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安徽,你被誰拋棄???

[複製鏈接]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9-2-13 00: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ews/1/81215.shtml安徽,一個人傑地靈、名山秀水的地名;安徽,一個深深打上貧窮、落後烙印的代名詞;安徽,一個讓人沉重而又讓人心痛的地方。
   公元1667年,清康熙6年,江南省分為江蘇、安徽兩省,清政府以安慶和徽州二府首字取名為安徽省。
  
   公元194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合肥。安徽位於華東腹地,是我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跨長江、淮河中下游,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鄰江西,北靠山東。
   安徽省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45%,轄17個市、5個縣級市、56個縣,人口6516萬。
   長江、淮河兩條黃金水道橫貫省境,分別流經我省長達416公里和43O公里,將全省劃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境內主要山脈有大別山、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最高峰黃山蓮花峰海拔1860米。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條,湖泊110多個,著名的有長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襟江帶淮,吳頭楚尾,承東啟西,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無縫對接的縱深腹地。安徽交通便捷,高速公路通車裡程突破1300公里;銅陵長江大橋、蕪湖長江大橋、安慶長江大橋連接南北,公路和內河運輸能力分別居中部地區第2位和第3位;京滬、京九、亞歐大陸橋等鐵路縱貫境內,全省鐵路通車裡程已達2326公里;空中交通擁有合肥、黃山、蕪湖、安慶、蚌埠、阜陽等6大機場。
   安徽省境內有著豐富的能源資源,全省已發現近140種有用礦產,探明儲量的67種,煤、鐵、銅、硫、磷、明礬、石灰岩等3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10位。現已探明煤炭儲量250億噸,鐵礦儲量29.9億噸,銅礦儲量384.9萬噸,硫鐵礦儲量5.64億噸,分別居全國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公元1978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冒著風險按下紅手印,掀開了中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序幕,改革開放的發源地從江淮大地率先開始了。
   斗轉星移,日月穿梭,轉眼間改革開放了將近三十年了,安徽的經濟發展如何了呢?與安徽鄰近的江蘇浙江的經濟又是怎樣的呢?中部六省的經濟比較又是怎樣的呢?
   請看下面數據:
   2006年蘇浙皖國民生產總值與人均GDP比較
   省份 GDP(元) 人口數量(人) 人均GDP(元)
   江蘇 21548億 7474.5萬 28828.68
   浙江 15648.93億 4898萬 31949.63
   安徽 6141.9億 6516萬 9425.87
  
   以上數據表明:江蘇省國民生產總值是安徽省的3.51倍,人均GDP是安徽省的3.06倍;
   浙江省國民生產總值是安徽省的2.55倍,人均GDP是安徽省的3.39倍;
   安徽省能源資源比江浙兩省多,但是看到上面沉重的數字,安徽跟江蘇浙江比起來差距如此之大!
   2006年,江蘇省蘇州市國民生產總值是4820億元,相當於安徽省國民生產總值的78.5%,而人口還不到安徽省的十分之一,面積只佔安徽省的6%;也許過不了幾年,光蘇州市一市的國民生產總值就超過了安徽整個省的GDP。
   2006年中部六省國民生產總值與人均GDP比較
   省份 GDP(元) 人口數量(人) 人均GDP(元)
   河南 12464.09億 9768萬 12760.12
   湖北 7497億 6031萬 12430.77
   湖南 7493.17億 6732.1萬 11130.51
   安徽 6141.9億 6516萬 9425.87
   江西 4619億 4311.2萬 10713.95
   山西 4147億 3355.21萬 12359.88
  
   以上數據分析:安徽省國民生產總值在中部六省排行第四位,但是人均GDP卻是倒數第一。
   安徽跟中部其它五省比較,為何安徽還是那麼貧窮呢?安徽雖然沒有蘇浙滬那樣有出海口,卻是最靠近中國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有這樣優勢的地理環境,為何還是那樣落後呢?
   山西、河南、湖南是典型的內陸省份,沒有像安徽那樣具有得天獨厚的位置最接近和最直接受長三角經濟區輻射,也沒有像安徽那樣境內有兩條黃金水道(長江、淮河),但是他們的人均GDP都超過安徽省,也只有安徽是最窮困的,這是令每一個安徽人深思及反省的問題!
  
