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邋遢道人:旱災的記憶

[複製鏈接]

404

主題

1977

帖子

701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雨來 發表於 2009-2-8 14: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旱災的記憶

三年自然災害時貧道已經是小學高年級學生,但是只對吃不飽有感覺,對自然災害沒感覺,當時只是聽大人說旱災很嚴重。當知青下鄉后,對天氣就很注意。只要長時間不下雨,不要說農民怎麼講了,自己都有點急。後來招工回城,對天氣就很留心了。只要長時間不下雨就覺得不舒服,甚至會算算多長時間了,給別人講農村要出災年了。記得當時不下雪的年份很多。  

六八年下鄉的時候,我們南邊鄰村邢庄以南屬於鴨河水庫灌區,不怕旱。貧道班裡一部分人下在那個村,但是他們組在邢庄北邊,不在灌區範圍。他們知青組的組長(後來這個組長當了河南省高速公司董事長,因貪污不知道逃到哪裡了)還領著全隊挖了口大池塘,不僅可以澆地,甚至種了水稻。有一年為了顯擺他們的偉大成績,還請我們去他們組吃元宵——糯米麵皮,點心渣餡兒。下鄉第二年冬天,我們隊在南地打第一口機井,是手推鑽鍋,12小時一換班,很累。記得那年貧道參加地區整建黨講用團一個月,長了20多斤肉,胖得眼睛都密封起來了。回來參加機井隊,半個月時間就恢復原來重量。71年走的時候,已經有3口機井。  

改革以後,很少再注意天氣了。今年從秋天開始就很少下雨,到12月回知青點一趟,把老感覺找了出來。到元月還沒下雪,就給老伴說恐怕是個旱年。老伴說「干冬濕年下」,春節會下。等春節還沒雪,貧道就知道不妙。果然,天氣一轉暖,報紙上就說旱災來了。貧道很清楚,如果10天內不下問題就大了,因為返青乾旱,麥子減產就成定局。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頻繁地區。中國處在歐亞大陸最東頭,水汽是從西向東走。整個歐洲部分,是大西洋一股氣流控制,即使因厄爾尼諾現象發生變化,周期也很長。氣流到中國邊,喜馬拉雅山和天上把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推到了北部,南部受印度洋和阿拉伯海氣流影響,也就是一股西北冷空氣,一股西南暖濕氣流。天氣形勢圖上每天都可以看見這個局面。由於是相隔近萬公里的兩個,在天水以東,也就是中國農業區交匯。由於是受相隔萬里的兩個大洋氣流影響,因此變數就比歐洲部分大得多。今年西南氣流強,雨水就下在黃淮流域,明年西北氣流佔上風,黃淮海就少雨。甚至上半年旱,下半年澇都會出現。古代中國還有個黃河,因此麻煩就比別人多。  

諺語說,「水災一條線,旱災一大片」。水災成災厲害,災害部分的損失大概比一般旱災多一倍。但水災實際減產面積會小於旱災,低洼地方災崗上反而莊稼沒事。還有一點,水災都不長,災后自救機會大。旱災比較麻煩,說受災上億畝連片,一點躲的地方都沒有。而且旱災本來就是以持續時間來算的,有時候一場旱災影響兩季。三年自然災害就是這樣。這次連片旱災就達到1.4億畝,不是小事。如果繼續發展,恐怕會達到2億畝。  

抗旱災靠什麼?靠水澆,靠鋤地。中國從2002年以來基本風調雨順(水災影響小),糧食連年增長。但是,由於集體經濟沒有了,一些水利設施就很少發揮作用。水災國家能管,但旱災國家力量作用就不明顯,微觀上沒有一套組織系統就很難辦。尤其像中國這樣細小農業體。因此,改革后旱災成災率要遠大於改革前,尤其是70年代。成災率=成災面積/受災面積。如果查一查中國統計年鑒,會知道有以下數字:  

解放以來比較大旱災年份成災率和有效灌溉面積  
   
        旱災成災率   灌溉面積  
52          61.1                1995.9  
62    59.5        3054.5  
65    41.8        3305.5  
75    21.4      
76    28.5  
77    23.5  
78    44.7         4496.5  
86    47.0         4422.6  
88    46.9         4437.5  
89    52.0         4491.7  
92    51.8         4859.0  
94    54.0         4875.9  
97    59.7         5123.9  
99    55.1         5315.8  
00    66.1         5382.0  
01    62.0         5424.9  

