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觀點:要破除「民 主迷思」

[複製鏈接]

6

主題

66

帖子

16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onstor 發表於 2009-1-10 17: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現在理論界有一種「泛民主化」的傾向,把民主的標準單一化,好像只有符合西方民主觀的形式、道路、模式才是民主的。這實際上是一種民主迷思,是對西方民主的迷信。

  其一,民主迷思的一種表現是把民主的作用絕對化。民主政治作為一種政權組織和權力運行的方式,它在凝聚民心、凝結民智、整合民意等方面的確有著重要作用。不過還要看到,民主不是萬能的,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如果運用得不好,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文革」中的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所謂的「大民主」。但這種「大民主」以對社會秩序的破壞為終結,最終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近年來台灣地區黨派之間相互攻訐,不擇手段,成為「劣質民主」的反面教材。歷史上,民主失當導致社會動蕩、政治混亂的例子屢見不鮮。18、19世紀,在法、德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階段,其民主發展反覆波折、時起時落,甚至還出現通過民主選舉恢復專制制度的歷史奇觀。

  由此看,民主和任何制度一樣,既有優點,也有不足。民主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也可能導致議而不決;既可以實現多數人的權利,也可能造成「多數人的暴政」;既可以推進公眾政治參與,也可能破壞政治秩序……所以,簡單地把民主當作一個招牌,對推進民主啟蒙、民主建設並無太大積極意義,關鍵是我們在什麼意義、什麼層面上,全面、客觀、理性地認識民主以及以何種方式、在何種程度上運用民主。

  其二,民主迷思突出表現在把西方民主形式絕對化。按西方的觀點,兩黨制、多黨制屬於民主範疇,其他形式的政黨政治則不民主。這個論斷是西方意識形態的支點,多少年來似乎是毋庸置疑的。我們的一些專家學者也是此論的支持者。但不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看,這一觀點都是站不住腳的。

  在一個現代國家,政黨數量的多少與政體的民主程度並無必然聯繫。在兩黨制或多黨制條件下,上台執政的政黨只代表相對多數民意,不可能對全體人民負責,其施政必然不顧及甚至損害不支持它的民眾,這能稱為民主,能反映和代表全民族的民意嗎?顯然不能。美國的共和黨代表了保守派和軍工集團的利益,發動伊拉克戰爭是為民主黨及其所代表的民眾反對的,但這並不能阻止美國的戰爭行為。在許多實行兩黨或多黨制的國家或地區,這種兩黨爭鬥、人民和國家利益被忽視的情況並不少見。這絕不是民主所要求的結果。

  對於兩黨制和多黨制民主形式的實質,鄧小平同志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資本主義國家的多黨制有什麼好處?那種多黨制是資產階級互相傾軋所決定的,它們誰也不代表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因此,這種形式並不能表現出多大的優越性。近年來,西方兩黨制、多黨制的虛假性、弊端日顯,選舉中出現的投票率大幅下降和選民的政治冷漠現象,可謂是對其所謂優越性的一個絕好的諷刺。

  在兩黨制和多黨制條件下,三五年一選舉,為達到某政黨利益,惡質爭鬥不可避免,階層、種群衝突不可避免,在發展落後的國家造成動亂不可避免。因此,對兩黨制和多黨制,絕不能迷信。

  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國的執政黨,是一個擁有七千多萬黨員的大黨,她不僅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而且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代表著全國、全民族的整體利益,有著最廣泛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黨員包括了我國社會的各個階層,他們代表著不同階層的民意。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組織,更是匯聚了各黨各派、各社會階層的代表人物,通過這種政治形式集中社會各界的意見和智慧,執政黨據此協調各方利益、統籌全局,使民主得到充分地體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既不同於過去蘇聯實行的一黨制,也不同於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兩黨制或多黨制。它既堅持了共產黨的領導,又肯定了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而不是在野黨,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是平等合作與協商關係。這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從基本政治制度的高度為加強黨的領導和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提供了保證,與其他政黨制度相比,更適合我國國情和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把西方民主模式絕對化,迷信西方的兩黨制和多黨制只能誤入歧途。

  其三,民主迷思還表現在把西方的直選絕對化。有觀點認為,沒有西方的直選、競爭性選舉就沒有民主,只有實行西方的競爭性選舉或直選才是真正的民主。有人甚至主張把競爭性選舉作為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突破口。