   2006年蘇浙皖與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國民生產總值與人均GDP比較
   省會城市 GDP(元) 人口數量(人) 人均GDP(元)
   杭州市 3440.99億 750萬 45879.87
   南京市 2780億 647萬 42967.54
   武漢市 2590億 858萬 30186.48
   鄭州市 2001.5億 716萬 27953.92
   長沙市 1791億 638.9萬 28032.56
   南昌市 1185億 450萬 26333.33
   合肥市 1073.86億 462.73萬 23207.05
   太原市 1013.38億 342.6萬 29579.10
  
   在蘇浙皖與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國民生產總值比較中,合肥排在倒數第2位,人均GDP還是倒數第1位。安徽省國民生產總值在全國排名是第15位,人均GDP在全國31個省市卻排名第26位,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以佔全國5%的人口只創造了國內生產總值(209407億)的2.93%,這一系列數字讓我們每一個安徽人心裡悲痛,改革開放發源地的安徽現在為何還是那麼窮?窮的一系列數據讓人無法再想像改革開放都三十年了,這三十年都發展些什麼了?是碌碌無為嗎?還是無所事事嗎?
  
   幾千年來,安徽不僅產生出老子、莊子、管仲、曹操、華佗這樣名流千古的道德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著名醫學家;還產生出如包公,朱元璋、李鴻章、陳獨秀,胡適等這樣歷史名人;更有如「一代紅頂商人」胡雪岩為代錶的歷史徽商,曾經在明清時期創造出「無徽不成鎮」達三百年之久的徽州商人;最傑出的是皖南出了兩代國家領導人。
   作為華東六省一市一份子的安徽現在為何還是這麼貧困呢?改革開放都三十年了,你的經濟發展為何還是如此緩慢呢?在最接近中國最富裕最具活力的長三角經濟區,你為何還有一二十個國家級貧困縣?在中國經濟百強縣中,你為何連一個縣的名額都沒有,在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高速騰飛的時代,你為何還是如此裹足不前呢?
  
   1990年,當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發開放浦東的決策后,上海市就提出開發的總戰略:「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顯而易見,開發浦東不只是為了浦東,也不只是為了上海,而是我國在經歷了前十年改革開放之後,進入更高層次改革開放的戰略選擇。說到底,開發浦東是為了全國新一輪的發展。鄧小平同志對此曾有精確的論述,他在1991年就指出:「開發浦東,這個影響就大了,不只是浦東的問題,是關係到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
   1992年,他再次強調:上海開發了,長江三角洲,整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局面,都會不一樣。
   浦東開發后不久,江蘇就向全省提出了上海開發浦東,江蘇以什麼樣的實力和姿態進入21世紀的課題,迅速制定發展外向型經濟規劃。原來以鄉鎮企業發展為主的江蘇,步入了全新的發展軌道。
   浙江要求全省人民認識開發浦東的重要性,提出加快建設滬杭高速公路,儘快使浙江的開發區與浦東連結。
   重慶和武漢意識上海浦東開發對沿長江流域的重要性,先後提出呼應上海浦東開發。
   面對江蘇浙江兩省全力對接浦東開發和其他省市意識到沿長江流域的重要性,此時的安徽沿江流域卻是沉默寡言的旁觀者,十多年的發展大好時機白白的浪費了!
  
   安徽過去幾十年在構造所謂的「合肥經濟圈」和「沿淮經濟帶」。正因為經濟發展戰略上的畫地為牢和固步自封,致使沿長江流域在上個世紀改革開放的關鍵起步階段八十年代成為決策上的空白,沿江幾個城市的經濟發展遠遠趕不上同一流域的蘇南地區。馬鞍山和銅陵有所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是資源性城市,蕪湖在近些年靠者毗鄰「長三角」地區位優勢才有了較大的發展。面對上世紀八十年代毗鄰的「蘇南模式」和九十年代的「上海浦東開發」及「浙江模式」,相鄰的皖江流域卻是無動於衷的閉關自守者!
   皖江是安徽的「龍脈」,皖江不僅基礎好,而且開放性高,發展空間廣大。而且沿江的任何一個省份都是以沿江經濟帶為主:江蘇的蘇南;湖南的長株潭;湖北的武漢、宜昌;江西九江;重慶等等——哪個不是圍繞著長江做文章!綜觀長江流域,江蘇的沿江早已形成一個蘇錫常城市帶;湖北武漢、枝城、黃石發展迅猛;江西的九江;重慶也是日新月異。長江上惟獨安徽段經濟卻大面積塌陷,即使以發展最好的蕪湖而論,長江大橋於20世紀90年代末才得以建設,大大落後於九江長江大橋的建設。上個世紀,皖江流域的經濟建設幾近空白,長江的黃金水道未能充分發揮作用,皖江不富,安徽何以騰飛?合肥作為政治文化中心,如果一味為經濟龍頭而投資,其效益比是非常差的,應在適宜發展經濟的皖江沿岸重點投資發展。省會不一定是經濟中心,這在全國很多省份已經有先例了!
  
