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當代青少年發展面臨多元化挑戰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8-10-3 19: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www.modedu.com/msg/shownews.asp?InfoID=24999
□ 本報記者 雷玲
現教傳媒網 http://www.modedu.com     2008-9-22   現代教育報 [336]  

     背景
    9月15日,在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建校60周年之際,來自全國高等院校、相關研究機構的幾十名專家學者、研究人員,在本次慶祝活動期間舉辦的「改革開放三十年與青少年發展」論壇中,共同探討了改革開放30年給中國青少年發展帶來的影響。
    團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楊岳在論壇開幕式上指出,改革開放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的舞台,青少年發展面臨國際化競爭;改革開放帶來人們思想觀點的多元,青少年發展面臨多樣化挑戰;改革開放促進科學技術革命,青少年發展面臨信息化衝擊。
    本次論壇上,與會的專家、學者就「學生亞文化」、「鳥巢一代」、「少先隊員」等青少年群體研究中的前沿問題展開了研討。本版關注專家的這些前沿觀點,以期給從事青少教育的一線教師一些啟迪。

    學生「亞文化」引發再社會化思考

    勞凱聲(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全國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兩代人由於受傳統文化影響的程度不同,社會地位的不同,對於新生事物的接納程度也不同。因此,在觀念的更新,在現代化發展的速度以及方式上,也呈現出一些不同的特點。在中國,今天兩代人之間,一種被稱為「現代性語境下的代溝」新現象正在出現。在這樣的變化中,一種新的不同於社會主流文化的青少年亞文化正在生成,其特點有四方面:第一,青少年對新文化的認同、對社會變遷的適應問題,導致代際之間的價值差異增大。第二,新一代人的反權威、不盲從等態度,導致代際心理上的平衡和秩序被打亂。第三,不能理解和有效溝通問題,導致代際之間的感情衝突增多。第四,生活方式、興趣愛好、話語方式、思維方式等差異,導致代際之間的距離感加強。
    這種代際差異反映到學校里,必然產生兩大問題:
    學校教育面臨的第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有關學校教育功能的。應該說,在現代社會中,學校的促進功能和選拔功能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但是,當前學校的兩大功能正在發生一種失衡,我們現在所提到的素質教育、應試教育正反映了我們學校功能發揮上的問題。應試教育更強調學校的選拔功能,而素質教育更強調學校的促進功能。我們如何來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很多人給出了一個方案,比方我們用一種教育來取代另一種教育。然而事實證明,任何一種教育都不可能相互取代,因為他所代表的是教育的兩種不同的功能。
    因此,我提出我們現在學校教育功能方面的問題是要達到一種平衡。如幼兒園的翹翹板,兩個孩子坐在兩邊就可以玩起來,但如果一端坐的是胖孩子,一端坐的是瘦孩子,它不可能達到平衡就不可能玩起來,我們必須調整它的力臂,讓胖孩子往前坐一點,瘦孩子往後坐一點,通過這樣一種方式達到平衡,這時候遊戲就可以開展起來了。我把這種觀點叫做「壓翹翹板」理論。我認為,中國教育的問題就是要用這樣一種「壓翹翹板」來解決。
    學校教育面臨的另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有意義的道德教育和人格發展的缺失。全球化問題、多元主題、社會流動、當代媒體以及大眾文化等等所有社會問題,都構成了一種無法抵抗的歷史力量,使得學校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養產生危機。基於這些問題的存在,我認為,在學校中我們必須要加強兩代人之間的對話。因此,我們必須要建立一種溝通理性。作為一種理論的溝通理性,我想下面三點是重要的:
    第一,面對社會變遷,實際上今天兩代人,成年人和年輕人一樣,都在面臨著再次社會化的問題。社會學提出一個人必須經過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才能服務社會,才能為這個社會所接受,也才能最後實現自我的價值。第二,成年人應當學會理解和寬容。在今天這個社會當中,兩代人應該學會理解和寬容,特別是成年人應當更多地去傾聽、去理解,去認同年輕人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一種理論上的溝通。第三,作為溝通理性,它應當是兩代人的互相學習。兩代人互相學習,就能建構起我們的溝通理性,通過溝通理性又能達到文化的繁榮。

    關注青少年應首先關注「問題少年」

    王牧(中國犯罪學學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這裡說的問題少年主要是指兩個方面的人,一是指按照國家現行法律的規定,已經犯罪的未成年人,包括已經和將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人。另一個是有違法行為、不良行為、不良習慣和心理等,以及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自己不能解決的人。這些人的問題一方面會給社會帶來危害,更多的是會影響他們自己的健康成長,從長遠上看,會給他們自己和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我認為,「問題少年」的問題應當成為社會關注青少年的首要問題。「問題少年」的問題來自方方面面,但問題的嚴重性不在於社會上存在這樣的孩子,而在於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製造」著這樣的孩子。
通常,我們的教育涉及三方面: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我認為,所有少年的問題都不是孩子本身造成的,很多不良習慣和心理都是由於父母影響或在幼兒園、學校、社會中受外在因素影響形成的。所以,我們必須明確孩子的問題有很多是孩子本身沒有辦法解決的。因此,必須由社會來幫助解決。
    少年司法制度是解決「問題少年」的最有利、效果較好的方法。因此,我國應該儘快建立以保護未成年人為出發點的少年司法制度。我建議:第一,從刑法和刑事訴訟法里把處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內容隔離出來,建立制定獨立的未成年的犯罪法,建立真正的少年司法制度。第二,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內容,融到司法制度里。

