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也談信行關係

[複製鏈接]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9-2-15 03: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本帖最後由 和而不同 於 2009-2-14 12:01 編輯 ]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沙發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2-15 10:19 | 只看該作者
行乃信之表。信乃行之根。信難行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3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9-2-15 12:4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大熊貓 於 2009-2-14 18:19 發表 [也談信行關係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行乃信之表。信乃行之根。信難行易!


也不完全對啊,而且給人以爭辯的餘地。
信行模型,已經相當簡潔明了告訴我們完整而且客觀得沒有半點感情色彩,也沒有任何爭辯餘地的信息了,其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66

主題

2萬

帖子

7644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644
4
世道變了 發表於 2009-2-15 15:4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和而不同 於 2009-2-15 12:48 發表 [也談信行關係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也不完全對啊,而且給人以爭辯的餘地。
信行模型,已經相當簡潔明了告訴我們完整而且客觀得沒有半點感情色彩,也沒有任何爭辯餘地的信息了,其實。

沒看明白,也沒想明白,老大,指點指點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5
翡翠 發表於 2009-2-15 16:03 | 只看該作者
和斑大智慧也。
簡單的兩點一線,卻道盡了宇宙所有的秘密。----上帝救自救者!

那沒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啊,你們想和你們喜歡的人成為比血緣關係還要鐵的一家人,就趕緊努力去婚姻天地里搞搞嫁娶禮儀研究吧。。。。

搭乘天堂的最後一班車----7,77,777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6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2-15 23:1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樓 和而不同 的帖子

誰愛辯就辯吧, 爭辯解決不了流轉問題。信願行才能橫出三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7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9-2-16 06:02 | 只看該作者


1、信與行,只是概念,是死的東西,彼此沒有直接可互相推導的關係,它們必須通過具體的「人的行動」才能間接建立鮮活的聯繫。
2、普遍而言,人的每一個行動,沒法必然推導出是只接受一個信條影響的結果,他的價值觀是經由各種信條互相影響而成的。
3、普遍而言,每一個信條,經由每個具體的人實踐之後,就會產生多種多樣的行動,甚至是彼此矛盾的行動。
4、因信稱義,解釋不了行為的多樣性。因行稱義,解釋不了信條的多樣性。因為它們本質都違反了信行兩個實體之間多對多的關聯關係,更是因為這樣的說法只不過是專註於概念而不是專註於人(不要忘了,是人得救,而不是概念得救),完全是捨本逐末的提法,因此可以宣告此兩種說法正式死亡。
5、佛教理論,在這個模型中,仍然是成立的,緣起、因果相報、皆具佛性仍然可以解釋人的行動的多樣性。佛學即心學,佛法就是心法,脫離具體的心去論述一切人文概念,毫無意義。
6、第二幅圖是第一幅圖的案例,第一幅圖才是真正的高度抽象的信行模型,相信大家完全可以從第一幅圖中抽取更多更有震撼力的案例出來。
YEAH!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8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9-2-16 06:1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大熊貓 於 2009-2-14 18:19 發表 [也談信行關係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行乃信之表。信乃行之根。


這話其實是沒錯的,模型也解釋了這句話,只是模型更準確的說明了信的多樣性和行的多樣性。
任何一種行動,都不可能脫離其自身的價值觀,但其價值觀,卻未必由單一信條組成,甚至微觀說,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會完全相同。此信非彼信,原話的信,是宏觀的信。落到辯論中,往往就偷換成個體之信。如此而已。
另一方面,任何一個信條,經由人心,是可以變化出多種多樣甚至互相矛盾的行動出來,這些行動,的確都基於其價值觀,卻又和宏觀上說的信,並不會一一對應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9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9-2-16 06:13 | 只看該作者
翡翠和世道變了,不好意思,用了你們兩個的名字做了一個粗糙的假想案例,對不起啦,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0
Djogchen 發表於 2009-2-16 08:5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樓 和而不同 的帖子

和版高明

最好的例子是「太平天國」本來只是一場普通的農民造反,但是由「洪教主」改頭
換面,成為一場「聖戰」性質完全不同。這是「信條集合」,「行動集合」和「行
為集合」的互相關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1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9-2-18 13:4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Djogchen 於 2009-2-15 16:56 發表 [也談信行關係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和版高明

最好的例子是「太平天國」本來只是一場普通的農民造反,但是由「洪教主」改頭
換面,成為一場「聖戰」性質完全不同。這是「信條集合」,「行動集合」和「行
為集合」的互相關係。


這個模型其實也形象解釋了一句話:聽其言,觀其行。
因為這句老話,中國人應該很早就能超越所謂是因信稱義,還是因行稱義的無謂爭論了的。
身為中國人,其實真的很幸運,但有多少人是身在寶山不識寶,手捧金碗去討飯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12
zjd713 發表於 2009-2-18 13:55 | 只看該作者
善惡一念間,「言必信行必果」=====》"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義所在」

[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09-2-18 14:0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23: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