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子女培養手冊: 如何培養健全獨立人格的孩子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0-19 09: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子女培養手冊: 如何培養健全獨立人格的孩子

目錄

1. 家長先要有健康的價值觀
2. 觀念培養最重要
3. 給孩子的定位不是讓他出人頭地
4.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
5. 團隊精神很重要

6. 如何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
7. 從小分擔責任
8. 孩子不聽你的怎麼辦
9. 培養判斷力,讓他有主見
10. 教育者思想要統一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沙發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0-19 09:58 | 只看該作者
 


1. 家長先要有健康的價值觀

  別人的孩子是優等生,自己的孩子卻是差等生,跟別人談論孩子時簡直說不出口。別人的孩子是個鋼琴冠軍,自己的孩子卻是小偷,經常偷錢去打遊戲,混得像個二流子,自己一點辦法沒有。別人的孩子出人頭地,自己的孩子卻經常犯事,將來保準是個喜歡在號子里呆的傢伙。別人的孩子與父母其樂融融,自己的孩子卻像個仇人,與自己說不上三句話,衝突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主旋律。

   是的,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如意的父母有很多,他們總是責怪這,責怪那,當然也有責怪自己,責怪自己文化程度低,沒法教育好孩子。但是,責怪是沒有用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沒有像樣的實用的方法來培養和溝通,等他到了18歲,性格成型,已經來不及了。

   把兒女培養成一個有用的人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也不是一件複雜高深的事。只要方法得當,潛移默化,相信你培養出一個精神健康的孩子。對兒女的培養總體上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身體的培養,一個是精神的培養。一個孩子有健康的體魄,以及獨立健全的人格,OK,他可以進入社會成為積極的一分子,你的培養就算大功告成。相信大多數家長對著前者都沒有什麼問題,兒後者比較棘手的是后一個問題。如何讓他有健康的精神世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每個父母的願望。那麼精神世界的培養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觀念培養,你的孩子有沒有是非觀念?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自己能不能判斷。沒有判斷是非能力,受到不良唆使,嚴重的一不小心就變成犯罪分子。為什麼少年犯那麼多,是因為家長沒有在成長中進行觀念培養。比如意志培養。什麼是意志培養,比如說你的孩子做什麼事一遇到困難,就半途而廢,什麼事都淺嘗輒止,見了芝麻丟了西瓜。這是因為你沒有進行意志培養,他的潛能根本發揮不出來。比如說興趣培養。你發現別人的孩子有的喜歡鋼琴,有的喜歡畫畫,有的喜歡科技,都有一技之長。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又沒有一個有興趣,那麼你肯定非常煩惱,覺得自己的孩子就懂得吃喝,將來一事無成。這裡的問題是你沒有發現和發掘他的興趣方面。一個各科成績都不好的孩子,他也許就是個天才,要不然是個實幹家,要不然是個哲學家,但是你完全沒有感覺,就隨波逐流,讓他學些自己根本不感興趣的東西,孩子苦你也累。總體而言,這些都是心智素質方面的培養,如果這些方面都很健全,小孩子就能去開拓自己的世界,不用你去擔心什麼了。

  兒女的心智素質,其實大多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學校里的知識的培養、道德的教育,是一種粗放式的,那麼多學生,老實並不能對症下藥,一一對應。這就是為什麼同一個學校的學生,有的能夠成才,有的卻成為社會上的多餘人。把孩子的精神教育依靠學校是不行的,小孩子更多的是從父母身上得到精神的效仿。為什麼說有其父必有其中,因為家庭中時時刻刻的潛移默化的教化遠遠比學校要深刻得多。所以說家庭培養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比如說有兩個家庭,一個是很成功的富翁家庭,一個是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但是富翁的孩子生活非常優越,但往往不務正業,因為他不能從富翁爸爸那裡獲得精神培養。但是知識分子家庭很重視小孩子的精神素質,經常有普世的價值引導,小孩子往往得以自立。這是我們能到看到的比較普遍的現象。中國俗話說,富不過三代。為什麼呢,富人家庭往往是溺愛取代了精神的教育。

  那麼作為一個家長,你想對孩子進行比較正確的家庭教育,需要怎樣的素質呢?是不是需要淵博的知識?那未必,許多農民並不懂得太多,兒他的孩子卻很懂事,自學成才,說明你的知識並不是必要條件。是不是需要文化程度高?那也未必,中國人的上代文化程度都不太高。是不是你需要特別的教育知識呢?這也未必,因為你去學多少知識,但是如果不能針對你自己孩子的情況,學多少也不能因材施教。

  我覺得,首先你自己需要的是有健康的價值觀,然後你這個價值觀與孩子共享,這就是潛移默化,這就是最好的教育。咱們中國人,傳統的現代的價值觀很多,有的希望孩子出人頭地,有的希望孩子光宗耀祖,有的希望孩子圓自己未能圓的夢,有的希望孩子能賺很多錢不辜負自己的培養,有的放手一搏希望能成為超男超女,有的希望孩子能夠繼承自己的家業。說實在的,這些願望都不算錯,都屬於望子成龍,但是都是有點強人所難,都是不太健康的價值觀,一開始就不對。一開始不對了,如果孩子的發展方向與你的願望方向相悖,以後就越來越不對,你對孩子的培養就成為與孩子的鬥爭,你半輩子都在都在鬥爭,小孩子半輩子也在鬥爭,成了冤家了。這個說明你自己的價值觀不對,傳統的很多價值觀都不對,我們必須調整。很多家長為什麼教育不好孩子,並非文化程度不夠,知識不夠,而是沒有正確的價值教育觀,對孩子的要求不是遷就就是霸王硬上弓。所以我下面要講的,就是讓家長先有一個相對正確的開放的價值觀,然後與兒女共享,形成培養,形成教育,共建健全的人格。為了說得生動,每一點我都用例子來說說明。這樣,每個家長可以根據例子就能看出自己孩子的問題,然後對症下藥,因材施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3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0-19 09:59 | 只看該作者
 


2. 觀念培養最重要

   小孩子兩三歲,其實就可以進行精神方面的培養。說是培養,其實不要太刻意,就是在玩樂溝通中完成,而不是去灌輸。

  兩三歲的孩子就有意識了。你給他東西吃,他高興,你不給,他不高興,就是他有意識了。也就是說,這時候,你可以跟他進行很原始的溝通。他想吃一個東西,你說,這東西很臟,不能吃。聰明的孩子能接受你的觀念。他記住了,這個東西臟,不能吃,吃了對身體不好,能夠很原始或者自發地開始理解。這就有意識,可以形成觀念。在觀念形成的階段,就可以培養是非觀。賠償是非觀念可能貫穿孩子的整個教育階段,這個需要家長自己有很正確的是非觀。

