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海峽兩岸的關係,可從對價關係上進一步理解。

[複製鏈接]

9

主題

25

帖子

1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onglin_jia 發表於 2008-6-20 12: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海峽兩岸的對價關係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 ... 7456500/7456595.stm

BBC 學者點評
林貢欽
香港時事評論員  

台灣海峽兩岸的關係,可從對價關係上進一步理解。

對價(consideration),是一個源自普通法系中合同法里的重要概念。

從法律上看,對價是一種等價有償的關係。是一方為換取另一方做某事的承諾而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錢代價或承諾。從經濟上看,對價是利益衝突的雙方處於各自利益最優狀況的要約而又互不被對方接受時,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平等主體之間的妥協關係來解決這一衝突。也就是說,在兩個以上平等主體之間由於經濟利益調整導致衝突時,矛盾各方所作出的讓步。這種讓步也可以理解為是由於雙方從強調自身利益出發而給對方造成的損失的一種補償。

從政治上看,對價是一種利益的交換或談判的籌碼。施放善意,建立互信,只是營造利益交換或談判的氛圍,而不是利益本身。就象戀愛中的情侶,要步入婚姻的殿堂,建立和維持長久的婚姻關係,一定還要有許多利益上的考量。

西方政客十分嫻熟地利用對價關係來獲取政治、經濟諸方面的利益。從過去的"聲討你的人權"換訂單,到現在的"重申你的主權"接訂單,可謂無本獲萬利。

一、海峽兩岸的對價關係,本質上是"統一"與"獨立"的博弈

由於人的趨利性,人性中的獨立性要大於統一性,故人類的"統一"遠比"獨立" 困難;除非"統一"的好處遠超過"獨立",或"獨立"的壞處遠超過"統一"。

海峽兩岸在這場"統一"和"獨立"的博弈中可利用經濟學的帕累托改善(Pareto Improvement)的概念,即探討如何在沒有犧牲任何一方的利益下增強另一方、或雙方的利益,以達到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用帕累托最優和帕累托改善的概念考察目前海峽兩岸的對價關係,應還有很大的改善和發展空間。

老毛和老蔣時代,一個"解放台灣",一個"反攻大陸",炮火連天,硝煙瀰漫。老鄧和小蔣時代,一個"一國兩制統一中國",一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針鋒相對,劍拔弩張。老江和李扁時代,李登輝"兩國"論,陷汪辜開闢的國共會談於冰點。陳水扁"台獨"主張,江澤民以《反分裂國家法》與之對應:台獨即戰爭。胡哥和小馬哥時代,正在尋找新的對價。胡錦濤頻施善意,馬英九以"大陸的政治制度要成為文明、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為統一和談設下前提,不希望形成"和平統一"的對價;談判,連門都沒有。但馬英九又迫切希望兩岸經貿的互動,以此兌現競選時的承諾。大陸先經濟后政治,借胡蕭會、胡吳會,為開啟兩岸經貿談判,鋪平道路。在沉寂10年之後,海基會和海協會重開兩岸談判,同意互設辦事處並在周末包機、陸客赴台等方面達成協議,形成新的對價。

如果用婚嫁比喻現時的兩岸"和平統一"關係,大陸非台灣不娶,台灣就是不嫁,但對鑽石珠寶汽車樓房等彩禮,多多益善,未成對價。

二、海峽兩岸儘早形成新的對價關係

台灣海峽兩岸的領導者,已擺脫了兵戎相見或老死不相往來的不正常關係,朝著為民謀福利的方向走。為民眾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兩岸要儘早形成對價關係。親兄弟,明算賬,為各自利益而形成源於法律又超越法律意義上的對價關係。台海兩岸要形成對價關係,其前提是平等主體關係,體現互信和自願。兩岸關係,不是大陸貫用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國內關係,也不是現用的大陸的共產黨與台灣的國民黨的兩黨關係,更不是李登輝、陳水扁等的"一邊一國"、"一中一台"等特殊的國際關係,而應是台海之間兩個有主權爭議或主權重迭的經濟實體的對價關係。

目前中共與重新執政的國民黨打得火熱,促進了兩岸之間的融冰、溝通、化解、談判、和平,似乎進入蜜月期,但台灣是多黨選舉制,四年、八年、十二年後的政黨輪替,新的執政黨是否仍行前朝政令,不可預料。歷史不是不可能重回起點甚至倒退,就象馬英九上台推翻陳水扁、李登輝的大陸政策,才有今天兩岸關係的新局面。

