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基佛的對偶:無窮大的唯一性VS零的遍布性

[複製鏈接]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8-9-4 23: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基佛的對偶:無窮大的唯一性VS零的遍布性

(本文為作者原創,請轉載時說明原文出處)

一說實相2008-9-4


(一)
佛教和基督教與其他各大宗教一樣,給人們提供了宇宙和生命的觀點。他們都說有一般人觀察不到的靈界生命,有天堂有地獄,以讓人有死後的盼望,勸人為善,並有明確的戒律,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宗教共同點。

基督教的教義為:1. 有一個創造宇宙萬物並主宰一切的上帝。這個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2. 因為始祖對上帝的背叛,我們所有人都繼承了這個罪性,並且承受因此而帶來的咒詛,無法擺脫。而且本性也因此敗壞成為罪人,因此在行為上,也無可避免地行出罪行。3. 上帝派了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世間並死在十字架上。用他的寶血洗凈了人的原罪,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這是人可以贖罪獲救回到父那裡的唯一道路。而佛教的基本教義基本上說的是:1. 沒有造物主,但是人人都具足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2. 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覺悟,人就隨業流轉輪迴六道。3. 人人都可以通過修行覺悟證得圓滿佛性。而修行的關鍵就是認識緣起性空去除我執我見。

任何人都會看到這裡的本質差異。一個強調存在終極力量,否定人能夠自行成善的可能性,並強調信靠終極力量是唯一得救的道路。而另一個卻否定獨立於人的終極力量的存在,主張人人都可以靠自己的覺悟回歸至善。更有甚者,按照教義基督徒認為無論佛教徒怎樣修行因為不信耶穌基督死後必將墮落地獄,而也有佛教徒認為基督教的上帝乃是大梵天主畢竟也是六道之中。於是所起的爭執和對立不但造成了很多追求信仰的善良人們的迷茫不知何去何從,更讓部分兩教中的信徒心中滋生對他教的蔑視和敵意。大家都認定自己的信仰的是真理,那麼對方的宗教既然有悖於這個真理就必然是謬誤了。這可不得了,這麼大的兩個宗教,都有那麼多的虔誠和善良的信眾,現在居然會非此即彼,一派人全錯了?這實在讓人痛苦不忍和寒心。

有存在必有合理,固願意探究表面的矛盾之下的相容與暗合,真理應該是變化中的那個不變性。宗教的使命可以概括為提升信徒的生命本質(且不管是得永生還是證得佛性解脫輪迴還是其他),而我們同時也承認信仰的道路走起來並不輕鬆,能信不容易,信心之上還要有解有行才可以真正完成提升生命的使命。因此,當我們暫時放下對不同的宗教差異的質疑以及對何為真理的辨別,而轉而關心它們的共同的提升生命本質的功能以及這種功能的發揮與成效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它們之所以有巨大差異的緣由乃是為了最好地完成那個使命了。人的秉性差異與生俱來,而各人出生和成長的家庭、民族、文化、社會環境和意識形態的不同,以及各人所受的教育各人的生活經歷的不同,都是巨大、明顯和共知的。這些不同決定了他們對信仰的需求和選擇的不同,也決定了在他們身上能夠有效地提升生命本質的方式的不同。所謂各度有緣。

(二)
我們再來看基督教的三點基本教義,可以形象地概括成「無窮大」和「唯一」性。強調上帝,宇宙的創造和掌管者是「無窮大」,在這個無窮大面前,人的智慧和能力就變得微不足道,完全不足以抵擋或周旋。因此產生對自力(諸如獨立思考和邏輯質疑)的氣餒和放棄的決心。同時,因為對這個無窮大的徹底臣服於敬拜,就不再會產生尋求其他的任何念頭,從對其他途徑的死心與對無窮大的安心中升起了信心。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信心的基礎就是建立在震懾力和排他性上的。到此這個無窮大已經建立了,剩下的問題是道。道在哪裡?如何被這個無窮大接納而獲得生命的提升是一個更加實際的問題。這就是基督教教義2和3要起到的作用了---唯一性。每一個人都因為始祖亞當夏娃悖逆上帝的原罪而繼承了罪性無憂例外。然而耶穌基督死成全了救贖,只有通過相信耶穌基督才可以回到父那裡去,這便是唯一道路了。基督教更強調世上沒有一個義人,沒有人可以僅憑好的行為升天堂,而且不信耶穌基督就不能獲得這個唯一的救贖而必定下地獄。在這裡我們不去研究這個無窮大和唯一的真實性,更不去評說它的合理性,這畢竟是一個信仰前提而不是一個科學或者社會道德命題。各度有緣。這個無窮大和唯一性起到的作用是讓幾類不同的人群找到了信仰的歸宿並提升生命。它讓剛硬好勝的人謙卑下來承認自己的有限去除自己的驕傲,於是心中有愛天地廣闊;它讓缺乏自信尋求依靠的人獲得堅強的支柱,來自造物主的終極力量使得他們建立起信心;它也為貪圖安逸行為散漫建立了一個管教,尤其是相信這是唯一得救的道路時就會慢慢地自覺約束自己,而當約束失敗的時候又可以有因信稱義的寄託。總之,面對這個無窮大,人的驕傲頑劣就能夠被征服,而唯一性又讓人絕了其他躲避的念頭死心塌地地面對這個無窮大。由此信心得以建立,老我得以破除, 生命得以提高。這個無窮大的作用是被當作除數,任何剛硬驕傲都被神這個無窮大的分母所約趨向於零了,新生命才因此可以誕生了。