  我舉個例子,你就明白觀念培養的重要性。一個20歲孩子陳某,因為賭博,欠了人家一些錢,又怕人家到家裡索債而被母親罵,晚上就拿了一把斧頭去一戶人家偷錢,斧頭是用來防身的。他潛入戶主的兒子家,也是個十幾歲的孩子。這個孩子被驚醒,翻了個身,陳某非常驚慌,以為被發現了,衝上去用斧頭把孩子砍死,然後從抽屜里投了一千塊錢逃出來。只不過兩三天就被逮捕歸案。陳某的母親痛哭流涕,說家裡就這孩子最聰明,還等著他有出息,哪想到就犯了殺人盜竊罪了呢!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專家認為,這個案件雖然罪在孩子,但責任還是在家長,家長在孩子18歲之前沒有給他培養正確的觀念,導致他在關鍵時刻沒有是非對錯判斷,棋錯一著滿盤皆輸,整個人生都毀了。

  我們分析一下陳某的錯誤觀念。首先是賭博,賭博是非法行為,他沒有非法不為的觀念。當然這個不算是很嚴重的錯誤觀念,但確實相當普遍的觀念,因為現在的孩子玩的很多網路遊戲,都是變相賭博或者過度消費行為(家長們要小心,這往往是走向錯誤的第一步)。輸了錢以後,決定偷。家長沒有給他確立偷是犯法行為的觀念,更別提說人窮志不窮等傳統觀念了(許多小孩子偷家裡的錢,家長知道后不以為意,實際上家賊是外賊的必經之路)。這時已經比較墮落得比較深了,對犯罪後果無知。genben更要命的是,在形勢危機之極,偷竊行為瞬間轉化為殺人行為。第一,陳某根本沒有基本的人性觀念,比如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珍視;第二,法律無知,不知道殺人是要償命的,殺別人及殺自己。這樣看來,陳某連最基本的是非觀念都沒有,是一個無知透頂的青少年,你說責任不在家長還在哪裡?

   所以說,觀念的培養貫穿孩子的整個教育階段。沒有強烈的是非觀念,那麼他在關鍵時刻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通常我們會說這個孩子真「二」,什麼擰巴的事都敢幹。

  觀念的培養其實是貫穿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父母什麼樣的觀念,孩子必然也是什麼樣的觀念。父母不孝順老人,將來孩子也未必孝順你。那麼觀念的培養,應該如春雨潤物細無聲。比如說,你五六歲的孩子,跟你一起去海灘上玩。突然,他在海灘上撿了一個別人的玩具,他很喜歡,馬上佔為己有,自己玩了起來。這時候你怎麼辦?你必須要給他一個撿來的東西還給他人的觀念,你要是縱容他撿來的東西據為己有,那麼以後他就會發展為偷來的東西據為己有。總之,你必須給他一個普世的價值觀,要不然養成貪小便宜的習慣,以後吃虧的還是他自己。你應該怎麼做呢?你很嚴肅地對他說,這是那個小朋友的東西,我們應該歸還別人。你把他搶過來,還給別人。這會有什麼後果呢。小孩子還沒有是非觀,他因為喜歡這個玩具,所以他淡化物歸原主的意識,他在喜歡的慾望驅使下,便很想變成是自己的。你在他愛不釋手的情況下,搶了過來,雖然給他說明了正確的價值觀,但是方法並不對頭。他對你的做法是反感的,可能認為你侵犯了他的權利,他或許會哭起來,心裡並不服氣,也許心裡會想,以後撿到東西,都不讓爸爸媽媽知道了。這樣不但沒有灌輸物歸原主的價值觀,而且與父母產生矛盾,沒有起到教育的後果。也許你這時候應該換成一種商量式的做法,比如你可以跟他一起欣賞這個玩具,說真漂亮,不過哪個小朋友丟了心裡一定很著急的,我們是不是還給他。假如我們東西丟了心裡也一定很著急,希望別人也會還給我們的,等等,先需要在情理上把這一觀念說清楚,讓孩子自覺地接受這一觀念。然後一起去還給他人,在還給他人的過程中體會到實施這一觀念的快樂,甚至給小孩子一定嘉獎。我敢保證,如果能夠做到這麼完美,那麼撿到東西要還給他人這一觀念絕對徹底地灌輸了過去。

   實際上,許多家長在撿到東西時會順手給了孩子,以為佔了一便宜,或者根本沒意識到這是對孩子灌輸的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對家長來說也許是一種很小的事情。但長此以往,小孩子的觀念已經被你的粗枝大葉糟蹋得不成樣子,以後這一觀念你想改過來都來不及了。

  還有一些孩子,眼饞,比如看見小朋友玩好玩的東西,吃好吃的東西,自己也一定要,一定哭。這時候家長為了制止他哭,就會跟別人家要過來,給他玩,給他吃。這種做法也無形中縱容孩子的佔有慾,這種佔有慾在無限制的情況下很可怕的。那麼你寧可讓孩子哭一回,跟他說這是別人的東西,不可能無理佔有。你讓他哭完這一回,以後就會少哭,因為他以後已經有了觀念,知道這是別人的,我不能強行佔有的,我哭也沒用,他會由你引導下想正當的轍。

  生活中的觀念很多,我們很難說清楚哪些必須培養。這需要家長們自覺意識,善意引導。很多觀念是從認識人性開始,從人性開始引導孩子對生命、對他人的尊重珍惜,這就是很普世很正確的是非觀。他形成一定的是非觀之後,就會有意識的發展自己的是非觀,你會發現你的孩子很「乖」,很聰明懂事,很有自己的看法。他有觀念,他就有會有自己的意見,有自己的判斷,甚至會糾正你大人的錯誤,你就會發覺別人誇你的孩子聰慧,而絕不止是小賣乖、小討巧的那種小聰明。你就是覺得,你已經有成為社會人的雛形。比如,一隻掙扎的小鳥落在地上,小孩子往往會去折磨它,這是小孩子好奇的天性導致。那麼你告訴它,小鳥跟人一樣,它受傷了,它孩子正在等它回家呢。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救治的工作。如果救治有效,看到小鳥能飛起來,小孩子得到的快樂一定大過很多遊戲。而他對生命的尊重珍惜的教育也是課本上根本學不到的,已經滲透到他的心靈了。這樣教育的孩子,長大了會成為殺人犯嗎?不可能的。他在道德感已經建立起很強的堡壘,不用擔心,他永遠在一個道德和法律的及格線以後活動,已經保證了不會墮落了。

   很顯然,這需要家長自己首先有人性的光芒,你才能激發你孩子的人性光芒。觀念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大方面,但卻是從小事里做起。在有孩子以後,家長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不良舉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4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0-19 10:02 | 只看該作者




3. 給孩子的定位不是讓他出人頭地

  咱們有一些做父母的,自小家裡比較清貧。長輩和老師會教育我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做父母的,也確實通過一番奮鬥,吃了好多苦,才換來個有吃有住讓孩子生活得安心的環境。既然自己都實踐了,那麼肯定認為這是真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因此想讓孩子將來更上一層樓,出人頭地,成為超男超女超人。

