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的思維方式,如現實與理想、常識與真知、現象與本質、有限與無限,諸如此類的差別、對立及聯繫,是一切哲學和宗教必然面臨和探究的問題。佛教中的二諦理論,即是試圖解決凡與聖、俗與真、世間與出世間的矛盾與困惑。
真諦與俗諦,合稱真俗二諦。俗諦,即世間之人所認識的世俗真理。真諦,是聖人所認識的神聖道理。
在世人眼中,事物都是真實存在的,有其本質的規律性。而佛教則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條件而存在的,是剎那變化的,是無常的,所以它們的本質是「空」。
佛教真俗二諦的劃分,涉及認識事物的層次,其差別在於世間常識與科學認識。三論宗提出的「四重二諦」說認為,在佛教不同的聖人中所認識的真理也有層次性的差別。較高層面的聖者認識的真理,相對於較低層面者的認識就是真諦,相對於更高層面的聖者認識則是俗諦。「四重二諦」說曲折地反映了對真理的認識是一個無限的過程。
關於二諦理論,三論宗還提出了「破而不立」或「破邪顯正」的說法。「邪」指錯誤的認識,「正」指正確的認識。「眾盲摸象」原是批評各執異說,彼此爭論是非。對於每一位盲人來說,他們所摸到的大象身體的一部分,不管是像柱子,還是像牆壁,都是正確的感官認識,問題的關鍵在於其絕對主義的認識方法,即只有自己的認識才是惟一正確的,他人的認識都是錯誤的,故爾自是他非,爭論不止。凡是執著某一認識是正確時,必然會阻礙另外的認識,必將阻礙對真理的進一步認識。
實際上,真諦與俗諦是密不可分的。吉藏說「俗不礙真」,「真不礙俗」,甚至大膽地提出俗即是真,真即是俗,積極貫徹了真俗圓融無礙的精神。禪宗興起后,更強調「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主張「平常心是道」,認為真正的佛法就體現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力圖將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打破世間與出世間的界限,行住坐卧,皆不離禪,擔柴運水,無非妙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