(三)
現在我們轉而來看佛教的基本精神,佛教的緣起性空、般若空性等可以形象地描述成零。佛教認為明心見性和覺悟成佛的主要障礙是妄想執著,對於一般人來說最大的執著就是我執(認定有我,我的身體、我的財富、我的名譽地位)和我見(對我的經驗、我的觀點、我的思想認識的堅持執著)。苦和煩惱的根本根源也是出於人的我執我見。空性的無掛礙而能夠平等進入一切可以被稱作零的遍布性。諸法空相,眾生一體就是這種遍布性的本質。觀世音菩薩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慈悲化身。她循聲救苦無剎不現身,且有以何身得度者即以何身而為說法的方便。慈悲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分別沒有邊界。佛教認為不僅佛佛平等,而且心佛眾生無二無別。各度有緣。零的作用,讓人重新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放下我執,去除自私,打破我見,開放胸懷。爭名奪利是為了我,鬱郁不得志的是因為我的價值沒有體現,悲悲戚戚顧影自憐的是因為我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關愛,仇恨是因為他對我不公平,憤怒是因為他沒有尊重我的意見,憂傷是因為我的失去。在這麼多的痛苦煩惱中,都直接由我的概念導致而我們平時卻從來不怨我,都是怪他人和我們的環境。是啊,看來人們都處處自覺和不自覺地庇護著這個「我」,可是這個處處被照顧了的「我」卻並沒有使得人們高興。這怪不怪?這個「我」真的合理存在嗎?真有這麼大嗎?當我們把「我」縮小的時候,我們變得謙虛誠懇,低姿態平常心讓我們體會自在並與他人的關係融洽;當我們放下我見的時候,我們變得更加容易換角度看問題也發現了很多自己原來的盲點,我們就能理解他人的觀點和需求,變得客觀和全面。零,是作為一個乘數。將零來乘以我執和我見的時候,這個作為分子的「我」變得小了。而我們的智慧因此閃現了我們的生命因此提高了。把我們的驕傲乘以零,我們就變得虛懷若谷,充滿知識和力量。把我們的貪婪乘以零,我們就變得大公無私,充滿快樂和自在。當「我」被縮小歸零化的時候,「我」(心)的束縛就減少了,自由度就增大了,能夠進入各種空間狀態的阻力也因為它的「質量和體積」的減小而減小。零是無處不在的,讓人想到大道無形。分別心的歸零化就是遍布性的現前過程。當我們減少我和他人的分別心的時候,就容易看到他人的種種苦惱和委屈,就變得富有同情心和愛心,並因為關心他人幫助他人而獲得快樂。無緣大慈就是沒有分別的遍布慈愛,同體大悲就是能夠對其他眾生的痛苦感同身受。我們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把自己看得太大。當自己和他人的分別趨向於零的時候,我們就獲得了遍布性。可憐的一滴水就匯入了大海,證得了與大海一般的水性也獲得了大海一樣的浩瀚力量。


