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主嘉年華

[複製鏈接]

37

主題

378

帖子

19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愛國熱情 發表於 2008-9-3 02: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黨代會(Party),還是派對 (party)?                             叢日雲

                        ( 一)
    這是美國丹佛市的露天體育場。8萬人將這裡塞得滿滿當當,光媒體就湧來15,000人。
         
    無數面星條旗在空中揮舞,無數個條幅標語起伏波動,掌聲、口號聲、口哨聲、歡呼聲如疾風暴雨般一遍遍掃過人頭攢動的會場。人們穿著奇裝異服,頭上、帽子上、臉上和身上印著各種符號,有人擺著屁股扭動腰肢,有人晃著腦袋如醉如痴。人們或相互交談,或握手擁抱,或自娛自樂。在彩色燈光閃爍搖曳之中,在客串歌星和樂隊烘托起來的熱烈氣氛中,一個個superstar(超級明星)相繼登場,而會場便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這是一個盛大的party (派對),但這是什麼樣的party?是流行歌王的演唱會嗎?是奧斯卡的頒獎晚會嗎?是最讓美國人激動的橄欖球、棒球或NBA的決賽嗎?是美國的奧運會開幕式嗎?不是,這是美國民主黨08年的全國代表大會。

        我們剛在北京經歷了一個世界上最盛大的party,這與政治毫無關係的party卻無處不投下政治的陰影,人們不得不伴著擔憂欣賞,從壓抑中愉樂,在規矩中狂歡。這party開得太累、太沉重。party結束了,人們長長的舒了一口氣。

        接著我們便有機會欣賞美國人的另類party。

                        (二)

        party本來是個洋玩意兒。字典上說,它指的是「聚在一起參加一項活動的一群人」,可以是生日聚會,可以是婚禮,可以是慶功。如果為政治,為了選舉而聚在一起搞活動,那就是政黨(Party)。所以順理成章地,美國人將確定總統候選人的黨代會也開成了party。

        但政治是何等嚴肅的事情。政治涉及的是政權,中學課本就告訴我們,政權之爭如何生死攸關,如何血腥,如何殘酷。歷史上一次次國家殘破、血流成河,無非為了政權的爭奪。而潛藏在場面壯觀的陣發性的政權之爭下面的,是統治者為了維護政權而在平常的生活中對人民的戕害。它使人民無知、無欲、無能,它讓一個民族成為智障的群體,它讓社會在高昂的政治成本重壓下幾乎窒息。幾千年來,政權為人類之累,政權為人類之禍。人類的災難如果不是全部由它造成的,至少大部分是它造成的。

        5千年前,統治者馴化了人民,從而建立起秩序,創造了文明。5千年來,人類的主要進步就在於,由人民馴化了統治者,從而建立起自由、民主、人道的社會秩序,創造了現代文明。它使人民不再恐懼統治者,它使統治者成為人民操控的木偶,隨民意而沉浮。總之,它使統治者平民化,而人民成為真正的統治者。 那需要大家接受和習慣於一套遊戲規則,那需要大家有一種教養。
         
        來到這會場的,至少有兩群fans(粉絲),希拉里的和奧巴馬的。整個上半年,是這兩群fans在角力,使足了力氣和計謀,互相拆台、相互攻擊。結果,幾年來一直呼聲很高的希拉里幾乎到手的鴨子硬讓半路衝出來的奧巴馬搶去了。

        競爭結束了,兩人便握手言和。在這個party上,希拉里對她的粉絲們說:

        「Whether you voted for me or for Barack, the time is now to unite as a single party with a single purpose. … This is a fight for the future and it is a fight we must win.」

        「不論你支持我還是奧巴馬,現在,我們必須為了一個目標,團結為一個黨(就是成為一伙人),這是為了未來而戰,我們必須贏!」

        沒有競爭,不能將奧巴馬和希拉里這樣的傑出政治家推舉出來,也不能使他們經受特殊的鍛煉和考驗,但如果競爭沒有理性與剋制,就會使政治鬥爭陷於無序和混亂,而這樣競爭的出路,就是結束競爭。在政治競爭中,公民如果沒有球迷一樣的政治熱情,民主政治無法運作,所以公民應該成為某種fans,但政治競技場上的fans們又需要將熱情與理性達成適度的平衡。