   安徽多年來制定的發展規劃上,合肥一直被確定為發展中心。
   以2000年為例,安徽提出了打造「一線兩點」的大合肥都市圈,形成以合肥、黃山為南北軸,沿江城市為東西軸的城市群,作為引領全省經濟加速發展的龍頭。這個城市群包括合肥、黃山、安慶、巢湖、蕪湖等10座城市。在這一規劃中,合肥謀求的地位是成為安徽省的加工製造業基地、科教中心。
   2002年,合肥提出打造「合肥—蕪湖—安慶城市帶」,即以合肥、蕪湖、安慶為中心,以皖北、皖南為經濟後盾,發展「合蕪安」3小時都市經濟圈。
   2003年,合肥撇開安慶,提出打造「合肥—蕪湖都市圈」。
   2003年,合肥市首次提出了「合肥經濟圈」概念,主要內容是以合肥為中心,與周邊蚌埠、滁州、巢湖、蕪湖等城市分工合作,發展經濟圈,逐步與長江三角洲經濟圈融合。
   2004年年末,合肥再提出「9+1」城市圈發展戰略。即以合肥為中心,建立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淮南、六安、巢湖、滁州、池州1~2小時經濟圈。
   但是多次設想、多個規劃,左右搖擺不定的做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全部無疾而終。綜觀中國其他省份,沒有哪一個省份像安徽這樣如此「史無前例」的翻來覆去打造所謂以合肥為中心的「都市經濟圈」,其結果最終一一夭折。
  
   一代偉人毛主席說過:「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珠三角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環勃海灣經濟區、西部大開發、東北復興等都在飛速的發展。也許處在東西部交匯尷尬定位的安徽感到不能再這樣等待和反覆下去了,於是提出了中部崛起,東向發展戰略,積極融入長三角經濟區,體制機制東接,產業東聯,市場東擴,實現與蘇浙滬無縫對接,做蘇浙滬產業轉移基地,為蘇浙滬大工業配套加工製造業基地。
   2006年安徽省推出了東向接駁長三角,八百里沿江城市群,成員市:8個。由長江沿岸的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巢湖、宣城、池州、滁州8市組成。 面積5.6萬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萬,佔全省的32.5%;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2254.5億元,佔全省的41.9%。相比於中部其它五省提出的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昌九工業走廊、大太原經濟圈,皖江城市帶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更易直接受長三角中心城市的輻射,爭議徘徊多年來才定位的皖江城市帶,似乎姍姍來遲了些?
   2007年3月,湖南省在京參加「兩會」代表提出長株潭申報建立長株潭城市群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由此被稱為向國家申請「浦東特權」;武漢城市圈、中原經濟圈努力要做中部崛起的領頭羊;面對其他省份經濟圈紛紛向中央申請優惠傾斜政策和出現咄咄逼人的激烈競爭;安徽,現在又要搞合肥城市群、沿江城市群、蚌埠-淮南城市群三足鼎立的形勢,對於安徽這樣貧窮大省有那麼多的財力、人力、物力同時搞三大城市群嗎?安徽經濟發展的重心到底定位在哪裡?
   沿江城市群因毗鄰長三角是最適宜先發展的,然而安徽省決策層同時上馬建設三大城市群,這樣三駕並驅、齊頭並進、狐疑不定的做法是否能達到預期發展的效果嗎?
  
   南京現在把沿江城市群的蕪湖、馬鞍山、滁州、巢湖劃為「南京都市經濟圈」;徐州把蚌埠-淮南城市群的淮北、宿州劃為「徐州經濟都市圈」;杭州則把黃山劃為「杭州經濟都市圈」;在安徽的經濟版圖上,作為省會城市的合肥城市群,在中國15個城市群競爭力排名倒數第一位,她本身所轄的幾個縣依然貧窮,長豐縣還是國家級貧困縣,對於合肥城市群的六安、巢湖根本談不上有什麼影響力及輻射力;在福布斯發布的2006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榜中合肥只排到第53位,比蕪湖排名第38位還落後15個名次。沿淮城市群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六市,國土面積佔全省28%,人口佔全省44.2%。沿淮城市群特別是所轄廣大鄉村經濟遠遠落後於全省平均水平,是安徽經濟和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地區。
   過去幾十年以合肥為中心,以淮河為重點、希圖以皖北經濟發展帶動皖南,可結果呢?跟蘇南同處在長江南岸的皖南卻依然發展緩慢,幾十年錯誤及現在仍然繼續定位的重北輕南發展所導致的惡果依然是這個農業大省的經濟一直徘徊不前,曾在歷史上商業燦爛一時的皖江流域卻寂寞無聞了,面對武漢城市圈的擠壓,沿江城市群和蚌埠-淮南城市群被「南京都市經濟圈」和「徐州經濟都市圈」所「瓜分」和「邊緣化」,呈現出「四分五裂」的態式,合肥城市群面臨著四面楚歌的境地,安徽未來的出路又將何去何從呢?
  
