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常青藤的第一課:啼哭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3-4 13: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薛涌

《一歲就上常青藤》節選

我對小女一個最愉快的記憶,就是她一歲多的時候。那時她一想要媽媽抱就開始哭。等媽媽一出現,她馬上焦急地叫:「媽媽抱你!媽媽抱你!」當然,她的意思是「 媽媽抱我!」只是她每一哭,她媽媽就立即趕到她身邊,嘴裡不停地說:「噢,寶寶,媽媽抱你,媽媽抱你。」女兒就這麼照本宣科,連賓語也不換地學著說。

這一細節,反映了我們對嬰兒的態度:只要她一哭,我們就設法抱起她來,把她哄好。對此,許多有經驗的「過來人」都警告:孩子小小年紀很機靈,懂得如何操縱大人。如果她一哭你就抱,那麼她動不動就會哭、就要抱,弄得你身心交瘁、過不上一天安生日子。要從小訓練孩子獨立性,有時候哭了就讓她自己呆著。一次,我們去一位日本教師家做客。他們正好剛生了孩子。主賓在客廳里聊天,嬰兒在卧室里哭。我們馬上問主人是不是要照顧一下孩子了。但是,那對夫婦一擺手,說沒關係,一會兒就好。果然,孩子哭了幾聲就沒動靜了。

我們夫妻有孩子時都還在讀博士,學業壓力很大,身邊又無老人幫忙,時時都需要一個喘息的機會,對這套經驗應該說是最需要的。可是,我們卻自覺地拒絕了這套經驗。拒絕這套經驗,當然大部分是出於天性。比如,我妻子是個極有獻身精神的母親,可以為孩子付出一切、犧牲一切。孩子一哭,她就於心不忍,馬上就要抱。她根本不可能不動聲色地在一旁和客人聊天。我則最愛聽孩子哭。孩子一哭,我就覺得她可愛得不行,常要抱起來逗逗她。另外,我是三十八歲時才得小女。自己對歲月的滄桑也許比年輕父母感受得深些。每一抱起啼哭的女兒,首先感到的不是累,更不是煩,而是意識到現在抱一天就少一天。過不了多久,孩子就長得比我要高,而且要遠走高飛,我這裡就「空巢」了。如今孩子對自己這麼依賴,自當好好珍惜。所以有些朋友說:我們把孩子慣壞了。

其實正好相反,孩子沒有被慣壞。一、兩歲的孩子當然要哭。不過,她屬於笑得多、哭得少的孩子,脾氣很好,心情很愉快,也很聽話。我們「一哭就抱」的原則,違法了普遍接受的經驗,卻並非毫無道理。甚至我可以說,「一哭就抱」是常青藤教育的起點。

「 一哭就抱」的原則,有父母的感情在,但更是從嬰兒的角度建立的。試想:嬰兒在掌握基本的語言之前,和父母唯一的交流就是啼哭。她哭你置之不理、讓她自己閉嘴、「培養其獨立性」,這其實是阻礙了她和父母的交流。「一哭就抱」,則讓她感到自己唯一擁有的交流工具非常有效,鼓勵她頻頻使用這一工具,增加了她和大人的互動。嬰兒和外界互動得越多、獲得的回應和刺激就越多,感情和智力的成長就越快。我後來開玩笑說:孩子哭,大人抱,這就是嬰兒級別的討論班。你從小就鼓勵孩子「發言」,她以後上大學時才喜歡在班上說話。