馬英九要兌現選舉承諾,就必須與對岸形成的對價,因為這些選舉承諾與大陸的幫助密不可分。馬英九進行"不統、不獨、不武"的宣示,希望換取"兩岸周末包機直航"、"陸客來台觀光"以及更有利台灣經濟發展的對價,例如陸資登台、台農產品銷大陸等。大陸有能力幫助馬英九兌現競選時開出的支票。因為大陸願意為改善台灣民生出力,並以此爭取台灣的民心民意,進而開啟統一和談。

得民心者得天下。港澳回歸后,中央政府推行大陸居民赴港澳的"自由行"政策、CEPA政策、在大陸管轄範圍內只准澳門開賭政策、一個較長時期內只在香港興建迪斯尼主題公園政策、長期維持對港低價供水政策等,旨在向港澳輸送利益,爭取和收歸港澳民心,這與要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目標形成對價。成效有目共睹,在世界上難以找到第二例。

已經實行並對改善港澳民生有顯著成效的政策,將要實行並對改善台灣民生有明顯成效的政策,只有在大陸目前體制下可以做到。如果大陸的體制是馬英九中意的"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或是台灣現行的政治生態,這些政策的實行,根本沒戲,主政官員還要背上賣國、賣省的罵名,烏紗不保。這也是馬英九大陸政策的悖論和怪圈。

馬英九執政,可以不談"和平統一",不喜歡中共、不接受"一國兩制",但很難不接受大陸有利台灣民生的舉措。這些有利台灣民生的支票,馬英九早就在競選時開出去了,選民要其兌現。實際上,大陸早就在做有利台灣經濟和民生的舉措,例如,台灣進出口大陸貨物的關稅減免,在大陸的台資企業的稅、費優惠,特別是台灣農產品銷往大陸的補貼等。只不過在陳水扁執政的泛政治化下,阿扁得了便宜還賣乖,形不成對價關係。大陸也在尋找"和平統一"的對價。理論上,"和平統一"的對價成本,不應高於武力統一的對價成本,以及武力統一造成的國際壓力。而馬英九提出的將"文明、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做為"和平統一"談判前提,是無法量化的主觀評價,大陸難以接受,難形成對價。馬英九同時又進行"任內不談統一","此生不見兩岸統一"等宣示,使大陸的統一談判無著落、找不到對價,可能逼迫大陸在幫助馬英九執政團隊交政績的措施中,調整策略,控制數量,並將大打折扣。因為,"維持台海兩邊的現狀"是與"一個中國"原則和"和平統一"目標相悖的權宜之計。

三、台灣的需求

馬英九執政,提出台灣要"安全、繁榮、尊嚴"、"在國際上不被孤立"等需求。台灣的需求,大陸能供應嗎?台灣的"安全"需求。

台灣的安全在台灣人自己手中。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中,"不獨、不武"肯定有安全,如果"不統",連"和平統一"也拒絕,中共能答應?大陸百姓能答應?如果不答應,台灣有長期的"安全"嗎?對價在哪裡?台灣要"安全",要大陸撤瞄準台灣的導彈,大陸提出台灣減軍購數量和費用,台灣有膽量不向美國交保護費?!這是台灣藉助美國軍事力量對大陸的鉗制和平衡,已形成對價。大陸為"和平統一"施善意,可撤部分導彈,但大陸為國防安全,能不將導彈對著與美國航母出沒游弋的台灣海峽、東海、南海?如此這般,台灣有長期的"安全"嗎?

台灣要"安全",只有與大陸同步進行裁軍行動,大陸撤對準台灣的導彈,台灣不向美國交保護費,撤軍購,達成台海兩岸永久的和平協議。從大陸的國防戰略上看,重點在沿海,即使台灣零防衛,大陸也不可能全撤導彈,只是不瞄準台灣而已。

台灣的"繁榮"需求。

台灣的繁榮是靠台灣自己的競爭力,還是靠大陸的輸血?台灣的競爭力,在陳水扁統治的8年,每況愈下,但也不能都歸結為阿扁的無能。長期來,台灣經濟的轉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不到位,高新技術研發產業的續力不足,民主社會中民意多數決定的民粹桎梏和羈絆,都制約了台灣競爭力的提升。台灣的人均收入在近10年內只增加5000美元左右,居亞洲四小龍之未。日本經濟與台灣經濟有類同,日本經濟的長期疲軟,是前車之鑒。

