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Chiese Suzhou Pingtan Ballad-Autumn Lament-蘇州評彈-秋思

[複製鏈接]

19

主題

19

帖子

16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r2s 發表於 2008-7-25 19: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Chiese Suzhou Pingtan Ballad-Autumn Lament

評彈起源於江蘇蘇州。最早大約是在明朝。據說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曾經徵召過一位叫王周士的藝人御前彈唱。王周士後來在蘇州辦起了一個叫光裕社的組織,從事評彈評論和創作活動。

到了20世紀30年代,評彈已經在上海等地區非常流行了。由於上海話和蘇州話同屬吳語,極為接近,所以評彈在上海不會有語言方面的障礙。當時上海有很多書場,許多彈詞名家如張鑒庭張鑒國兄弟,楊振雄,蔣月泉等都在上海演出。曲目也從傳統的古典話本擴展到現代小說,如張恨水的啼笑姻緣等。

評彈,又稱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是一門古老、優美的說唱藝術。她起源於山明水秀的江南水鄉--蘇州,流行於富饒美麗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蘇州地區已經有說書活動。據吳縣誌記載:「明清兩朝盛行彈詞、評話,二者絕然不同,而總名皆曰說書,發源於吳中。」潘心伊在《書壇話墮》一文中介紹,清朝乾隆皇帝到蘇州時,曾把當地一位姓王的說書藝人召來,彈唱一段《游龍傳》。此人叫王周士,他晚年創立了評彈歷史上第一個行會組織------光裕公所(后稱光裕社)。

光裕社成立后,評彈藝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出現了陳遇干、俞秀山、毛菖佩、陸世珍前四大名家。前四大名家的高超技藝,提高了評彈藝術的總體水平,也擴大了評彈的影響。

到了清同治、光緒年間,評彈(當時又稱為蘇州說書)演出已經不局限於蘇州地區。1846年,上海開阜以後,經濟和文化都以很快的速度發展起來,人口也日益膨脹。雖說這裡五方雜處,但以江蘇人為多,其中蘇州地區人氏所佔比例尤高,一度上海出現「街頭巷尾盡吳語」的情景。評彈進入上海以後,落地生根,向藝術的深度、廣度和高度發展,受到了上海人的厚愛。

這時,在蘇滬地區又出現了以馬如飛、姚時章、趙湘洲、王石泉后四大名家為代表的一大批評彈藝術家,這是評彈藝術成熟的標誌,並為以後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從二十世紀初開始,評彈活動的中心,已經從蘇州轉移到了上海,再以上海為中心,向長江三角洲地區輻射,幾乎涵蓋了整個江浙水鄉,還遠達北京、天津、武漢等地。以後的五十年,是評彈發展的全盛時期: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好節目層出不窮。名家如張雲亭、朱耀庭、謝少泉、楊月槎、魏鈺卿、黃兆麟、蔣如亭、汪雲峰、周玉泉、許繼祥、夏荷生、沈儉安、薛筱卿、徐雲志、李伯康、朱介生、姚蔭梅、劉天韻、祁蓮芳、張鴻聲、張鑒庭、嚴雪亭、蔣月泉、楊振雄、朱慧珍、侯莉君、徐麗仙等;好節目有:《楊乃武與小白菜》、《張文祥刺馬》、《十美圖》、《顧鼎臣》、《啼笑因緣》、《秋海棠》、《孟麗君》、《四進士》、《情探》、《秦香蓮》、《武松》、《林沖》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8: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