(四)
我們看到了儘管無窮大和唯一與零和遍布表面上是徹底的不同甚至是兩個對立的極端,但是它們卻用完全不同的手段起到了一個非常相似的作用。這個作用就是讓人放下頑固驕傲的自我。這是每一個宗教中相同的關鍵核心。但是因為世人無不執著自我的感受珍愛自我的價值,極力捍衛自我不受侵犯,所以在信心的力量建立以前任何宗教都無法直接點明這個關鍵核心,而是宣說一套能夠讓人信服的道理,並以此作為終極真理的理論基礎。信為能入,有了信心才能進入真理。而一旦信心建立之後,就要對自己開刀了---從思想、言語和行動上改變自我。佛教把這個過程稱作破貪嗔痴修戒定慧;基督教把這個叫在基督里的重生。在這個過程中我執我見始終是最大的障礙,佛教說它是無明所生,基督教稱它為原罪。它們分別用零做乘數和用無窮大做除數來對待這個我執我見。如果說謙卑是有對象的,是面對強大的對象的被動臣服,那麼謙虛就是沒有對象的,或者說是對一切對象的主動放棄。儘管手段不同,取得的效果卻很相似 --- 去除人的自私,人的貪慾,人的驕傲,人的成見。只有斬斷這個世界中這些長久束縛人的自私和物慾的絆勒,才有可能讓生命升華到更高的空間。因此零和無窮大都在起一個相同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它們是一致的暗合的,也是它們各自的宗教所設計的作用。

可惜它們常常被用錯了。當基督徒對佛教徒說「瞧,你們的教主釋迦牟尼只承認自己是一個導師,而我們的神耶和華卻宣稱自己就是創造宇宙天地主宰一切的上帝」的時候,當佛教徒對基督徒說「嗨,一切唯心造,你們的上帝根本是你心外求法的空虛妄想」的時候,就是將無窮大和零用到錯誤的對象上去了。前者是舉著無窮大的牌子去除對方,顯示我的教主比你的教主強大高級,因此我的歸宿比你的歸宿光明可靠。在把對方壓下去的同時,自我膨脹起來了。後者是拿著零的鏡子去照對方,說明我的道路才是正確的,你的道路是荒誕的。在虛化對方信仰的時候,充實自我的心靈。其實,無論是基督徒還是佛教徒,說這個話的時候並沒有 給對方證明一條正確的道路,反而自己回到了自我的執著,背離了真道。表面上似乎是在用自己的宗教PK他人的宗教,事實上是躲避改造自己的痛苦而回到驕傲自得,畢竟被無窮大除或者被零乘都是不是好受的滋味。於是「聰明」的自我,立即拿起這個武器轉過來對準了他人了。

恐怕有人要質疑了,「你這說法雖然用心良苦可畢竟是一廂情願。真理是排他的。信耶穌是唯一得救的道路,怎麼可能還有其他道路?」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要承認自己的有限和渺小。一個有信仰的人應該是相信這個世界上是有道可循的,但是道可道非常道。不然宗教就可以歸入科學認識的範疇了。我很欣賞基督教的一句話叫做人的盡頭就是神的開頭。佛教也有不少有關人被逼到走投無路的時候而突然開悟的公案故事。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不敢拋棄固有的習慣思維是見不到真道的,因為道是無限的,人的常識是有限的。低維空間中的矛盾往往是高維空間中的一體兩面。唯一性很重要,但那是對你說的。如果人有兩個或者多個的選擇,他就沒有能力建立專一,信心就難以堅強。然而人的局限決定了他無法為他人做正確的選擇,你的唯一未必是他的唯一。在這個世界上愛情也是專一的排他的,大概你不會要求你的唯一也是他人的唯一吧?經上說的沒錯,往往是我們的理解錯了。唯一是對自己的,而不是拿去裁判他人的。存在必有其合理。宗教的多元存在何嘗不是完美的和諧?人的秉性千差萬別,才需要不同的舟船各度有緣啊。真正不同的是我們尚未得道的人的思維的局限和模式化,大道無形才能夠因應人的不同而顯現不同的接應功能,並不是道本身不同。風動幡動仁者心動也是這個道理。青青翠竹悉皆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真道不能夠拘束於特定的條條框框,卻可見於平凡中的處處在在。基督教也說上帝是無處不在的。

基督教與佛教,一個剛硬一個柔軟一個強大一個無形,不同的是它們的形式,相同的是它們的作用。大愛是力量的源頭,慈悲是菩提的基礎。願我們經驗現量,理解比量,相信聖言量,用我們的生命來證實我們的道路吧。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沙發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8-9-4 23:53 | 只看該作者
歡迎大家提出批評和具體改進的建議。

在這裡做一些說明:
我並不認為這個世界可以建立一個統一的大宗教。這篇文章的觀點並不希望獲得每一個基督徒的接受,也不覺得會得到所有佛教徒的喜歡。這不重要,目的是
1.給出一個新的視角和觀點,
2.這個新觀點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和建設性,而不是消極負面的,
3.沒有技術性錯誤。論點鮮明論據的引述正確,推論合理。
文章絕對不是說明殊途同歸,而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主要矛盾。打個比方來說,有兩撥人都說要去尋寶。在一個營地遇到了,坐下來聊天。文章的意思是他們不需要爭論誰的寶藏更好,尋寶的路線哪一條是正確的,而是應該看看你們的水和乾糧是否帶足夠了,你們有沒有準備一張好的地圖。在宗教信仰的追求上的主要矛盾,並不是人和人的矛盾,也不是本信仰與他信仰的矛盾,而是老我的頑固與老我的突破之間的矛盾。等到你真正建立了新我,你對許多事情的看法也許就完全不一樣了-- --所以先別忙著為今後下結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7

