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上還有一種古怪的「羊肉鳥」(Muttonbird),每天一大早就出海,天黑以後才飛回島上,鑽入地下挖的巢穴里過夜。據說這種海鳥是紐西蘭毛利人的傳統美食,味道有點像羊肉(按說紐西蘭人不缺這口呀),也有說味道像魚的,總之是讓人給惦記上了。在赫倫島上羊肉鳥顯然是備受呵護,我看到林間小路旁有不少墓碑一樣的方石板,上面寫著「Muttonbird』s Nest」,石板底下可以看到鳥巢的入口。恰好我們住處的窗戶下面就有這麼一塊保護性石板,也算是近鄰吧。只是,這位鄰居夜裡也忒吵人了。我從來沒聽過這麼難聽的鳥叫聲:先是長長的一聲拖腔「苦~~~」,然後是一片低沉的和鳴「啊~~~」, 而且「夜夜達五更」,就算是苦大仇深,也得讓無辜的遊客睡會兒覺不是?難怪島上特意為每個客房都配備了耳塞子,說明書上寫道:「Earplugs are provided in rooms for guests that find the bird noises disturbing.」
此時我們兩人都感到累了,而大海龜要在半夜以後才會上岸產卵,這麼長的海灘,要遇見也難。又怕太太一人在家擔心,於是決定從原路返回。回去的路上,身後的月光開始在海灘上投下兩個細長的人影(來時黑燈瞎火的像鬼一樣,沒有任何影子)。走著走著,我突然感到腳下好像有什麼蟲子爬動,定睛一看:O my god! 只見一群小海龜 –足有幾十隻– 正烏泱烏泱地順著沙灘往海邊爬。其中一隻顯然被我無意中踩到了,正從沙子中掙扎出來,連滾帶爬地重新加入隊伍。當時我的第一個衝動就是打開閃光燈搶拍一張,但David勸阻說「you』d better not – they might be disturbed.」 這時我才想起島上不讓用閃光燈拍小海龜的理由:因為剛出生的海龜只能憑自然光辨認大海的方向,在黑暗情況下,海平線比別處亮,但如果出現其他更亮的光,它們就很容易迷失方向; 而且小海龜的體力有限,一旦誤入歧途,就很難再返回大海了。於是,我們就站在一旁,依依惜別地目送這群海龜寶寶返回故鄉,短短几分鐘之後,黑區區的一群小身影就全部沒入大海不見了。
現在回想起來,世上的許多東西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看有沒有緣分。記得小時候住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夏天晚上常常順著牆根捉土鱉(一種肉乎乎的軟殼昆蟲),然後用紙剪個小烏龜,舔點唾沫貼在土鱉背上,看著它滿世界爬。之所以想起這段惡作劇的童年往事,是因為小海龜的個頭正像土鱉一樣大小(海龜蛋只有乒乓球那麼大)。也許正是因為從小有這一好,所以現在才有緣和小海龜在萬里之遙的海島上邂逅相遇。Farewell, and Bon Voy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