   顯然,這種思想是錯誤的,說不客氣點,是封建殘餘,等級制度的思想殘渣。有這種思想,教育孩子上就會過分用力,欲速則不達。

  咱們中國人的望子成龍的心態,不奇怪,是從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古代呢,一個家族想混得好,除了考試當官,沒有別的路可走,當了官就出人頭地,雞犬升天。古代你做個手工業者,遭人歧視;做個科學家發明點什麼,屬於旁門左道,甚至會舉報你妖言惑眾;你有娛樂天賦,賣賣唱當個明星什麼的,遭人歧視,辱沒門風。總之,除了吃喝拉撒那一套,你要是想靠自己的天賦,是很難的。現代社會不一樣了,分工很明確,平等意識加強,行行除狀元,唱個歌什麼的根本沒人歧視你,而且捧你場的還不少。簡直翻個個了。可以說,人人都可以在各個行業發展自己的天賦,獲得人生價值,路子寬了許多。但是呢,其實封建那一套出人頭地其實沒有消除,你只要看見一群家長聚在一起攀比自己的孩子,你就會發現,他們沒拿孩子當個人,而是當個品牌,給自己賺門面呢。這個氣味不對,所以我要強調,先矯正家長對孩子的態度。

  舉個例子來說,人看丁俊暉成撞球打得好,成世界冠軍了,都佩服他爸爸的眼光,給孩子找對門路,賭一把賭對了。想想呢,自己孩子有什麼天賦,趕緊發現呀,也傾家蕩產送去賭一把,出人頭地呀。仔細想想,不對了,可能全國有成千上萬個爸爸是這樣的,可成為世界冠軍的只有一個小丁,大多數是讓孩子辛苦單調了半輩子,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什麼冠軍也沒得一個。他不是那個料,或者根本不是頂尖的料,只是你出人頭地的犧牲品。再說了,如果你的孩子幸福平凡地過一生,也不必什麼世界冠軍差呀,要那點虛榮幹嗎呢。

   有的父母,自己是企業老總,就想讓孩子將來能繼承自己的事業。曾經有一個孩子,大學剛剛畢業,說父母是做工廠的,想讓自己畢業後來做管理,最後做繼承人,可是他十分惶恐,因為他最怕管理,根本不想做,他只想去哪裡做個普通的員工,過簡單的日子。趕鴨子上架是不成的。

  所以,初為人父人母,就想初進考場一樣,千萬不要奢求,不要想得100分,要平常心,這樣才能發揮最好水平。孩子絕對不是用來炫耀的,也不是指定用來做什麼事業的,家長如果在這個問題上態度不對,孩子可能跟著遭殃。我碰見一個做母親的,母親老是說他孩子怎麼考第一,特虛榮,結果孩子高考都沒考上。孩子為了滿足母親的虛榮心,可能平時動了些手腳,說了些假話。母子真正從來就沒有知根知底過。

  當然,這個問題上我也不是反對讓孩子成才,讓孩子成為某一領域的頂尖人物,這個不反對。這個涉及到孩子的智性發掘,如何發揮興趣發展潛能,這個後面會說到。但是這個絕對不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你就想乾的事,今天流行學鋼琴,明天流行學英語,後天流行學京劇,樣樣都想學,都想學出點門道,隨大流。很多家長就是這樣,說是什麼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是不對。根本就沒人跟你比,輸什麼輸。孩子是個小宇宙,自己完善自己最重要,別跟社會潮流湊熱鬧。

  那麼,孩子在你眼裡應該是個什麼呢?說大一點,在地球上,他就是個生物,與萬物品等。在人類這個範疇,他就是一個人,普通人,將來能幹嗎不是你現在就能計劃的。父母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快樂得過一生。讓他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有這個平常心,OK,你的家庭教育就有一個寬鬆正確的起始,不會早一兩歲的時候就為孩子選擇好學校呀、選擇好老師呀,著急得上火。著什麼急,最重要的老師是自己,自己傻乎乎的,送到美國去讀幼兒園都沒用。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智性溝通,情感孵育。

   OK,如果你認準了,孩子不是拿來跟人比的,你做父母的只是想完善他的能力,讓他有快樂的自我的人生,你就一點都沒著急。你要做的,只是多騰出時間來和他玩。和他溝通。孩子上學了,班上有優等生,也有差等生,你的孩子剛好是差等生。別著急,總是有差等生的,不要為孩子而自卑,要相信孩子,差等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他肯定有其他的特長在考試上沒現實出來,你去發現他的智性所在。大導演李安還是差等生呢,人家三、四十來歲了才厚積薄發,原來藝術天賦全躲在電影鏡頭裡。關於如何發現天賦,下面也會談到,這一節強調的是:沒有很差勁的孩子,只有快樂與痛苦的孩子。你如果要你孩子做快樂的孩子,那麼不要有太高期待,一步步平常心來培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5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0-19 10:03 | 只看該作者
 


4.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

   我知道,家長肯定特別想知道,我的孩子成績那麼差,是標準的差等生。他有天賦嗎?在哪裡?你能告訴我嗎?

   那麼,我就先講發掘天賦方面。免得你們著急。

  我的一個朋友,是個作家,從事的也是文學機構的工作。但是每次談她的女兒,總是抬不起頭,為什麼呢,成績不好,也看不出有什麼方面的特長。而且由於長期是差等生,一直迴避學習問題,與家長形成隔閡。對家長來說,確實是一種壓力,因為不論在什麼飯局或者公共場合里,人家都會問她孩子的情況,不外乎學習啦,考上什麼學校啦,為人父母者避免不了這個問題。要命的是,高考連大專線都上不了,後來託了關係,上了一個師範大學大專班。她老覺得只要孩子有普通學生的好,她也就心滿意足了。女兒進了大學寄宿,回來的時候還在女兒的書包里發現了毛片,她覺得遭透了,學習搞不好,教育方面也沒搞好。

  但是有一天我們通電話的時候,她很高興地告訴我,她發現女兒有一種她前所未見的天賦,她在女兒的日記本里發現了女兒寫的詩歌,寫的隨筆,文筆非常漂亮,思維天馬行空,一看就看出才氣,真是不是同齡孩子所能比擬的。她找了很多年女兒的天賦,原來藏在這裡。雖然女兒的文字看不出有什麼是天才,但至少表明是可以靠文字為職業的。於是她和女兒的商量下,重新指定了學習的目標,就是考研究生,以後往文藝評論方面發展。可以說,這一點達到共通之後,她和女兒都找到了自信,現在都向這個目標前進,並且效果良好。女兒在大學里的學習也如魚得水,看許多世界名著和電影,做起評論來頭頭是道,完全跟中學里不一樣了。

