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分析第一種。這種國家(公司)治理方式可以類比於從秦朝至清朝為止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上的「封建王朝(嚴格上講應該是「帝國」啦)。因為這些王朝都是皇室家族自己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說的就是這個,這些皇帝們自然工作也非常認真努力,在中國歷史書也有很多記載。可問題是皇帝們很努力,國家治理的到底好不好?最近在看那本曾經很火的《明朝那些事》,答案是肯定的。比如關於那「罪惡的科舉制度」,作者認為它給普通老百姓提供了一個加入統治階層的機會,比現在的高考制度都公平;再比如言論自由,在明朝時言官都非常活躍,官員們對來自於輿論的批評都已經習以為常。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皇帝覺得這樣國家會治理的好,他的江山就牢固。實際上,當時的明帝國也是威伏四海,比如收復越南。在公司治理領域,現有的研究結論也表明家族企業的表現優於非家族企業,比如Anderson and Reeb (2003)在The Journal of Finance(注意:這是金融界排名第一的學術雜誌)的文章就支持這個結論。其實道理很簡單,公司全部或者至少部分是自己的,老闆就努力工作。進一步的研究也更加有趣,比如Villalonga and Amit (2005)在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屬於前三名的雜誌)的文章說,當家族企業的創始人擔任公司的CEO時,公司表現就比較優異,但如果創始人的後代擔任CEO,公司的表現就會不如從前。應用到國家治理領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開國皇帝一般都是挺好的,但傳到後代慢慢就不行了,於是就有了改朝換代。大家讀中國歷史是不是也發現了這個現象呢? 這個金融經濟學的結論用在國家治理領域竟然驚人的有效,道理其實很簡單,東西是自己的就上心。另外,我們在開頭也說了,在這種治理方式下,CEO不會偷公司的東西的。所以,在從秦朝到清朝期間,從沒有聽說過哪個皇帝偷偷的把皇宮的財產運到日本或者歐洲的。理論上講,這種國家治理方式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