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牛的禮讚

[複製鏈接]

28

主題

411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騎牛 發表於 2008-10-8 01: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耕雲先生講述

一九八九年元月廿二日於台北市淡江大學



一、人生的理念

二、牛的德性

三、牛與佛教

四、牛與禪宗

五、釋牧牛圖頌

六、結語



一、人生的理念



活在相對人生中,一般人的共同理念和認知應該是:



收穫必先耕耘,

成功須靠努力;

付出才能獲得,

貢獻方受尊重。



如果是反其道而行:



不耕耘,只要收穫(甚至是你耕耘,我來收穫),

不努力,偏想成功;

不付出,硬要獲得,

沒有貢獻,卻冀望被尊重。



這樣子的話,就會天下大亂了。



在今天世風日下的芸芸眾生中,能夠符合上述理性認知的固然很多,然而悖逆常情、常理的人卻亦不少。



儘管人們自詡為萬物之靈,但在所有眾生之中,就上述認知而言,人並非是頂傑出的,這主要因素即在於人的根性和素質的參差不齊。比如和人們很親近的狗,它的忠實和不嫌棄主人家貧的美德,是很多人所不及的。狗的發情一年也才只一次,可是就習於放縱本能的人而言,豈只是日日發情,簡直是時時都會發情。只要是有根、塵相對的機會,就不會停止自我埋葬的勾當!



二、牛的德性



譬如說牛吧,它那優良的德性就遠超過一般人,因為──



它耕耘,由你收穫,

它努力,助你成功;

它付出,讓你獲得,

它貢獻,讓你受到尊重。



牛不僅任勞、吃苦、忍辱,而且工作時全力以赴。我們形容一個人的苦幹、實幹常會說這個人有股牛勁。而牛好像也頗能堅持原則,它不願意乾的事,打它也沒用,所以有時就以牛脾氣來形容人的倔強。



過去在農業社會中,牛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動力。而人們也並非個個都是忘恩負義的,所以種田的農夫,就有人不吃牛肉,甚至在牛老死以後把它埋葬,不忍把它屠宰或賣掉,以表達對牛的感謝和懷念。



在信印度教的地區,牛更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聖獸。牛在馬路上行走時,汽車都得躲它、讓它;儘管那不是斑馬線,也沒亮紅燈,但是沒有人敢按喇叭,因為把牛驚嚇了是有罪的。



在人類的進化和發展過程中,不管是任何一個時代,牛對人類一直都有著很大的貢獻。



三、牛與佛教



牛與佛教的關係尤其密切。



勝鬘經中讚歎佛的偉大,在找不到更適當的詞句時,就比喻佛為『牛中之王』。



在涅槃經第十八卷中,讚歎佛為『龍中之王,象中之王,牛中之王』。



在無量壽經中贊佛、菩薩說『譬如牛王,形色無有勝者。』



在妙法蓮華經譬喻品里,以羊、鹿、牛三車比喻三乘,而以牛車借喻成佛之道。



六祖壇經也說:長御白牛車。



在阿含經里以十二種牧牛的方法,譬喻十二個調和心、身的修行要領。



在佛遺教經里講得更具體:『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這意思即是說:修行人御心要像牧牛一樣,時時不忘制心、息妄。



在大智度論里也舉出十一種牧牛的方法,當然也是以借喻的方式,讓修行人領會調心、降伏其心之道。從以上的舉例中,足可證明牛與佛法的關係。



四、牛與禪宗



就禪宗而言,同樣離不開牛,離了牛的公案,就沒有以後的禪宗了,也可以說如果沒有牛的公案就沒有馬祖道一禪師,更沒有所謂『一花五葉』禪風的闡揚了。這在指月錄里,懷讓禪師豈不是用『打車?打牛?』的啟機作略,糾正了馬祖道一對修行形式的執著,而臻於圓熟成功的嗎?



後來,馬祖接引的石鞏慧藏禪師,即是以『牧牛』的借喻而修行的。



有一天,馬祖在庵前散步,看見有個打獵的人在追逐一隻鹿,馬祖擋住他問:你是幹什麼的?打獵的。用什麼打?弓箭。一箭射幾隻?射一隻。馬祖說:你不善射!獵者問:你會射嗎?會。一箭射幾個?我一箭射它一群!獵者說:彼此都是生命,為何射它一群?太殘忍了吧!馬祖說:既然如此,你為什麼不射自己?獵者說:若叫我射自己,簡直沒有下手的地方。馬祖說:這傢伙無量劫來的無明罪垢,當下瓦解冰銷了!於是獵者拋棄了弓箭,頂禮馬祖為師而出家了。這個獵者便是後來的石鞏慧藏禪師。



有一天,慧藏在廚房裡做事。馬祖進來問:你在幹什麼?牧牛。怎麼牧?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來!馬祖讚許慧藏說:你真會牧牛!



慧藏牧牛為何『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來?』牧牛即是讓牛吃草,為何不讓牛吃草呢?因為牛工作的時候不能讓它吃草。這裡的『草』象徵見取。一般修行修不好,就壞在心外有法而生見取,見取即是對外認同,修行不把原本沒有的、那些多餘的垃圾向外拋丟,卻往裡面裝,裝得太多了,就把真正的自己活埋了;裝到沒有空間時,真我就窒息了。禪宗講的忌嘴,意即心外一切不受;修行如果不離見取,便會『貪看天邊月,失落手中珠』。牧牛就是保持心態的調和、安祥,如果看到什麼就起心分別,不離見取,安祥便會降低,乃至無有安祥。



在馬祖會下的大善知識中,有位南泉普願禪師,也是以『牧牛』而修行圓滿的一位。



有一天,他上堂說法道:王老師(南泉)從小就養了一條水牯牛,想到河的東邊去放牧,恐怕會侵犯國王的水草,往河的西邊去放牧吧!也恐怕冒犯了國王的水草,不如隨分納些些(隨便放一放),總不見得有什麼錯誤吧!