   我想用這個例子說明,一個成績極差的孩子,極有可能是某個方面的天才。只是你沒有去發現,沒有給他設立一個平台。

  假如這個媽媽不是搞文學的,不理解女兒寫的那些日記的價值,有可能這個女孩子就是個平庸的女孩子,平日里被差等生這個帽子壓得喘不過氣,更不會跟人展現出他的特長。實際情況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家長們忙於工作,忙於生意,或者自己文化程度比較低,對孩子的天分根本不能發現,或者視而不見。這樣,你就不能給孩子的天分架設一個平台,他永遠在自己不擅長的平台上做差等生,被別人鄙視,被自己看不起。不能不說,很多現狀就是這樣。我看到很多家長去外地工作,去外地做生意,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孩子拿了錢,把天賦用在打遊戲、賭博、混社會上面,可以手,相當可惜。

  那麼,家長們如何發覺孩子的天賦呢,特別是差等生的天賦呢?我覺得監護人一要關注,二要尋找。比如說,一個差等生,他在理性應試方面可能很差,但他的感性思維能力很強,他往往是音樂、繪畫、文學等藝術領域的好手。即便你自己沒有這方面的眼裡,你應該要請有一定文藝眼力的朋友來幫你發掘,加以引導,給他一個平台。這樣他就不會把編程能力用在賭博上,不會把審美能力用在早戀泡妞叛逆上。

   對孩子天賦的發掘其實是不必著急了,從一歲到二十幾歲的每個階段都可能出現。當然,那些需要練習童子功方面的天賦,比如說鋼琴什麼的,必須請專業人員判斷。一般的,我們從他的興趣、從玩樂,甚至從血型、從星座方面都可以在成長中發現。

  也就是說,一個優等生,他的智力因素可能很早就顯露。一個中等生,發展也比較健全均衡。一個差等生,他不太適應應試體制,需要家長更耐心給他建立一個新的平台,但是不要讓他在自卑中埋沒了特長。優等生和差等生,是基於學校教育體系而分辨出來。對家長來說,沒有差等生,你必須對你的孩子有信心,你還是要培養他健全的人格。能力方面,只要你細心和用心,遲早有一天他會給你一個驚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6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0-19 10:05 | 只看該作者



5. 團隊精神很重要

   上面兩個部分談了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基本態度:第一,不要太高預期,把孩子不當人當成神來培養,那樣不對。第二,如果你的孩子是差等生,不要失望,要在成長中幫他找到自己的舞台。

   有這兩個態度,我們在來談基礎素質的培養。第一呢,就是團隊精神。

   為什麼要強調團隊精神,也就是處理好小孩子對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因為,你的孩子一開始進入幼兒園,乃至到將來進入社會,都會在一個集體里打交道。個人與集體的關係,是不可避免的。這個問題不解決,你把孩子放在哪裡,都擰吧。

  先講個例子。我們孩子入幼兒園,假如有面試,老師肯定問你,你叫什麼名字,幾歲啦,你平時是吃飯還是吃屎。一般腦子沒問題的小孩子都能有正確答案,OK,入學吧。說說日本人,日本人小孩子入幼兒園可比我們嚴格得多。他們也面試,是這樣的,把8個小孩子放在一個房間里,跟他們說,嘿,你們把這個房間里的這張桌子抬到另一個房間去。結果呢,6個孩子去抬桌子了,剩下2個孩子樂得清閑,省點力氣。老師就把那兩個孩子的家長叫過來,訓斥道,你們怎麼教育的孩子呀,一點團隊精神都沒有,不合格,回家去。家長很慚愧地帶這兩個孩子回去了。明年再來面試,還是一樣的節目,兩個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上前搬桌子了。

   日本人就是這樣塑造團隊精神,塑造民族的凝聚力的。這一點我們不能不佩服。彈丸之地為什麼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日本的國力完全是教育出來的。

  咱們中國呢,並沒有刻意地從小就培養這種團隊精神,所以有人說中國人一盤散沙,不能擰一股繩。擰一股繩必須靠有意識的教育。相反,有的家長特別是老一輩家長,聽說學校里集體勞動,就會囑咐自己的孩子,嘿,你能偷懶點就偷懶,別把自己搞太累,搞得衣服髒兮兮的。這是反團隊精神的教育。這種孩子長大后不是一盤散沙才奇怪呢。

   我跟朋友們說起這個對比的時候,經常感嘆,咱們個人主義教育真的會把國家的後備力量掏空掉,跟人家那種團隊精神的教育沒法比呀。大家可以就這個例子多多跟自己的親戚朋友交流,希望父母們有所覺悟,咱們的後備力量建立起堅固的團隊精神,利國利民。

   以上談到是培養團隊精神對整個國家的好處,對整個民族向心力的提升。那麼有的家長問了,對國家有好處,那對個人有沒有必要的?我的孩子比一般孩子要聰明,鶴立雞群,是不是沒必要和團隊混在一起呢?和團隊混在一起是不是會泯然眾人矣?此言差矣!

  可以說,懂得融入集體,懂得團隊合作,是每個孩子成長中的必備能力。原因何在?第一,你的孩子從幼兒園起,到將來混到社會單位,哪怕到當公司老總,當一國總統,都離不開團隊,離不開與團隊相處的能力。想想,如果你是個老總,缺乏與整個公司合作的能力,底下的人會給你賣命嗎?你是一過總統,自視甚高,不把政府班子當成團隊對待,議會遲早把你給彈劾了。從最初開始,你在幼兒園裡很難融入集體,家長每天必然頭疼,這是最現實的。家長總是不理解,為什麼別人的孩子能夠玩得好好的,自己的孩子老是想回家當孤家寡人。原因不在孩子,在於你沒有培養他的團隊情商、團隊能力。第二,團隊是個互相學習進步的集體,個人的能力,只有在團隊里,才能最大地提升,乃至實現價值。你素質比較高,可能在團隊里起的作用大,位子高,做領導職務。沒有說你能力很強可以凌駕在團隊之上的,這種想法的人遲早被團隊甩掉,什麼也幹不成。

  總的來說,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你單個人連個茅房都建不好,何談實現價值。所以必須在群體中求得生存的機會。那麼,一個人沒有團隊素質,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裡,很難成功。我們這個社會,只有很少職業是單兵作戰的,比如你是個作家,是個離群索居的藝術家,但獨立創作來實現價值,但是如果你沒有從社會團隊里過來,你有創作經驗么?肯定是空中樓閣。而且,表面上看,你是單個人在工作,實際上你還是處於一種藝術家的群體中在學習和切磋。沒有人能離開團隊自個兒玩的。既然如此,團隊精神成為成長的屬性。

   下一部分我們談如何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7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0-19 10:06 | 只看該作者




6. 如何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

  
   我們的孩子,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喜歡集體的,很快就和小朋友們玩在一起,不亦樂乎。他的團隊精神比較好培養。

   還有一部分,或者性格孤僻,或者怕生,或者孤傲,總之,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不願意混在集體里,不願意上幼兒園,這是比較難搞的。萬一父母很忙,也沒人管,長期這樣的人性格會扭曲。我們先講怎樣讓他能夠進入集體。

