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竹枝詞》詞曲+舞蹈

[複製鏈接]

128

主題

1964

帖子

2488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4

積分
248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奔騰之海 發表於 2009-2-15 01: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竹枝詞

作者: 劉禹錫
 
城西門前灧預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惱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


  【竹枝詞概述】
  竹枝詞,是一種詩體。這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主要因四川乃熊貓之故鄉,竹子甚多)民歌中的《竹枝》,流傳年代古老,白居易詩中有:「幽咽新蘆管,凄涼古竹枝」。從民歌演化為文人詩體,一般認為是從唐代劉禹錫開始的。劉於長慶二年(八八二年)任夔州刺史時,這年春正月來到建平(今巫山縣)見到民間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邊唱邊舞,以「曲多為賢」。帶有賽歌的性質。他由此受到啟發,就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颺之」。實際是為當時民間的竹枝詞歌舞作的新詞。他的新詞具有鮮明的民間歌謠格調,又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所以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當時的白居易、李涉以及其後的皇甫松、孫光憲等都寫過竹枝詞。
  劉禹錫把民歌變成文人的詩體,對後代影響很大。宋代黃庭堅稱讚劉的竹枝詞說:「劉夢得竹枝歌九章,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以獨步,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蘇軾也很讚賞,當黃庭堅向蘇吟讀劉禹錫九首中的第一首,即:「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蘇軾嘆道:「此奔軼絕塵、不可追也」。(見黃庭堅《跋劉夢得竹枝詞》)。宋代不少文人寫竹枝詞,除蘇軾、黃庭堅外、還有蘇轍、楊萬里、范成大、汪元量等,都有成名之作。
  劉禹錫竹枝詞在民間流傳很廣,一直到宋代還在傳唱。據邵伯《聞見后錄》記載:「夔州營妓為喻迪孺扣銅盤,歌劉尚書竹枝詞九解,尚有當時含思宛轉之艷」。又據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余當夜行苕溪,聞舟人唱漁歌,歌中有此後兩句,余皆雜俚語,豈非夢得之詞自巴逾傳至此乎?」 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漁歌中的后兩句,指劉禹錫詞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元代詩人楊維禎對竹枝詞的發展有重大貢獻,清王士禎說 「夢得后工此體者,無如楊廉夫,虞伯生」。楊廉夫,即楊維禎。楊維禎(1296——1370年)字廉夫,號鐵崖,浙江諸暨人。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 年)進士。曾任天台尹、儒學提舉等職。他為官有政績,注意民間疾苦,寫過一批民謠化的詩歌。他於元至正初年作《西湖竹枝詞》九首,爾後竟有一百多人起來唱和。後於至正八年(一三四八)楊將一二0人的唱和輯詞一八0首編成《西湖竹枝集》。並對各家之間加以評點。《西湖竹枝集》的出版,對竹枝詞創作是一個有力推動。不少地方都出現冠以各地地名的《竹枝詞》。(最早記載「麻婆豆腐」的便是源自《錦城竹枝詞》--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 合沽春酒醉先生,要用四川話來讀,才朗朗上口)
  元明以還,許多文人學士寫有《竹枝詞》作品。比較有影響的元代如虞集(伯生)、倪瓚、馬祖常等。倪瓚是著名畫家。明代有劉基、宋濂、李東陽、楊升庵、徐渭、袁宏道等。
  清初,康熙年間的詩人王世禎(1634——1711年),對竹枝詞情有獨鍾。他每到一地都要寫幾首竹枝詞,如《都下竹枝詞》、《漢嘉竹枝詞》、《江陽竹枝詞》、《西陵竹枝詞》、《廣州竹枝詞》、《鄧尉竹枝詞》等等。在詩詞理論上主「神韻」說,主張詩歌要「興會神到」,講究含蓄蘊藉,富有情趣。他在一首講自己詩風淵源時的詩中寫道:「曾聽巴渝里社詞,三閭哀怨此中遺。詩情合在空舲峽,冷雁哀猿和竹枝」。可見竹枝詞對他詩風的影響。王世禎在康熙時期主掌詩壇數十年,號漁洋山人,門生滿天下,他主倡的詩風在清一代很有影響。
  有清一代,竹枝詞有了很大發展。康熙時期的朱彝尊、高士奇、孔尚任、查慎行等都有佳作。文人唱和之風尤盛。如孔尚任(《桃花扇傳奇》作者)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3年)與袁啟旭等九人,在燕九節這一天同游白雲觀,回來后在同行陳健夫家中以庾信「結客少年場,春風滿路香」為韻各作十首竹枝詞,共得九十首,記述了白雲觀廟會的各種場景。(見《清代北京竹枝詞》)。到乾隆時期,連弘曆皇帝也做起竹枝詞來,他寫有《荔枝效竹枝詞》三首。這在歷代帝王中是僅見的。清代中,晚期作者日眾,上至達官,下至小吏,中、小知識分子,由於社會急劇變化,朝廷腐敗,外國侵略,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引起廣大知識階層的憤懣,紛紛拿起筆來。以竹枝詞為體,「或抒過眼之繁華,或溯賞心之樂事」,「 運龍蛇於掌上,抒壘塊於胸中」。「借眼前之聞見,抒胸際之牢愁」。寫作題材越來越廣泛,從記風土、寫戀情、涉獵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重大歷史事件都紛紛入詩。在地域上從通都大邑到大部分省區、少數民族地區,甚至華人所在的域外諸國也有作品出現。如郁達夫有《日本竹枝詞》、郭則沄有《江戶竹枝詞》、潘飛聲《柏林竹枝詞》、還有《倫敦竹枝詞》、《海外竹枝詞》等等。據竹枝詞研究家們估計,從唐至今,竹枝詞作品至少有十數萬首以上,遠遠超過全唐詩歌總量。
  竹枝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由於社會歷史變遷及作者個人思想情調的影響,其作品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來的民間歌謠;二類是由文人吸收、融會竹枝詞歌謠的精華而創作出有濃郁民歌色彩的詩體;三類是借竹枝詞格調而寫出的七言絕句,這一類文人氣較濃,仍冠以「竹枝詞」。

+++++++++++++++++++++++++++++++++++++++++++++
劉禹錫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漢族人,洛陽人,字夢得。劉禹錫出生在嘉興,祖墳原在洛陽北邙,后因地峽不可依,所以後來改葬葬於滎陽。劉家世居洛陽,中原戰亂,他父親徙家江南,劉禹錫生於江南,其父死後,他扶棺返里,同時他母親也從江南返回洛陽,此後可能在滎陽住了一段時間。集異記中有劉禹錫「貞元中寓居滎澤」之說。劉禹錫一生坎坷,四處漂泊,直到晚年,才居於洛陽,后逝於洛陽。劉禹錫說自己是「客居江南」,稱自己是「雒客」,稱「洛陽舊有衡茅在」,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可見,他在嘉興、滎陽、洛陽都安過家。若聯繫到他祖籍洛陽,還是認為稱他為洛陽人比較合理。也有一說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因為劉邦是彭城人,彭城乃劉氏郡望所在而已,如韓愈之於昌黎。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具體是什麼身世,我們目前還沒有得到考證。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哲學家、文學家,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一度奉詔還京后,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后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后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裡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後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傑作。
  後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飢鴻遍野。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唐文宗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與朋友交遊賦詩,生活閑適。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其詩現存800餘首。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迹。詞作亦存四十餘首,具有民歌特色,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共創《憶江南》詞牌。
  劉禹錫死後,被葬在了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 本帖最後由 奔騰之海 於 2009-2-15 02:07 編輯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9: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