牧牛,東邊牧、西邊牧,為什麼都會侵犯國王的水草呢?這即是說:修行人一起邊見就背離中道。所謂邊見,即指法與非法、人與我、是與非、真與假……那些二元的、相對的謬見。佛法是不二法門,所有邊見,一概不取,當下只是『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的絕對心態。所謂『隨分納些些』,即隨緣不變,敦倫盡分;也就是素位而行,本分做人。



在百丈懷海禪師會下,因『牧牛』而得法的有位大安禪師。



大安禪師初謁禮百丈禪師請益說:我想認識佛,要如何才能做到?百丈說:這太像騎牛找牛了!找到牛以後,又怎樣呢?如人騎牛回到了家。如何保任呢?百丈禪師即以佛遺教經上所說示之: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不犯人苗稼,即是離見取,不要向外去求玄覓奧,不停地朝心海里裝些廢知識。大安從此便領會了修行法要,不再向外馳求。



後來,大安禪師幫助他師兄溈山靈佑一同開山建立道場。他上堂開示:



『我大安在溈山三十年,吃溈山飯,屙溈山屎,不學溈山禪,只看一頭水牯牛;它要是不聽話,隨便落路入草,我就牽緊鼻繩把它給拉回來;它若是侵犯別人苗稼,我就用鞭子打它。這樣的訓練、調御久了以後,這條牛變得十分乖巧,讓人憐愛,而今,已變成一條露地白牛了!』



大安禪師的牧牛,就是在說明他的調心過程。心調和好了,安祥現前了,安祥雖然現前,如果你不知珍惜,不好好守住它,一不小心它就會溜走。所以要時時盯牢它,如手牽牛繩,在未馴服之前,絕不放鬆。如此久而久之,牛和人合而為一──安祥和你合而為一,趕都趕不走時,安祥就是你,你就是安祥了。



從經論到禪宗公案,有許多以『牧牛』來借喻調心的法要。我們參照這些事例修正自己的想念行為,秒秒盯牢自己的心態,不起妄想,不生見取,不出百日,就能達到金剛經所講『降伏其心』的功夫。



南泉普願禪師和溈山靈佑禪師都曾說過『老僧百年以後,要到山下去做一頭水牯牛』的啟機話,請讀者參詳:此二老究竟意旨為何?



五、釋牧牛圖頌



在禪宗公案中,除了許多以牧牛借喻修心法要以外,還有名聞遐邇的牧牛圖頌。牧牛圖大約有三種,而頌者與和者約有五十餘位,包括中、日、韓三國的古德,都是以自己的修行體驗,來說明修學的方法和歷程。



在中國流行最廣的牧牛圖頌有二種:一為廓庵禪師所作,一為普明禪師所作,圖和頌詞都不相同。普明禪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由一條黑牛逐漸地變成白牛,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



此外,尚有牧牛歌。流行最廣的,當推曾和蘇東坡做好友的了元佛印禪師的四首牧牛歌;另外還有三首、六首、一百首的。由此可見牛與禪宗的殊勝因緣,關係非常密切。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廓庵禪師的牧牛圖頌:



(一)尋牛



茫茫撥草去追尋  水闊山遙路更深

力盡神疲無處覓  但聞楓樹晚蟬吟



禪,語忌十成;說,不能說得太露骨、太赤裸,總給學人有個自省、自悟的餘地,這是歷代祖師們的慈悲;如果完全用語文表達,那就變成一種知解而不是禪了。



牧牛圖頌即是使用借喻法,步步引導學人由入佛知見而超越佛祖。第一幅圖頌在說明一個修行人的初發心,要發無上心,發無上心就是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呢?我們可以分知、情、意三方面來說:



在知的方面,修行人絕不可自囿和滿足於常識的範疇,一定要窮溯到萬生萬物的源頭,一定要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認清楚了真實的自我,同時也就認識了萬生萬物的本源和宇宙的真相了。因為法界是一真,是不二的,人和宇宙不是對立的。



就情的方面,要發普度眾生的大願心。修行不應只是為自己而修,同時要為眾生而修,然後才能擴大此情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在意的方面,要髮長遠心,堅持不退,不成佛道絕不中止。



三者加起來,就是具體的發無上心。



(二)見跡



水邊林下跡遍多  芳草離披見也么

縱是深山更深處  遼天鼻孔怎藏它



這首頌在說明求道者已知所趨向,找到了自己應該走的道路了。發菩提心圓成佛道的方便法門很多,世俗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佛法也有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的說法。但是成佛的目標卻只有一個,為什麼只一個?因為千佛同源,萬靈一體;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通寶所。



這一首頌是說已經找到自己應該走的修行之路了,不過還沒有開始走,還沒有上路。



(三)見牛



黃鶯枝上一聲聲  日暖風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迴避處  森森頭角畫難成



這首頌象徵法眼初開,初見自性。所謂見性成佛,所指只是因地佛,就如同具備了甲等候選人的資格,並不等於就是總統。但是若不見性,修便只是盲修、妄作。見性也可以說是得道──得到了自己應該走的道路。



修行要如雞孵卵,如爐煉丹,髮長遠心,不可操之過急,更不可半途而廢。有一位會友寫信給我,他說:我要衝!這事是不能沖的,要有耐性,要甘於淡泊,樂於寂寞,只要肯堅持正行,功到自然就會成就。



