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 星期五 08年12月12日》

[複製鏈接]

104

主題

250

帖子

21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忠言逆耳 發表於 2008-12-16 04: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歐盟首腦會議就2000億歐元刺激經濟計劃達成一致

【綜合消息】英國首相布朗12日說,歐盟領導人在首腦會議上已就2000億歐元刺激經濟計劃達成一致。
日本宣布總額達23萬億日元的刺激經濟計劃

【東京消息】據報道,日本首相麻生太郎12日晚宣布一項總額約23萬億日元(1美元約合88日元)的刺激經濟計劃,以應對因金融危機造成的企業流動資金不足和就業等問題。

根據這一刺激經濟計劃,日本政府將對失業者再就業和失業救濟金等方面提供1萬億日元的支持,並為創造就業崗位的企業增加1萬億日元的地方退稅;將根據修改後的《金融機能強化法》,對金融機構的注資規模從2萬億日元提高到12萬億日元的水平,同時還將出資購買總額約2萬億日元的企業債券以解決企業資金困難問題;將減少對住房貸款和設備投資稅收1萬億日元。此外,在下一財年預算中將設立1萬億日元的「經濟緊急應對預備費」等。

麻生太郎在當晚的記者會上表示,臨近年末,他期待政府的這一計劃能夠對刺激日本經濟增長發揮積極的作用。
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波及實體經濟,日本經濟因出口下滑而陷入困境。日本內閣府11月中旬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日本經濟連續出現負增長,這表明日本經濟已陷入衰退。

【時事點評】我們知道,在中國央行於11月26日大幅調降利率之後,12月4日,出現了個所謂的「全球降息日」:在那一天,歐元區、英國、瑞典、紐西蘭和印尼五家央行都宣布了多年罕見甚至創紀錄的大幅降息,從而將新一輪降息推向高潮。

●不妨將12月12稱之為「全球經濟刺激計劃日」
顯然,鑒於歐盟與日本今天「爭先恐後」地推出「以千億美元計」的龐大經濟刺激計劃,我們也不妨將12月12稱之為「全球經濟刺激計劃日」。

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日本首相麻生太郎12日晚宣布一項總額約23萬億日元(1美元約合88日元)的刺激經濟計劃,以應對因金融危機造成的企業流動資金不足和就業等問題。
我們知道,早在10月份,英國就推出了總計500億英鎊的銀行援助措施,而日本不僅在10月末也推出了一項27萬億日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在更早的8月份,就效仿美國,提出了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的、總規模達11.7萬億日元的「第一份經濟刺激方案」,但是,這一大堆的「刺激計劃」的刺激效果我們已經看到了,那就是:銀行仍然頑固地不願提供信貸、企業依然陷於流動性不足。

●這近似於一個「死循環」
顯然,不論是日本、歐盟、還是美國,眼下最緊迫的問題是經濟問題,最棘手的則是「金融危機造成的企業流動資金不足和就業等問題」,而造成這一問題的根子在於「信心的缺失」,而醫治「信心缺失」的最好良藥就是以美國為首的「北方國家」徹底放棄霸權思維,與中國、俄羅斯等南方國家一道,共同努力,在全球範圍內構建一個公正、平等、合理的政治、經濟秩序,並在此基礎上「真誠合作」、並「充分調配」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等生產要素,「走」在「更高水平層面」進行「社會化大生產」的道路,否則,對「西方」這些個已經走入(美國)、或者正加快走入虛擬經濟(歐盟)的經濟體而言,單純地搞這些所謂的「經濟刺激計劃」,是刺激不出「信心」來的,因為這種虛擬經濟相對實體經濟而言,除了已經陷入困境的金融產業、就是高技術了、再就是所謂的品牌、知識產權優勢了,但作為這場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虛擬經濟的「銀行資本家們」是再明白不過了:在金融危機「仍然無解」的情況下,僅靠高技術和品牌這幾樣玩意兒,是「玩不出」就業率來的,在「心知肚明」之下,既便獲一時獲得再多的救助款,製造了、且對這場金融危機「最知根知底的」銀行家們又哪來的信心?沒有信心的、仍然在「私有資本控制下的」歐美銀行又怎麼會響應歐美政府的號召、大膽地向工商企業放款?工商企業得不到流動資金、又何以擴大甚至維持經營?歐美政府又如何保障對消費信心而言最為關鍵的就業率?非常清楚,這近似於一個「死循環」。

至於如何走出這個「死循環」?在進一步展開之前,我們想提及一個插曲,暫時關注一個輕鬆話題。大家先閱讀新聞片段。

英國首相「一不小心」口出大話:我們拯救了全世界
【倫敦消息】據媒體報道,金融風暴爆發后,英國首相布朗以他十年財長的經驗,推出多項拯救經濟政策,也被稱為超級英雄。周三他在國會接受質詢時,不小心說出「我們救了全世界」,遭到在野黨哄堂大笑整整五分鐘。
「我們救了全世界」,英國首相布朗脫口而出這句話,不管有心無心,都被在野黨逮個正著。不過布朗在這場國會質詢中顯得信心十足,即使保守黨猛攻布朗政府無節制花費,將會使英國經濟陷入危機,甚至提出如果在2010年當選后將減少公共支出。

布朗稱:「必須要把錢投注到經濟中。保守黨在80和90年代一事無成,造成事業的人和小型企業求助無門,並且不支持額外的資金支出,歷史會證明他們是錯誤的。」

從銀行重組到財政擴張,布朗都走在第一線。接下來英國政府也將鎖定失業者,擴大就業需求。還將宣布國家貸款擔保計劃,對小企業主和購屋貸款民眾提供更多幫助。

【時事點評】當時「非常熱鬧」的電視畫面我們也看了。事實上,所謂「我們救了全世界」的大話不過是想說「我們救了銀行」的布朗口誤,在被在野黨鬨笑為「這一刻終於可以載入歷史」的背後,客觀上講,布朗在第一時間內,決定採用有別於美國的救市政策(美國原計劃用政府資金直接為巨虧的銀行買單),而用政府資金直接收購英國多家銀行多數股份的決策,或許也「一不小心」為這場金融危機點出了一條「刺激信心的可行性方案」。

