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話說豫劇

[複製鏈接]

11

主題

56

帖子

3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xka 發表於 2004-7-4 12: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豫劇,是我國最大的地方戲劇種,也是當前戲曲普遍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依然頑強地綻放出藝術芬芳的劇種。現在在河南,基本上隨處可見三五成群,十幾人一夥的戲迷們湊在一起吹拉彈唱,怡然自得。豫劇,這個河南的代表劇種,已經滲透到每個河南人的骨髓之中。正如一位外地人所說,對你們河南人來說,麵條是你們的物質食糧,常香玉是你們的精神食糧。這話雖然偏頗,還是說明了些問題的。

豫劇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后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的流行地區分佈甚廣,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劇演出。
   
豫劇在聲腔上屬梆子腔系,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誌》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
   
豫劇音樂分有四個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后在開封一帶的,形成祥符調;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 豫東調;流入洛陽的一支,發展為豫西調;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

豫劇發展到今天,經歷過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改革年代久遠,已經難以仔細探討其歷程。第二次改革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由以樊粹庭、王鎮南和陳素真為代表的一批傑出人物進行的。這次改革,提高了豫劇的文化品味,使「土梆戲」走進了城市,整個豫劇的面貌煥然一新。這次改革是全方位的,從劇本、劇目、表演、唱腔到化妝、舞蹈、服飾、樂隊,整個豫劇的戲容戲貌都有了很大改變。

其中,樊粹庭為陳素真編寫的《凌雲志》等十部大戲深受群眾喜愛,流傳至今,影響深遠。王鎮南為常香玉編寫的「六部西廂」則是常香玉唱紅開封的劇目,可以說是她一生中成功的起點。

這次改革,貢獻最大的當屬樊粹庭和陳素真。陳素真是個天才的藝術家,她8歲習藝,10歲登台。13歲收徒,14歲被譽為「河南梅蘭芳」,與樊粹庭合作之後,又被觀眾封為「豫劇皇后」、「豫劇大王」,是豫劇界的一代宗師。她對豫劇的化妝、唱腔、伴奏都做了很大的改革,尤為稱頌的是,她在表演上把整個豫劇推向了一個高峰。正如她碑文上所說「陳氏出,人始知京劇之外,猶有雅音」。關於陳老,要說的太多了,這裡不再細說。她命運極為坎坷,令人唏噓不已。

樊粹庭是河南遂平人。當時任河南省教育廳文化推廣辦公室主任。他對戲劇十分熱愛,於28歲那年棄官從戲,與陳素真合作,組班演戲。他革除舊戲班的種種陋習,改造演出舞台、後台,大力培養藝術人才,編創新戲。他在抗日時期組建「獅吼劇團」,招收河南難童,培養藝術人才。許多豫劇名演員都受過他的教誨,是他的學生。比如名鬚生許樹雲、黃儒秀,名小生趙義庭,名丑魏進福,名旦角關靈鳳等一大批藝術家。

可以說,正是這次改革奠定了豫劇的今天。

第三次改革就是建國后在黨領導下進行的。其情況大家都比較了解,不再細說。

豫劇的唱腔屬於「板腔體」。她的音樂豐富多采,曲調流暢,節奏鮮明,文場(管弦樂)柔和舒暢,武場(打擊樂)熾烈勁切,藝術風格豪邁激越。唱腔結構為板式變化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老藝人把豫劇唱詞韻轍歸納為「十三道轍」――「二八佳人出房來,東西走,南北坐。」

豫劇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主要有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的角色行當分:四生;四旦;四花臉。俗稱:「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據1956年統計,傳統劇目有647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等。其中《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等均攝製成影片。

豫劇的著名演員有很多。旦行以「陳常崔馬閻 」為代表的「五大名旦」享譽全國。早期,豫劇舞台上沒有女性,旦角一律由男性扮演。到了清末和民國初年,才逐漸有女性登上舞台。影響較大的有顧秀榮、馬雙枝、陳素真。其中,真正為女角打開局面,使女性演員如雨後春筍增多的還是陳素真的成功。

幾百年來,豫劇沒有「派」的概念。名演員都是以「活關公」、「旦角總師父」、「紅臉王」等這類稱號聞名。真正把演員個人風格以「派」命名,還是1980年的豫劇流派匯演之後。這次大會上,以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為代表的豫劇旦行「五大流派」開始提出,並得到專家、觀眾的一致認同。