   從安徽省地圖上看,最接近長三角最發達中心城市的是宣城市,其次是滁州、馬鞍山、蕪湖、黃山;以宣城市所轄的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績溪縣跟江蘇南京高淳、常州溧陽、無錫宜興、浙江湖州長興、杭州安吉接壤,所距離長三角中心城市上海、蘇州、杭州、無錫、常州、南京、鎮江、嘉興、湖州100-300公里範圍內,車程不過1-3小時。改革開放初期,皖南郎溪、廣德、寧國、績溪與所接壤的江蘇高淳、溧陽、宜興、浙江長興、安吉經濟差距並不是很大。
   2006年,績溪縣GDP17.87億、郎溪縣GDP27億、廣德縣GDP50億、寧國市GDP68億;江蘇高淳縣GDP約100億、溧陽市GDP218億、宜興市GDP428億、浙江長興縣GDP162.6億、安吉縣104.62億;作為安徽省經濟十強縣的寧國市、廣德縣跟江浙兩省接壤的縣域經濟相比,只是因為省份行政區域的差別,經濟相差懸殊竟是天壤之別!
   2006年,宣城市GDP288.1億、蕪湖市GDP480億、馬鞍山GDP415億、滁州GDP375億、黃山187.5億,最接近長三角中心城市的安徽5個城市GDP總量加起來不過1745.6億;與接壤的江浙兩省城市比較,是杭州GDP3440.99億的50.7%;是無錫GDP3300億的52.9%;是南京GDP2780億的62.8%;比常州GDP1560億多185.6億;是浙江湖州760.89億的2.29倍;跟皖南郎溪、廣德交界的江蘇宜興這個縣級市GDP達到428億,超出馬鞍山、滁州、宣城、黃山等城市。
  
   大量的數據表明,安徽已經遠遠落後於蘇浙滬及其他近鄰的省份。現在長三角很多重大決策和重大工程如建設高速公路、打造快速鐵路,都是親力合作,緊密聯繫,密切配合;面對落後及辦事效率低下的兄弟省---安徽,他們似乎都不屑於與安徽合作,更不願意提。面對中國最發達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長三角,作為江浙近鄰的安徽,是多麼急切的想加入長三角城市群,但蘇浙滬始終是對安徽緊關著大門。
   長三角經濟區現在自身礦產資源、能源、基礎工業等已十分匱乏,近幾年出現了地荒、電荒等情況,蘇浙滬紛紛來找安徽合作,看中的是安徽低廉的能源和豐富的礦產資源。長三角現在由於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大量擴張,需要更多的是土地資源,擴容已刻不容緩,面對安徽省內有些城市紛紛提出加入長三角經濟區,但是長三角這個富人俱樂部始終把貧窮的安徽排斥在外。
   過去的寧杭高速公路及目前要開工的寧杭(南京至杭州)城際鐵路,也是要繞道到句容、溧陽、宜興到達浙江長興、湖州至杭州。如果從地圖上分析,這條鐵路從南京高淳到安徽郎溪、廣德進入浙江安吉至杭州,這樣似乎距離會更縮短些,而且更能給皖南帶來更大的經濟發展機遇,只是安徽省里決策層從來沒此設想和規劃的魄力還是江浙兩省寧願修建鐵路繞個弧形也不願意與安徽合作吧?
  