●與美國「直接為虧損銀行買單的原有計劃」相比,東方評論員想強調三點
遺憾的是,這位「超級英雄」的經濟政策並不徹底,因為他始終在強調兩點:
第一,英國政府注資換股、甚至控股英國銀行是暫時的,且發誓「將來條件許可時一定會退出」;
第二,英國政府對銀行雖然控股,但不參與經營決策,也就是說,英國政府對「行使控股權」不感興趣;
顯然,與美國「直接為虧損銀行買單的原有計劃」相比,東方評論員想強調三點:
首先,如果站在英國公權、民眾利益的角度看問題,布朗計劃比「布希原有計劃」「要好那麼一點兒」,但好的不多,好就好在英國納稅人的錢不至於白拿去「以德報怨」,給英國民眾、社會製造巨大痛苦的、自私自利的銀行資本「直接買單」,畢竟換成了股份。

●「私有銀行資本」的「一顆紅心兩種準備」
其次,如果站在英國銀行資本的角度看問題,布朗計劃雖然比「布希原有計劃」「要壞那麼一點兒」,壞就壞在自己的虧空不能讓政府「無償買單」,必須用股份去換,但好在這個由選民選出、應該為民眾利益說話的「民主政府」是個「傻冒政府」,竟然對「市場經濟及相關法律規定」一無所知,身為大股東,竟然可以對「行使控股權」不感興趣,因此,對「經營管理權」仍然把持在自己手中的「私有銀行資本」而言,這也「壞」得不多,因為政府(其實是民眾)夠「傻」!

至於英國政府何以夠「傻」!恐怕有兩個可能:
其一,政府是「假傻」,根本就是在「裝傻」,所以看不出「私有銀行資本」的「一顆紅心兩種準備」:
第一種準備是準備緩過勁之後,用一筆「價值」遠比目前政府注資要少得多的錢,去回購股份。
非常清楚,不論這場金融危機持續多長時間,在情況「真實地好轉」之前,最後的結果必然是股票價值比英國政府注資時要低得多。而金融作為經濟的核心部們、特別是金融家們本身就是、或者非常靠近「政府決策核心圈的圈內人士」,作為「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金融鴨子」肯定會最先看到拐點,在這種情形下,最後的結果必然是這些「金融鴨子」用比英國政府現在注資時要低得多的價值去回購股份。

第二種準備就是做「緩不過勁來了」的準備:如果事情註定沒救了,那麼,眼下「忍痛出讓的」股票「將來也不過註定是廢紙一張」,因此,眼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仍然控制在手上的「經營決策權」撈最後一票,之後,銀行是破產也好、重組也罷,那就是后話了。

其二,政府是「真傻」:在「大家同坐一條破船」的無奈現實下,被迫以一種患得患失的心態去看待「有本事弄出金融危機、又沒本事平息金融危機」的「私有銀行資本」,結果不僅「不願意」看出它的「一顆紅心兩種準備」,甚至還對「它們可能吸取教訓、從而做得更好」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布朗計劃」顯然要比「布希原有計劃」狡猾得多
最後,基於「首先」及「其次」,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布朗計劃」顯然要比「布希原有計劃」狡猾得多,可謂既實現了為控制英國經濟的私有銀行資本「直接買單」的目的、又達到了暫時穩住金融危機的要求,同時還能賺取選民的掌聲。當然,這還沒完,未了,「布朗計劃」還如願地製造了「我們拯救了世界」的轟動性廣告效應。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起碼直到目前為止,儘管是一種「口誤」,但由於為金融危機爭取到了一段緩衝時間,在英國政府、或者布朗個人的內心深處,又何嘗不在以「我們拯救了世界」而洋洋得意呢?

事實上,英國(歐盟)正是在「我們拯救了世界」的轟動性廣告效應下、正式扯起「必須改革國際金融體制」這面大旗的,而英國政府、包括布朗本人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以「歐盟金融代言人」的身份向外正式拋出「簡單回歸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這位「超級英雄」在10月的亞歐峰會、11月的華盛頓金融峰會之前、開始頻頻往北京打電話,從而公開、正式、卻又非常策略地扮演起了「世界拯救者」角色的。

●「布朗計劃」顯然非常清楚問題的關鍵所在
可以肯定的是,在如何才能有效刺激信心、解決前面所說的「死循環」的問題上,「布朗計劃」顯然非常清楚問題的關鍵所在,那就是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的今天,在虛擬經濟的高槓桿率已經釀成金融危機的今天,為了徹底解決問題,就必須將主要的金融資本國有化(國家控股并行使控股權)。

然而,東方評論員想指出的是,這一步雖然關鍵,但也僅僅是第一步,要想徹底解決前面所說的「死循環」,對歐美而言,就得在此基礎上徹底撇除意識形態上的觀念,放下霸權主義的意識,進行「真誠的國際合作」,在全球範圍內,在歐美自已內部,在「三邊」之間,特別是在「南北陣營」之間,在公正、合理的基礎上,「充分調配」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等生產要素,讓資源更加合理的流動,在「更高水平層面」走「社會化大生產」的道路。

顯然,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得構建一個全新、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軍事新秩序,特別是國際金融新秩序。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要在短期內實現這一點,顯然不可能,另一方面,解決金融危機、激發世界經濟的信心,又刻不容緩。

但只要這個問題不解決,即便再來幾個「全球降息日」或者「全球經濟刺激計劃日」,也依然解決不了企業流動資金不足和就業等問題。 起碼直到目前為止,不論是對英國政府也好、或者是對布朗個人也罷,是既拯救不了英國、更拯救不了世界!充其量只是「技術性」暫時延緩了金融危機的衝擊而已,僅此而已!