主題

3159

帖子

94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40
3
無限還原 發表於 2008-9-5 08:34 | 只看該作者
看了你的文章,總覺得是有點批評基督教。宗教這樣東西,真的是給個人所需。
的確基督教他們的教義是極大的極端性思想存在,簡單來說就是不以客觀去看待一件事情。這是有好壞處的地方。
所以他們可以比較快當機立斷去給一個解決問題的藥方。
基於佛教來說,通常是比較深,而且愈要頭腦深思的。因為佛教以較客觀的態度去解決問題,時間用起來就較長。(這會讓那些懶得用腦,只是接受命令式的人討厭)不過這樣的方法,更可以給到以給接近完美的解決方案。

宗教之間就是存在著矛盾,不然那裡產生出這麼多呢,就連自己的派系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果要一天或以短時間來去解決,是不可能的。羅馬不是一天建好的。不過宗教之間的糾紛可以在一秒之間產生火花,也就是羅馬是在一天內變了荒城。

這樣看來尋找和好的機會永遠是不可能的,因為分歧太快。
這時候,宗教之間不能以差異化(以為是藍海策略么)去找個出路,我肯定說到時候世界會變得更不平安。
共同就是宗教之間說需要做的是, 不過這個機會太渺茫。。

對我而言,只要宗教對某人不產生任何矛盾心理這樣就可以了。
可是有些教義其實對有些人或社會充滿著矛盾,這樣就有一些極端思想分子的出現,不只是基督教, 就連佛教也會有。

總結; 可以在信仰里得到「 心安,你得「 意思說你得到東西可以讓你心安,沒有良心 違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0

主題

142

帖子

11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2
4
有無 發表於 2008-9-5 10:51 | 只看該作者

「無所得」、「無所住」

  
  談一點個人對佛法的理解:

  個人認為佛法的基本在於《心經》之「無所得」、《金剛經》之「無所住」。
  《金剛經》又云:「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等眾生著相慣了,很少有能直接做到不著相,故佛法里有各種有相的方法,「以輕妄制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將粗妄降伏,僅余輕妄,亦能與道相應,久久磨練,功純行極,最後輕妄亦不可得了。」
  
  

[ 本帖最後由 有無 於 2008-9-7 02:49 編輯 ]
有無且置,即今如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5
Pathless 發表於 2008-9-5 12:03 | 只看該作者

謝謝一說分享這佛基終極思想的見解。在下很贊同你的觀點。我發現世界各種宗教的核心思想是挺一致的。
Loving kindnes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

主題

594

帖子

17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3
6
迷子 發表於 2008-9-5 12:5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樓 Pathless 的帖子

大錯特錯。佛教和基督教的核心思想完全相背。

一說師兄的用心良苦可以理解,但此文觀點實在不敢苟同。
生死涅磐纖毫自性無。緣生因果如如不虛誤。二互不違相助以出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80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7
至善 發表於 2008-9-5 20:32 | 只看該作者
師兄用心良苦, 無窮大和零的比喻很有創意。 對基督教我也做過深入的研究,也請教過牧師、神學院的老師和出名的傳道人等。 我覺得基督徒大多是善良的,但是基督教卻未必是個好的教,對基督徒好的教導象雙刃劍,基督徒是在拿靈魂作生命的賭博 。 我開始對基督教有很長時間的好感,轉折點是看到基督教對達爾文,牛頓和愛恩斯坦殮不知恥的百般謊言造謠。這件事我看到基督教的可怕,順我者昌, 逆我者亡,連基本道德也能出賣,那就不但是沒有真理的問題,實在稱不上是個好的教。  看看基督教評佛教用的是刻意歪曲造謠,而佛教評基督教多是正確理解后提出的不同見解。 主文畢竟是戲論,從教義來說,忽略了佛教是建立在理性上的,再超越世間的理智,而基督教連理性的建立也不成立,再妄談超越理智的上帝是虛幻的 (難道無窮大的上帝連理性的理論也說不出來?)。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一切善的都能找到共同點,我的建議是多想想作為佛教徒應該怎樣救人慧命。

南無阿彌陀佛!
青青翠竹 儘是法身
鬱郁黃花 無非般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8
Pathless 發表於 2008-9-5 21:2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樓 迷子 的帖子

