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複製鏈接]

7

主題

105

帖子

7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回首江湖遠 發表於 2008-12-29 01: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關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由於沒有上下文作參考,人們對其含義歷來有很大的分歧。在批林批孔運動中,這句話是孔老二僅次於「克己復禮」的第二大罪狀,其解釋為「老百姓只可被驅使,而不可以讓其知道為什麼。」孔子因此被批判具有愚民主義的傾向,因為「不可使知之」,至少是把「民」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了。但是,即使撇開孔子的時代背景以及其整體教育思想,這句話從句讀上來講,也至少有四種完整的表達方法。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是最普遍的斷句方式。從反面來看,這句話似乎確實是在鼓吹愚民政策,但是這與孔子一生大力提倡的「有教無類」等普及平民教育的思想互相矛盾,因而這個意思的可能性非常小。從正面來解釋的話,可以是「讓老百姓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為什麼不讓他們知道呢?因為聖人之道是深遠的,並不容易理解。「道」是一種有關形而上的甚至超越存在的知識,即「形而上者謂之道」。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這類知識對於學習者而言本身就非常困難,因而沒有必要,也根本無法解釋清楚。孟子也提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就是說,老百姓所做的事情,並不一定非要知道個中緣由。老子也認為「 道」是「 不可道」 的,只能「悟」 。在現實生活中,類似」不知「的例子比比皆是。農民們只需要按時施肥就是了,不需要知道氮磷鉀這些肥料是如何被植物的根莖吸收的。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電腦,但是我們並不需要知道那些軟體是怎麼編寫,那些硬體是怎麼裝配出來的。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種斷句中,「使」應該是被統治者「使用」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人民可以被使用,就讓他們聽命;如果人民能力不足無法被使用,就應該講道理給他們聽,讓他們明白事理,提高他們的能力。這種斷句的可能性也非常大,與孔子倡導的普及教育是相吻合的。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種斷句的關鍵是理解「可」的意思。「可」應該是「被認可」的意思,被普遍的社會道德規範或者統治者的需要所認可,站在孔子的立場來看,更應該是被聖人之道所認可。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應該是,當統治者認為老百姓的道德、行為符合「道」、「禮」的要求時,就隨他們去,不要多事管他們。如果老百姓的道德、行為不符合「道」、「禮」的要求,就要告訴他們,引導他們。這種斷句與2沒有太多的區別,重點還是講述需要的時候,必須對老百姓進行教育。

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種句讀就是說「老百姓可以放任不管嗎?不。要進行教育。」

第二、三、四種解釋是一致的,都是在強調對老百姓的教化,環境條件不同而已。第一種解釋比較詭異,因為牽涉到了「道」(即文中的「之」字)這種講不清道不明的概念。然而,細想之下,也不無道理,這與孔子提倡的「君子之道」,「君子謀道不謀食」是相符合的。道德畢竟是一種價值觀,依靠環境的熏陶和教化來建立,是一個人美好的內在世界在言行上的外在表現,是實踐理性選擇的善行,與知識程度不一定有直接的關係。因此,孔子完全可以不提倡道德說教,而是讓人在「詩」、「樂」、「禮」中「由之」,完成道德人格的內聖過程。在這點上,朱子倒是有深刻的理解:「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爾。若曰聖人不使民知,則是後世朝四暮三之術也,豈聖人之心乎?」

普遍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比較合理的 ,即「人民可以在我們的指引下自己去自由地感悟道德,但是我們卻無法告訴他們道德是什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6: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