●奧巴馬公布了一項「經濟復甦計劃」、堪稱「羅斯福新政第二版」
事實上,美國人當然明白這一點。東方評論員注意到,在經濟問題上,美國當選總統奧巴馬實際上已經用一系列「高調」的「言行」、讓「一度想用國庫為金融資本直接買單」的布希退居了二線,在這個問題上,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在12月6日,奧巴馬公布了一項「經濟復甦計劃」。

該計劃主要有五大內容,即政府節能、啟動50多年來國內最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展開史上最大規模學校硬體升級活動、改進醫療狀況和普及寬頻網。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僅由計劃內容去推測,這項計劃非常類似中國的「4萬億」,在數額上也可能會創美國政府經濟投資數額最高紀錄。顯然,這份計劃起碼說明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即將上台的「奧巴馬政府」在「日益確信」:為防止金融危機進一步轉化為經濟危機、首先就得解決信心問題,就得解決就業問題,但美國以金融服務、高科技為主的「虛擬經濟」是製造不了多少就業率的。為此,奧巴馬就必須象當年的羅斯福政府那樣,大規模投資。

事實上,從規模、特別是從內容上去推測,這份經濟計劃堪稱「羅斯福新政第二版」。
●時代不同了,「羅斯福新政第二版」要想成功,那是要有大把「前提條件」的
在歷史上,所謂「羅斯福新政」就是用擴大財政赤字、大搞投資的方法使美國走出30年代大蕭條的,因此,自「羅斯福新政第二版」見諸報端后,可謂好評如潮,特別是美國媒體,似乎一把就看見了希望。但情況果真如此嗎?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由於時代不同了,「羅斯福新政第二版」要想成功,那是要有大把「前提條件」的。
我們知道,「羅斯福新政」成功實施的基礎,首先在於美國當時是世界最大的「實物生產國」,在大蕭條的日子裡,保持著世界最為強大「實物產能」的美國、實際上處於「產能過剩」狀態,在成本上,其「實物產品」極具競爭力。那種情況有點類似今天的中國。

●美國已經從當年的「產能過剩」走向了今天的「產能不足」
今天的情況則剛好與之相反。因此,儘管「羅斯福新政第二版」與「羅斯福新政」的「原理」一樣,都是想通過「增加需求來創造國內的供給」,但是,就「實物生產」而言,今天的美國已經從「產能過剩」走向了「產能不足」,在這種巨大差異下,「羅斯福新政第二版」想通過「赤字投資」拉動經濟,必須滿足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是否「有人」願意為美國的財政赤字提供支持,是否「有人」願意繼續借錢給美國,是否「有人」願意繼續購買美國的政府債券等。
值得強調的是,隱藏在「借錢給美國」、「購買美國國債」背後的實質是:是否「有人」願意繼續拿「實物產品」去換取「虛擬產品(美元)」,從而向「美國經濟」提供可以「儘可能低成本運轉」的生產資料與生產資料(比如滿足民眾、或者企業日常消費的中、低端產品)。一個簡單的道理,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能否爭取到這種「低成本」的中、低端「實物產品」反而顯得更加重要。

●我們曾經給出的一組非常重要的觀點
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曾經給出了一組非常重要的觀點(它們與三邊撕裂、南北撕裂、南下路線、北上戰略等一樣重要):
第一,隨著「歐美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在「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時就已經拿到的、針對「是選擇支持歐元或者美元」的戰略主動權也就到了兌現階段。我們所說的戰略主動權,如果僅從經濟角度考慮,是建立這樣三個基礎上的:
其一,儘管目前仍然是「現在進行時」,但中國正以龐大市場和強大工業生產能力整合著東亞經濟。值得強調的是,整合的對象包括日本與韓國,更包括東盟;在相當程度上,東亞產品(包括日本、韓國、東盟)實際都在通過「嵌入中國產品」的方式、向歐美「轉出口」。

其二,在東亞,中國已經擔負了一個無可替代的角色:將東亞分散的「對歐美貿易」集成為「中國對歐美貿易」,並形成「順差」,顯然,我們所說的戰略主動權實際上可以這樣理解,中國有權決定「用什麼貨幣」為這筆「集成順差」標價:美元,歐元、甚至中國自己的人民幣!
其三,我們認為,這次金融危機之所以最早在美國爆發,是因為美國經濟已經步入虛擬資本主義時代,而美國的次貸危機之所以能強烈衝擊歐盟經濟,是因為儘管不如美國資本「虛擬得那麼厲害「,但歐盟資本不僅在加速步入虛擬時代,且總體上也已經進入了虛擬資本主義時代。

第二,在第一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儘管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內貿」份量很大,各個成員國國家之間的產品互補也還不錯,但就整體而言,歐盟還是出現了高額外貿順差,這說明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已經步美國後塵,進入了虛擬經濟時代。這也就意味著歐盟經濟作為一個整體,日益需要像已經無法生產足夠「實物產品」的美國經濟那樣,得用自己的「虛擬產品(歐元)」與「南方國家」交換「實物產品」,從而與美國爭奪全球的「凈儲蓄」。

第三,歐美對南方國家「實物產品」、或者全球「凈儲蓄」進行爭奪的利益,既在於為了「低成本」維持自身經濟正常運轉的需要,還在於以「相對低成本」地儘力維繫各自的、利潤豐厚的,目前仍未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且只要有一絲可能性,就不會向中國等南方國家轉移的高技術電子、重工製造業(比如大飛機製造,美國有波音、歐盟有空客);更在於在「上述基礎」上,遂成「支撐(對美國而言)」、或者「擴張(對歐盟而言)」自己金融服務業的計劃,從而實際維持(對美國而言)、或者奪取(對歐盟而言)國際金融霸權的戰略企圖。

第四,由於全球「凈儲蓄額」的相對有限,也就是「實物產品」相對有限(實物生產國本身就要消耗大部分的實物產品),而美國又憑藉其金融霸權吸納了全球凈儲蓄額的70%(相當於吸收了世界「相對過剩實物產品」的70%),因此,已經步入虛擬經濟的美國與正在加速步入虛擬經濟的歐盟,相互間必然會爆發圍繞用各自的「金融產品(歐元與美元)」爭奪全球「凈儲蓄額」、也就是「相對過剩實物產品」的衝突,而這種衝突的本質就是「歐美」對貨幣霸權的爭奪,其「最新發展」就是歐盟不顧一切對「美元本位制」進行公開挑戰。

