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十惡不赦」究竟是指哪「十惡」?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08-10-17 09: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flywasp.zhan.cn.yahoo.com ... &articleid=1620
  2008-10-17 09:11    發布者: 雲之飛

      「十惡不赦」,常用來形容惡貫滿盈、罪無可恕之人。那其中的「十惡」指的是什麼呢?有不少人以為是「吃喝嫖賭抽,坑蒙拐騙偷」,大錯特錯了。

      在現代漢語中,成語「十惡不赦」中的「十惡」並非實指,而是泛指重大的罪行。但是,在我國古代的刑罰律令中,「十惡不赦」中的「十惡」卻是實有所指的。

  「十惡」,最初佛教中的一個用語,指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十惡」作為古代刑法中的罪名,最早出現在《齊律》(由北齊尚書令、趙郡王等撰寫)中,當時稱為「重罪十條」。《齊律》曰:「列重罪十條: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八議制度也是《齊律》首創的被後世廣泛借鑒的律令之一,是專門為封建特權人物犯罪減免處罰的法律規定。《齊律》明文規定:犯重罪十條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

  「重罪十條」把以上十條罪行稱為「十惡」,並且規定絕不赦免,到了隋唐,經過隋代《開皇律》與唐代《唐律疏議》對之的進一步的修訂,就正式形成了「十惡不赦」的罪名說法。它的主要內容有:

  1、謀反。指企圖推翻朝政。這歷來都被視為十惡之首。
  2、謀大逆。指毀壞皇室的宗廟、陵墓和宮殿。
  3、謀叛。指背叛朝廷。
  4、惡逆。指毆打和謀殺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長。
  5、不道。指殺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
  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嚴。通常為偷盜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偽造御用藥品以及誤犯食禁。
  7、不孝。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間結婚、作樂等。
  8、不睦。即謀殺某些親屬,或女子毆打、控告丈夫等。
  9、不義。指官吏之間互相殺害,士卒殺長官,學生殺老師,女子聞丈夫死而不舉哀或立即改嫁等。
  10、內亂。親屬之間***或強姦等。

      由於「十惡」之罪直接危害了封建專制制度的核心——君權、父權、神權和夫權,所以自隋唐確立「十惡」之罪以後,歷代封建法典皆將之作為不赦之重罪。

     歷史上,文學作品中第一次出現「十惡不赦」這個詞,是在元曲大家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里:「這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惡不赦。」  (劉繼興)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3: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