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傳統習俗中的實用功能

[複製鏈接]

15

主題

33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2

積分
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anhong 發表於 2008-9-24 12: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傳統習俗中的實用功能


    在傳統的中國習俗里,不同的朝代就有不同的節日內容。在泥沙俱下的歷史長河中,一些節日被突出了,承傳至今。而一些隨著歲月的變遷而被世人所遺忘。如今廣為人知的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和除夕。傳統的節日在中國農曆年份里是相對分佈均勻的,每個季節都有相應的節日。而節日基本上都是在農閑的時候,這與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有著密切的關係。中國的地域廣袤,南北的風俗有異,相同的節日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表達形式。節日中的習俗也五花八門,各勝其長。這些習俗,除了有對節日內容的表達和突出節日的特性外,能流傳至今的習俗其實許多是具有實用社會功能的。而這種實用的功能往往會被節日所代表的含義掩蓋。這與中國文化里追求精神境界的高雅而不俏於談論具體實用功能的思維有關。

    除了在一些個人的喜喪事件里使用爆竹外,爆竹一般是用在傳統的節日里,燃放爆竹主要是增加喜興的氣氛,還有驅鬼鎮邪的作用。其中還有一種特別的功用,爆竹火藥的主要成分是一硝二硫三木碳。燃放起來的煙霧就是最傳統的氣狀消毒劑。火藥里的硫磺是很好的滅菌防蟲的材料。早在公元前後,中國人就在生產中發現了天然硫礦。西漢時期,硫磺已有了相當數量的採集和應用。一千年前,硫、銅、油類及其他的材料就作為農藥廣泛應用於農業殺蟲。

    在同一時間裡燃放爆竹,滅菌消毒的功效會獲得以數量級的提升。如果只在某個地方或分別在不同的時間燃放,病毒和害蟲都可以遷徙到沒受到影響的地方去。過後又重複感染。舉一個例子,在人民公社的年代,對柑桔危害相當大的黃龍病是得到一定的控制的。而承包到戶以後,黃龍病一發不可收拾,以至一些地區的柑桔林大片的滅絕。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人民公社年代,每個公社都是統一時間對各個生產隊的果樹噴葯,大面積的殺蟲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承包到戶后是各自為戰,結果這家初一在東面噴葯,害蟲往西面躲。那家十五在西面灑葯,害蟲往東面飛,來來回回費工費時而全沒功效。每年在相同的日子燃放爆竹,無形中起到了一個全民大消毒的效果。

    端午節除了具有紀念的意義外,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人們在端午節這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小孩佩戴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大小茴香、肉桂、丁香和花椒等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玲瓏可愛,防病醒腦。在我的家鄉,端午節還流行吃一種叫奄茜餅的食品。這是從山上採集的一種特有植物,用它的汁和麵粉一起壓模蒸成。餅體墨綠色,味道苦后回甘,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艾與菖蒲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這都具有殺菌消毒的功效。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硃砂、雄黃能殺蟲療瘡、消炎退腫。《本草綱目》中也有所記載。雄黃酒使用白酒泡雄黃,再加上幾塊白礬,等酒精揮發乾后,剩下的成了雄黃礬,在沒有碘酒和滴露消毒水的年代,這可是上好的殺菌消毒劑。但現在喝雄黃酒的習俗已經很少見了,因為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氧化後會過渡成砒霜。白娘子就是讓它給麻翻露的原形。

    重陽節登高和插茱萸的習慣和端午都有著相同意思。除了年中的端午節,年底還有一次群眾性的大清潔衛生活動。我們家鄉有句俗語叫「年廿八,洗邋遢」。每年的臘月二十八日,是約成定俗的大清洗日。這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和自然抗爭而得出來的寶貴經驗和財富。在民俗的名義下對社會安全保障的一種措施。儘管現在的科學昌明,但也不是可以面面俱到。傳統的經驗對社會和諧發展的功效是無法替代的。看看這幾年各種各樣的瘟疫變本加厲的流行,這就是大自然的報復。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的大夫屈原。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是表達一種急切的心情和一種競技活動。在我們家鄉珠江三角洲一帶還有一種說法:「浸過龍舟水的田都有好年份」。看起來好像是迷信,不過確實是有它的道理。珠江三角洲水網縱橫,主要以產水稻為主。充足的水源是水稻豐收的一個關鍵。農曆五月時所有的稻田已經插秧完畢,正需要充沛的水量進行田間管理。龍舟又長又大,端午的龍舟競渡是在大江面上舉行的。由於當年運輸不方便,不能每次都把龍舟運到大江面進行練習。一般都在靠近鄉村的河汊上練習。這樣小河就需要灌進充分的水量才有足夠的水面空間。倚靠小河進行灌溉的稻田自然就收益不淺。好年份自然就有好道理了。