   2007年3月,山東省在京參加「兩會」代表提出把泰山列為「國山」的議案,面對山東此舉,作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傲視天下群山的安徽黃山又該怎麼辦呢?古人語「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黃山和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華山時常傳來有宰客的信息,這些寶貴的旅遊資源軟環境方面如宣傳及服務配套意識是否還要大力改善呢?被聯合國授予「世界文化遺產」的黃山市黟縣西遞、宏村古村落,連黃山本地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宣傳的力度遠遠不夠;宣城市揚子鱷、廣德的太極洞、涇縣的江南第一漂、績溪徽商古居等為世人所知不多!
   中國十大名茶中安徽佔了3個,但至今沒有人去保護和包裝這些品牌;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綠茶之鄉」的安徽郎溪縣,至今不被世人所知,國人都以為杭州是「中國綠茶之鄉」,作為中國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的郎溪縣,連一個國內知名品牌都沒有創造出來;「美菱」、「榮事達」、「揚子」都曾聲名鶴起,但現在早被其他家電品牌超越;明光酒、古井貢、口子酒等歷史名酒雖在開發,但還是沒能成為大品牌,在全國的影響力和市場份額不夠大;皮薄多汁、酥脆甘甜的「碭山梨」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已走向了末路。作為農業大省的安徽,似乎在綠色食品開發方面沒有品牌創新意識。唯有令安徽人自豪的是,蕪湖奇瑞汽車這一民族品牌佔據國內市場並出口到國外。
  
   進入新的世紀來,安徽省上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招商引資活動,每個市、每個縣、每個鄉鎮、甚至每個村都以招商引資為指標、為任務、為政績。為了吸引外地客商來投資,你爭我搶,遍地開花到處都在搞工業區,低價賣土地,缺少規劃和定位,既浪費了土地資源,又污染了環境。而那些以土地為生、年齡偏大、又無一技之長的農民只能拿到些可憐的土地補償費,失去土地后的農民若干年後,他們又該怎麼辦呢?
   中國最樸實善良、最勤勞、最苦的是農民。一旦國家需要什麼,他們都是無私的奉獻著。國家照顧體貼關懷農民,取消了農業稅,但是農民們還是高興不起來,反而更加憂愁,農業稅雖然免除了,但是農業上所需要的化肥、種子、農藥等生產資料價格成倍的上漲,這樣相比較,農民還是賺不到錢。遇上風調雨順的年份,農民的日子就過的好些,一旦遇上旱災水旱蟲災疾病等天災人禍,農民的日子還是苦還是窮。在歌頌太平盛世的表面繁華現象里, 只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更能了解真實情況,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導致「三農問題」及「看病難、住房難、上學難」的「新三座大山」依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
   在安徽廣大農村,因為貧困,很多孩子僅僅讀了初中畢業就和青壯年男女們外出打工了,稚嫩的肩膀過早的扛上了生活的重擔。蕭條的農村,有無數個留守兒童和老人,他(她)們稚嫩而又發黃和布滿皺紋滄桑的臉孔、凌亂的頭髮、淳樸而又暗淡的眼神,守護著家園。
  
   在安徽境內的很多縣城,橫直不過幾條街,甚至連發達地區有些行政村的建設規模都比不,工廠也沒有多少家,但有些政府官員們電視開會大講特講形勢是如何如何大好,招商引資是多少多少,GDP增長是多少多少,也許習慣了玩弄數字遊戲作為向上升遷的政績吧?
   安徽推出鄉鎮合併、村村合併、精簡政府官員,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及減少開支。這對於一個不發達的地區早就應該實行的舉措了,但是結果呢?鄉鎮合併了、村村也合併了。鄉鎮少了、行政村也少了。但是政府的官員並沒減少多少,辦事效率也沒提高多少,有些政府部門對老百姓來說依然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一副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形象,深入靈魂深處的官本位思想依然是阻礙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這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雲同志的明言,也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另一種表達形式。可在安徽,有多少人特別是領導者能做到這一點呢?有些地方官員思想觀念守舊、僵化,任人唯親、重用溜須拍馬、曲逢迎合的人(原省委副書記王昭耀與其小舅子楊楓就是此類代表)。正是因為這種體制機制存在等原因造成省內大量優秀人才流失於發達地區,沒有了大量優秀人才,我們還能拿什麼去發展、去競爭? 就連史玉柱為現代徽商代表走出去的安徽人士,也沒聽說過他為安徽老家做出過什麼重大產業投資。
   21世紀最寶貴的資源就是人才,但是連馬蘭這樣優秀的黃梅戲演員都給排擠走了,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只能說是安徽整個文化藝術界的悲哀了!在崑劇越劇大力提出復興的時候,安徽黃梅戲沒有了像馬蘭這樣的領頭軍又將會是什麼樣的境地呢?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沙發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9-2-13 00:52 | 只看該作者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任何地方發展經濟所具備的前提。如今安徽提出大力融入長三角經濟區,與長三角全面接軌的口號,那麼公路最能體現一個地方發展經濟所必備的條件。那實際情況又是如何的呢?
   從江蘇浙江進入安徽境內的公路,不管是高速公路還是普通公路,那公路不但變的瘦了,而且有些路段坑坑窪窪,路邊種植的樹木沒人管理,歪歪斜斜、黃的黃、瘦的瘦、死的死,連條像樣美觀的公路綠化帶都瘳瘳無幾。有些官員們抱著「肥水不留外人田」的古怪思想,任何工程只請省內的來做,就算省外資質優良的工程隊來援助,他們不知出於什麼陰暗心理還是什麼行政區域的面子思想作祟,拒之門外。修路的專用資金經過層層盤剝, 真正能用於到建設公路的資金又能有多少呢?結果修好的路沒多久就壞了,又開始重複而又反覆的修路循環中。
   地方官員連公路都不願意花力氣修好,還談什麼大力招商引資呢?那些寫在牆上、掛在招牌上的「大力融入長三角,全面接軌長三角」的標語豈不成了一句空話了嗎?
   面對蘇浙滬建好的四通八達密如蛛網的高質量的高速公路,而安徽境內為數不多的高速公路,雖說已有1300公里,其中又有多少是高質量的高速公路呢?高速公路路面質量與寬度遠遠差於蘇浙滬。當聽到振奮人心計劃立項多少條高速公路,其實如同紙上談兵般按兵不動,如安徽績溪至江蘇揚州高速公路,早在2005年就立項了,但是直到現在,安徽段也沒有聽說到要開工的消息。有些地方宣傳造勢農村「村村通」公路建設的如何如何,其實是迎合上級來檢查的修好幾條路的形象工程而已,絕大多數農村依然是泥土路。
  