  孩子與集體形成的紐帶應該是集體活動,或者運動,或者遊戲。孩子在集體活動中體會到快樂,體會到完成整個活動的成就感,滿足感,他就潛意識會明白,集體有這樣的快樂,能在集體里實現這樣的價值。你讓他呆家他都不呆。那麼,如果一個孩子畏懼集體,孤僻,那怎麼辦。具體方法有很多。比如,他不跟小朋友玩,那總能跟父母玩吧。家長可以和他一起玩互動遊戲,比如踢球,至少需要兩個人踢,兩人傳球,配合,他踢出感覺,哦,明白,集體活動有快樂,有跟獨自玩不一樣的快樂。然後有一天爸爸沒空了,叫他試著跟別人踢,慢慢地適應和他人的互動交流,慢慢地讓他喜歡集體活動,慢慢地送到小朋友的活動里。可以一步步地來,循序漸進,慢慢改變他對小朋友的成見,體會集體的快樂,融入集體。這是對於孤僻,怕生的孩子。

  還有一種是孤傲的,比如上面讀者提到的,由於孩子課外學的東西挺多,覺得老師講得沒意思,不愛去課堂,不愛聽課。這種思想苗頭對融入團隊也比較危險。覺得自己高,這個團隊不適合自己,這麼小這樣認為,回頭一定要吃虧的。所以家長必須教孩子學會尊重團隊(老師是團隊的骨幹),即便老師講的東西理解了,也可以聽聽與自己的理解有什麼不同。我覺得也許是家長對孩子的優越感影響了孩子的自我感覺,自我良好,覺得老師不行,小朋友們不如自己,很危險這樣,好高騖遠的就是長此以往的孩子。所以你必須讓他尊重團隊,不要高估自己低估老師同學,這樣融入團隊後有可能在是出類拔萃的角色。脫離了團隊,可能除了會孤芳自賞,將來什麼都學不成。因為排斥團隊就意味著你失去了學習諸多能力的機會。

  那麼團隊精神的核心並非只是混在小朋友堆里一起玩,混進去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貢獻能力、尋找快樂。你必須在孩子在團隊里活動里出力,並且去肯定成果,讓他明白,自己的出力幫助團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得到肯定,自己也感到滿足。比如說,孩子參加了學校的植樹活動,對孩子來說,可能只是隨大流走過場,去玩一玩。但是如果回來后你問他今天種了幾棵樹,你們班種了多少,告訴他你們班種的這些樹,以後會成為一片樹林,對綠化起到很大的作用,能改變這一地區的風景。他會大吃一驚,沒想到自己和自己團隊做的事情會有這麼大的價值。也許栽以後的集體活動,他會變得非常自覺,也變成活動的積極分子,明白自己所做的價值。如果你責怪他,怎麼參加活動把衣服弄這麼臟呀,一身汗呢,他對集體活動就會困惑,參加什麼事就會出工不出力,這種人很難能夠運用集體的力量來完成事業。一個人能在集體事業中成為佼佼者,必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孩子的教育中,一方面是自我精神、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是團隊的適應,兩者並不矛盾,相輔相成,自我的個性和能力能在團隊中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團隊精神的培養是個長期的過程,不要求一朝一夕,而是形成生活習慣。不但在學校團隊,家庭團隊中也是可以,鄰居團隊中也是可以的。時時注意奉獻能力,需找滿足。培養了團隊精神的孩子,有很快融入團隊並適應團隊的能力,走到五湖四海,到處都是朋友,到處都能有所作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不是一種誇大其詞的空談,而是實實在在的能力。而自小有團隊精神的孩子,也會使家長的教育變得更加簡單,因為他在團隊中有學習切磋和自我教育的機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8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0-19 10:09 | 只看該作者




7. 從小分擔責任


   孩子兩三歲以後,就可以進行責任感的教育。

   80年代以後生的孩子,可以說父母的資本儲備相對充足些。有很多孩子,到了大學畢業,還心安理得地做啃老族。即便父母養得起,但是心裡肯定也不自在,誰不希望孩子能自食其力。啃老族形成有很多社會因素,比較工作難找等等客觀原因。但是對於心安理得的態度,則是孩子沒有培養責任感的結果。長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習慣了,以為理所當然。沒有責任感的孩子會採用最舒適、最懶惰、最簡單的方式生活,跟父母索取自然是最方便的,所以不會有進取心 。

   即便你多麼疼愛自己的孩子,心裡還是不願意看到這個樣子。可是這個時候醒悟過來,想培養他的責任感,已經很難了。因為,責任感的培養是兩、三歲就可以開始了。現在有寶寶的父母,如果你們想培養出一個男子漢,或者能為父母分憂的女孩,從現在做起。

   LOOK例子。在周末的海灘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家三口這樣的情景。爸爸把車開到離沙灘不遠的路上,媽媽下車,讓爸爸抱著三個人的所有用具,步伐蹣跚地走向沙灘。媽媽則對五六歲的寶寶說,來媽媽背你過去。背著寶寶跟在爸爸後面。這一幕其樂融融的景象,你看了會有什麼感想?會像自己的家庭度假情景嗎?

   同樣的時間地點,也許還有另一副場景。爸爸把車停下來,從車裡一件一件取出用具,分工說,寶寶,你拿你自己的游泳圈,還有游泳衣;媽媽拿爸爸和***游泳圈,爸爸拿帳篷。對了,寶寶,你還能拿一下咱們玩的皮球嗎?這樣,三個人密切分工,拿著東西走向沙灘。

  顯然,你看明白了,第二個情景就是一種責任感的培養。這時候,家長把孩子當成一個和自己一樣的人,有能力做他能做的事,分擔他自己的一部分責任。前一種情景呢,你只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寵物,自己的附屬,沒有當他是個有能力的人,他只有享受,不需要承擔什麼。孩子是一張白紙,你當他是什麼,他就是什麼。

  我要告訴大家的事,其實後者是西方式的場景,在我們中國不多見。中國的父母多是把包袱背在自己身上,認為孩子還小,不要給他任何負擔。其實,這是對孩子能力的否定,也是對孩子責任感培養的失職。當他五六歲的時候,什麼事情你都替他扛著,長此以往,當他二十歲三十歲時,如果他自己沒有能力承擔生活,他照樣把生活的包袱放在你肩膀上。這時候你後悔就來不及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身體在長大,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能力,家長應該時刻讓他的能力發揮起來,承擔自己的那部分責任,哪怕僅僅是象徵式的,培養責任感。因為每個家長都不願意把真正的累活給自己干。沒關係,你要培養的僅僅是責任感,點點滴滴,貫穿在生活習慣中,並非要真正拿重活把孩子累壞。起床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折被子;旅遊的時候,讓孩子帶自己的東西,去外邊吃飯的時候,讓孩子自己點一樣菜。乃至在孩子自己能夠賺錢的時候,嘿,出去吃飯時讓孩子買一次單。等等,讓孩子明白,生活中的事情,是大家共通承擔的,不是天生就壓在父母頭上的。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他在完成責任時,會形成驕傲感,感覺到自己的價值了。那麼,當他走上任何一個崗位,他都會找到自己的責任所在,都會去實現自己的價值,拿回那份滿足感。俗話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倒過來也一樣,當他責任感很強的時候,他就會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叫做責任越強,能力越高。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家庭的頂樑柱呢,成為男子漢呢,成為能幹的閨女呢。責任感的形成,是這一切的精神動力。