第五,非常清楚,以中國為首的東亞經濟,是全球「實物產品」的主要提供者,因此,也是世界凈儲蓄額的主要擁有者(另一個是中東石油國家,提供的是石油產品),特別是,東亞經濟的核心--中國還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雄厚的政治力量與經濟實力,並已在「相當程度」上對東亞經濟進行了整合(包括日本、韓國經濟在內),這是擁有大量「石油美元」資產的中東石油國家所沒有的。

而基於「第一」的內容,我們不難看出,由於中國的存在,對東亞「相對過剩的實物產品」及相對應的「凈儲蓄額」而言,「必須得到的它們」的歐美虛擬資本」,只能通過「詐」取而不能「威」壓。

●令「歐美」金融資本最害怕的是,由於中國有權決定「用什麼貨幣」為這筆「集成順差」標價
值得強調的是,令「歐美」金融資本最害怕的是,由於中國有權決定「用什麼貨幣」為這筆「集成順差」標價(美元,歐元、甚至中國自己的人民幣),因此,在彼此爭奪金融霸權的同時、還得提防人民幣的「橫空出世」。

至於提防的「辦法」,根據我們的觀察,儘管美國人已經將「台灣牌」給玩廢了(目前僅剩一張暫不敢玩的台獨牌),儘管已經將日本影響排擠怠盡的美國,仍然不充許歐盟插手自己嚴控之下的台灣,但「沒有辦法的」歐洲人仍然想「有樣學樣」、套著「台灣牌」的樣子,想對北京玩「西藏牌」。

●如果北京不能在最短時間內、逼迫歐盟放棄西藏牌,就必然與歐盟一道,雙雙落入美國的「南亞圈套」
從根本上講,中歐之間在西藏問題上最終形成「公開對立」,正是華盛頓精心策劃、並樂意看見的結局。在這個問題上,坦率地講,如果北京不能在最短時間內、逼迫歐盟放棄西藏牌,就必然與歐盟一道,雙雙落入美國的「南亞圈套」。這一點,將在南亞部分進行解讀。在本部分的討論中,我們只想強調這樣兩點:

●北京能否擺脫華盛頓通過克什米爾這個點精心設下的「南亞圈套」,關鍵要看印度的選擇
首先:北京能否擺脫華盛頓通過克什米爾這個點精心設下的「南亞圈套」,關鍵要看印度的選擇。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在用一切「言行舉止」、結合歐美在金融危機問題上的惡鬥,向印度「充分警示」「一旦選擇錯誤、對印度而言,不僅經濟必將崩潰、且在外部勢力(特別是歐美)的全力干預下,印度爆發內亂、分裂、甚至亡國的可能性都不能排除,最起碼印度也將承受經濟將被歐美金融所全面接管的惡果」之後,更多地只能靜觀事態發展了、

●在目前階段,中國政府「暫時」不要去公開反對「地中海計劃」
其次,我們注意到,面對北京的一再警告,儘管歐盟輪值主席--法國總統薩科齊近日一再嘴硬,聲稱什麼「並不後悔見達賴」,並動員歐盟一起反抗中國,且我們也知道「地中海計劃」是法國(歐盟)的戰略軟肋,但是,我們仍然建議:在目前階段,中國政府「暫時」不要去公開反對「地中海計劃」,從而客觀上為正承受著、有可能被「俄歐新關係框架」所支撐的、被「地中海計劃」日益形成的壓力所擠壓的美國「大中東計劃」減壓。

●以喬治亞戰爭為轉折,最新的戰略態勢是
大家知道,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一再強調,隨著被附著在伊核問題最核心層面的核心問題--「國際金融體制改革」問題被俄羅斯基於自身核心利益不得不「率先拋出」,歐盟又不得不「接手跟進」,美國終於在喬治亞發動了「金融反擊」,但因俄羅斯對喬治亞手段兇悍、迅速有力,促成烏克蘭國內政局突變,再加上在俄羅斯門口,美國根本不敢軍事介入,從而直接導致北約的公開分裂(歐盟與俄羅斯私下敲定了有關喬治亞的停火協議),美國的金融反擊不僅未能「離間」先後攻擊「美元本位制」的「俄歐」,反以慘敗而告終。

以此為轉折,最新的戰略態勢是:
第一,在喬治亞「金融反擊戰」中慘敗的美國,充分利用了「雖然彼此互斗、但歐美都不肯向中國等南方經濟釋放金融決策權」的「西方共同利益」,並瞄準中國等主要南方經濟體「既要打倒美元本位制,又不滿意歐盟簡單重返布雷頓森林體系、只給中國股份、不給決策權」的態度,用一個「拖」字訣、僅用幾杯咖啡,外加幾把唾沫、就順利開完了歐盟逼著舉行、旨在向美國奪權的「華盛頓金融峰會」,從而暫時維持著「美元本位制」,這對美元在「歐美金融危機」中日益嚴重的「彼此對峙」中繼續保持優勢,是至關重要!
在這個層面上,美國是「漁利」者!

●在這個層面上,中國是「漁利」者!
第二,在美國遭遇「喬治亞金融反擊戰」失敗,而歐盟又遭遇「華盛頓金融峰會」失敗的背景下,中國開始利用自己在「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時拿到的戰略主動權,充分發揮自己既是世界經濟火車頭之一、也是東亞經濟整合者、還是世界最大「相對剩餘實物產品」提供者、同時有著龐大的製造業基礎、雄厚經濟實力、特別是金融實力的多重身份,在「歐美經濟」都必須爭取中國經濟的配合中,瞄準「三邊撕裂」的戰略縫隙,開始強力推動「南下」與「北上」戰略。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經濟在「美元需要中國的背書」的掩護下、加速進入南美,而美國被迫充許中國金融資本進入美洲開發銀行,以及中國利用金融危機對歐洲經濟的衝擊,同時用「注資」某些「歐洲金融實體」為代價,換取「在歐洲收購某些美國不賣給中國的高科技中小公司」,就最能說明問題。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中國能否成功實現「南下」,是能否進行「北上」的基礎,伴隨「南下」進程、又受益於「北上」成果的,既是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更是中國的「金融擴張」。因此,推動「南下」、啟動「北上」,對人民幣在美元與歐元於「歐美金融危機」的「彼此對峙」中,能否進行暗中擴張,是至關重要!
在這個層面上,中國是「漁利」者!