呵呵。。從某個片面角度來看佛基兩宗教你的見解也是成立的。一說說的是把角度拉近終級目的性,當我們把整個自我融入及投入一個無法"執取卻反映一切"一 (神或上帝),而上帝變成愛和光,這和體悟一同自性(佛性),自我不可得不可取是很接近的。一個愛上帝(上帝是無形的大同)比愛自己跟甚的,我執(ego)的作用會被減弱;真正的覺悟是要看見突破這"一"/"上帝"或"零"的慣性概念,因為這無窮大的是沒法"執取"的,唯有把自我放下(self surrender)。
Loving kindnes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
chico 發表於 2008-9-6 09:44 | 只看該作者

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聖經也是佛法之一。觀音菩薩32 應,眾生當以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為其說法。佛法沒有定法,隨眾生習氣而說。
聖經里的神,我理解為人格化的阿賴耶識。天堂地獄都是阿賴耶識遍現出來的。緣起性空。人心隨善緣,境界是三善道;攀惡緣就是三途。跟凈緣就是四聖法界。沒人主宰,自作自受。但對那部分認為有個主宰的眾生,觀世音菩薩就跟他們講是神在主宰。來生入人、天道總比入三惡道好吧。

三大宗教的教徒都是人。人心不正,正法就會變成邪法。任何宗教不能例外。三大宗教都有孝敬父母的教誨,都講仁慈博愛。教徒們做到做不到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0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8-9-7 08:1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無限還原 於 2008-9-5 08:34 發表 [基佛的對偶:無窮大的唯一性VS零的遍布性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看了你的文章,總覺得是有點批評基督教。


這句話比較重。非常感謝你給我指出來,這個帖子在基督家園也貼了,那邊的朋友沒有說我可能還是客氣了。我應當檢討---在寫的時候確實是存了一種辯和論的心,還是不夠平和自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1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8-9-7 08:4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無限還原 於 2008-9-5 08:34 發表 [基佛的對偶:無窮大的唯一性VS零的遍布性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的確基督教他們的教義是極大的極端性思想存在,簡單來說就是不以客觀去看待一件事情。這是有好壞處的地方。
所以他們可以比較快當機立斷去給一個解決問題的藥方。


說極端也好,說強勢也好,說終極真理也好,我們應該看到確實是有很多人需要這樣的強勢的。這些人要沒有耐心去聽明白佛教的道理。他們需要直接和有力,而且嚮往一個宇宙主宰。各度有緣。基督教對他們是更加有效的。存在就有合理,有需求就有供給。我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一種菩薩造就的善緣呢?

基於佛教來說,通常是比較深,而且愈要頭腦深思的。因為佛教以較客觀的態度去解決問題,時間用起來就較長。(這會讓那些懶得用腦,只是接受命令式的人討厭)不過這樣的方法,更可以給到以給接近完美的解決方案。


是這樣。佛教是解行並重的。基礎比較紮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即使不能開悟不能契入空性,也是在積聚福慧資糧,提高生命的一個階段吧。

宗教之間就是存在著矛盾,不然那裡產生出這麼多呢,就連自己的派系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果要一天或以短時間來去解決,是不可能的。羅馬不是一天建好的。不過宗教之間的糾紛可以在一秒之間產生火花,也就是羅馬是在一天內變了荒城。

這樣看來尋找和好的機會永遠是不可能的,因為分歧太快。
這時候,宗教之間不能以差異化(以為是藍海策略么)去找個出路,我肯定說到時候世界會變得更不平安。
共同就是宗教之間說需要做的是, 不過這個機會太渺茫。。

有道理。但是我不操這個心。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講,由宗教的分歧對社會和人類可能產生的危害,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科學和信息的發達,會越來越小。其他的矛盾才是更突出更迫切需要解決的,比如環境污染,比如人對物質的貪婪和依賴,各政治力量對稀有資源的爭奪,等等。

對我而言,只要宗教對某人不產生任何矛盾心理這樣就可以了。
可是有些教義其實對有些人或社會充滿著矛盾,這樣就有一些極端思想分子的出現,不只是基督教, 就連佛教也會有。


這也在所難免。與其說是宗教的問題還不如說就是那些個體的問題。有再多的醫院,有再多的好醫生,這個世界上總還是會有人因病去世的。每一個醫院都會有病人在那裡去世,我們不能因此怪那家醫院不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2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8-9-7 08:5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有無 於 2008-9-5 10:51 發表 [基佛的對偶:無窮大的唯一性VS零的遍布性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故佛法里有各種有相的方法,「以輕妄制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將粗妄降伏,僅余輕妄,亦能與道相應,久久磨練,功純行極,最後輕妄亦不可得了。」