陳素真(1918-1994),陝西富平人,原名王若瑜。自幼家道中落,母親改嫁「紅臉王」陳玉庭。她有極高的藝術天才,十來歲時就名震中原。她學戲快,刻苦勤奮,為人正直,一生不媚俗,不唯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在藝術上不懈追求,「藝不驚人死不休」是她一生的信條。唱腔宗祥符調,是豫劇傳統唱法的代表,唱腔在不顯山不露水的基礎上孕育著變革、創新。1936年,上海百代公司為她灌制了唱片,這也是豫劇史上第一張唱片。陳先生因灌制時勞累過渡病嗓,遂去北京學習京劇表演技藝。她創造的許多東西早在抗戰時就普及了豫劇界。豫劇旦角的化妝、閃身、台步、水袖、辮子、扇子等功夫,都是她的獨創。陳派藝術博大精深,唱腔委婉典雅,表演細膩傳神。當年陳素真在北京演戲,梅蘭芳等京劇大師都去看戲、學習,這是何等的了不起啊!代表作有《三上轎》、《宇宙鋒》、《梵王宮》(即俗稱《甩大辮》)、《拾玉鐲》以及十部「樊戲」等。陳派傳人有吳碧波、關靈鳳、袁秀榮等,再傳弟子有田敏等人。許多人都認為豫劇重唱功,而表演粗糙。可是,因為豫劇有個陳素真,所以行內人士不敢說豫劇做工不行,表演不行。許多人看了陳先生的表演,都很為嘆服。個人認為,陳老的表情無人能比,看她的戲真乃藝術享受。陳素真先生不愧為豫劇一代宗師。她的文化修養恐怕也是豫劇界老一輩藝術家中的佼佼者。她能背誦許多詩詞名句、古典名著。她的自傳體回憶錄《情系舞台》是豫劇界第一部由演員自己撰寫的回憶錄。

常香玉(1922-2004)河南鞏義人,原名張妙齡。她自幼家境貧寒,隨父親――豫西調名藝人張福仙學戲。常香玉先生是豫劇界的大師級人物,一生以「戲比天大,藝無止境」為座右銘。她最大的業績是在唱腔方面。另外就是在建國后,以其高尚的藝德、情操和高超的技藝,拓展了豫劇的生存空間。她初學豫西調,學戲刻苦,敢於博採眾長,能夠在豫東、豫西互不交流的形勢下主動學習豫東調,糅合到自己的唱腔裡面,創造新唱腔。成名后又學了祥符調、沙河調和其他劇種,加以融化吸收,最終形成了魅力獨具的常派唱腔藝術。常香玉的嗓子很好,真假聲運用自如,唱腔娓娓動聽。激情時如萬馬奔騰,低回時如山泉幽咽。常香玉品德很高,這一點大家都知道。她抗美援朝時捐獻「香玉劇社號」戰鬥機一架,並率團到朝鮮前線慰問演出。她一生都熱愛黨,熱愛國家,熱愛豫劇,熱愛她的觀眾,她的河南父老。常先生民國時在西安開粥棚賑濟河南災民,辦「香玉劇社」招收難童學戲,建國后也是如此,國家只要有困難,她總是挺身而出。大慶油田、天山南北、對越自衛反擊前線、大興安嶺火災、九十年代水災,直到捐助下崗工人、抗擊非典,都有她的身影。可以說,她是中國戲劇界的一面旗幟。常派代表劇目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即俗稱的「紅白花」)、《破洪州》、《五世請纓》、《大祭樁》、《李雙雙》、《人歡馬叫》等,弟子有高玉秋、孫玉菊、虎美玲、王希玲、王惠等。

崔蘭田(1926-2003)山東曹縣人。原名崔大田。自幼家境貧寒,為養家糊口,撫養弟弟、妹妹,入周海水戲班學戲,是著名的「豫劇十八蘭」的代表人物。初學鬚生,后改青衣。她的唱腔宗豫西調,低回婉轉,表演含蓄深沉,擅演悲劇,有「豫劇程硯秋」之稱。她的唱腔十分受戲迷歡迎,群眾都說「有味兒」。崔先生嗓子寬、凈,演唱時用大嗓,擅將韻尾收入鼻腔進行烘托。行家將其演唱總結為「氣不粗、字不撞、音不逼、聲不暴,纏綿悱惻,打動人心。」崔老年輕時在西安和常香玉打過對台,還同台合作演出過。她博採眾長,曾拜陳素真為師,學習表演技藝。建國后又拜崑劇名角白雲生為師,先後五次率團進京演出,名震一時。幾十年來藝術足跡遍布全中國,為豫劇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崔派的唱、白都很有功夫,有「一聲唱到融神處,毛骨悚然六月寒」的評價。《秦香蓮》、《三上轎》、《桃花庵》、《賣苗郎》是崔派久演不衰的「四大悲劇」。此外,《二度梅》、《對花槍》等也是崔派的代表劇目。崔老人品很好,謙虛謹慎,深受行內人士崇敬。弟子有張寶英、郭惠蘭、崔小田等。

