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孔子至理名言精選 和 歷代對孔子的評價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21 06: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孔子至理名言精選

關於學習的名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關於人生態度的名言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關於做人的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沙發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7-21 06:53 | 只看該作者

歷代對孔子的評價

秦前評孔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諸子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個學派最為著名。儒家雖為顯學之首,但不立於一尊的地位。故各家對孔子的毀譽不一。  

  孔子門人及其後學者均推尊孔子。門人中以子貢為代表,他對孔子讚美備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擬為高天、日月、木鐸,凡人是永遠不可企及的,認為孔子是天生的聖人。亞聖孟子認為孔子所行的「聖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會的至高準則。然而當時民間一般看法認為孔子是博學成名的大學者。  

  戰國末期大儒荀子,雖然其禮的思想根源於孔子,然而他有濃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繼承儒家正統自任,稱頌孔子,認為孔子的美德永遠不可泯滅。但他貶斥子張、子夏、子游為「賤儒」,批評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處稱引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達他重視禮法和「親賢用知」的思想。  

  墨家對於儒家學說非議頗多,批評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張「述而且作」,批評孔子和儒家的繁瑣禮儀。  

  道家以自然無為為宗旨,蔑視禮法,對於儒家的禮儀道德持否定態度。  

  先秦法家學說思想上與儒家對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認為孔子學說與法家農戰思想對立,致使國家「必貧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對孔子個人頗為尊重,但他認為孔子學說不合時宜。  

  上述先秦諸子對孔子的毀譽褒貶,各持己見,正是反映了當時學術上百家爭鳴的興盛景象。這與漢以後獨尊儒術的局面則截然不同。

  秦漢評孔

  秦漢時代是儒學發展中的關鍵時期。在先秦,孔子只算是諸子之一,儒家雖號為「顯學」,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從此居於統治地位,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  

  儒學在秦漢時期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1.秦始皇雖焚書坑儒,但秦朝博士中有許多儒生,祖述孔子,傳播儒學,秦尚法術,儒學並未居於統治地位;  

  2.西漢前期,崇尚黃老,博士諸儒具官待問,未見尊顯;

  3.漢武帝以後,定儒術於一尊,此後進入儒學統治時期。  

  漢代儒學的特點是:

  1.融攝百家,綜合吸取諸了各家之長來充實儒學,使儒學更加豐富;

  2.由於定儒術於一尊,孔子的地位愈來愈高;

  3.神化孔子和經書,使孔子由聖人變為神人,經學變為神學。

  魏晉南北朝評孔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複雜化。  

  漢魏之際,曹操崛起於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採取的政治措施皆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節,從而影響了整個時代。在思想理論上,體現道法結合的刑名之學曾一度佔據主導地位。

  魏晉之際,道法的結合逐漸趨於破裂,以道家思想為骨架的玄學思潮開始揚棄魏晉早期的名法思想,轉而批評儒法之士。這樣,魏初在道法結合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玄學進一步得到強化。

  西晉後期,玄學思潮同極端發展,至此,玄學所主張的放達,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行為上,都對封建政權構成破壞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學內部及儒家學者的不滿,從而掀起對道家和玄學的批判思潮。

  東晉時期,佛教的流行,特別是般若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藉助於道家、玄學的思想、語言及方法,故出現玄佛合流的趨向。因此,這一時期的儒家學者,除繼續批判道家、玄學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義和人文傳統批評佛教。他們站在維護儒家名教的立場上,分別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倫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響,力圖恢復儒學的正統地位,但都缺乏足夠的理論系統和創造性。  

  南北朝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不同於兩晉時期的新形勢,玄學思潮歸於沉寂,佛道二教繼續發展。佛教大量譯經,廣泛流行,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民俗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儒學面臨嚴峻挑戰。由於佛教的急劇膨脹,使原來儒、玄、佛、道的相互關係及其歷史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儒家學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評焦點,由老莊玄學轉向佛教,出現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儘管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趨於複雜化,但儒學不但沒有中斷,相反,卻有較大發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學說經過玄、佛、道的猛烈衝擊,脫去了由於兩漢造神運動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學外衣,開始表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晉南北朝的學術思潮和玄學思潮來說,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改革、發展和補充儒學的願望。他們不滿意把儒學凝固化、教條化和神學化,故提出有無、體用、本末等哲學概念來論證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們雖然倡導玄學,實際上卻在玄談中不斷滲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於老莊,名教符合自然。此時期雖然出現儒佛之爭,但由於儒學與政權結合,使儒不始終處於正統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倫理作認同,逐漸形成以儒學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趨勢。

  隋唐評孔

  自南北朝以後,迄於隋唐,佛教盛熾,儒學統治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宋元評孔

  宋元時期對孔子的評價總體上是對孔子推崇備至,進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聖光環和綱常倫理來維護其封建統治。

  宋元時期,中國結束了晚唐以來近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確立了以官僚地主階級為支柱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宋元時期的哲學運動以更典型的形式表現了中國中世紀哲學思維的特點及其邏輯發展的曲折。從以前儒教、佛教、道教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從而產生了宋元時期十分精緻的官方哲學:以儒家綱常倫理為核心內容,以精巧的哲學學說為理論基礎,吸取佛老思想營養而建立起來的理學唯心主義。

  孔子學說是理學的理論基礎,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元時期作為至聖先師也被塑造得更加完美與高大,無論是皇家朝廷,還是學林名流,對孔子都極力頌揚,對孔子的學說也極力闡發光大。

  明代評孔

  繼宋元之後,明代理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心學極盛。與之同時,還出現了與之對立的所學。呈現理學、心學和氣學三大思潮鼎立的局面。三者對孔子及其學說亦各自有其闡發和評述。

  清代評孔

  在清朝時代,孔學由盛而衰。論孔者依時代之不同而歧見紛呈,其要者有:  

  1.治統、道統合一論;
  2.朱學即孔學論; 以孔學批評理學;
  3.以孔、孟之學批評君主專制;  
  4.「經學即理學」論;
  5.「六經皆史」論;  
  6.「中體西用」說;  
  7.「孔子改制」說;
  8.以夷變夏論; 孔子尊君論; 儒學汗漫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9

主題

4210

帖子

124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40
3
jvmpzh 發表於 2008-7-21 07:24 | 只看該作者
好帖~~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唉!有時也難把握哦~~ 就像我啦「誤知自以為是知之」 實為不(知)智也~~ 學習中...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3: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