  那麼具體責任感的培養,是個長期的過程,也許他五六歲七八歲的時候並不感冒這一套,但是沒有關係,家長要堅持貫穿,說這個事情本來是你做的,今天爸爸幫你做了,以後可要自己做的。也就是說,即便他懶,他要你做,你幫他做了,但是你要把觀念給他,滴水穿石,總有一天他會明白,或許他不會成為很有責任感的人,但是會成為比較有責任感的人,比那種完全沒有責任感的孩子要好得多,這也是你教育的成果,值得慶幸。教育我們不求完美,但求有觀念,方向正確和持之以恆,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力量是無窮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9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0-19 10:10 | 只看該作者





8. 孩子不聽你的怎麼辦

  現在你心裡也有點底,咱們應該以什麼樣的觀念言傳身教給孩子。但是對很多家長來說,橫亘在面前的一道難題是,孩子根本不聽你的,甚至無法跟你溝通交流。你跟他說話,他卻當你跟空氣一般。我相信這是很多家長遇到的難題。沒法溝通,縱使你有千般理論,萬種柔情,都成空談。

  怎麼辦?我們得找根源。問題在哪裡?問題就在,你根本沒有進入孩子的世界,他憑什麼跟你對話,跟你交流?我們成人生活在一個現實世界里,俗務纏身,忙忙碌碌;孩子們在他們一個兒童世界里,有他們的趣味。這兩個世界沒有交際,你干你的,我干我的,誰也不搭理誰。兒童只關心和接受他們世界里的信息,世界之外並不搭理,你就是他們世界之外的一個人。他怎麼能接受一個外面世界的人的教導呢?

  曾經有一個六七歲的小朋友來我家玩,我跟他是沒有辦法溝通的,因為我的話題包括俗套的對話他根本不感興趣。後來我給他看電影《冰河世紀》,起先他還不敢興趣,看了一會兒,看進去了,對裡面的卡通動物大感興趣。我就陪他看,一起笑,跟他討論裡面的精彩之處,這樣我們就有共通話題了。看完電影,怎麼說,我們就成了朋友,至少比前面無話可說的情景要好得多。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進入了一個共通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他感興趣的,我也進去了,我們就有了交流的基礎,就成了朋友。

  家長,對孩子來說,這個關係除了倫理上的,其他的毫無意義。你作為家長,平時以家長的姿態對他,只會命令或者什麼的,他對你沒有好感。如果不是血緣關係的話,你跟街上的人沒什麼區別對他來說。他才不搭理你。但是,假如說,你有時間回家,陪孩子一起看看動畫片,討論討論為什麼貓會怕老鼠,進入他興趣的世界,這時候,除了你是他的爸爸媽媽,你還是他的朋友。只有成為他的世界里的朋友,他才有跟你溝通的可能性。

   答案非常清楚了,他不搭理你,因為你根本沒有進入他的世界,不是朋友,他寧可跟一隻他感興趣的蟑螂說話,也不願意跟你聊什麼。做家長沒那麼容易,必須有一定的耐心和精力,進入小孩子的心靈世界,在那裡,你才有發言權。

  所以,你得反省自己,從他開始會說話交流的時候起,你有沒有把自己變成一個兒童,進入他所興趣的世界。如果沒有,對不起,你是一個不合格的父母,你休想教育好他。有的孩子對父親並不感興趣,但是只有父親給他當馬騎的時候他感興趣,這時候,父親變成一匹馬,進入了他的遊戲世界。記住,你只是馬,不是父親,他只對馬感興趣。可惜你進入孩子世界后,並不能與孩子達成溝通,由馬變人,你一輩子只能做他的馬。有些父母不理解,為什麼孩子就不聽我的呢?越大越不聽話,到了青春期,叛逆來了,還把父母當仇人,倒是跟街上的小混混玩得挺好。這時候知道也晚了,因為從小到大,你根本就沒有當過他的朋友,了解過他的興趣,你只不過有一個父母的頭銜。

  那麼,從現在開始,你必須去發現,他所興趣的世界在哪裡?我從哪裡進去。其實兒童的興趣是很寬泛的,只要你有心,從任何一個方向都可以進去。比如說,孩子如果喜歡吃雪糕,OK,你可以買兩隻不同的雪糕,一個給孩子吃,一個給自己吃,跟孩子探討兩種雪糕味道的不同,交流更喜歡吃哪一種,還有哪種雪糕味道更好,你們同學都喜歡吃哪種,下次應該買哪種嘗一嘗,等等。這是很小的事,你只要方法得當,就能去交流他感興趣的問題,這樣你們就會在一個共通的小世界里相遇。多做這樣的努力,指定跟孩子會有共通語言。當你進入孩子的世界,並成為朋友后,孩子把你當成是一個可信賴可交流的人,他也才會進入你的世界,在意你的看法。直到有一天,你跟孩子說:兒子,你是不是電視看太多了,應該把功課先做完。這是你關心的層面,那麼他也許就會站在你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而不是一味抵抗。

  我有一個同學,小時候他看電視里的科普節目,特感興趣,整天跟他爸爸交流,問東問西的,他爸爸也有心,整天給他回答,爭執不下的還去圖書館查書。他們在交流中形成亦父子亦朋友的關係,他們的關係非常融洽,爸爸有爸爸的威嚴,也有朋友的寬容,我想想,簡直是我見過父子關係里最好的,非常舒服。

  大多數家長是看見孩子在自個兒玩,就很放心,不管他。等到小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就會糾正他,別這麼干,甚至會比較粗暴。小孩子即便能聽,也會覺得你是敵人,永遠是敵人,不是朋友。這種方法會在溝通的可能行上越走越遠。等到小孩子有一定叛逆性或者自主性的時候,他會非常討論你。為什麼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反感父母,很反感父母的那一套,覺得過時,覺得土,不可救藥,把父母當仇人。父母從未進入過他的童年世界,少年世界,青春世界,父母的觀念確實也落後了,只會壓抑他人性,他能不反感嗎?父母在進入孩子的世界時,不但是一種交流,也是跟小孩子學習的過程,尊重、交流和探討,那麼父母遇見孩子不同階段的問題,便能從自己和孩子兩個角度來考慮,建議孩子用適當的方法來解決。比如說青春期的性衝動問題,父母的觀念從來不允許跟小孩子談這個,現在小孩子又早熟,又新奇,很容易做衝動的事情,被家長一發現,兩者的衝突不可避免。父母首先要改變觀念,孩子進入青春期后,這個是可以交流的,不是衝突的,這個後面專文提到,不再詳述。總之,父母的功課在前,才能教育的王道,不能一味責怪孩子不聽話。

   因此,理解孩子的世界,進入他的世界,是你先要做的功課,成為他的朋友,他許可交流的人,然後再談如何影響他的觀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0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0-19 10:13 | 只看該作者