●歐盟(法國)開始借重俄羅斯軍事力量與能源份量
第三,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方案為例,不願意既出讓「股權」、又出讓「決策權」,而只願意象英國銀行所做的那樣、為了讓中國等南方經濟掏銀子,只願意出讓「股權」、而絕不放棄「管理權」的歐盟,其「精妙打算」原本是以「歐美的共同金融利益底線(西方必須主導國際金融)」、及「中歐俄的共同金融利益底線(必須打倒美元本位制)」對美國、及中國進行分頭引誘、分頭施壓,利用中國去壓美國、也利用美國來壓中國,但最終的結果卻演變成了「第一」而徹底失敗。

104

主題

250

帖子

21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8
沙發
 樓主| 忠言逆耳 發表於 2008-12-16 04:23 | 只看該作者
在這種背景下,歐盟(法國)開始借重俄羅斯軍事力量與能源份量,並開始嘗試打「俄歐新關係框架」牌,以同時攻擊「中美」,攻擊手段就是北約在「歐洲安全框架」中的地位問題、以及西藏問題。
在這個層面上,俄羅斯是「漁利」者!

第四,在之前的點評中,針對歐盟打「俄歐新關係框架」牌的「牌理」,我們曾經有過深入討論,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這裡援引部分內容:
.....................................
由於美軍在喬治亞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外強中乾」、及華盛頓挑起喬治亞戰爭「真實的」政治、軍事、經濟,特別是「金融意圖」,原本就是一場直接針對俄羅斯、間接針對歐盟,並威脅中國的「金融反擊戰」。

這也就是說,北約這個冷戰遺留下的戰略平台,儘管對歐盟仍然有用(科索沃的穩定仍然在北約的控制之下,歐盟在阿富汗保持的中亞存在,就是在北約框架下實現的;歐盟如果想在南亞發揮影響力,也離不開北約這個反恐平台),但是,當它今天竟然被美國人「信手掂去」、當作搞亂東歐(挑起喬治亞戰爭之後,繼續支持喬治亞與烏克蘭加入北約、意在強烈衝撞俄羅斯的真正紅線),並準備將「俄歐」重新推入冷戰的工具時,如果站在歐盟的角度考慮問題,北約的「副作用」也就「太扎眼了」。怎麼辦?顯然,即想趨北約之利、又想避北約之禍,「最合算的辦法」就是限制它的「作用範圍」。
.....................................
至於如何限制它的「作用範圍」,我們也說過:在歐盟「借美國在喬治亞戰爭中慘敗」的機會,「暫時成功地排除掉」喬治亞、烏克蘭近期加入北約的可能性(美國國務聊賴斯在此次歐安會之前已經明確承認了這一點)、從而搬開了華盛頓「精心放置在」「俄歐新關係框架談判進程」中最大一塊障礙之後,美國主導的「北約組織」已經開始了其「被邊緣化進程」,起碼在歐洲方向是這樣的,起碼在「歐洲安全機構」里是這樣的,起碼在未來的「歐洲安全機構」的「組織關係圖」中,「美國參與的」北約組織與「俄羅斯參與的」新俄歐關係框架的身份應該一樣,大家是「平起平坐」的關係,均為三大支柱之一。

毫無疑問的是,在這樣一種關係圖中,歐盟當然會「居中調節」,在維護「歐洲全球安全」的層面上,北約(美國)與俄歐新關係(俄羅斯)將形成一種「相互補充」、更會「相互制約」的關係。
.......................................
顯然,在這種「組織關係」架構下,美國再想藉助北約這個戰略平台、在「中東歐方向」以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為「名」,「行」破壞歐盟戰略腹部穩定之「實」,就會立刻被「新的歐洲安全機構」貼上「製造內亂」的標籤,並遭到「支柱之一」的歐盟與「支柱之二」的「俄歐新關係」聯手打擊,就象這次「俄歐」將北約(實際上是美國)拋在一邊,私下、且默契地處理了喬治亞問題一樣。

東方評論員想再次強調的是,在「冰島問題」、在美國被迫同意「不再強迫喬治亞、烏克蘭加入北約」,特別是在俄羅斯近日「高調宣布」「美國將拋棄喬治亞薩卡什維利政府」(我們注意到,美國並未加以駁斥)的背後,即是北約(實際上美國)在「歐洲安全框架」中話語權「逐漸降解」的開始,也是華盛頓在波蘭、烏克蘭等中東歐影響力慢慢下降的開始,但它是歐盟在「歐洲安全框架」中「決策權重」的上升。
顯然,在這個層面上,歐盟是「漁利者」!

●一旦「歐洲安全框架」調整到位,歐盟就可以同時做三件事
第五,我們再次強調:值得中國決策者警惕的是,在「歐洲核心利益區」之外的地方,特別是,在「歐洲安全框架三大支柱」之間的「核心利益」衝突並不激烈的地方,比如,在南亞,這種「新的歐安機構」卻有可能對中國的戰略利益構成「即時威脅」。

也就是說,一旦「歐洲安全框架」調整到位,歐盟依仗具有軍事硬實力、與穩定能源供給的 「俄歐新關係框架」,就可以同時做三件事:

一是在歐洲中東歐、巴爾幹半島方向「全面弱化」北約的影響力,從而全面排擠「美國勢力」;

二是在中東方向、繼續與美國爭奪中東和平進程主導權,為龐大的「地中海計劃」鋪路、從而全面弱化美國的影響力,全面排擠在在中東計劃,逐漸擠壓「石油美元」的份額;