(四)得牛



竭盡精神獲得渠  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才到高原上  又入煙雲深處居



這首頌是指安祥心態已經呈現。禪,是向上法門,向上,就必須具備正見和正受,因為正見與正受的當體,就是安祥的覺受,就是得牛。牛象徵安祥的心態,修行人必須以牧牛的要領來調和、主宰自己的心,管制住自己那慣於分別、取相的表層意識,才能使『生處變熟』。因為得到安祥並不就是到家,就像牧牛一樣,在牛尚未調教、訓練好以前,野性猶在,稍一疏忽、懈怠,它就會落路入草犯人苗稼。如果它把繩子掙脫跑掉了,一時難找,你還得到處去追尋。所以得到安祥並非就是圓滿,還須一段長時調柔的功夫。



(五)牧牛



鞭索時時不離身  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  羈鎖無拘自逐人



純和就是『熟處轉生,生處使熟』。修行的主要著眼在於把過去的慣性糾正過來,讓以往熟悉的東西逐漸淡化、疏遠,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清凈無染、純一無雜的安祥。可是,人們的分別心是念念相續,停息不住的,念頭多到連自己想什麼都不知道時,當下便是無明。活在無明中的人,六根時時面對六塵,如膠似漆般地粘在一起,苦樂、哭笑皆由不得自己,這是多麼可悲、可憐的人生!而修行人覷破了虛幻,看清楚了真實,便開始離執、調心。一旦調伏久了,由離執到去執,不斷地拋丟,不斷地自我反省、批判、修正,逐漸地會念起自知,進而正念多於妄念,最後至於沒有邪、妄之念,正念也只是『用心若鏡』的隨境而『照』。到此地步,無念心體的安祥心態便出現了,安祥雖然出現了,要知珍惜它,盯牢它,使它由生變熟到須臾不離,秒秒都在。所以,此刻的保任、管帶工夫特別重要,千萬別讓它隱沒、退失。



我經常說:法的修行落實在觀心,觀心的要訣在念念自知、自覺,自知、自覺裡面沒有任何相對的二邊。如果出現了人或事物的他、它……那就是我形容的小偷、賊!觀心觀得好,就是盯牢這小賊,看他能做什麼?古德也說得好:識得不為冤!因為家賊是誰呀?如果搞清楚了,賊不是別人,你會親切得很。不過,還未臻此境地的人,就要好好地牧牛,牧牛就要盯牢它,不讓它亂跑、亂來。所以,得到了牛(有了安祥)並非了事,還須要慢慢地馴服(保任)它,緊緊地看管住它。如果一個修行人不肯把過去那些機械慣性丟掉,和它絕緣,是很難自在的。



(六)騎牛歸家



騎牛迤邐欲還家  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  知音何必鼓唇牙



這是指生處已經轉熟了。剛才說到我們舊時所有的那些毛病,始終與我們離不開的懷疑、嫉妒、生氣、恐懼、貪心、不滿、抱怨、牢騷……都和我們變得陌生了,而安祥則漸漸和自己熟悉了。熟到走到哪裡,它都形影不離的跟著,顯然『保任』接近成功,家鄉在望了。



(七)忘牛存人



騎牛已得到家山  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三竿猶作夢  鞭繩空頓草堂間



很多人修學到這裡,就認為已經到家了,其實還沒有,為什麼呢?法執雖然沒有了,微細的我執尚在;牛雖沒有了,但是人還在。比如說:我在修行,我很安祥……有我、有安祥是二法。必須是到了安祥就是我,我就是安祥,安祥成為人格化,是人的屬性了;沒有安祥就沒有我,有我就有安祥時,就更上一層樓了。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盡屬空  碧天遼闊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  到此方能合祖宗



這一首頌在說明保任成功后,自牧的功夫已達圓滿,顯然法執已泯,漸臻無為,安祥已經成為自己的內涵,而成為秒秒不離、相續不斷的正確覺受與知見,到此粗漏已盡,得大休歇。



(九)返本還源



返本還源已費功  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  水自茫茫花自紅



這首頌的意境是什麼呢?是大事了畢。到此境界,才真正沒有牛,也沒有人了。不過人牛皆空以後有一條岔路,搞不好就會走入歧途,要特別參詳,不要搞錯。



惡取空見者,說空是什麼都沒有;因果也沒有、人也沒有、佛也沒有、法也沒有……證道歌云: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過往聖賢如電拂!便執為實法,修行人修到這裡切須留意,一起空見便墮偏空,那就完了。人牛俱忘以後,應該是圓滿了,為什麼說還不圓滿呢?因為只要有人、有法都不圓滿,凡情已盡還有聖解,也不圓滿。因為禪是絕對的,是不二的,存了聖解落在聖邊仍是邊見,必須把聖解也丟掉,那就大事了畢,才真的是澈了。



我曾一再地說過:人的表層意識,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睡眠意識:有些人買過睡眠學習機,睡覺時若沒有意識怎麼學習?有些人糊裡糊塗的度日、過一生,也和睡著了沒有什麼兩樣。



第二、相對意識:人從早上醒來,便開始人我、是非、好惡、好壞、得失……在二元的相對意識里打滾;相對意識亦即是分別心的作用。



第三、自我意識:自我意識不是指主觀、我執,而是指純我意識。什麼是純我意識?比如參禪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時,便是獨我(純我)意識;獨我(又名獨頭)意識觸機遇緣,像虛雲禪師倒開水,燙到手,打破杯!獨頭意識粉碎了,便是無我意識,到此才是心靈的大解脫!



