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雨來 於 2009-3-4 18:52 編輯
黃衛東:論發展國家經濟的七大原則,駁斥主流經濟學家賣國謬論
摘要:近年來,我國物質財富生產量已成為世界第一,人均生產量與發達國家差距也大大縮小,但人均收入和人均擁有的財富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卻越來越大。同時各種經濟和社會問題頻繁發生,其原因值得深思。本文以一個獨立小島為模型系統作為研究對象,以寓言故事形式,進行實物生產和消費過程的分析,揭穿主流經濟學家販賣的賣國謬論,系統論證發展國家經濟應遵循的主要原則。主要包括:
1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增加外貿順差,是奉送我們的財富,有害國家經濟發展;
2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國家都沒有資金缺乏問題,引進外來投資有害國家經濟發展;
3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消費是國家發展經濟的必要條件;壓低低收入勞動者工藝有害經濟發展和資本家利益;國家發展經濟,應以可持續的國民收入為主要評價數據。
4 獨立自主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一切都是海市蜃樓。
5發展經濟,不能以發展GDP為目標,只能通過勞動者推動技術進步來實現,應建立良好的促進技術進步的機制,如加強專利保護;
6所有財富都是勞動者創造的,人力資源是發展經濟最寶貴資源,失業是導致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7基本生活資料生產是基礎,要時刻保證其安全。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嚴重違背了這些原則,這是導致近來經濟發展走向困境,人民生活發生困難的主要原因。本文根據上述原則,提出當前應對之策和今後經濟發展策略,呼籲儘快回到正確的軌道,一切違背這些原則的政策協議,包括WTO,都應推翻。
前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經濟快速增長,近年來,物質財富生產量已成為世界第一。人均生產量與發達國家差距也大大縮小,但人均收入和人均擁有的財富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卻越來越大,普通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困難。這是非常令人困惑的事情。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問題突出,各種危機頻繁發生,已嚴重危及到我們的發展。如何正確認識產生我國經濟問題的深層原因,從而提出應對之策,已迫在眉睫。這裡以一個獨立小島為模型系統作為研究對象,以寓言故事形式,進行實物生產和消費過程的分析,闡明目前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錯誤觀念,以論證發展國家經濟應遵循的七大主要原則。進而回答如何發展我國的經濟。
原則一:增加外貿順差,是奉送我們的財富
從寓言故事開始。
寓言故事1:從前有兩個小島,甲島農業發達,居民辛勤勞動,生產了大量糧食;乙島每年能夠生產不少黃金珠寶,由於甲島居民相信黃金珠寶價值高,喜歡儲存黃金珠寶,每年生產的糧食除自己消費外,就省吃儉用,從乙島居民手裡換來大量黃金珠寶,也不儲存糧食備用。乙島居民喜歡儲存糧食,除換來糧食供當年消費,每個居民還儲存大量糧食。
後來乙島居民發現黃金珠寶重量大,不便攜帶使用,就印刷了一種紙幣,說每一元紙幣與某重量的黃金是等價的,使甲島居民相信乙島貨幣價值等同於黃金,於是甲島居民改用糧食換取乙島貨幣儲存。
再後來,由於乙島發行太多貨幣,手裡沒有等量的黃金珠寶兌換,乙島只好宣布乙島貨幣與黃金不能按原定價格兌換,黃金價格浮動。可是甲島居民思維慣性,還是不斷拿自己辛勤生產的糧食換取乙島的貨幣,手裡的貨幣越來越多,有一天,甲島居民手裡總共積累一百萬萬億元乙島貨幣,這樣一筆龐大資金,按照巴菲特的寓言故事,似乎甲島居民可以買下乙島居民所有的財產,可是現在乙島上貨幣貶值非常嚴重,一百萬萬億元最多只相當於乙島居民所有財產的萬分之一。兩島居民的生活仍然如故。
突然有一年,兩個島同時發生大旱災,糧食顆粒無收,假設乙島居民手裡的糧食只夠自己活命需要,再無剩餘糧食出售,試問在這三種時期發生這樣的大旱,會發生什麼情況?