    還有一些節日的習慣也蘊藏著很多合理的因素在內。年終那一頓飯我們叫「尾牙」,那是一年生意的總結。老闆和伙記都坐在一起吃飯。酒水飯菜很豐盛,伙記卻吃得有點心驚膽跳,生怕吃到「無情雞」,雞頭對著誰,誰明年就得卷包袱走人。如果雞頭是轉過來向盤裡的話,明年大夥兒還是同一戰壕的戰友,誰也沒拉下。一頓飯,就把連現代人事部門經理都覺得頭疼的事情解決得輕輕鬆鬆,表達得明明白白。年初二開門那頓開年飯叫「開牙」,這是一年的新開始,同樣酒水飯菜也很豐盛。大年初一,北方最重要的是吃餃子,而我家鄉大年初一是流行吃齋。春節時的應節食品如油角,煎堆,崩沙等都是油炸的,很肥膩,「尾牙」和「開牙」肯定是大魚大肉。初一吃齋,讓你清清腸胃,保持平衡。主意不錯吧?

    元宵節,夜遊看花燈,自然是讓古代哪些三步不出閨門的黃花大閨女和陌生男人有個眉來眼去的機會。在清明節踏青時還有再顯身手的一次機會。不過這個功能在現代已經式微。現在的男女平時都已經勾肩搭背了,何必要在指定的日子作個眉來眼去狀呢?

    寒食節流傳是紀念晉國大夫介子推。歷代文人把他看成是錚錚忠骨,高風亮節的代表人物。節日其間禁止生火煮食,只能吃冷食。其實這與中國上古時的禁火俗有關。林木經過一冬的乾燥容易引起火災,再加上春季的雷電,更容易產生自燃的現象。古人對此不能解釋,於是提倡禁火冷食,以後相沿成俗稱為「寒食禁火」。這對愛護山林,防止火災起到極好的提醒作用。

    七月初七的乞巧節,姑娘們會把自己精心製作的手工藝品和瓜果擺在門前。這可就成為未來婆家或媒婆檢驗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唯一標準了。

    大暑這天應節的食品是東瓜,蓮蓬,荷葉粥。這與火爐般的節令有關。東瓜,蓮蓬,荷葉都有下火解暑的功效。一碗水汽淋漓的解暑妙品,火氣也該消了。

    冬至在我們家鄉也是很重要的日子,有「冬比年大」的說法。在「民以食為天」的社會,節日的重要性是以豐盛晚餐來表達的。所以有句俗語是「有錢日日冬,冇錢日日風」,有點象除夕的團年飯。不同的是外嫁女都回娘家去。這種風俗叫「擔冬」,女兒家不是空手而回的,丈夫會把當地的一些土特產和今年田裡的一些收穫放到兩個竹片編成的大籮筐里,用扁擔挑到娘家去,所以叫「擔冬」。這算是給丈人和丈母娘的一份成績單。筐里的東西越有分量,女兒家的臉面越有光。而兩家也趁此機會交流有無,研究一下來年的大計。

    中國人講究成雙成對,雙月雙日為吉利。但古代大部分的節日是在單月單日。正月初一的鞭炮鑼鼓是為了驅趕那個叫「年」的怪物;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是與巫術的拔禊有關,就是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除去所謂不詳的祭祀;五月端五是五毒齊出,屈原大夫也在這天命隕泊羅江;七月初七是為了一個天人兩隔的悲情傳說;九月初九記載了一個被瘟疫嚇得跑到山上去吸氧的故事。這些節日都不象後世演繹得那麼佳節良辰,歡天喜地。而儘是些非凶即惡,各有禁忌的日子。面對這種情況,古人通過巫術驅儺等活動聚集在一起,慢慢這種形式就演變成了一種習俗和節日。看來中國傳統節日最大的實用功能是沖喜,抱團,壯膽,討吉利。

    現代的社會也會把一些傳統的節日賦予了新的內容。那個「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中秋節現在已經變成了合情合理的送禮節了。月餅的內容有真有假,包裝就不斷翻新,禮也越送越有派頭。有了這碗酒墊底,這節日的功能還會發揚光大。也許,有天送腦白金也惡俗成習俗時,我們也不會太驚訝。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5: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