非常贊同。現在是末法時代五濁惡世,人的妄心都大的嚇人,所以大德們才要強調念佛法門。特別是在家的學佛人,還是先以輕妄制伏粗妄獲得受用了再說更加究竟的話。嘴上能說比不能說更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3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8-9-7 09:1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Pathless 於 2008-9-5 12:03 發表 [基佛的對偶:無窮大的唯一性VS零的遍布性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謝謝一說分享這佛基終極思想的見解。在下很贊同你的觀點。我發現世界各種宗教的核心思想是挺一致的。

感謝知音。希望你多多介紹一些其他宗教的奧秘殊勝。你比我知道的多多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啊。我從來沒有好好進入過基督教,也從來沒有認真地讀聖經,但是我很體會到了基督教的一些妙著,比如謙卑,修行很不錯的學佛人要磨掉我執還是很不容易,但是看看基督徒在面對上帝的時候的那種謙卑,至少可以給我們不少的啟發。還有就是讚美和感恩,先不管那個被讚美的對象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值得被讚美,哪怕我們就把他們當作不及物動詞來用也是很讓人受用的好方法啊。另一個懺悔是佛教與基督教所共通的,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好方法。這些方法對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可能被當作傻子了。但是恰恰傻子就有福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4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8-9-7 09:1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迷子 於 2008-9-5 12:56 發表 [基佛的對偶:無窮大的唯一性VS零的遍布性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大錯特錯。佛教和基督教的核心思想完全相背。

一說師兄的用心良苦可以理解,但此文觀點實在不敢苟同。


翔宇兄見笑了。這個文章絕對不是作究竟說的,方便方便啦。在我們自己妄心很重的時候,我們只能做兩件事情,戒定慧自己精進,多種福田多結善緣。駁斥其他宗教為荒謬的行為,你看看可以算作這兩個之中的哪一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5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8-9-7 09: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樓 至善 的帖子

師兄說的很好,很有道理。我以前也非常喜歡與基督徒辯論,而且總覺得自己非常邏輯和理性。但是我現在越來越覺得是各度有緣了。緣法,緣法,一切都是緣法。某些基督徒的走極端未必可以歸結到基督教本身。而這些極端分子就正好造就了反基的緣,相生相剋,物極必反。現在確實有不少海外華人追隨基督教的動機不純,也沒有一個認真的求道之心。一手抓安樂實惠,一手抓天堂門票,或者僅僅是一個信仰安慰,可是那種信心很難長久啊。上帝也不傻。所以其他宗教的教徒的慧命實在不是應該我們來操心的。而有些也相當不錯的基督徒,在這個信仰里得到很多祝福,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讓他們覺悟,還是不要去「動道人心」的好。他喝他的水,我們喝我們的水,你楞要他換,他可能就水土不服。在我們看不透其中因果的時候,還是慈悲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6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8-9-7 10:3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樓 chico 的帖子

隨喜師兄善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7
 樓主|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8-9-7 10:53 | 只看該作者
基督教因為強調了信心而而或多或少地放鬆了對行為的要求,導致了缺乏行為輸出的規範化和衡量標準的問題。這個問題造成了基督教的大框架下出現了不少互相指為異端的支派,讓我想起了無窮大的問題。無窮大雖然可以代表終極,但是符號一變就成了絕對的對立,差之千里。而零的附近,不管是正偏差還是負偏差,問題都不大,有一個相同的極限。基督教里,神和撒旦勢不兩立從天上打到地下,最終一個天堂一個地獄,很像正無窮大和負無窮大。而佛教說魔由心生,是佛是魔都是前一念和后一念之間的事情,因為都在零的隔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

主題

594

帖子

17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3
18
迷子 發表於 2008-9-7 11: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Pathless網友
網友既然認為佛教和基督教核心教義一致,那麼請問您:
佛教的核心教義是什麼?基督教的核心教義是什麼?