        對球迷而言,輸了球有多大關係?遠沒有輸了大選重要,但我們常見踢球的在場上大動干戈,而球迷們也常拳腳相加。美國是如何讓這些政治迷們,這些公民們,既能夠在政治競技場上保持球迷般的熱情,又能夠遠比球迷們更理性的呢?
                        ( 三 )
        在這個party上,政治家就是superstar(超級明星),就是fans們心中的偶像。這些明星們令fans們傾倒的,不僅是他們傳奇經歷、對社會卓越的貢獻、令人起敬的才幹、明星般的魅力,還有出色的口才。

        希拉里的演講是第二天晚上的壓軸戲。在歡聲雷動之中,她神采飛揚地走上台,如明星出場般向這邊和那邊招手,與那個和那個擁抱,當她想讓會場靜下來開始講話時,連說了6個「thank you」,每個都相隔一段時間,但會場仍然掌聲、叫聲一片。她不得不在這種喧囂中開講。
         
        第三天,柯林頓登台演講,介紹人將他執政時的功績一一道來,就是老生常談的一連串的「幾十年……最低,幾十年……最高」,這為柯林頓的出場做了鋪墊。結果,當柯林頓風度翩翩地登場時,fans們真正是crazy(瘋狂)了。我特意數了一下,柯林頓一直說了20個「thank you 」,會場還是喧鬧一片,他不得不在這種掌聲和狂喊大叫中講了一句,「ladies and gentleman」,但會場掌聲雷動,他無法講下去,只好又說了8個「thank you」,接著剛說了一句,「我非常榮幸今晚在這裡講話」,便又被喧囂聲所淹沒,他不得不無可奈何地笑著說:你們總得讓我講話吧,接著又連說了若干「thank you」才勉強開始了他的講話。

        奧巴馬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他不得不一次次用他那洪亮的嗓音壓住起伏洶湧的掌聲和歡呼聲。
         
        這場面,我想,沒有一個影視明星能比。這些政治明星都具有超一流的口才,不要說那打動人心的內容,就是那幾十分鐘脫稿演講中達到的驚人的流暢而言,是像我這樣的職業教書先生念稿也比不上的。他們的講話不需要組織拉拉隊鼓掌,不需要特意提高音調和嗓門,然後停頓下來要掌聲,不需要在發給聽眾的講稿上標上(鼓掌)。那講話和掌聲整個是渾然一體的。
         
       但偶像歸偶像,瘋狂歸瘋狂,這些政治明星既沒有影星球星那樣豐厚的收入,也沒有高高在上的特權。沒有讓他們正襟危坐的主席台或貴賓席,也沒有美女服務員的端茶倒水精心服侍。他們不講話時,就坐在普通的坐席上,與周圍的人聊天,與會場上所有人一樣聆聽、鼓掌、揮動著小國旗。

         我相信,這個party的功能主要是製造輿論,營造氣氛。在熱烈的場面背後,有大佬們的勾心鬥角,有利益的交換,有密室中的謀划。但所有這些不可能太出格,不可能離民意太遠。Fans們作為個體不如那些精英有影響,但作為整體,他們決定著政治明星的沉浮。
         
                            ( 四 )
        作為民主黨的代表大會,人們將目標一致指向共和黨的麥凱恩。這是討伐麥凱恩的誓師大會,從這時起到11月4日,奧巴馬的fans與原來希拉里的fans聯手,要與麥凱恩的fans展開一場生死決鬥。

        每次對麥凱恩有力的攻擊都引起一片掌聲或起鬨聲。但他們對麥凱恩的攻擊也是克制的。有人說,我與麥凱恩是朋友,但他不適合當總統。不止一個人說:我高度評價他作為一個戰士的英雄行為,但做總統他不如奧巴馬。