飢荒時期,歷史上發生過一兩黃金買不到一斤大米的情況。據說阿拉伯首領哈里發曾被蒙古人關在自己的金銀財寶倉庫里餓死。如果甲島和乙島都只有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情況,我相信任何一個讀者作為乙島居民都能回答這個問題,不會拿自己的性命去換黃金或號稱美金的貨幣。對一個國家來說,雖然道理是相同的,然而當今現實中,一般不會出現這種容易判斷的特殊情況,人們就難以辨別了。
我們向國外銷售貨物的目的是獲得我們需要的物資,在原始社會,人民通過物物直接交換,後來,發展通過黃金和貨幣進行交換。外幣與貨幣一樣,只是貨物交易過程中使用的一種工具,如果我們將外匯保留在手裡不使用,就不能實現貨物交換。外匯本身不能帶給我們任何價值。我們國家現有外匯儲備1.6萬億美元,如果我們不使用這些外匯,就相當於送給國外等價的物資,如果還在不斷增加外匯儲備,就相當於不斷送給國外物資。現實中,我們國家的外匯,一種儲存在自己的銀行或個人手裡,相當於我們沒有使用它,它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實際價值;一種投資在國外市場,如購買國債,似乎能夠保值,甚至還能獲得利潤,實際只是給國外居民提高生活質量服務,對自己是否有利是很難說的,例如近年來美元通貨膨脹率是8%,我們主要使用美元外匯購買美國國債,其利率約5%,平均計算每年損失3%,而實際損失由於國外操縱遠超過此。在國內還有大量貧困人口和諸多問題存在的條件下,與其投資國外為外國居民服務,不與留下這些外匯所對應物資用於國內,為改善國內居民的生活質量服務。不管怎麼說,我們獲得外匯的最終的目的還是將其換成我們需要的物資或技術,例如石油,我們不能拿美元黃金等當飯吃(黃金只有用於生產,實現了產品銷售和使用才有實際價值)。外匯是否貶值而損失,是與我們需要購買的物資的國外市場價格相關的,如果我們只用來換取石油,石油價格增長一倍,我們的外匯價值就因為物價上漲一倍而損失一半。我們可以簡單估算一個損失數據,我們國家今年需要進口石油約2億噸,按照去年曾經的價格60美元/桶,約相當於500美元/噸,當時購買2億噸石油儲存下來,只需要1000億美元,今年價格增長一倍,達到1000美元/噸,這時購買,則需要2000億美元,因此,我們儲存美元代替儲存石油,就損失1000億美元。按照目前白銀價格0.5美元/克計算,1000億美元相當於白銀64億兩,遠遠超過清代歷史上我們國家被外國掠奪搶劫的財富。平均說來,由於物價以美元計算是不斷上漲的,美元購買力是不斷下降的,因此,這些年來,我國儲存外匯不可避免是不斷損失的。近三十年來,我們國家在外匯方面的損失可以想象是一個什麼樣的天文數據。如果美元崩潰,1.6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可能會大部分損失掉。歷史上德國馬克和蔣該死發行的法幣就發生過這種情況。
如果我們將這1.6萬億美元所對應的物資(相當於10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用於國內建設,停止生產出口創匯產品而轉向生產國內需要的產品,如用於環境保護,治理水環境,一方面少消耗能源、礦物,同時減少污染排放,與此同時,國家給向國內提供這些產品和服務的人們發工資,代替向為生產出口產品的人發工資。則這10萬億財富會使我們國家的發展必然比今天要好得多。
反之,如果我們向國外銷售的物資后,馬上換成我們需要的物資,而不是長時間儲存外匯,則可以減少國外發生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我們對外銷售的產品很多是國外的必需品,生產這些產品的原料如果上漲,其生產成本必然會上漲,我們相應提高價格,同樣具有市場競爭力,從而使原料價格上漲所額外付出的支出與銷售價格上漲所得抵消。
有一位我很尊敬的學者的觀點,曾公開發表文章,說是每獲得1億美元外匯,我們就在國內發行等量的人民幣8億元,它們產生乘數效應,促進了我國的生產。這種觀點非常荒謬,假設我們沒有獲得1億美元,也在國內發現8億人民幣,在不使用外匯條件下,它們對國內經濟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一樣的。有識之士已逐漸認識到,這些年來不斷增加外匯儲備,帶來的國內人民幣發行量擴大,1.6萬億美元的產品送給外國人了,換來印有1.6萬億美元的紙放在自己手裡,同時國內增發了10萬億元人們幣,而沒有任何對應的物資產品,這是引起目前國內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道理如此明顯,以至國外有專家懷疑我們國家在搞陰謀。「中國人在補貼我們的生活方式。是我們把他們當渾人?還是他們耍我們?」
諸多主流經濟學家主張不惜一切代價地擴大對外貿易的規模,認為經濟外向型的程度越高越好。為促進出口創匯,多年來制定了諸多優惠政策,在出口創匯中就損失了中國利益,而產生的外貿順差更是將中國的財富奉送對手,這種愚蠢的賣國行為讓外國人都難以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