第四、無我意識:又名客觀意識。這裡的無我,請不要起斷滅之見,若是如此,還修個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要知道,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的即是最初的,最初的也是最後的,佛法常常畫個『O』來表示。圓代表什麼?代表不二,代表起點就是終點──下班是工作的終點,也是休息的起點;早上起床是休息的終點,也是工作的起點。點與點重疊起來便是一個圓。如果不明白這個旨趣,亂畫圓相,那是欺人自欺。



參禪參到無我(客觀)意識時,切勿起斷滅見,而是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山河及大地,日月星辰都是自己,宇宙即我,我即宇宙。



以上四個階段,大家不要誤會,以為是走一段丟一段,實際上是後者涵攝前者,讓四者相互沖淡、調和而成為中道的心態。六祖壇經上說得很清楚: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又說:若覓真無念,念上有無念。又說: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如果你以不動為不動,那就成了無情無佛種了;一落邊見,就違背不二,就不是圓。自救不了,遑論救人?



所以,我們應該像莊子講的至人用心若鏡,不管什麼東西來了很清楚;去了不留絲毫痕迹(絕不留影為念)。有句詩形容得很好:事如春夢了無痕。古德也說:若片雲點太虛。這就是整個四種心意識都開發了以後的境界,也就是返本還源到家以後的絕對心態。



(十)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來  抹土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秘訣  直教枯木放花開



修行圓滿,已經大事了畢,為什麼還要回到市廛(社會)的人群中來呢?這就是不舍眾生,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陀行願,參禪人合當如此。



六、結語



牛的禮讚一開始就說:學法要發無上心。無上心包括知、情、意三大部分:



知──要澈證宇宙實相及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找出真理的始祖來。



情──升華自我情懷為大慈大悲而不舍眾生,修行是為了眾生而修,不專是為自己。



意──髮長遠心,不悟不休,海枯石爛,生生不退。所有偉大的事業,都不會是馬拉松的成績,而是接力賽的成果。



如果一個修行人大事了畢而不入廛垂手,那就是自了漢。若是不昧初因,當初修行曾發無上心,是為了眾生而修,那麼,修行圓滿以後,當然應該回到人間普度眾生才對。再次回到人間和以前有什麼不同呢?古德說:依然還是舊時人,卻不是過去行履處──人還是那個人,但是他的人格內涵、生活感受、風度行履……卻完全不一樣了。再次入廛幹什麼呢?垂手度生啊!如何度法?金剛經說『度盡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如來度者。』度而不度,不度而度;觸機遇緣,接引有情。這就是興慈運悲,不舍眾生。



在牛的禮讚中,引經據典地說了那麼多牛與佛、牛與禪、牛與佛法,請問各位:到底是牛牧人?還是人牧牛?試說看!若說是人牧牛,未免喧賓奪主;若說是牛牧人,顯然栽贓誣衊。究竟該怎麼說呢?



本來有個答案,可惜讓別人搶先說了──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不簡單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沙發
sousuo 發表於 2008-10-8 02:33 | 只看該作者
說什麼說,還不快下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主題

411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3
 樓主| 騎牛 發表於 2008-10-8 0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沙發 sousuo 的帖子

一下來牛說不定跑哪去犯佳苗去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0

主題

5622

帖子

359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591
4
qionghua 發表於 2008-10-8 02:44 | 只看該作者
我說牛肉為什麼這麼香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5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10-8 02:45 | 只看該作者
犯了牛脾氣咋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主題

411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6
 樓主| 騎牛 發表於 2008-10-8 03:2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樓 借屍還魂 的帖子

鞭索時時不離身  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  羈鎖無拘自逐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7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10-8 03:2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騎牛 於 2008-10-8 03:21 發表 [牛的禮讚 - 信仰天地 -  backchina.com]  
鞭索時時不離身  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  羈鎖無拘自逐人


看不懂,看不懂。這不是欺負我沒文化么。

說個簡單點兒的。要不翻譯成白話文也行。
釣魚島是中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主題

411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8
 樓主| 騎牛 發表於 2008-10-8 03:2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樓 借屍還魂 的帖子

純和就是『熟處轉生,生處使熟』。修行的主要著眼在於把過去的慣性糾正過來,讓以往熟悉的東西逐漸淡化、疏遠,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清凈無染、純一無雜的安祥。可是,人們的分別心是念念相續,停息不住的,念頭多到連自己想什麼都不知道時,當下便是無明。活在無明中的人,六根時時面對六塵,如膠似漆般地粘在一起,苦樂、哭笑皆由不得自己,這是多麼可悲、可憐的人生!而修行人覷破了虛幻,看清楚了真實,便開始離執、調心。一旦調伏久了,由離執到去執,不斷地拋丟,不斷地自我反省、批判、修正,逐漸地會念起自知,進而正念多於妄念,最後至於沒有邪、妄之念,正念也只是『用心若鏡』的隨境而『照』。到此地步,無念心體的安祥心態便出現了,安祥雖然出現了,要知珍惜它,盯牢它,使它由生變熟到須臾不離,秒秒都在。所以,此刻的保任、管帶工夫特別重要,千萬別讓它隱沒、退失。
不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0

主題

5622

帖子

359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591
9
qionghua 發表於 2008-10-8 03:30 | 只看該作者
這個老牛有時候也沒有那麼好,比如:

老子住在三十三重天上面的兜率宮裡,不問政治,不參加玉皇大帝的國家組織,不做官,只煉丹,研究自然科學。結果是他的燒火娃娃青牛精偷跑下凡來作怪。——毛主席在1959年9月15日在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座談會上的講話
珍愛生命,遠離毒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10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10-8 03:3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樓 騎牛 的帖子

但這個沒談到牛啊?牛呢?