        11月4日是這場遊戲的結局。屆時,只有一個Party 會開慶功的party,我們不知道那是共和的party還是民主的party,那時惟一剩下的superstar(或超男)是麥凱恩還是奧巴馬?但我們確切地知道,四年後——與奧運同步——兩個Party的party會重新開始。

        Party就是為選舉而聚起來的一群人,先推選出他們中意的候選人,然後將他們選為議員或總統。所以,Party就是party,要不斷地開party。

    party很熱鬧,但總統只有一個,總有一個party是空折騰一場,這結局似乎很殘酷。

        可是,做不成總統又怎樣?
         
        他並不因此而屈居總統之下,卑賤地、忍氣呑聲地任其驅使,甚至其命運以至其親人朋友的命運都任其支配。

        做不了總統,他可以去做CEO,收入豐厚,風流瀟灑,自由自在。至少像柯林頓與萊溫斯基那點糗事算不了什麼。

        如果他仍想擔任公職,四年後可以捲土重來。天知道誰笑得最好?麥凱恩當年敗在小布希手下,雖年逾古稀,仍有機會捲土重來。他也可以做州長,而州長也是一國(state)之君,不受總統驅使。他可以做參議員,有能力競爭總統者,一般幹上幾十年參議員都不成問題,而總統最多八年。

        做不成總統他就可以整天罵總統,雖然總統是萬人囑目的焦點,可罵總統也讓人出風頭,且沒有任何風險。總統總是錯的,罵總統總是對的。罵得好,你也能混個總統當。奧巴馬開始為人所知就是2002年在芝加哥一次罵布希總統的演講。

        自己中意的總統選不上又怎樣?

        於國家,沒有什麼大不了。在這種競爭機制下,大多數場合,進入決賽的兩個人難分伯仲。在一個健全的體制下,一個總統的個人特徵不會使國家的政治生活有多大變化。

        對選民個人來講,你可能少一點就業機會,你期待的醫療保險可能落空,你可能多一分失業的風險,還有可能影響你的墮胎計劃、與同性戀夥伴登記結婚的計劃,可能影響你心愛的那棵槍還能否與你相伴,沒關係,好在四年後,我們還可能爭取另一種結局。沒有一個黨可以永遠壟斷政權。好在政權是三權分立,總統只是三足之一,我們還有機會在另兩足上鉚勁兒,以制約總統。

        也會有失敗者對結果非常不滿,他們會控訴:選舉不公平、金錢的影響、大佬們的幕後操縱、媒體的傾向、計票方法有誤差、選區劃分不合理、選票設計也有問題。但儘管有這一切,他們知道,這些都在自由競爭的選舉可以允許的範圍內,沒有一種十全十美的制度,在他們沒有設計出更好的制度前,只能接受這個制度造成的結果。
                                  (五 )
  記得前幾年在美國時,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很困惑地問我:為什麼美國人自稱為「文明社會」(civilized society)?我也很困惑:在美國呆這麼多年,不知道什麼是「文明社會」?

        讓投票代替戰爭、政變和革命,讓選票代替子彈,以點人頭代替砍人頭的方式決定誰成為掌權者。

        讓政治多些寬容,遠離血腥,與仇恨無緣;讓政治回歸政治,拒絕屠刀、子彈、手銬的介入。

        讓政治變成一場遊戲,讓遊戲變得公開和公平。

        讓政治不再那樣生死攸關,讓政治不再像影子一樣死纏著人們,滲入生活的每個細節。

        讓Party 變成party,讓政客變成偶像,讓偶像變成操在fans手中的木偶。

        讓政治少一些戰戰兢兢,讓政治也娛樂起來,使社會全身放鬆。

        讓政治少一些沐猴而冠的矯飾,變得自然起來;讓政治少一些正襟危坐一本正經,變得活潑起來。

        有了這些變化,國人心上就會少些沉重,臉上就多一些笑容。

        這,就是文明社會。























轉載請註明 http://doubans.com/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2: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