靠大陸的輸血,一定時期內可行。就象大陸對香港、澳門和在大陸台商的扶持和政策傾斜。據香港旅發局統計,香港2007年接待內地"個人游"旅客約800萬人次,如果人均消費6000多港元,即500億港元左右的消費總額。如果陸客登台,對台灣經濟將有強烈的拉動作用。澳門賭場林立,主要靠大陸遊客消費。澳門的人均收入在2007年已超過香港。台灣要在澎湖等外島開賭,沒有大陸客光顧,趁早別開。

台灣的繁榮,大陸輸血是短期的,最根本的是要靠台灣自己的競爭力融入大中華經濟圈,否則只能不斷被邊緣化。融入大中華經濟圈,是台灣繁榮的外在條件,台灣競爭力才有用武之地,台灣競爭力的提升才有可能;而與大陸形成對價,是台灣繁榮必須逾越的門坎。

台灣的"尊嚴"需求。

俗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弱國無外交,窮國無尊嚴。尊嚴靠實力支撐,尊嚴不靠恩賜。

香港、澳門同胞在回歸后,持特區護照出國比用原來殖民地宗主國海外居民護照獲得世界上更多國家的免簽證待遇,獲得很多出行方便。世界各國和地區對港澳台護照免簽證或落地簽證數分別是:香港134,澳門63,台灣42。港澳在"一國兩制"下,繁榮穩定,民眾的尊嚴有增無減。

台灣尊嚴的要求體現在:一不被矮化;二不被孤立。不被矮化。在兩岸交往中,不被當成地方政府。

在兩岸交往中,不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只談"中華民族"。在兩岸交往中,台灣提出了發展兩岸關係的十六字箴言:"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大陸積極響應:"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主張。

不管是"一個中國的92共識",還是"一中各表的92共識",存異擱置模糊,求同共創雙贏。不被孤立。在國際事務中,要有活動空間,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與世衛、世銀等國際組織,滿足台灣參與國際事務不被孤立的需求。

四、大陸的需求

大陸的需求簡單明確,即"統一中國"是核心利益,最好的是"和平統一",最壞的是"武力統一"。

大陸對台灣沒有經濟上的要求,大陸是世界工廠,面向全球市場;台灣的市場容量小,競爭激烈,投資環境惡化,不久前,大陸的幾個知名房地產富豪上島上轉了一圈,惡評如潮,嚇得灰頭土臉,逃之夭夭。近10年來,台灣在與大陸經貿往來中,每年順差300多億美元,是台灣經濟的最大支持者。台灣經濟對大陸經濟的依存度,遠遠大於大陸經濟對台灣經濟的依存度。

阿扁的"台獨"主張,觸動了大陸的底線,給了大陸"武力統一"的口實。大陸寧願冒與美國一戰的風險也不會讓台獨成事。屆時生靈塗炭,玉石俱焚,是兩岸百姓都不願見的慘狀。大陸和美國也都不願走到這一步。因此,阿扁的"台獨"主張,神人共憤,中美共怒。

在兩岸關係上,大陸、台灣、美國,都在為各自利益最大化,爭取時間,爭取籌碼。"維持台海兩邊的現狀",成為獨與統、戰與和之間的必然選擇、唯一選擇。 "安全、繁榮、尊嚴",不僅是台灣的需求,也是大陸的需求。

大陸的"安全"需求。

美國的航母戰鬥群以"台灣關係法"為由,游弋在台灣海峽和東海、南海,形成對中國出海口封鎖的第一島鏈,對大陸的國家安全構成最大的威脅。

大陸的"繁榮"需求。

大陸經濟總量雖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但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僅是台灣的1/15左右。大陸的貧困人口在人數上,在貧困程度上,遠超過台灣;只有繁榮經濟,才能過上好日子,大陸比台灣更迫切繁榮,實現繁榮的工作更加艱巨。

大陸的"尊嚴"需求。

在國際社會上的尊嚴,大陸看得不比台灣差。兩岸中國人不得不為一些蕞爾小國,大灑金錢,大打外交戰,都是為了尊嚴或面子。所以,"安全、繁榮、尊嚴",是兩岸炎黃子孫的共同需求。大陸對"安全、繁榮、尊嚴"的需求又表述為"統一"的需求。

所有需求,有的是零和關係,有的是雙贏關係,全靠兩岸決策者的聰明才智。與其兩敗俱傷,不如坐下來談判,找出對價;互退一步,海闊天空,與其讓漁翁得利,不如給予同胞,肥水不落外人田。

套用一句市場學的老話,最怕沒有需求,只要有需求,就不怕找不到供給。海峽兩岸中國人的需求都擺上了抬面,就攜手用智慧共創供給吧。對價關係就是這一創造過程的最好描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22: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