而且,過去的慣性為啥要糾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主題

411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11
 樓主| 騎牛 發表於 2008-10-8 04: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樓 借屍還魂 的帖子

牛與佛教的關係尤其密切。



勝鬘經中讚歎佛的偉大,在找不到更適當的詞句時,就比喻佛為『牛中之王』。



在涅槃經第十八卷中,讚歎佛為『龍中之王,象中之王,牛中之王』。



在無量壽經中贊佛、菩薩說『譬如牛王,形色無有勝者。』



在妙法蓮華經譬喻品里,以羊、鹿、牛三車比喻三乘,而以牛車借喻成佛之道。



六祖壇經也說:長御白牛車。



在阿含經里以十二種牧牛的方法,譬喻十二個調和心、身的修行要領。



在佛遺教經里講得更具體:『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這意思即是說:修行人御心要像牧牛一樣,時時不忘制心、息妄。
不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12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10-8 04: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樓 騎牛 的帖子

能幫我講講牛王和牛魔王之間的區別么?以前只聽說過牛魔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主題

411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13
 樓主| 騎牛 發表於 2008-10-8 04:1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樓 借屍還魂 的帖子

你說的牛魔王是孫猴子的把兄弟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14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10-8 04:1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樓 騎牛 的帖子

對呀。鐵扇公主的老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主題

411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15
 樓主| 騎牛 發表於 2008-10-8 04:3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樓 借屍還魂 的帖子

孫猴過了火焰山以後,牛魔王上哪去了?我沒印象了,你好像挺熟的,幫忙說說吧!
不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16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10-8 04: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5樓 騎牛 的帖子

我不知道啊,所以才有12樓的問題。被哪個神仙收了?

對了對了,普賢菩薩還是文殊菩薩是騎牛的?(先不算老子騎牛)

ft,剛發現,你就是騎牛的。。。。。。。
釣魚島是中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主題

411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17
 樓主| 騎牛 發表於 2008-10-8 06: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6樓 借屍還魂 的帖子

