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融危機改變西方人金錢觀

[複製鏈接]

0

主題

0

帖子

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更多的日本人奢侈品消費之風正在發生變化,開始捂緊錢包,「只看不買」。(據昨日新華社報道)
  誰是富人?看看身價吧。身價又怎麼判定?看他今天出去借錢能借多少,不管向銀行借還是向個人借。但是從現在起,西方人不再這麼量富了,金融危機讓他們開始懂得,捏在手裡實實在在的錢和資產才是「硬財富」,信用也就是虛擬的財富。當雷曼兄弟的身價在一周之內從150億英鎊變成零,人們知道虛擬財富的「虛擬」意味著什麼。
  中國人「先存后花」的文化傳統,不僅讓中國成為目前在「金融海嘯」中受損最輕的國家之一,也啟蒙西方人對這一「看不見的力量」重新審視。他們曾經竭力向世界推行的「先花后還」思路,的確不如中國的「先存后花」那麼實在、安全、心安理得。一些經濟學家不再抱怨中國的私人儲蓄率太高,而是預言西方人的財富觀將發生變化:虛擬的資產不叫財富,手中可以支配的錢才叫財富,因此人們對錢的認識也便回到最簡單、最基本的貨幣意義上,而不再做錢賺錢的夢。
  啟蒙西方人改變財富觀的另一個樣板是日本。其實從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的金融泡沫引爆后,最大的變化就在於一部分的日本人心理開始變化。一些富人不再顯富,不再擺闊,不再追求奢侈品以及熱衷名牌服飾,而是捂緊錢包只看不買。對於股市,日本人的態度就像建築低矮的房屋一樣,鋼筋短、地面寬敞、天花板不太高,人們對「成功」和「失敗」的標準不再是錢多錢少,而是「有工作」還是「失業者」。
  日本的「生意之道」也在發生變化。過去的日本商人自恃財大氣粗,名片上印的頭銜繁多,連交換名片的方式都充滿自負,叼一根古巴雪茄更是標誌性動作。但日本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讓這些「時尚」曇花一現,《泰晤士報》的記者觀察到,現在的日本商人又回歸到傳統上了,回到隱藏感情、辛苦工作為家庭、攥緊錢而不是股票上。即便在經濟預測良好的時候,日本企業和大眾都疾呼要帶傘,要為下雨的時候準備點錢。也因此,日本企業成為地球上的節能楷模,無論是汽車、洗衣機還是電視、空調等,皆以「綠色環保」為特徵。日本的經濟增長率不再舉世矚目,卻也沒有大起大落的悲劇,「效率高、科技含量高、人文關懷色彩明顯、慢速增長」正成為日本經濟的特色。也正因為此前經過這樣的「鋪墊」,此次美國金融危機給日本的衝擊才不至於像韓國、冰島等國家劇烈。
  金融海嘯后的西方人,也會向中國人和日本人學點看錢、掙錢、花錢的藝術。英國的經濟學家預言,自由資本主義仍會是西方經濟的主流,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不會太多使用,福利社會制度不會復辟,但人們的生活方式一定會發生變化。西方人會對實實在在的財富積累超過對金錢數目的追求,企業在文明、合作精神、創造力和可持續發展上會下工夫,而對「國有」和「私有」不會太過計較。最大的變化可能是花錢方式的變化:仍要借一點,但更多地是靠掙,先掙后花和節約用錢比天天看著股票曲線起伏要踏實得多、心安得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6: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