  應當看到,選舉制度是人類民主政治發展史上的一個進步,它不僅可以使人民的意願得到比較充分的表達,而且使這種表達能夠得到充分有效的監督。但還要看到,競爭性選舉不是民主發展的惟一模式,並不意味著「一選就靈」,其本身固有的缺陷決定了它並非在所有國家、所有發展階段都是醫治社會百病的良方。競爭性選舉模式不僅易導致權錢結合,而且容易把分歧公開化,不利於形成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穩定。直選和競爭性選舉的神話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破滅的現實促使我們走出對民主的迷思。

  西方國家在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和政治模式的時候,把本該形式多樣的政治體制簡化成一人一票的競選,簡化成兩黨制,這本身是對民主的最大傷害。不論是西方的兩黨制、多黨制,還是直選,不過是西方國家立足自己國情對民主形式的一種探索,對其中蘊含的權力制衡、權力監督等理念,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中加以吸收和借鑒,但切不可將這些形式神化並照搬到我國的民主實踐中來。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立足國情、循序漸進,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式民主之路。

  第一,走中國式民主之路,是立足我國國情做出的科學選擇。選擇什麼樣的民主形式,取決於一個國家的國情和現實需要。民主政治模式的確立必須建立在對國情的清醒判斷的基礎之上。這是一條方法論,也是一個歷史邏輯。就中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的特點來講,國外現行的任何一種民主模式都不適合中國,美國的不適合,英國的也不適合,用國外的民主模式來解決中國的問題,那都是不可能的。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式民主之路。曾經有人試圖引進西方國家的議會民主制度,試圖用西方的三權分立來改造中國的民主政治。這完全是脫離中國國情的,根本行不通。

  我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文化尚不發達,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社會和百餘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有特定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政治結構;社會主義民主發展歷程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又經歷了「文革」的曲折。目前,經濟體制改革正邁向「深水區」,政治、文化、社會體制改革不斷推進,利益結構不斷分化,利益矛盾日益凸顯,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錯綜複雜的矛盾和問題。這些都是我國的現實國情。這些因素都決定了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必須走自己的路,在有利於和諧穩定、有利於經濟建設、有利於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進行,而不能單憑良好的願望一蹴而就。

  立足國情,走中國式民主之路,一個重要前提是保持國家和社會穩定。把一個擁有 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穩定住,使人們能夠在一個穩定的環境里和諧發展,這是對我國民主發展、政治體制改革的最大要求。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匆匆忙忙地搞、脫離國情地搞,就會破壞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就會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在亞洲、非洲和拉美的一些國家,盲目推行西方民主所帶來的社會動蕩有目共睹。在民主政治發展中試圖通過移植西方民主制度來改造中國的民主政治,到頭來只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社會動蕩,也正中西方敵對勢力的下懷。這就是不能用國外的模式來解決中國問題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走中國式民主之路,必須遵循民主政治建設的規律。中國式民主之路是一種漸進式民主之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僅不能脫離國情,還要受歷史規律的制約。

  走中國式民主之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方法論,不是教條,因而不能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無論何時、何事、何種條件下,都不能搞教條、搞崇拜。有的學者處處用西方的民主模式、理論來套中國,在方法論上這實質是一種洋教條,洋教條也是一種迷信、一種崇拜。民主政治建設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破除各種各樣的教條和崇拜,我們才會更加自信和實事求是,民主政治建設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中國民主政治建設要在一定的政治制度基礎之上漸進、增量而行。回顧改革開放 30年的歷程,我國改革的路徑總的來說是漸進式的,先易后難,增量推進。這種漸進式的路徑選擇,在改革中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改革深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踐證明,漸進改革、增量推進是一條符合國情、高效穩健的改革之路。

  走漸進式民主之路,堅持「三個有機統一」。經過長期反覆探索,在我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偉大實踐中,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起來,這是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特色之路,也是建設中國式民主的根本規律。這一規律既是我國人民在追求民主之路上長期奮鬥探索的結果,也是我國人民政治經驗和智慧的結晶。「三個有機統一」從根本上回答了在當代中國如何走中國式民主之路的問題,在今後的民主政治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必須一以貫之,長期堅持。