9. 培養判斷力,讓他有主見
  
  我們如果影響孩子的觀念,其實只是給他一個大的方向,防止他走到人生的及格線以下。這些方向性的理論有時候並不能讓他完成生活中很具體的問題。真正讓他在生活中起實踐的,還是他自己的判斷力。也就是說,我們培養的,是一個有主見的人,能夠隨機應變的也許比我們自己更能適應社會的人。所以我們完全沒必要擔心自己的理論會被僵化,反而束縛他的手腳。比如說,我們教育孩子,助人為樂,救死扶傷,這是一個大的方向,絕對正確。但是在社會中,出現了救助老太太反被訛詐這種事,世風如此。孩子在遇到這種事的時候,就有一個警惕,他還會幫助人,但是不採用近身的辦法,叫警察來幫助,叫120,或者隨機應變採取其他辦法。再比如,我們不要求孩子能出人頭地,但是孩子考試能得第一,他不會手軟,還是會拿第一,只是我們這樣的教育下他能夠用平常心去拿第一,最好的心態和最好的發揮,不是為了第一兒第一。

   總之,我們最終培養的孩子,有這個活學活用的能力,不用你一點一滴再教他怎麼實踐,你比你聰明。這個能力,就得從小培養他的判斷力,決策力,必須對事務有自己的判斷。

  培養判斷力,跟培養責任感一樣,從小就可以開始,從興趣、遊戲中就可以。有些家長,孩子三四歲、五六歲,會有判斷力嗎?需要這麼早培養嗎?這裡面,大多數家長有一個認識的誤區,以為自己是生活中的全知者,孩子是生活中的無知者,什麼事情都是都是自己比孩子明白,都是自己教孩子。這是不對的。比如說,你拿一個玩具,怎樣好玩,孩子肯定比你懂得多,你已經失去了對細小事務的知覺和玩心,你會覺得索然無味,只有孩子知道它的魅力。小孩子看天線寶寶,看得其樂無窮,你看了覺得單調,說明什麼,魅力全在他的掌握之中。也就是說,在孩子興趣的世界里,他是主宰者,所了解的比你多得多,你是麻木者,只有跟他學習的份。因為當你進入孩子世界的時候,分享他的快樂的時候,你才是孩子,他才是大人。

  既然他在他的世界里,他才是主宰,那他就有自己的判斷力了,他知道這樣好玩,那樣不好玩。對你來說,可能兩者都索然無味,你是外行。這是培養判斷力的基礎怎麼培養呢,比如說,有的孩子會在房間里把書本、積木、盒子什麼的疊起來,疊得高高的。這時候你應該當個求知者,問,孩子,為什麼疊這麼高呢?也許他回答不出來為什麼,因為他是靠直覺去做這件事的。他就回答:好玩。OK,這是他的一個理由,就是好玩,他成為這個好玩遊戲的發明者。那麼你繼續討教:為什麼爸爸疊到你那麼高就倒下來了呢?那麼,他就來教你,怎麼疊得更平衡,更高,他的判斷力得到極大的實踐。整個過程中,他就非常自信,他發明了一種遊戲,又掌握了方法,並且還有人來討教。這給他建立了一種培養判斷力的模式:這個自己發明的遊戲是很有樂趣的,也有別人玩的,自己掌握了技能。如果你換一種態度,看見他把房間的東西折騰亂了,訓斥他,怎麼能把這些東西疊在一起呢,去反對他。這時候他可能認為自己興趣的一件事是不被認可的,無形中對自己的判斷力產生懷疑,根本談不上對判斷力的培養。

  也就是說,經常向孩子討教他的世界里的問題,可以培養他的判斷力。比如和孩子去麥當勞,你說,今天媽媽不餓,只是有些口渴,媽媽該吃些什麼呢?他可能會給你推薦一些飲料。千萬不要認為這是一種很淺顯的提問,孩子在判斷實踐在這裡得到很強的鍛煉,因為他給你的建議果然能解決你的問題,他敢於為大人做出其他的判斷。這種能力以後運用到社會上,不得了,決策人才是社會的稀缺人才。實際上很多決策並不需要多大的智慧,更多的是需要魄力,有魄力決策之後能去實施。這種魄力是長期鍛煉的結果。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確實會出現錯誤的舉動。比如有的孩子在家裡玩,喜歡爬陽台,這時候最好用探討式或者商量式來指出不良後果,然後糾正他的觀點,讓他明白,這個行為是錯誤的,明白正確的判斷應該如何。你的話語方式應該是:孩子,這樣做是不是不對?是不是會出現什麼後果?你說呢?讓他得出自己的判斷。因為畢竟你是成人,隨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判斷與隨時支持他的正確判斷一樣重要。

  總之,討教式交流培養他的判斷力,探詢式交流糾正他的判斷力,堅持這樣,你的孩子很快會舉一反三,掌握他的世界里的原則,很自然地能做出正確判斷。有判斷力的孩子,你的教育要輕鬆很多,因為十幾歲以後,有可能是他來指導你的生活了。因為他的知識面非常廣非常新,而你老了。而這種決策能力,有可能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11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0-19 10:15 | 只看該作者




10. 教育者思想要統一

  現實情況是,你可以教給孩子正確的觀念,正確的做法,孩子在你面前唯唯是諾,但是一轉身,你做的是另一套,甚至與你背道而馳——他所有的能力都不是天生的,必然有另外的教育者對你孩子的影響甚於你,孩子在敷衍你呢。你才明白,你不是孩子唯一的教育者,你這個自以為是的爸爸媽媽,孩子把你當猴耍。這裡涉及到的問題是,到底有多少人在影響孩子呢?這個問題沒搞清楚,也許你可能永遠做配角教育者。

   一般來說,對孩子言行有指導作用的,一種是人,即言傳身教者,一種是環境。

  我們先講人。中國的國情是,很多人小孩子一出生,由姥姥或者奶奶來帶,隔輩教育為主。自己忙著上班,下班后還不一定有時間陪孩子。有的想跟孩子玩會兒,但是孩子又跟奶奶親,不愛跟他玩,那就拉倒,落個輕鬆。等孩子上幼兒園或者自己覺得要理性教育的時候,說什麼也不聽,還養成了一些自己根本不理解的個性,各種情況不一而足。

  隔輩教育呢,其實相當主流,確實,以工薪階層的狀況來看,沒有幾個人能在家當全職爸爸媽媽。隔輩教育呢,當然也不是問題,以愛為主題,這也沒問題,愛的教育永遠是永恆的。但是呢,奶奶或者姥姥畢竟是老人家,她們會把對兒子的愛(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了,愛的表達方式已經改變或者疏遠了),和孫輩的愛,加倍傾注到小孩子身上。這裡有溺愛,同時也會把老人家的一些世故的生存哲學,趨利避害的東西,灌輸到小孩子身上,教他現實原則,佔便宜,甚至欺負別人,躲避責任,等等。有的孩子到了爸爸媽媽這裡,用奶奶教的一套來對付爸爸媽媽,綽綽有餘。爸爸媽媽迷惑了,嘿,這個妖精,沒法治了,措手不及,無可奈何。這裡,我並非對老一輩有偏見,而是現實觀察后得出的客觀結果,特別是兒子們,自己都不知道老媽有那麼多的生存原則。具體比例當然不知道,但確實有這樣的現象。