文殊菩薩騎獅子,普賢菩薩騎大象。
牛魔王的資料供參考
  元始天妖魂飛魄散之後,仙界進入了一個鼎盛的時期,,妖怪們全部過起了暗無天日的東躲西藏的生活,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充滿傳奇色彩的牛魔王的崛起。牛魔王的身世,並不為人知,只知道他曾經以一己之力,獨闖西天須彌山,西天最大的教派婆羅門教被他打的封門閉戶,談牛色變。他自己又好廣交朋友,義薄雲天,天下足有一半的妖王受過他的恩惠。一天,牛魔王發下請貼,召集各路妖王在千魔谷舉行一次大聚會,在這次大會上,牛魔王成功創立妖道聯盟,自己則被稱為平天大聖,榮登盟主之位。
  簡介
  平天大聖:牛魔王
  裝備:錦繡山絨甲 滅天三叉戟 平步青雲履。
  法術:五雷天心正法:道家修真玄門正宗心法,進展較慢,但根基牢固,由鐵扇公主羅剎傳授。
  天魔解體大法:魔道無上心法,進展神速,一日千里,但當初編寫此法的人似乎有意留有重大隱患,修鍊越久所陷越深。
  平天守衡心法:牛魔王自創心法,可均衡兩種不同真氣,因這種心法的問世,天界終於決定對妖魔道展開全面攻勢。
  地煞數七十二般變化
  五行遁術
  滅天三式:破(單體強攻)滅(群體強攻)反擊(牛魔王最強技)
  分身術 召喚術
  真身:撞字訣
  故事探源
  《西遊記》中,有一段孫悟空結義的故事,並且是一段逐漸被炒熱的故事,原因就是這七個兄弟中,只有孫悟空和牛魔王被詳細刻畫,其他幾位則銷聲匿跡。正因為餘下幾位的失蹤,為很多朋友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一些朋友認為途中的六耳獼猴是獼猴王,青獅精是獅駝王,白象精是禺狨王,大鵬是鵬魔王等等。也許當初西遊記的作者真是這麼設想的,但從西遊記最後的成書看,除了牛魔王明確為七大聖之一,其他幾位都不是。還有一些朋友親自動筆寫這老幾位的前生後世,十分熱鬧。
  先看看《西遊記》源頭的幾部著作: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沒有結義的情節,並且,也沒有牛魔王。
  《西遊記雜劇》中,沒有結義的情節,雖然出現了鐵扇公主,但沒有出現牛魔王。
  《西遊記傳》中,沒有結義的情節,但出現了牛魔王及火焰山,然而,情節非常簡單,甚至比不上任何一個其他的降妖故事。
  《唐三藏西遊釋厄傳》中,和《西遊記傳》的情況十分類似。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七大聖是百回本《西遊記》的首創,並且,牛魔王的故事也是有意被大大豐富的。但是既然西遊記的源頭上沒有多少素材,那麼七大聖及豐富的牛魔王故事是從何而來呢?
  《二郎神醉射鎖魔鏡》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清源妙道真君和哪吒喝酒,無意中一箭射破三面寶鏡(一面是照妖鏡,一面是鎖魔鏡,一面是驅邪鏡)中的鎖魔鏡,結果"為你射破鎖魔寶鏡,走了金睛百眼鬼、九首牛魔羅王".於是二郎和哪吒連手降伏兩洞妖魔.看這一段:「
  那吒神怒從心上起,可早變化了神威,顯著那三頭六臂,六般兵器,一來一往,一上一下,有似高飛。
  【四門子】牛魔王怎當神雄勢,他見了也走如飛。(院主雲)俺這壁是那吒出馬,三頭六臂顯神威,變化多般敢戰敵。
  他是那玉結連環都帥首,殺的那霧罩乾坤天地迷。探子,慢慢的再說一遍。(末唱)那吒神大叫如霹靂,顯神通敢更疾。
  那業畜荒,怎敢道遲,引殘兵望東走似飛。那吒神,好似狼轉好是疾,直趕到黑風洞里。
  (院主雲)俺這壁兩員神將出馬,選幾個呼的風喚的雨偏能廝殺,騰的雲駕的霧快顯神通。有大鬼和小鬼能輪大斧,
  有雷聲和霹靂亂散頑兵,殺的那金睛百眼難逃命。牛魔羅王武藝低,二郎驅使天兵將,那吒顯耀虎狼威。你慢慢的再說 一遍。
  【古水仙子】騰騰騰火焰起,見見見火輪上煙迷四下里,火火火降魔杵偏著,颼颼颼火星劍緊劈,他他他繡球兒高滾起,
  呀呀呀牛魔王怎生支持。來來來縛妖索緊綁住,是是是回軍也齊將金鐙系,俺俺俺得勝也盡和凱歌回。」
  《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中有:"嘉州有冷、源二河,河內有一健蛟,興風作浪,損害人民。嘉州父老,報知吾神。我親身仗劍入水,斬其健蛟,左手提健蛟首級,右手仗劍出水,見七人拜降在地,此乃是眉山七聖。吾神自斬了健蛟,收了眉山七聖,騎白馬白日飛升。灌江人民,就與吾神立廟。",這一段是二郎自述。
  《二郎神鎖齊天大聖》中有:"[外扮梅山大聖上][雲] 跣足開懷發滿頭,堂堂七聖逞搊搜。山精野怪聞吾怕,占斷梅山第一籌。小聖梅山七聖中大聖是也,小聖弟兄七人,神通廣大,變化多般,獨佔此梅山之境,怒來摧山斷嶺,喜來風靜天晴。上帝因小聖七神勇猛正直,鎮壓梅山之境,隨二郎真君聽其神號,斬妖除邪。正在山頂觀望四方,上聖呼喚,俺七神不敢久停久住,等不的眾神,小聖先赴壇前。駕起祥雲,可早來到也。鬼力報復去,道有梅山大聖來了也。"這是梅山七聖中的大聖自述.同樣,是伴隨著二郎而來,並且,這個組合顯得威風勇猛。
  《西遊記雜劇》中有:"[天王上雲] 兀那那叱,那胡孫又走了,你與眉山七聖大搜此山,必要拿此胡孫,滅其形象者。"
  以上幾段的共同點是都有梅山七大聖,並且經常和二郎,哪吒一起,具有一定的神通.如果說孫悟空,牛魔王等七個聖的組合是來源於梅山七聖,這個說法可信嗎?從以上雜劇中可見,梅山七大聖的故事在當時有相當的影響,而在七大聖成為二郎的助手之前,就應該是二郎收七大聖了,無論是先戰後收也好,還是自動歸伏也好,都可見,梅山七大聖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組合,再擴展開來,二郎,哪吒和梅山七大聖的關係,也是一段傳奇.唯一不見的是,二郎收伏梅山七大聖的更激烈的戰爭傳說,如果能發現的話,則將更能說明問題。
  把這些故事進行抽象,將是這樣一件事:就是二郎收服七聖。