三是在南亞方向,東方評論員認為,如果歐盟能做到既依靠「俄歐新關係框架」保持一份「中亞存在」,又能給「上合組織」一個戰略空間,而維持住「伊核協調」,還能依靠北約組織謀取一份「南亞利益」,從而給在歐洲方向「可能被邊緣化」的北約一份生存理由,給北約(美國)一份繼續進行戰略合作的基礎,那麼,這對歐盟是最為有利的。

●歐盟有心以阿富汗為支點,「伸出」其「南亞觸點」
對歐盟而言,要做到這一點的最好辦法就是:在北約框架內維持「歐盟阿富汗政策」的現狀(以不刺激俄羅斯的中亞利益為目的,從而也就給了「俄歐新關係框架」一個發展空間),再以阿富汗為支點,在南亞方向「強化」北約的存在,並「伸出」歐洲的「南亞觸點」。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只要能用「俄歐新關係框架」穩住俄羅斯的中亞利益、特別是俄羅斯的伊核利益,那麼,歐盟強化北約在南亞的存在的動作,準備「伸出」歐洲的「南亞觸點」,就「更多地」是以威脅中國為目的了,起碼錶面上是這樣的。

●要嘗試這一可能性,就必須以一場「新版克什米爾戰爭」做「藥引子」
顯然,值得警惕的是,如果站在北約(歐盟與美國)的角度看問題,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要嘗試這一可能性,就必須以一場「新版克什米爾戰爭」做「藥引子」。

●這種算盤從來就不是一個人就可以撥得動的
然而,由於南亞這個地方堆集了太多的大國利益,且是核大國的核心利益,因此,這種算盤從來就不是一個人就可以撥得動的。在這個問題上,恐怕美國人「最有心得」。

我們知道,早在「布托之死」就已「設計妥當」的「新版克什米爾戰爭」,在美國決策者眼裡,已經等得太久了,因為在「中歐俄」中最為需要伊核問題做戰略支點,騰挪於中東和平、推行地中海計劃的歐盟,始終不敢在阿富汗、巴基斯坦這個「北約」與「上合」的結合部、用戴著「北約的鋼盔」直接衝撞「上合」,始終不敢調整其阿富汗政策、特別是巴基斯坦政策。儘管在是否調整的問題上,歐盟核心國家期間一度叫得非常凶,英國、德國、法國更是輪番上陣,但終究是乾打雷不下雨!

●在歐盟精心撥打的算盤中,這些天來就「有人」強行伸手隨便撥拉了兩下
至於歐盟怕什麼?在我們看來,且不說為歐盟提供了「大國地位」、「中東支點」的「伊核六方會談」將立刻瓦解,恐怕就是那份靠著北約旗號、好不容易掙下的那份「歐盟阿富汗存在」也無法維持,更別提以阿富汗為支點、「伸出」南亞觸點了。

顯然,在歐盟精心撥打的算盤中,這些天來就「有人」強行伸手隨便撥拉了兩下(駐阿富汗北約部隊的多個後勤補給站被輪番襲擊、巴基斯坦安全部門「遲遲」沒有趕到現場),立刻,不論是美國、還是歐盟的阿富汗政策,就立刻現了「原形」:如果「有人」願意,別說什麼伸出「南亞觸點」了,就連「阿富汗支點」就能連根拔去。

●還沒有將歐盟拉下水,美國自己卻已先濺了一身泥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這個問題上,華盛頓的處境也是非常尷尬的,還沒有將歐盟拉下水,自己卻已先濺了一身泥:要知道,阿富汗最寒冷的冬季已經來臨,以潛伏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反美武裝襲擊北約後勤補給站的規模、及手段、特別是巴基斯坦政府的「反應出奇的緩慢」來看,這個所謂的「新版克什米爾戰爭」一旦爆發,肯定有其新穎之處。

我們認為,最新穎的地方不是別的,恐怕就是「大幅度」偏離美國原先設計的劇本,「北約」不僅做不成「旁觀者」,反而會在「印巴爆發衝突」的第一時間內就會被拖下水,不論是北約之美國軍隊、還是北約之歐盟軍隊,最後恐怕都難逃「前蘇聯侵阿軍隊」的命運、甚至比之還要慘:要知道,當年蘇軍儘管慘,但總歸在家門口作戰(中亞五國當時都是蘇聯領土),不僅後勤可以完全保障,面對的也主要是阿富汗的反蘇武裝,最關鍵的,在阿富汗打仗的全是蘇聯軍隊,在「一切行動聽指揮」的層面上,沒有什麼問題; 不難想像,一隻由美國、加拿大、歐盟諸國拼湊起來的,又沒有後勤保障的北約駐阿「多國部隊」,再面對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的反美武裝,一旦被推下水,等待他們的將是何種命運!

●從駐阿北約部隊的多個後勤補給站被輪番襲擊的那一刻起,印度政府的「投機心思」恐怕也去了一多半
對此,我們相信印度政府也看得清清楚楚。事實上,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就如我們在之前所說的那樣,即便印度開始有心利用「印度911」玩悲情牌,以在「中歐俄美」的角力中火中取栗、賺取最大利益,但從駐阿富汗北約部隊的多個後勤補給站被輪番襲擊的那一刻起,這份「投機心思」恐怕也去了一多半。

●目前局面下,那種為他人做嫁人的事情,北京不能做這個道理很簡單,以打達賴牌為標誌,擺出一副可以阿富汗為支點,以克什米爾為載體,向南亞伸出「南亞觸點」之進攻姿態、以策應華盛頓的南亞政策,並回報美國奧巴馬政府「準備」用「大中東計劃」向「地中海計劃」進行讓步的歐盟,恐怕既沒有那個膽量、也沒有那個實力。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既然法國(歐盟)重撿達賴牌的「著眼點」在於南亞這一塊,既然奧巴馬「準備從伊拉克撤軍、但又準備向阿富汗增兵」的「著眼點」也是想在南亞尋找「破局」,那麼,站在中國的角度看問題,最好的報復方法、並不是急忙地沖著歐盟的最大軟肋--地中海計劃猛踢一腳,就如前面所說,這將客觀上幫助美國的「大中東計劃」減輕壓力,不僅如此,客觀上還會將奧巴馬政府「準備」用「大中東計劃」向「地中海計劃」進行讓步的「宣傳工作」、一腳踢成一個「空頭人情」,這種為他人做嫁人的事情,北京不能做。