小女頭三年的經歷比較奇特。她在紐黑文出生,在家裡聽了兩個月的中文,馬上就隨父母去日本。從兩個月到十四個月期間,都在日本上全天的幼兒園(先後換了兩個),是日中雙語。十四個月時回到美國,在家裡是中文環境,也找過中國人看。再過兩個月,就進了美國的幼兒園,主要語言又成了英語。這麼幼小的生命,在三種語言文化中不停地穿梭、不停地換幼兒園,在適應新環境和溝通上面臨的挑戰一定不小。我還記得離開日本那天,我們因為坐車下錯了站,到成田機場時已經晚了。我們所乘的全日空,所有旅客已經登機,喇叭里在不停地呼喚我們的名字。等我們驗票后,已經過了起飛時間五分鐘,而且除了嬰兒車上的孩子外,兩個大人大包小包拎了滿手,真有些逃難的感覺。全日空的一個職工,一把接過我手裡的幾個包,另一位則從我妻子手上接過嬰兒車,推起來就往前跑。我們一時不知所措,只有拎著剩下的包跟著人家後面跑。這時,我們這位「一哭就抱」的寶貝女兒,從被陌生人推走的嬰兒車中回過頭來,默默地、目不轉睛地望著我們。我們兩人也都緊緊盯著她的眼睛、向她示意,並加快步伐,保證和她的距離。這是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的鏡頭。我無法想象,這一戲劇性的場面對才十四個月的女兒造成了多大的衝擊。她目光中對父母那種信賴、依戀,讓我事後想起來也熱淚盈眶。不過這裡的關鍵是,她在這樣的狀態下,居然一聲不響,好象完全理解父母的困境,顯示了她心理承受和應付變化的能力。

許多孩子經歷過這些,不僅心理有巨大焦慮、變得暴躁不安,甚至還會發生語言混亂。有些研究則說,在多種語言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雖然日後掌握多種語言很快,不過開始學說話的過程可能比一般的單語孩子慢一些。但是,小女在不停變幻的環境中,與人溝通時都信心很足、情緒評定。她還很善於表達,特別是語言能力發展非常迅速。比如,她七個月的時候,就掌握了許多日文辭彙,開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志。後來從日本回美國改成中文環境兩個月,十五、六個月時又進入英語環境,馬上英語就說得比幼兒園中一位大她兩個月的女孩還好。這也許是先天的。因為她媽媽也是七個月時開始說話,日後上了復旦外文系日語專業,再到耶魯東亞系讀博士,英日文學得都相當快。不過,小女在嬰兒期經歷的文化和語言挑戰則大得多。她不停地換幼兒園、換語言,居然沒有顯示出任何溝通障礙和不適應,實在是個小奇迹。也許,這和她從小就對與父母的溝通有信心有關。比如她一哭,媽媽就喊著「媽媽抱你」趕過來,她馬上獲得極大的感情滿足和心理穩定,當然更喜歡重複這句話,很快也就學會了。用不了多久,就知道換個賓語,把「你」改成「我」,一個準確的句子就把握了。她上的第一個日本幼兒園條件不太好,老師人手不夠。一位老師在她的日誌上寫道:「她看著老師忙得不可開交,就躺在自己的床上不作聲。一旦她看見老師放下別的孩子、空出手來,她哇地一下就哭起來。老師趕緊就得抱她。」這是她四個月時的行為。十四個月時在機場那一幕,她好象是一下子被陌生人從父母手中搶走,但她竟「決定」不哭!看來,孩子從很小就會審時度勢、自覺地使用自己的溝通工具。

我上述的「常青藤原則」,並非科學研究的結果,而是父母直接的經驗。老實說,我們夫妻之間對此一開始也有許多不同。妻子是屬於絕對的「一哭就抱」派,我則認為晚上哭至少不應該抱。倆人為此還爭執過不少。因為啼哭是嬰兒唯一的語言,可以表示她餓了,也可以表示溫度不合適,或者是不舒服、要換尿布,也可能是感情需要,當然還有些情況就是習慣性地哭泣,很難解讀。即使父母本身,判斷也不一致。但事後冷靜地看,大多數情況還是當媽媽的立場對,母親的本能最靠得住。我們也常常聽說,從小得寵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聰明;被管教過嚴的孩子,則往往不那麼機靈。在我看來道理很簡單:孩子從小被鼓勵和外界溝通、發出自己的意見和聲音,智力發育就比較充分,信心也比較足。一張嘴就被呵斥「閉嘴」,或者被置之不理,則會逐漸喪失和外界溝通的慾望和信心,接受的外來刺激也不足。家長是孩子第一個溝通者、傾聽者,應該有一些犧牲精神、讓孩子的溝通慾望得到滿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01: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