   還有一些是保姆帶著的,那麼保姆能帶給孩子一些怎樣的觀念,那就更說不清楚了。

  還有一些呢,是在爸爸媽媽身邊長大。但是爸爸***教育觀念也不統一。孩子犯錯誤了,爸爸訓斥一頓,教訓一番,孩子哭了,媽媽就去哄他,目的沒有想別的,就是把他哄住別哭:乖乖,別理爸爸,爸爸是個壞蛋,咱們不理他。OK,這裡面給孩子的是兩種觀念,孩子不知道爸爸的做法對還是自己的做法對。

  總的來說,家庭教育者(爸爸媽媽、姥爺姥姥、爺爺奶奶、保姆等等)本身觀念混亂,有的孩子是一個階段由奶奶帶,一個階段由爸爸媽媽帶;有的孩子是混在一堆人里,白天由奶奶帶,晚上由媽媽帶。他們都是孩子的言傳身教者,但是每個人立場都不一樣,就像一群蒼蠅圍著孩子嗡嗡叫,什麼觀念都有,孩子怎麼辦?甚至同一件事情,有兩種不同的態度,孩子要去玩,爸爸不讓去,奶奶又同意他去。那麼聰明一些的孩子,就肯定會找到趨利避害的原則,誰寵我,聽誰的,跟誰親;誰管我,不搭理他,騙他。他在很小階段就形成自己的處世原則,如果有錯誤的地方,你很難糾正。

  要避免這種狀態,當然不可能讓孩子從小到大歸一個人管,這是不現實也不需要的,咱們現實狀態不允許,孩子只能的某些階段由別人帶。但是,這些教育者本身思想方向要相對統一,這是要溝通的。我現在所有的理論,道理必須講深一點,透一點,你們具體方法可以舉一反三,目的都是遵循一個原則:先讓教育者明白根源,自己當個明白人,知道這樣做的效果了,才能再去教育別人,教育孩子,甚至去教育爺爺奶奶。父母的素質是孩子素質的基本。自己沒理解清楚,我給你講一百重舉例,可能你一個例子也用不到自己孩子身上。

  那前面有一個讀者,她把我講的這些章節,列印起來,給她老公和婆婆看。這就是一個例子,你們思想要相對統一,教育方向要相對一致,才有共同教育的基礎。你們不一樣要完全同意我的理論,但是根據我的這些理論,你們開個討論會,針對孩子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想出大家比較同意的方向和方法,這樣肯定比大家不溝通要有效得多。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方向一致,不要用兩種完全不同的觀念去教育孩子,把他逼瘋了都會。那麼,你甚至可以把我的這些列印出來,特別是針對孩子的問題,跟有孩子的同事交流,你們一定能商量出有效的具體的辦法。只要教育理念通了,具體方法一合計,就能想出來。因為我的文字里不可能舉出很多舉例的對應方法。不要擔心我的版權問題,我寫這個就是讓更多的人教育孩子有一定作用,往大里說,提高下一代的素質。

  同樣的,有的孩子由保姆帶,你也必須跟保姆溝通,孩子有哪些不良習氣,要及早發現,跟保姆一起討論對策,講明道理。家長需要受教育,保姆也需要,然後才說得上孩子的教育。在具體實施的時候,一個唱鴻聯一個唱白臉問題也不大,但觀念還是要統一,還是前面那個例子:爸爸糾正了孩子的錯誤,孩子哭了,媽媽去哄他,但媽媽可以說:寶寶別哭,爸爸說的是對了,只要你改正了,爸爸以後就不會這樣凶了,其實他跟媽媽一樣很疼你的。等等。這個父母觀念一統一,孩子肯定就明白這個做法自己是有錯的,糾正肯定有效果。

  第二種對孩子的影響,是環境。有的孩子有扭曲的性格,倒不是什麼人教他,是環境。環境呢,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區等,環境也還是由人群構成的。比如說,家庭夫妻老吵架,對孩子影響肯定不好,這是大家都明白的。小時候我們很多人也經歷過父母吵架的情景,將心比心,你就理解孩子的感受。

  很多網友讀者問,孩子老被人打,怎麼辦?這不是你家長的問題,也不是你孩子的問題,這是環境的問題。比如他在幼兒園老被人打,這個幼兒園環境不合格;他在回家的路上被人打,社會環境不合格。這是政府的、學校老師需要負責的問題,需要跟他們反應的,改善社會、學校環境的(當然在幼兒園裡偶爾跟孩子打架,那倒是正常,孩子頑皮的天性,具體問題跟老師反映,看好就可以,不算普遍問題)。你問我有什麼對策,教給孩子,肯定是沒有對策,教他跟別人打架肯定是不對的。我只會跟你說一點:家長有責任為孩子尋找一個適合成長的環境。孩子置身於暴力環境,這不是社會的錯,就是家長的錯。孟母三遷,很清楚,古人都知道環境對孩子成長太重要了。孩子有環境問題,你必須想想怎樣解決。要不然他的性格很可能扭曲。

   所以,有的家長會想,我要教育孩子文明,不要暴力,可是他老被人欺負,難道我的教育錯了。相信我,沒錯,只是你為他選擇的環境有點錯了。如果他不得不處於這樣的環境李,那就是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來解決的。

  那麼我們老一輩,比如奶奶輩,就會教孩子,誰敢跟你打,你就更狠地打他。這是動物原則,我不支持的。假如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法律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的環境里,那麼我們教育孩子的第一個品質可能是:殘忍。可惜我們並不是在這樣的社會,我們人類是個愛和法律的社會,儘管我們的法律不完善,社會有醜惡,但是正式寄希望於下一代更加文明,我們才叫學會文明原則。

  打架環境只是成長環境的一例,因為社會特別是學生社會也很複雜,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家長一般希望孩子跟好學生在一起,不要跟「壞孩子」一起,這也是對環境的一種選擇,無可厚非。當我們有能力普及教育的時候,也希望那些「壞孩子」的家長能夠把孩子教育好,不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孩子,這樣整個成長的生態環境就會更好。

   因此,我再強調一遍,家長有責任讓孩子處於適合成長的環境。我是我唯一能夠幫助解決你這一問題的理念。

--------------The End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83

主題

3萬

帖子

89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白金鑽石會員(八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964
12
tylz888999 發表於 2008-10-19 20: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9

主題

2518

帖子

874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74
13
belayashma 發表於 2008-10-22 03:10 | 只看該作者
收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

主題

212

帖子

6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5
14
Janwoo-A 發表於 2008-10-23 12:09 | 只看該作者
好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9: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