   每一位來安徽任職的領導幹部們,或者外省調來的,也許是來工作幾年或調走或升遷了。至今還沒有聽說過哪位幹部真正為安徽當地經濟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人,而能讓安徽的老百姓記住他們的名字?也許廉潔、正直、有能力的領導幹部大有人在,也許在外省工作雷厲風行、辦事卓有成效的人,可能到了安徽那種官場氛圍久而久之,就變的隨波逐流了。
  
   古人云:「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為官者,應造福地方,當留芳千古;「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署」;為官貪污腐敗者,則身敗名裂,為人民所唾棄。
  
   幾度進藏任職的人民好乾部-山東孔繁森;
   帶領人民群眾走共同富裕之路-原江陰華西村黨支部書記吳仁寶;
   原江蘇省沭陽縣縣委書記仇和,運用鐵腕政策把一個貧困的沭陽縣治理的井井有條,政通人和,城市美觀,經濟發展快速,漂亮的公路建設的有些地方甚至超過了蘇南。
   原山西省長治市委書記呂日周,開創了中國輿論監督政府,威權政治,清官政治,人治政治。當他調職離開長治的時候,人民群眾夾道歡送他,他以他獨特治理長治的行動贏得了老百姓的愛戴與尊重。
   勤政為民,鞠躬盡瘁,領導幹部的楷模-呼和浩特市委書記牛玉儒,為人民辛勤工作而累死的。
  
   綜觀其他省份能出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乾部,安徽為什麼出現不了讓人民稱道的好乾部?因工作在蘇浙滬出差接觸到眾多的企業家們,他們用輕蔑的語氣說安徽不但經濟落後,而且是出貪官的故鄉,面對世人的詰問,我們心痛無言又無語!
  
   如安徽省原省委副書記王昭耀,其1990年至2005年春節,王昭耀在先後擔任阜陽地委書記、安徽省副省長、安徽省委常委、副書記期間,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非法收受44人或單位給予的財物賄賂,共計摺合人民幣704萬餘元;另有810萬餘元的財產明顯超過合法收入,且不能說明合法來源 。
   原副省長王懷忠,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人民幣275萬元,非法收受他人人民幣230萬元、澳幣1萬元,共計摺合人民幣517.1萬元;王懷忠對價值人民幣480.58萬餘元的財產不能說明合法來源。 其在阜陽任職所建的 阜陽機場從1995年動工到1998年完成,阜陽機場耗資從預計的6000萬追加到3.2億元。結果怎樣呢?2002年阜陽機場旅客吞吐量一共為920人次,每條航線的年度財政補貼高達400萬元,加上190多名員工的工資和龐大的運轉、折舊費用,徒有其表的「大機場」成了地方財政的沉重包袱。
  