    給80、90后「鳥巢一代」正名

    馬明潔(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主任):
「鳥巢一代」是一個社會的主流問題,它是主流社會提出來的概念,它意味著關注青年現象開始進入主流社會。
「鳥巢一代」是國際視野,它是在「國際看中國」和「中國看世界」這樣一個全球化交匯的相互審視過程中出現的概念。它有非常強的時間性,就是2008年。2008年可以說是中國社會轉型的一個拐點。我們不能說「鳥巢一代」百分之百的都是中國國籍的中國青年,但其主幹確確實實是中國的,是一個青年現象。而且,在國際社會,特別是主流傳媒上提出的「鳥巢一代」,並不是指經濟的也不是指純青年的問題,而是帶有非常強的政治性指向的。
    我給大家列出4個2008年出現的「鳥巢一代」的代表人物:
    第一個是李洹。今年4月22日《中國青年報》國際版刊登了李洹在法國巴黎的公共場所的演講稿。他的演講題目是《寧可自己受委屈,也不能讓祖國受委屈》。他說,我們對未來充滿了自信。我在講稿中看到的關鍵詞就是「自信」和「信心」。其實,他能夠站在巴黎的公共場所去大聲演講,正是因為這種自信的心態。而在我看來,這種自信使得「鳥巢一代」在改革開放30年的幾代人中成為強者。
    第二個是「右二哥哥」。這個「右二哥哥」是奧運火炬在日本長野傳遞時藍衣衛隊的戰士。因為他在日本的新聞報道版面中居圖片的右二,所以被網上稱為「右二哥哥」。他在今年的「中日暖春」現象中,以個人的形象增進了日本青年,尤其是日本女性對中國青年的好評,所以我把他當作第二個代表人物。
    第三個人物就是韓寒。2006年3月26日,有一場韓寒和白樺的「口水戰」,打得非常厲害。那一次,《中國青年報》站在了韓寒這邊,並通過整版內容表達了「請不要誤讀有兩億人數的80后中國青年」的聲音。80后表現出非常強的挑戰一些傳統習俗、觀念、思維方式的銳意力量。但當時的一次調查顯示,非80后的人給80后的最多的三個標籤式的意見是:永遠以自己為中心,不願意承擔責任,總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我覺得在汶川地震以後,80后的很多年輕人用他們「心繫天下、關愛災區」行動,已經把這個標籤摘下來了。
    第四個人物可以說是姚帥。他是中國人民大學大三的學生,他在奧運期間專門負責接待外國記者,是一個語言類的志願者。他是所有北京奧運會中青年志願者的代表。其實,所有受奧運會影響的年輕人都是「鳥巢一代」,這是一個意義歸類。
    前一陣,人民網做了一次千人問卷調查。調查顯示32.18%的人認同「鳥巢一代」具備與國家休戚與共,和民族共患難、同榮辱的特徵。據我了解,不管是日本的、韓國的,還是美國的、法國的民意調查都普遍認為,「鳥巢一代」的特點第一是自信,第二是和平、和解、和諧,第三是開放。


    「右二哥哥」(中)是奧運聖火護衛隊的一名隊員,由於經常出現在火炬手的右側,而且臉上總是保持著微笑,被網友親切地稱為「右二哥哥」。圖片來源:新華網


    把少先隊還給少先隊員

    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我覺得我們改革開放30年來,少先隊最大的變化或收穫有兩個:一個是它的主體化思想和社會化趨勢的出現。毫無疑問,少先隊作為兒童組織,少先隊員應該是唯一的主人。但事實上,我們少先隊長期以來是成年人在少先隊為所欲為。比方說,有的輔導員見了我,對我說他是做「孩子王」,我相信他沒有任何「稱王稱霸」的意思,但是他是一種習慣。可是你要細想一下,你是「王」,孩子們是什麼呢?所以,我們的意思當中,覺得自己比孩子高明,我是青少年工作者,我可以說了算,根本不用考慮孩子意見,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非常本質性的問題。為此,我曾寫了一篇文章《勸君莫做孩子王》。
    奧運會有一個盛大的開幕式,舉世稱讚。但是奧運會開幕式上有一個非常遺憾的就是,9歲的林妙可的「假唱」。原唱的孩子是北大附小的一個小女孩楊佩怡。為什麼「假唱」?是因為我們大導演張藝謀覺得楊佩怡這個小姑娘長得不漂亮、牙缺一顆什麼之類的,因此執意要這樣一個組合。我們連一個楊佩怡缺一顆牙都不能讓她出現在舞台上,可見我們對兒童的認識,對兒童權利的漠視,存在著非常大的問題。
    20多年前,團中央書記胡德華就曾發出過「把少先隊還給少先隊員」的呼籲。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全國少工委辦公室曾在一次全國調研中發現,現在的少先隊幹部,只有59%的少先隊幹部是真正通過選舉產生的,有近40%的少先隊幹部都是老師任命指定的。至於兒童搞什麼活動、內容怎麼搞,都是受成人很多制約的。
    這些都是非常大的問題。應該說,當前的兒童組織處在一個扭曲的狀態。兒童教育的使命可用「發現兒童、解放兒童」8個字概括。因此,我們人的解放,要從兒童做起。兒童的名字是今天,兒童的成長是不能等待的,我提出這樣一個思想——將少先隊還給兒童,這樣才成讓兒童真正成為少先隊的主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3: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