您說:一個無法"執取卻反映一切"一 (神或上帝),而上帝變成愛和光,這和體悟一同自性(佛性)。從這句話來看,您把如來所說阿賴耶識,真如,如來藏與外道所說神或上帝給混淆了。如來所說阿賴耶識,真如,如來藏與外道所說神或上帝根本不同。請看經文: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十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之餘

  佛告慈氏。菩薩摩訶薩有七種事。能得如是不可思議無盡法門。謂因無盡有情界無盡大悲無盡妙用無盡法門無盡。壞生死魔故智無盡故。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無行無相無生無滅。菩薩於一切法應如是知。
  佛說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會中有一外道名微末底。即從座起而白佛言。世尊佛說一切諸法本來不生自性清凈此義不然。自在天常而是一切萬物父母。能生諸法能造能作安立世間。復有說雲神我能生一切諸法。然此我者住於心中猶如拇指。復有說雲一切諸法從和合生。云何今者乃說無生。
  爾時薄伽梵告微末底。汝所問者隨汝意答。斷汝疑心應當諦聽。如汝所說自在天常。能生一切所生萬物。應同一性悉亦是常。若謂所生前後變易非常住者。理亦不然。用不離體應是常住。體不離用應非常故。自在常者生應常生。云何有時或生不生。既不常生云何是常。以是義故同彼所生定是無常。所生既多亦非是一。若是一者應無差別。萬類區分如何是一。又自在天能生一切無有慈悲。若有慈悲應令有情。悉生人天常受快樂。云何令諸有情受於八苦。生三惡趣受種種苦。若有慈悲云何自生自立自害。能自在天是一是常。所生一切應無變易。云何異類生滅無常。五趣之中受茲不凈。譬如見果即知其因。當知自在非常非一。若言妙好是自在作。粗鄙不善畢舍遮為。如是之言亦不應理。善由自在惡由舍遮。善惡相違何名自在。又諸有情作惡人多修善者少。即畢舍遮鬼勝自在天。又諸有情所作善事。自在處分。所作諸惡。鬼所教者。汝諸弟子恆作是言。為善生天惡墮地獄。若生天墮獄由造善惡。云何言彼自在作耶。譬如國王使人宣令賜財授職。但言王賜終不言是宣教命人。又如國王使人斷命。但言王殺不言魁膾。是即造善歸自在天。若造諸惡畢舍遮受。有情何故受苦樂耶。以是當知大自在天。決定不能造作一切。若言一者有情何故。能生無量善噁心耶。以是故知亦非是一。若言一切由自在天。即應純善何有惡耶。如人有時於多人所。作諸惡事即是惡人。若眾生惡由自在者。世間咸謂地獄罪人自作惡業。汝獨云何推自在耶。又如有人謗他作惡得無量罪。汝謗自在獲罪亦然。
  複次微末底自在造作過失如前。神我過失倍過於彼。若我是常能造作者。此身去住應得自由無人能害。云何號哭而懼死耶。若我是常應能憶念。過去造業受諸苦報。故於今生不應造惡。又我常者即應自在。舍於衰老恆受少壯。如脫故衣更著新好。云何而有老病死耶。以是當知我非作者。
  複次微末底我觀諸法。亦非和合因緣所生。所以者何因無生性。因若有生不應待緣。緣無生性亦復如是。若說因緣我能和合此亦不然。如二盲人各別行住不能見色。設令同住不見亦然。當知神我和合因緣亦不能生。若能生者應是無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定是無常。以是當知離所生外無別能生。或說五大極微是常能生諸法。此亦不然。猶如水米和合成酒飲即令醉。如是醉力不從外來。非水中出亦非米出。水米和合轉變而生。一切諸法無有作者。亦無有我而為因緣。所以者何大地虛空。水火風界當知亦爾。豈無情物生有情耶。一切諸法假有實無。非自在天亦非神我。非和合因緣五大能生。是故當知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非斷非常。清凈湛然是真平等。
  爾時薄伽梵而說偈言。
    一切有為法    如訖闥婆城
    眾生妄心取    雖現非實有
    諸法非因生    亦非無因生
    虛妄分別有    是故說唯心
    無明妄想見    而是色相因
    藏識為所依    隨緣現眾像
    如人目有翳    妄見空中花
    習氣擾濁心    從是三有現
    眼識依賴耶    能見種種色
    譬如鏡中像    分別不在外
    所見皆自心    非常亦非斷
    賴耶識所變    能現於世間
    法性皆平等    一切法所依
    藏識恆不斷    末那計為我
    集起說為心    思量性名意
    了別義為識    是故說唯心
    心外諸境界    妄見毛輪花
    所執實皆無    咸是識心變
    色具色功能    皆依賴耶識
    凡愚妄分別    謂是真實有
    睡眠與昏醉    行住及坐卧
    作業及士用    皆依藏識起
    有情器世間    非由自在作
    亦非神我造    非世性微塵
    如木中火性    雖有未能燒
    因燧方火生    由此破諸闇
    展轉互為因    賴耶為依止
    諸識從彼生    能起漏無漏
    如海遇風緣    起種種波浪
    現前作用轉    無有間斷時
    藏識海亦然    境界風所動
    恆起諸識浪    無間斷亦然
    如酪未鑽搖    其酥人不見
    施功既不已    醍醐方可得
    賴耶妄熏習    隱覆如來藏
