,無數「小資」們奔走呼號,「誰看過《返老還童》的腳本——《本傑明·巴頓奇事》?」可是這個不起眼的小東西,只在菲茨傑拉德的小說集子《瘋狂星期日》中露過一小臉,還是在好久好久之前。
   
    正當此時,上海譯文出版社放話出來,熱騰騰的《返老還童》單行本已在路上。由於這個短篇實在太短,只好拉扯上菲茨傑拉德另一篇同樣具有魔幻氣質的短篇《一顆像里茨飯店那樣大的鑽石》湊夠篇幅。
   
    說《返老還童》會大賣,可不是大話!它實在太對「小資」們的胃口。這不,兩位一呼百應的「小資教主」都忍不住跳出來為它吆喝,用詞非常煽情。《挪威的森林》的作者村上春樹號稱對菲茨傑拉德的小說推崇備至,他說,「就這樣不知多少年了,只有菲茨傑拉德成為我的老師、我的大學及我的文學夥伴。作為一名小說家,我把菲茨傑拉德看作一個標準,一把尺子,是看清自己位置的一件標誌。」他的這種如同命中注定般的牽扯,毫無疑問會扯動小說的發行量,誰都知道「小資」的心最經不起扯。這不,孫甘露不再玩語焉不詳的文字遊戲了。在《返老還童》封底,能見其語錄式的推薦,「如果沒有菲茨傑拉德,我們不會知道,在一個奢華的金錢世界里感情何以如此存在!」
   
《生死朗讀》——壞了!眼淚掉下來了
   
    幾年前,作家畢飛宇看完小說《生死朗讀》時說,「我相信了莫言對我說過的話,『最好的小說一定是叫人慾哭無淚的』。」
   
    按照這個標準,電影《生死朗讀》離好電影差得還很遠。電影里的小男生Michael顯然是一上來就進入了狀況,心智成熟到從此就沒有再成長過,他和漢娜的關係彷彿從一開始就被塑造成了一段投入、負責又痛苦的戀愛。影片雖抓住了原著中「離開」、「審訊」、「錄磁帶」等幾個關節點,但相比書架上的《生死朗讀》,電影不知為何隱去了對漢娜心理的描寫。比如漢娜突然出現在Michael大學的校園,親眼目睹男孩和與同齡男女的身體曝露在陽光泳池中,當下她覺得他是不屬於她的世界的,這個細節交代了漢娜後來從Michael身邊消失的原因。可能的解釋是:這是一部好萊塢電影!因為好萊塢向來不關心每個人慾望深處的角落,而樂於去探討一些普世價值,比如寬容和仇恨,尊嚴和真相。
   
    很多看過書的人,都驚嘆於施林克在第一章中的性描寫。施林克的性描寫具有罕見的寬度,這個寬度成就了漢娜的複雜性。漢娜是情人,是剎那的天使,是靈光一現的母親,是患有潔癖的行為藝術家,是床上的饕餮,是導師,是幼稚的求知者。是的,她最終還是枕頭邊上的納粹。她的身上洋溢著矛盾百出的複雜氣質,就是這氣質讓15歲的小男生不能自拔,就像滾燙的烙鐵被按在了最稚嫩的肌膚之上,而她在他身上所留下的烙印,將伴隨他一生之久。施林克正是通過漢娜的複雜性,塑造了人的可能性。
   
    《Slate》雜誌專欄作家金·馬斯特斯在談到最近一段時間內一擁而上的「辛德勒」式電影模仿秀時指出,「好萊塢需要警惕的是,用傳統美學和藝術表現方式去剖析,敘述這一人類近代歷史上最大的反人類罪行,可能最終導致這一題材頭上神聖的光環消失。」令人深思的是,《生死朗讀》也沒能免俗:伴隨著Michael在法庭聽審最後那奪眶而出的淚水;伴隨著Michael在漢娜死後悔不當初的失聲痛哭,糟了!我們的眼淚也跟著一起掉了下來。
   
    然而,施林克的本意里沒有眼淚。在年初出版的《生死朗讀》紀念版中,施林克再次重申了,「《生死朗讀》不是關於納粹或者屠猶的。它是一本關於戰後一代和戰爭一代之間關係的書,是關於罪責的作品。」作者凜冽的氣息通過書中男主人公Michael之口顯現,「我愛漢娜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們這代人的命運,是德國人的命運。我比其他人更難擺脫這種命運,比其他人更不容易戰勝這種命運。」
   
    即使淚水已經漫上讀者眼框,也不能讓它痛痛快快地流下來。正因為如此,好作家常常是不道德的。但這又是一種優秀的職業道德,除非你願意違背你對人性的基本認識,願意違背你對人性的基本判斷。好作家的手不可以抖。你一定要抖,可以,你先把筆放下來。等抖完了,再把你的筆拿起來。
   
    延伸閱讀:
   
    ●伊利·曼佐拍攝的《我曾伺候過英國國王》,改編自捷克文豪赫拉巴爾的同名小說,可謂小說「反哺」電影的成功案例。此前同樣出自伊利·曼佐之手,改編自赫拉巴爾小說的《嚴密監視的列車》、《失翼雲雀》也曾在柏林電影節等世界級電影節上獲得殊榮。
   
    ●英國19世紀大作家E.M.福斯特,著有《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霍華德莊園》等小說,被搬上銀幕後均成為經典,其中《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獲奧斯卡8項提名、《霍華德莊園》獲奧斯卡10項提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1: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