  《西遊記》正是利用這些在民間頗有影響的傳說,改造成花果山的七聖.於是,梅山七大聖的傳說與降伏牛魔羅王的傳說捏合在一起,巧妙融合,形成了花果山的七結義及大戰牛魔王的故事.
  相關故事
  在當時的妖魔界中,對牛魔王當盟主不服的還是不少,特別是被稱為河中之王的蛟魔王、被稱為山林大帝的獅駝王與被稱為天南霸主的野象王,他們根本不把牛魔王放在眼裡。牛魔王認為只有妖界的力量都集中在一起,才可能擁有與仙界談判的實力,於是他親自出馬,先是與蛟魔王義結金蘭,然後又收伏了獅駝王,這時候野象王主動找上門來挑戰,他們在積雷山上大戰一場后,野象王略遜一籌,輸的心服口服,願意從此奉他為尊,牛魔王仍以兄弟之禮待之。不久后大鵬與六耳彌猴聞風而至,英雄視英雄,六大魔王惺惺相惜,齊心協力為推動妖界的發展而努力經營,在這不久之後妖魔道開始進入了真正繁榮的時期。由於牛魔王奉行你不犯我,我不惹你的策略,峨眉青城兩派的地仙雖然仍舊經常出動除妖,但其結果反倒變成象在幫助牛魔王清除異類似的。
  妖魔道的實力在慢慢的積累中增強,就在牛魔王猶豫著是否率領群妖走出山林,正式向天庭要求平等生存的權力時,一個蓋世英雄誕生了,他就是孫悟空。孫悟空的性格是天不怕地不怕,敢做敢為,先是掃蕩龍宮得如意金箍棒,然後棒掃陰曹地府勾消生死簿。玉皇大帝從沒見過這麼囂張的妖怪,便把孫悟空請上天庭,給了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他當。孫悟空發覺受騙,大怒之下反出天庭,在花果山前打敗十萬天兵,當時整個乾坤都被他震住了,這當中就包括有平天大聖牛魔王。六大魔王一起來到花果山看望這位妖道英雄,七大王在花果山上拜了把子。此後不久,又到了千魔谷的妖王聚會的時候了,孫悟空在千魔谷的比武大會上一鳴驚人,再次威震八方,並得到白骨夫人的傾慕,可惜孫悟空不解風情,讓白骨夫人傷透芳心。
  不久,孫悟空被再次請上天庭做齊天大聖,因為誤闖玉宇宮,遇到了玉宇公主。這時四個妖道出現,擄走了當時一點神通也沒有的幻仙子,孫悟空見義勇為的追了下去,大戰陷空島,營救玉宇公主。這時四道的師父三笑神君突然現身暗算,孫悟空才發現已陷身於一個大陰謀之中。孫悟空決心找出幕後指使,卻發現敵人異常的強大,幸好蛟魔王聞訊趕來才救出被深陷重圍的孫悟空。孫悟空發現自己愛上了幻仙子,決定為天宮做點事,七兄弟全部聚到一起,在霧障坪與三笑神君及毒龍尊者決戰,在這個過程中幻仙子體內涵藏已久的玉帝九成功力也被引發了,最終在他們共同的努力下,消滅了這兩個大魔頭,但在這次除魔的過程中,野象王失去了愛侶天羅公主。
  孫悟空回天庭提親,玉皇大帝卻以天規為限,令孫悟空與幻仙子好事多磨。孫悟空認死理一定要光明正大的迎娶幻仙子,把天宮攪得大亂,可惜眾神都無法令玉帝改變主意。孫悟空心冷,幻仙子卻決定下界與他私奔。牛魔王要幫孫悟空舉辦一場盛大的婚禮,與娘子羅剎女在積雷山擺下了綿延八百里的宴席,而且在孫悟空與幻仙子正式行禮時,集合百萬妖精釋放妖氣,沖射靈宵寶殿,目的純粹是為了出一口惡氣。玉皇大帝大驚,忙派太白金星前往積雷山,假意說改變了主意,請孫悟空與幻仙子先回天宮,孫悟空與幻仙子信以為真,返回天界,在橎桃園裡過起了神仙眷屬的生活。
  不久后王母娘娘發下請貼,要在瑤池宴請諸仙,其實是共商除妖之策,這次大會當然不會邀請孫悟空了。孫悟空卻認為自己官封齊天大聖還沒有受邀,而自己與幻仙子返回天庭后,玉帝又遲遲未肯相見,心中忿忿不平,便大鬧了橎桃會場,還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九轉仙丹。玉皇大帝本來因為孫悟空誅殺了毒龍尊者等魔頭,為天庭立下大功,派兵擒他師出無名,此時有了這個借口,便出動大軍,還請來一直不問世事的無敵將楊戩掛帥,一番苦戰後,因為關心花果山猴兵猴將的生死而走神的孫悟空被太上老君偷襲得手,擒回天宮。可是想不到孫悟空吃過九轉金丹后,刀槍不入,竟是殺不了他,最後太上老君只好啟用八卦爐,希望用三昧真火煉化他。
  在孫悟空被擒的同時,太上老君發動三昧真火,火燒積雷山八百里,仙妖兩界的大戰爆發。牛魔王率眾兄弟殺上天庭,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血戰後,蛟魔王戰死在南天門,仙界開始佔據上風,但就在這個時候孫悟空從煉丹爐中逃了出來,六兄弟裡應外合,終於擊潰了天兵,把玉帝圍在靈宵寶殿之上。眼看就要性命不保之際,先有幻仙子阻攔,後有如來趕到,他以激將法與孫悟空打賭,經過那場著名的賭約后,孫悟空認輸,幻仙子自刎,牛魔王等眾兄弟也退回了人間。
  牛魔王
  牛魔王:乃魔界魔頭,法力無邊,號稱「大力牛魔王」。和孫悟空曾經結拜兄弟,牛魔王為兄,孫悟空為弟。
  變化:72變,見第六十一回「豬八戒助力破魔王 孫行者三調芭蕉扇」中一句「好魔王——他也有七十二變,武藝也與大聖一般,只是身子狼犺些,欠鑽疾,不活達些」。
  所在地:積雷山摩雲洞
  結拜兄弟: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獼猴王、犭禺狨王,美猴王孫悟空。
  (孫悟空在花果山當大王時,從龍宮奪了金箍棒后,和牛魔王拜了把子)
  小說里是在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
  「日逐騰雲駕霧,遨遊四海,行樂千山。施武藝,遍訪英豪;弄神通,廣交賢友。此時又會了個七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獼猴王、犭禺狨王,連自家美猴王七個。
  妻子:鐵扇公主
  兒子:紅孩兒(聖嬰大王)
  情人:玉面狐狸
  弟弟:如意真仙(女兒國正南解陽山聚仙庵(破兒洞)上賣落胎泉的道士,是紅孩兒的叔叔,牛魔王的弟弟,那個道士因為侄子的原因不願意給可憐的唐僧八戒打胎水(其實真正目的還是貪財,原著中有說))
  西遊記中人物形像
  牛魔王:手使一根混鐵棍,坐騎辟水金睛獸,武藝高強,神通廣大,並不買齊天大聖的帳,孫悟空靈機一動,趁牛魔王在亂石碧波潭赴宴的機會,偷了他的坐騎金睛獸,自己變成牛魔王的模樣,騙得了芭蕉扇。正當悟空高興之時,又被牛魔王變成的八戒騙回了寶扇。在托塔天王帶領的天兵天將幫助下,孫悟空治服了牛魔王和羅剎女,借得芭蕉寶扇,一扇扇得火熄焰滅,二扇就見涼風吹來,三扇只見滿天細雨霏霏。孫悟空接連扇了四十九扇,斷絕火根,永不起火。經過這一番爭鬥,牛魔王皈依佛門,羅剎女也隱姓修行,最後都成了正果。