●對法國的反擊,在政治上,應集中在阿富汗這一塊做文章,在經濟上,要重點打擊法國一家
因此,我們的建議是,對法國(歐盟)的反擊,在政治上,應集中在阿富汗這一塊做文章,重點打擊法國(歐盟)在阿富汗的利益;在經濟上,應集中在挑頭的法國身上,重點打擊法國的經濟利益,特別是在華經濟利益,在這個問題上,不妨借鑒當年美國「原諒德國、懲罰法國」的處理方式,重點打擊法國一家;北京也不妨借鑒早前處理CNN事件一樣,堅決揪住CNN不放,直到它徹底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為止。

在這個問題上,法國必須明白,對中國而言歐盟是很重要,但歐盟不是法國的歐盟,中國與法國的經貿只是中國與歐盟經貿的一部分;在金融危機衝擊的今天,來自法國的那點兒訂單,特別是法國高檔消費品,中國不僅「忽略得起的」、還「有理由忽略」!

●北京用不著在「歐美相互致意,其實相互間最為緊張」的地中海海濱,提前亮出自己的底牌
至於「大中東計劃」是否真心愿意向「地中海計劃」讓步,那是歐美之間的事情,如果算上「俄歐新關係框架」的變化 ,這也是「俄歐美」之間的事情。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美國讓步」是真是假都沒有確定的情況下(最起碼奧巴馬還沒有正式上台,所謂讓步,目前還只是廣告階段),北京用不著在「歐美相互致意,其實相互間最為緊張」的地中海海濱,提前亮出自己的底牌。

●稍稍推敲一二,「歐美相互讓步」的馬腳就露出來了
事實上,我們的觀點是,如果「大中東計劃」真心有意向「地中海計劃」讓出空間,那麼,「歐美」雙方又何必在「國際金融體制改革」的問題上針鋒相對呢?華盛頓金融峰會又怎麼可能失敗呢?顯然,在這個問題上,根本就經不起「推敲」,稍稍推敲一二,「歐美相互讓步」的馬腳就露出來了,就象台灣的那個「一面大搞三通、一面又大搞台獨」的馬英九一樣。

●北京之所以在釣魚島方向「突然用強」,一個重要意圖就是要給「馬英九政權」及日本政府立個規矩
在這裡,我們補充一點,北京之所以在釣魚島方向「突然用強」,一個重要意圖就是要給「馬英九政權」及日本政府立個規矩: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現在,不要玩「釣魚島」這把火,它不是你馬英九可以玩的,也不是台灣這個小島可以玩的,甚至不是在金融危機下、已經自身難保的日本可以玩的,對馬英九政權而言,他先搞個「保釣會」、再讓國民黨主席訪日,其意圖是昭然若揭的,這是想以「台日」的名義繞過中國政府、啟動「釣魚島主權談判」問題,它實質上是個「台獨問題」,因此,中國海巡船突然巡視釣魚島主權的意思也是明確的: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台灣沒有這個資格!作為必須依靠中國的力量、才能躲避「三邊撕裂」之禍的日本,在歐美金融危機隨時可能全面擴散,歐美資本體系已經累積的「流動性」(值得警惕的是,這些「流動性」在信心問題下,並沒有投入給工商企業,它們一定會尋找其它、更加快速便捷的獲利渠道)隨時可能撲向「中國周邊的」印度經濟、韓國經濟、甚至日本經濟的今天,你日本敢響應「馬英九暗獨勢力(實際就是美國)」、單方面啟動「釣魚島主權談判」,那不妨就試一試!

●「歐美金融資本」實際上是歐美工商企業急需之「流動性」的最大截留者
前面,針對布朗的那句大話,我們說了,儘管是一種口誤,儘管在英國政府、或者布朗個人的內心深處,也在以「我們拯救了世界」而洋洋得意,但是,由於布朗政府在有意識地「裝傻」,這也就讓原本「非常關鍵的第一步」只走了一半,最終走成了對金融危機下已經走投無路的英國金融業「為了注資」而「只控股、不經管」的局面,至於歐盟其它國家、甚至美國也都是「有樣學樣」,在這種情況下,在「一顆紅心兩種準備」的「自私心理」驅動下,釀成了這場金融危機、且接受了巨額政府救助的歐美「私有金融資本」,不僅發揮不了「刺激信心」的作用,還將成為歐美工商企業急需之「流動性」的最大截留者。

●警惕歐美金融資本有可能嘗試「另一種方式」作為金融危機的解決方案
因此,結合「布朗計劃」所透露的金融資本狡猾性,特別是,結合「歐美金融資本」的「一顆紅心兩種準備」,我們認為,中國等南方經濟體,甚至包括日本、韓國這一類的「美國盟友」,都要提高警惕,警惕從歐美央行手中已經、且將繼續接收「大規模流動性」的、對「目前這場仍局限在歐美的金融危機中」處於對峙狀態的「歐美金融資本」、在「羅斯福新政第二版本」也不可能解決問題的前景下,就有可能嘗試「另一種方式」作為金融危機的解決方案。

顯然,按照一種思路,即便這些「硬通貨流動性」沒有機會兼并中國這塊「實體經濟」,如果能拿下印度、韓國、日本的金融企業與實體部分,並控制這些國家的經濟政策,一方面利用這些兼并的實體經濟、為自己提供實物產品,另一方面,再利用這些用「流動性」買來的實體資產與經濟政策,轉而去擠壓中國經濟,那也是解決「歐美金融危機」、走出那個「死循環」、並繼續保持金融霸權的一個辦法。

●如果這些國家一門心思往死路上走,中國既管不了,也不會管!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從北京充許人民幣大幅貶值、到突然出巡釣魚島,北京的態度是明確的,一旦中國的核心利益受損,不論是對歐美、還是對日韓、中國將不再保證為東亞經濟、以至世界經濟的穩定承擔任何責任,特別是對印度、日本、韓國而言,在金融危機中相持不下的「歐美金融資本」是否能借克什米爾問題、或者釣魚島問題,朝鮮問題,「先」在中國與印度、日本、甚至韓國之間製造「經濟不和」,「再」找機會「流進去」搞亂這些國家的金融、最後買走這些國家的企業,那是這些國家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如果這些國家一門心思往死路上走,中國既管不了,也不會管!