   原副省長何閩旭,在任浙江省麗水地委副書記、書記,安徽省池州地(市)委書記,安徽省副省長期間,利用職權為他人在土地出讓、承攬工程、減免稅費、職務提升等方面謀取利益,先後索要、收受他人錢物摺合人民幣數百萬元;在處理安徽池州「6·26」事件中嚴重瀆職。
   原阜陽市市長肖作新,其與周繼美共同貪污人民幣116.37萬元,港幣5萬元,金手鐲一隻;肖作新單獨受賄人民幣14879.5元,美元2000元;周繼美貪污公款431.22萬元,非法倒賣土地使用權,獲利103.99萬元;肖作新、周繼美另有人民幣1223.26萬元,美元12243元,港幣83880元不能說明來源。
   安徽省18個縣委書記前仆後繼賣官受賄,造成嚴重惡劣的影響幾乎成了國人眼中認為安徽是貪官腐敗的"重災區"和溫床滋生地。
   更令人震驚的是原宣城市市委副書記楊楓不但用國家辛辛苦苦培養的MBA知識用來管理情婦,而且與其姐夫王昭耀共享情婦。此人在宣城任職期間,從沒聽說過他為當地的老百姓造過什麼福,但他卻開創了第一個中國領導幹部用MBA管理情婦的特大新聞。
  
   (畫外音:1945年,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面對生機勃勃的延安,對毛澤東說:"我生60多年,耳聞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於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同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然環境漸漸好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
   毛澤東答:『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能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
  
   安徽已經夠窮了,夠苦了。但這些瘋狂貪婪的官員們把一個本來就十分落後的安徽經濟搞的更加雪上加霜,貧上加貧,把本來已灰色的天空搞的更加陰暗,貪官們一系列可恥行為遭國人所恥笑,為世人所唾棄。每一個因為家鄉貧窮而不得不背井離鄉在外打工漂泊的遊子們,聽到世人議論安徽種種的不幸,猶如萬箭穿心,心如刀絞。
  
   前仆後繼的貪官們腐敗接連拉下馬,貧瘠的安徽又出現一系列「不和諧」事件又讓國人議論安徽到底是陷入了什麼怪圈循環率???
   2004年2月,安徽阜陽政協副主席張西德狀告《中國農民調查》事件,翻開這本沉重二十萬字的《中國農民調查》這本書,描寫安徽有些地方政府官員欺下瞞上、弄虛作假、打死農民等一系列黑暗醜惡事件,甚至連國家領導人都敢欺騙。每一個看過這本書的人,怎麼能相信在社會主義下的天空下竟然有如此黑暗的事件存在?讓人們無比痛恨、憤怒、天理難容。
   2004年3月,阜陽市臨泉縣一個六個月大的小孩嘴唇青紫、頭臉胖大、四肢細短,比例明顯失調,成了畸形的「大頭娃娃」。自此引發了震驚海內外的「大頭娃娃」事件,后據調查,這起事件的元兇是一種阜陽當地生產的偽劣嬰兒奶粉,此種奶粉造成的嚴重惡劣後果導致眾多兒童死亡。
  
   2004年7月,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綠茶之鄉"之稱的安徽郎溪縣十字鋪茶場被央視媒體報道曝光的「毒茶葉」事件,那些昧著良心的不法茶葉商們竟然給茶葉使用甲胺磷、甲基1605等高毒高殘留農藥,這些使用過高毒高殘留農藥的茶葉讓人喝下去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這些不良的黑心商人們從來沒想過為這個「中國綠茶之鄉」創造出過品牌,卻做著如此卑劣的事件來,其結果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一時間省內外到處封殺安徽郎溪「毒茶葉」,嚴重惡劣的影響使的這塊中國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瀕臨危機。
   可如今,十字鋪又是大力在搞工業區,也許過不了幾年,工廠大量增多了,生態環境被破壞了,茶葉品質被污染了,那麼這塊「中國綠茶之鄉」的招牌還會存在嗎?
  
   2005年6月,安徽池州 「6·26」嚴重群體性暴力事件。一輛掛著外地牌照的豐田轎車將一行人劉亮掛傷,雙方發生爭執,在少數不法分子的煽動下,打砸搶燒,造成多名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受傷,4輛車被毀,九華路派出所門窗被砸,一超市被搶。事件引發了大量群眾圍觀。
  
   2006年6月,擁有全國最大醫藥集散地的阜陽再次爆出特大制販假藥的新聞。造假品種達30多個,上海、浙江、天津、山東等國內近20家知名企業及國外數家企業深受其害,尤其是全國暢銷品牌如21金維他、前列康等,成了造假者的主要仿冒對象。媒體近乎集束式報道的這些新聞,讓阜陽始終處於全國公眾的審視之下。
  