  牛魔王,是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的人物,主要出現在孫悟空與火焰山這一篇故事中,在書中一開始稱他為大力王。他是火燄山的主人,妻子原是羅剎女,後來又與鐵扇公主在一起。孫悟空為使火燄山的火熄滅,曾變身為牛魔王向鐵扇公主騙來芭蕉扇。但牛魔王技高一籌,又變成豬八戒把孫悟空的扇子給騙回來。後來是豬八戒與孫悟空合力打敗他。哪吒太子前來收服他的。
  七大聖
  1、【齊天大聖】 孫悟空
  ·裝備:紫金七星冠 嵌金定心帽 龍鱗黃金甲 如意金箍棒 藕絲布雲靴
  ·法術:地煞數七十二般變化
  ·千鈞棒法:霹靂流星(千鈞棒法絕學,出招奇快,如同流星,群體攻擊威力驚人)
  ·乾坤一震(千鈞棒法絕學,單體攻擊最強技)
  ·神猴狂舞(孫悟空鬧天宮時所創,威力足以毀天滅地,真氣耗費巨大,使出困難)
  ·盤龍八式(千鈞棒法防禦技,如潛龍在田,伺機攻擊)
  ·縱地金光級騰雲術-筋斗云:(踏雲東來 流雲娑影 穿雲望月 翻雲覆雨 追雲入海 倒掛祥雲)
  ·靈台方寸山系小無相功:自療天兵神甲(加強防禦) 借力打力(使敵招式落空,同時有機會把敵招式反彈)
  ·道家仙法:分身術 定身術 召喚術 五行遁術
  2、【平天大聖】 牛魔王
  ·裝備:錦繡山絨甲 滅天三叉戟 平步青雲履
  ·法術:五雷天心正法:道家修真玄門正宗心法,進展較慢,但根基牢固,由鐵扇公主羅剎傳授
  ·天魔解體大法:魔道無上心法,進展神速,一日千里,但當初編寫此法的人似乎有意留有重大隱患,修鍊越久所陷越深。
  ·平天守衡心法:牛魔王自創心法,可均衡兩種不同真氣,因這種心法的問世,天界終於決定對妖魔道展開全面攻勢。
  ·地煞數七十二般變化
  ·五行遁術
  ·滅天三式:破(單體強攻)滅(群體強攻)反擊(牛魔王最強技)
  ·分身術 召喚術
  ·真身:撞字訣
  3、【復海大聖】 蛟魔王
  ·裝備:輪轉風火袍 裂魂槍 覆海珠
  ·法術:魂飛魄散(魂魄攻擊)
  ·顛覆四海(借法寶覆海珠發出強大的召喚水的法術,據說曾吸光所有北海水,是水族最懼怕之物。
  ·真身(蛟魔本是北海龍王的私生子,只因相貌醜陋,且來歷不正,故被丟棄。蛟魔真身巨大,可極大提升攻防體質)
  4、【混天大聖】 鵬魔王
  ·裝備:鳳凰冠 黃金槍 追日履 陰陽二氣瓶
  ·法術:鳳凰浴火舞(大鵬之母元始鳳凰所創,變化極為繁複,非天生聖者無法修鍊,且修鍊過程極為痛苦,即使練成后威力驚人,能堅持的人也寥寥無幾)
  ·凝血大法(此功有抗寒解毒之功,妙用無窮)
  ·逍遙遊(大鵬天生技能,一展翅九萬里)
  ·九天絕魂槍 九天烈焰舞
  5、【移山大聖】 獅駝王
  ·裝備:百獸精華盔 百獸靈心甲 百鍊焚心刀
  ·法術:天魔解體大法:魔道無上心法,進展神速,一日千里,但當初編寫此法的人似乎有意留有重大隱患,修鍊越久所陷越深。
  ·腐屍氣(獅駝王多食生人,屍氣積於腹內,危險時噴出,可使敵昏迷,為救命招數)
  ·焚心刀法:獅駝王甚得妖魔道尊重,眾多小妖為了給他練趁手的兵器不惜犧牲性命,此刀鑄成后,獅駝王為紀念眾妖,起名焚心。
  ·魔道縱橫 魔皇降世 魔道輪迴 天魔解體
  6、【通風大聖】 獼猴王
  ·裝備:遂心如意杵 百寶囊
  ·法術:百變奇功(獼猴王由七十二變想到的奇妙武功,尚未完成)
  ·大乘魔法:(獼猴王本是靈山腳下靈猴,因得聽如來說法妙悟,自成一格)
  ·天魔護法
  ·大力天魔杵
  ·隱身術
  ·地煞數七十二般變化
  ·通天徹地六耳神通
  7、【驅神大聖】犭禺狨王
  ·裝備:白蟒驅神槍 皇天后土履 天羅傘
  ·法術:驅神大法(犭禺狨王所習心法,使用時白色妖氣靄靄,含有仙族懼怕的物質)
  ·白蟒驅神槍法(千年靈蟒所化神兵,名列天下五神器,殺招:大殺八方)

[ 本帖最後由 騎牛 於 2008-10-8 06:08 編輯 ]
不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18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10-8 06: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7樓 騎牛 的帖子

呵呵,好玩好玩,長見識了。

17樓後半部分,有點兒像電腦遊戲。


我前天才下了動畫片「大鬧天宮」,昨天複習了上半部分。經典啊!從影行天下版下的。
釣魚島是中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主題

411

帖子

1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7
19
 樓主| 騎牛 發表於 2008-10-8 06:2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8樓 借屍還魂 的帖子

吃了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20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10-8 06: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9樓 騎牛 的帖子

沒呢。。。。。

我正在整一篇paper,講人的incentive的,憋了好幾天了,比便秘還難受啊!
釣魚島是中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7 19: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