    修習純熟時    正智方明了
    諸識隨緣轉    不見本覺心
    自覺智現前    真性常不動
    猶如金在礦    處石不堪用
    銷練得真金    作眾莊嚴具
    賴耶性清凈    妄識所熏習
    圓鏡智相應    如日出雲翳
    若有修空者    順空而取空
    觀空與色殊    不名真觀者
    觀色即是空    色空不可得
    此即勝義空    是真解脫者
    客塵無自性    無明妄分別
    實相非有無    眾生虛妄見
    猶如日月明    流光能普照
    如來清凈藏    具足諸功德
    真妄互相熏    猶如二象斗
    弱者去無回    妄盡無來去
    蓮花性無染    出水離淤泥
    菡萏開敷時    見者皆歡喜
    如來無垢識    永斷諸習氣
    清凈智圓明    賢聖所歸趣
    猶如最勝寶    無復諸瑕翳
    輪王為寶冠    常置於頂上
    如來清凈藏    永離諸分別
    體具恆沙德    諸佛之法身
    住真無漏界    清凈解脫身
    寂滅等虛空    法性無來去
    佛現三界中    不生亦不滅
    此界及他方    湛然常不動
    平等真法界    佛與眾生如
    非斷亦非常    大悲恆不盡
    諸佛法性身    本覺自然智
    是真勝義諦    唯佛方證知
    自性體無生    牟尼本寂靜
    流轉諸三有    畢竟歸依處
    法無來去相    三世常寂然
    住真三昧者    見彼法界身
    清凈不思議    恆沙眾德備
    此即無漏界    諸佛之所依
    佛具三種身    體相用平等
    甚深廣大性    勝義無差別
    無漏無變易    遠離一切相
    煩惱及所知    本性恆清凈
    無垢無染著    是真調御師
    性凈即涅槃    亦是法身佛
    體備恆沙德    無垢不思議
    六度常圓滿    此即薩婆若
    廣大無邊際    永斷于思想
    斷習成菩提    具恆沙功德
    於諸法自在    普現諸色像
    大悲清凈果    常利一切眾
    無漏無分別    願力皆圓滿
    猶如摩尼珠    隨色皆能現
    譬如工畫師    能畫種種相
    所現諸境界    皆是識心變
    眾生諸性慾    如來悉能知
    法身恆不動    願力隨緣現
    示現兜率天    降神乘白象
    生處於王宮    出家修苦行
    即詣菩提樹    降伏諸魔怨
    成佛轉法輪    或現涅槃相
    示現有生滅    真身恆不動
    鈍根樂小法    方便說涅槃
    真如法界中    無有涅槃相
    大悲樂饒益    引導於眾生
    猶如大商主    誘進諸愚少
    菩薩廣大心    咸令入涅槃
  爾時微末底聞佛說已。身心適悅歡喜無量。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妙伽他而贊佛曰。
    墮在生死河    邪見所纏縛
    迦毗微野娑    迦那仙外道
    凡愚被昏弊    邪見由是生
    十力善逝尊    慧日朗明照
    或聞那羅延    自在天等教
    增長於貪著    令心發狂亂
    正見破諸暗    是真如來教
    我當至心聽    歸依大聖尊
    大梵身四臂    四面蓮花生
    演說四違陀    增長於邪見
    唯佛薄伽梵    慧日大聖尊
    能破我等疑    真實歸依處
  時微末底讚歎佛已。而白佛言大聖世尊。我於今者得大善利。蒙佛慧日正智光明。邪見疑心一切都盡。我今歸依大聖世尊。
生死涅磐纖毫自性無。緣生因果如如不虛誤。二互不違相助以出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19
Pathless 發表於 2008-9-7 12: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8樓 迷子 的帖子

迷子你好。你的確很真確的把如來藏與外道基督所說的人格神或上帝的"觀念"分開來了。這是根據經典直接詮釋的事實。我並沒對這有異議。我的見解是主流基督教所謂的異端邪說。呵呵。
Loving kindnes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0
chico 發表於 2008-9-8 01: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8樓 迷子 的帖子

謝謝你的良苦用心。
如來藏不是神我。神我必定在如來藏之內,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黃葉止涕,有何不可呢?佛法為分為三乘,在於因機施教
從地藏菩薩本願經里,可以體會到諸佛菩薩的慈悲。生死大事福不能救。沒有出離三界之心的人,教其斷惡修善,積修福德,可以免三惡道之苦。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2: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