   2006年7月,安徽華源「問題葯」致使多人死亡,又把安徽的負面新聞置到風口浪尖上。
  
   可憐的安徽, 落後的安徽,前仆後繼的貪污腐敗事件及一系列「不和諧」的負面新聞事件,搞的全省上下烏煙瘴氣,聲名狼籍,讓世人所鄙視,遭國人所笑料。讓每個安徽人感到是無比的痛心,無比的悲哀。在全球一體化,中國大發展的21世紀,層出不窮的事件讓這個泱泱農業大省還談什麼發展呢?難道還是越窮越出現腐敗及「不和諧」事件任其無休止發生下去嗎?
   很多總部設在上海的集團公司發展計劃,以上海為龍頭,江浙為兩翼,北上山東、河南和西部發展。唯獨把長三角的近鄰安徽摒除在外,是否因為安徽太多糟糕的負面新聞而讓他們如此望而卻步呢?
  
   浙江提出2010年全面達到小康社會;江蘇提出2019年全面達到小康社會;那麼安徽,您將提出何時能全面達到小康社會呢?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東北復興、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全力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里,安徽,你還能沉睡嗎?面對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為何不能主動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四處出擊聯姻、徹底改變安徽負面形象而殺出一條血路來?
   在發達地區高歌太平盛世,建設小康和諧社會的大環境里,曾經最先開創改革開放的安徽卻仍然還在貧困、溫飽的基礎線上掙扎、徘徊。難道這個曾經創造輝煌燦爛徽商歷史的泱泱大省一蹶不振嗎?難道每一個有良心、有責任的地方父母官們,面對周邊兄弟省市高速發展還能如此緩慢前行嗎?面對因貧困而背井離鄉的人民四處流浪尋找生計而麻木不仁嗎?
   官員們不為老百姓著想,不想著發展經濟,而是想著如何陞官發財,為官的不廉潔不替百姓著想,這如何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安徽百姓不缺乏勤勞與創造的精神,大包干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明,但是在這個現實中勤勞已經不能致富,有無數的骯髒的手在索要在攫取在掠奪;讓人如何相信政府官員們能帶領人民群眾致富?不建立好有效預防遏制腐敗的機制?怎麼能建設好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
  
   安徽就像一個被遺棄的孩子,曾經為中國革命做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大別山地區,依然處在十分貧困的基礎線上徘徊;中央似乎對於這個農業大省並沒太多的重視及投入,而這個農業大省默默無聞的奉獻著自己豐富的礦產資源和低廉的勞動力支持著發達地區的建設;在改革開放過去的近三十年中,中央政府對於經濟特區與東南沿海城市開放和西部大開發及東北復興給予一系列優惠政策傾斜與支持和扶持;而對於安徽中部這個省份似乎被遺忘了,一系列經濟發展優惠政策傾斜和支持與扶持都享受不到,只能眼睜睜看到發達地區高速發展而自己停滯不前,但是這個被遺棄的孩子自己貧窮卻還在繼續一系列被國人關注的內耗負面新聞事件! 為安徽發展的吶喊、呼籲聲音在哪裡? 安徽的明天在哪裡? 安徽的希望又在哪裡?
  
   孔子曰:「知恥而後勇」;毛主席說過:「窮則思變」;鄧小平多次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胡錦濤總書記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已經給安徽發展指明了的道路,可安徽為何還是讓人失望呢?
  
   改革開放都三十年了,安徽你還能如此等待什麼嗎?
   改革開放都三十年了,安徽你還能如此內耗下去嗎?
   改革開放都三十年了,安徽你還能如此緩慢前行嗎?
  
   安徽何時才能出現吏治清明、體制機制徹底改革、思想觀念徹底解放的時代呢?
   安徽何時才能再現曾經創造長達三百年之久的輝煌燦爛歷史的徽商時代呢?
   安徽何時才能出現創造經濟奇迹的強有力領導幹部帶領全省人民步入小康社會呢?
  
   落後意味著貧窮;落後意味著恥辱;落後意味著悲哀;
  
   安徽,你被誰拋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22

主題

4013

帖子

2492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492
3
shanren 發表於 2009-2-14 10:58 | 只看該作者
有一位安徽朋友,來美國后結識的,現在50多歲,從農村出來的苦孩子。他從小直到離家去當兵,從來沒吃飽過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報名參軍的最重要的理由是聽說部隊上每天都能吃飽飯!

直到今天,他老家那一帶還是很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12: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