上表沒有最大旱災1959-1961年數字,但1962年春還屬於三年自然災害。數字顯示,解放初期我國旱災成災率還是很高的,達到61%。估計解放前更高。1962年成災率也比較高。到60年代中期開始下降,為40%多,到70年代,旱災成災率陡降到25-40%左右。集體經濟消失后,旱災成災率逐年攀升,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攀升到50-60%,而新世紀已經攀升到60%以上,甚至高於解放初期。  

表中顯示,改革初期我國水澆地面積下降,到80年代末開始恢復,此後一直在上升。雖然增幅比改革前小得多,但畢竟還是增了。(1952年到1978年年均增長3.2%,1978到2006年年均增長0.7%)為什麼有效灌溉面積增加了,旱災成災率反而增加了呢?大概是這樣兩個原因:  

一是現在的所謂有效灌溉面積是指「商業」灌溉面積,也就是花錢能澆,不花錢不能澆。因此一些農戶雖然具備澆地條件,但沒去澆,少澆,或者沒澆透。當然也不排除地方政府虛報成災率以騙取救濟,多報水澆地面積增加以騙取政績。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農民不鋤地了。貧道下鄉的時候,最害怕的就是鋤地,尤其是鋤秋,太陽曬地面蒸,一會兒就去喝水了(不完全是偷懶)。尤其是玉米長到半高時候,玉米葉剌得胳膊火辣辣的。貧道下鄉的地方,鋤頭特別大,鋤面長1尺5寸左右。而且越長越顯得本事大,六成家打個一尺八的新鋤頭,神氣的很。用一個一尺八長的鋤頭尖在莊稼堆里剔掉一棵小草,那叫本事。鋤頭大好處是向後拉的力量用很小,但舉起來沉。你也會看見只有一尺多點的鋤頭,那都是磨成那樣了。鋤地沒有婦女,因為他們掂不動鋤頭的。  

現在農村只剩386199部隊了,這個部隊沒人能拎動貧道插隊地方的鋤頭。54部隊都到城裡打工了,這裡不鋤地。  

據蘇拉米網友(好像也是我們河南人)介紹,鋤地對保墒的作用非常大。具體數字貧道不記得了,但實際感覺還是有的。有時候看起來苗都耷拉了,只要鋤過去,第二天就會返醒過來,當然時間太長也不行。天旱的時候會鋤好幾遍。 
鋤頭這東西好像是中國獨有的,大概是外國沒中國自然災害多。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就用鑄鐵造了鋤頭,公元前1世紀中國人用的鵝頸鋤就與現在的差不多了。「鋤頭自有三寸澤」的道理對中國人來講一點也不困難。  

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話:「我看中國就是靠精耕細作吃飯」。 
唐太宗李世民:君子有道,奉為天子;君子無道,棄為獨夫!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沙發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9-2-8 16:0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0

主題

8362

帖子

31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34
3
mm021 發表於 2009-2-8 17:34 | 只看該作者
好文章要支持,建議農業部長和水利部長要挑個會種田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8

主題

951

帖子

35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58
4
笑書生 發表於 2009-2-8 23:23 | 只看該作者
現在分田到戶對水利影響很大,幸虧讓土地流轉了,否則這種小農經濟對農村生產是制約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4

主題

1977

帖子

701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1
5
 樓主| 雨來 發表於 2009-2-9 14:26 | 只看該作者

「土地流轉」會讓農民暴富還是會讓他們和下崗工人一樣呢?

原帖由 笑書生 於 2009-2-8 23:23 發表 [邋遢道人:旱災的記憶 - 時事述評 -  backchina.com]  
現在分田到戶對水利影響很大,幸虧讓土地流轉了,否則這種小農經濟對農村生產是制約的

當年國有企業改革時很多精蠅們說了很多的道理,最後我們確實看到一部分人異常快速的火箭般的「富」了起來同時也讓千萬工人下崗失業一夜之間變成一無所有的窮光蛋。
「土地流轉」呢?農民會暴富還是會和下崗工人一樣呢?
唐太宗李世民:君子有道,奉為天子;君子無道,棄為獨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8 09: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