馬金鳳(1922-)山東曹縣人。原名崔金妮。自幼隨父親學習河北梆子,后逃難至河南,改唱豫劇。師從「豫西梅蘭芳」翟彥身和管玉田等,后隨名藝人馬雙枝學戲,遂改名「馬金鳳」。她是五大名旦中唯一健在的一位,並且以八旬高齡仍活躍在舞台上。馬老以小嗓(假聲)演唱,嗓子很耐唱,唱腔脆、吐字清,最擅於演唱大段敘事「二八板」,唱腔宗豫東調。馬派代表劇目是「一掛二花」,即《穆桂英掛帥》、《花打朝》、《對花槍》。其中,《穆桂英掛帥》還被梅蘭芳移植為京劇,成為他晚年的代表作。馬金鳳也因此劇被譽為「洛陽牡丹」。可見馬派藝術的雍容華貴。馬派弟子有柏青等人。

閻立品(1920-1996),河南封丘人。原名閻桂榮。父親是祥符調名旦閻彩雲。她師從名藝人楊金玉,唱腔屬祥符調,專攻「閨門旦」。閻老一生未婚,鐵骨錚錚。抗日時期,正是豆蔻年華的她毅然削去一頭青絲,不為漢奸、日寇演戲。對地主、惡霸、流氓的糾纏,她敢於說不,以「蔥姜蒜腥從不入口」拒絕為他們演戲。群眾送她一塊匾,上寫「立身不使白玉玷,品高當與青雲齊」。遂改名「閻立品」。1953年,閻立品在上海演出,梅蘭芳看后很是欣賞,稱她是「地方戲里少見的閨門旦」,於是收為弟子。閻派注重「細想、細做、細唱」,講究「三分形似,七分傳神」。演唱以假嗓為主,聲音娓娓動聽,小奶腔很是迷人。閻老注重學習文化,豐富自己。她練過字畫、喜歡讀書。沉溺時還打出「閑談莫過三分鐘」的牌子。閻派代表劇目有《秦雪梅》、《藏舟》、《西廂記》等。尤其是《秦雪梅》,在中原大地久唱不衰,在全國都有很大影響。閻派弟子有張美貞、趙曉梅、李喜華等。

豫劇的名旦角還有桑振君、王秀蘭、宋桂玲、李景萼、徐艷琴、吳碧波、關靈鳳等,年輕一代的有牛淑賢、張寶英、虎美玲等人。

豫劇生角主要代表人物唐喜成、王二順、劉發印、趙義庭、王素君、王希玲等。時間關係不一一詳細介紹。

凈角有「活包公」李斯忠、「嗡八里」王文才、王在嶺等人。

丑角有「三大名丑」高興旺、牛得草、魏進福。

值得一提的是豫劇的現代戲。各個時期都有轟動全國的代表劇目。豫劇三團更是全國的現代戲「紅旗團」。《朝陽溝》、《人歡馬叫》、《李雙雙》、《倒霉大叔的婚事》、《香魂女》、《村官李天成》等享譽全國。以王善普、高潔、馬琳、柳蘭芳、魏云為代表的「五大主演」深受觀眾喜愛。

豫劇博大精深,以上只是很簡略的介紹,難免掛一漏萬。希望能為各位提供點了解她的素材。如能使一兩位朋友開始對她感興趣,則是善莫大焉。時間緊迫,有錯誤、疏漏之處還請行家高手指正為盼。

62

主題

354

帖子

11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有過貢獻的斑竹

Rank: 3Rank: 3

積分
110
沙發
冷f 發表於 2004-7-5 09:34 | 只看該作者
如果您是河南人,您應該聽豫劇;如果您不是河南人,您也應該來聽聽真正的豫劇--或許和你想象的不同!如果您聽不懂河南話,沒有關係,聽多了就不會有這個想法了。

藝術是相通的,豫劇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其他劇種的優點,融入自身,形成自己獨特的唱腔體系。

河南擁有最廣泛的戲迷,擁有數目眾多的劇團,擁有為數眾多的藝 術家。

我想,聽過以後,您一定會為豫劇擁有這麼多風格迥異,但是各有千秋的唱腔藝術而陶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08: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