至於「向外狂拋硬通流動性的歐美金融資本」、最後能否拿在「中國周邊經濟體」中買下的實體經濟,轉頭去擠壓中國經濟,那就是后話了。

●中國金融藉助此次金融危機,暗中進行擴張的「標誌性一步」
令人欣慰的是,據剛剛得到的消息,在「中日韓」三國首腦會議即將舉行之際,中國央行與韓國央行簽定了總額高達1800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與此同時,儘管日本方面聲稱日本首相將在三國首腦會議上就所謂「中國侵犯釣魚島問題」向溫家寶總理提出抗議,但整個事件並沒有影響「三國首腦會」如期召開,這兩件事「本身」都已經說明了兩國的態度,那就是:在「廣場協議」、及97亞洲金融風暴中,都曾經遭受「歐美金融資本」血洗過的這兩個國家,在金融風暴隨時可能升級、並全面吹襲世界的今天,離開中國經濟這堵擋風牆,心裡還是「怕怕」的!

值得強調的是,中國央行與韓國央行簽定的這份總額高達1800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是中國與外國政府簽定的第一份類似協議,在某種意義讓講,它是中國金融藉助此次金融危機,暗中進行擴張的「標誌性一步」。

●在「暫時摁下」馬英九替美國人點的這把火之後,北京的戰略注意力仍然應該放在南亞方向
因此,在「暫時摁下」馬英九替美國人點的這把火之後,北京的戰略注意力仍然應該放在南亞方向。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果「有人」想以所謂的「大中東計劃向地中海計劃讓渡空間」的伎倆、去交換換取歐盟所謂的「南亞配合」,比如挑起克什米爾戰爭,如果能將中國拖入戰爭那最好不過,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也可以此為契機,也比照朝核問題、伊核問題的處理模式,也搞個什麼的「克什米爾會談」機制,以全面限制中國對南亞的影響力,並作為遮斷中國通過伊核問題、對中東施加的影響力的「遮斷工具」,那就涉及到了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就必須反擊。

●歐盟如果想在南亞有所動作,就必須維持阿富汗政策的現狀以穩定「俄歐新關係框架進程」
我們知道,阿富汗是「中歐俄美」、以及北約、上合,或者將來的「俄歐新關係框架」的核心利益「集合部」,基於上面的分析,歐盟如果想在南亞有所動作,就必須維持阿富汗政策的現狀以穩定「俄歐新關係框架進程」,否則,歐盟賴以在歐洲方向平衡北約影響力、並為「地中海計劃(科索沃穩定)」提供安全穩定力量的「俄歐新關係框架」、就會立刻失去「戰略平衡感」。

顯然,一個為北約所「進一步控制」的阿富汗,將實實在在地威脅到俄羅斯對中亞五國的影響力,將實實在在地威脅到俄羅斯在伊核問題上的影響力,也將威脅俄羅斯賴以在中亞、中東、甚至全球範圍內抗衡「北約組織」之「上合組織(中俄戰略合作)」的穩定。

而喬治亞戰爭已經證明,沒有來自「上合組織(實際就是中國)」的強有力支持,在戰爭期間,歐盟一早就會站在了北約的隊旗下,哪還有什麼「俄歐新關係框架」的什麼事兒?而沒有「俄歐新關係框架」去限制北約在「中東歐」、巴爾幹一線的影響力,「歐洲安全」只能由北約說了算,在這種情況下,「地中海計劃」哪還有什麼發展前途而言。

如果「地中海計劃」沒有了發展前途,歐盟的政治統一就永遠是句空話,面對一個始終無法以一個聲音說話的歐盟,「俄歐新關係框架」又能走多遠?即便走了幾步,在沒有「經濟基礎」的情況下(俄羅斯寄予厚望的「南流」項目,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地中海計劃的能源配套工程)又能起多大作用?

●如果俄羅斯不向北約(歐盟)駐阿部隊開放陸上通道,那麼.......
而從巴基斯坦境內的反美武裝襲擊北約後勤補給站的規模、及手段、特別是巴基斯坦政府的「反應出奇的緩慢」的綜合情況來看,如果俄羅斯不向北約(歐盟)駐阿部隊開放陸上通道,那麼,駐阿歐盟部隊將是歐盟「實質性調整南亞政策」的第一批殉葬品。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從俄羅斯方面近日「高調否認俄羅斯與美國有軍事合作」、並「高調強調與中國進行軍事合作」、且「強調美國新近進行的反導試驗就是針對中俄」的動向來看,在俄羅斯決策層的眼裡,起碼在「俄歐新關係框架」成型之前,在它正式與北約一併成為歐洲安全框架三大支住之前,「上合」仍然是俄羅斯制定其全球安全戰略的基石,其對華政策的微調不足以讓「俄歐新關係」凌駕於「上合」之上,也就不足以讓歐盟放手在南亞調整其戰略。

這樣一來,奧巴馬上台後首先反悔的恐怕就是「從伊拉克撤軍的承諾」、繼續打擊的恐怕仍然是「地中海計劃」。

在這種情況下,歐盟敢以阿富汗為支點,在克什米爾地區,沖著中國核心利益、伸出其所謂的「南亞觸角」嗎?如果能看清楚這些,隨時可能被歐美金融資本襲擊的印度現政府、又敢不顧一切地為「歐美」、或者為自己的政黨(印度再過幾個月就要舉行選舉)火中取栗嗎?

如果印度不敢借「印度911」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那麼,已經在阿富汗那塊不毛之地「趴了七八年」的「歐美聯軍」,又敢做些什麼呢?難道一個「印度911」就讓它們的膽子突然煉大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2: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