  第三,走中國式民主之路,要樹立中國主體思維,樹立自己的理論自信。改革開放 30年來,中國人民在物質、文化、政治、社會和思想領域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思想理論界的一個重大變化是逐漸樹立起了自己的理論自信。改革開放伊始,一些學者唯西方是從,「崇洋」一度成為一種時髦。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揭示,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行不通,搞洋教條也行不通。現在,理論界逐漸形成了一種中國主體意識,一種更為客觀、更為理性的理論思維,一種不被西方的觀點、思潮所左右的理論主體思維,這背後是一種理論自信。上述對民主的思考正是建立在思想理論界的這種理論自信之上。只有通過對目前流行的一些觀點進行理性辨析和大膽質疑,才能打破民主迷信,打破西方對民主話語的壟斷,更加堅定地走中國特色民主之路。

  中國對民主政治模式的選擇,不能聽別人的安排,只能靠我們自主地選擇、自主地探索。這就要求我們在民主政治發展中,一定要樹立主體思維。主體思維是與客體思維、靜態思維和單向思維相對應的一種思維方式,它要求我們一切從自己的國情、黨情出發,思考問題,做出判斷,堅定選擇。主體性思維不僅是一種思維方法,更是一條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原則。我國的民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不是照搬資本主義國家的,而是適合自己國情的社會主義民主。如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樣,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必須堅持中國主體,堅持中國特色,走中國式民主之路。(作者梅寧華,為北京日報社長)  


來源: 紅旗文稿

6

主題

66

帖子

16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6
沙發
 樓主| monstor 發表於 2009-1-10 17:18 | 只看該作者

黨的宣傳工具、喉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2

主題

1086

帖子

31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4
3
Howei 發表於 2009-1-10 17:22 | 只看該作者
好文,很有見地,經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1900

帖子

39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1
4
lyazh 發表於 2009-1-11 03:54 | 只看該作者
一個字可以形容你,你就是一個賤骨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1

主題

3883

帖子

133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38
5
涼泉居士 發表於 2009-1-11 07:28 | 只看該作者
怕是梅社長自己對民主的理解有很大「迷思」吧。

其一,民主的原則,同時也是對言論負責與和平相處的原則,這種原則是通過法治得以保證的。文革時的四大自由,其實既不民主也不自由更無法治。不民主之處就在於,只有捍衛毛思想的言論才可以發表,否則將被專政,這哪裡還有自由?所以沒有法制,也就沒有什麼民主。

其二,黨派的出現,是民主活動的表現形式之一,不是全部。在民主社會裡,黨派也是沒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美國政府的對外強權政策,是對美國民眾對外政策的體現,而不是共和黨或布希「獨裁」得了的;至於說「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是平等合作與協商關係」,那更是掩耳盜鈴。九大「民主黨派」都是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的,在思想和政見上與共產黨完全一致,也早已沒有民主實質了,只不過是替黨安撫各個行業或社會階層的組織形式而已,也是黨為粉飾自己的集權專制而設下社會迷霧。

其三,真正的民主制度下,各種政治主張自然是不盡相同的,有些甚至是大相徑庭、尖銳對立的,當然只有通過公平公開競爭的方式,來取得民眾的支持,豈能由黨派私下裡「協商」解決了事。

實現民主進程的過程,固然是要在保障社會穩定的前提下進行,這本身就是民主的和平原則。但梅社長為中國民主之路開出的三個藥方,沒有一劑可以對症:

第一,中國要走自己的民主道路,還是科學地走,就明擺著是不能實行全民民主。這本身就是已經不民主啦,還有什麼「之路」?中國至今就沒有出現過所謂「中國自己的民主道路」,所以就更談不上「走」了。

第二,梅所長的「漸進改革、增量推進」社會微積分理論,前提是堅持馬克思主義。馬主義的核心就是階級鬥爭,並且不排除暴力方式,本身就完全是非民主的社會理論。民主的制度下,馬主義不是不能宣揚,而是要和其它的主義或主張在政治平等的基礎上得到宣揚,讓民眾去評說和取捨。

第三,建立「中國主體思維」的民主思想?中國古來未有,今世未有,依據什麼理論基礎去建立?「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行不通,搞洋教條也行不通。」,完全忘記了馬主義本身就是西方泊來品,還真把它當成中國土生土長的啦?

梅社長的「自信」是表現的淋漓盡致了,可是全體國民的政治「自信」去哪裡找回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6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9-1-11 08: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36

帖子

3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7
7
amzxin 發表於 2009-1-12 20:55 | 只看該作者
Good articl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 18: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