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基督教和儒家的異同點

[複製鏈接]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8-6-19 08: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正統儒家相信人性本善,沒有教育好才轉相惡,如果有了良好的教育就能保持這種善。基督教認為人本來有神的形象,但因著亞當的墮落不可避免的轉向惡,只有通過基督的寶血才能重新成為善(在神面前稱義)。

2、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與基督教的「愛鄰舍如同自己」有異曲同工之妙,各自構成東西方文明的基礎。

3、儒家的教導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吾一日三省吾身」「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都是教導人的行為,至於有什麼樣的動機和目的產生這種行為則不觸及,反而「敬鬼神而遠之」,所以儒生的行為不是陷於外寬內忌(如公孫弘)就陷於放浪形骸(如辜鴻銘),而很少有虔敬的。連漢武帝也被稱為「內多欲而外行仁義」,而這幾乎是每一個儒生的特點,故墨子譏之曰「執無鬼而言祭禮,是猶無客而學客禮也」。基督教則承認自己不管做什麼,只要不因著基督都不能在神面前稱義,基督是個小門窄路。基督徒固然不乏虛偽之徒,但大多數的基督徒能表現出愛心、虔誠和安寧。

4、如果把生命比作錢的話,儒家像個教人怎麼花錢的學說,當然他假定你有數不清的錢可以隨便花,他也不會在意你怎麼掙到的錢。達官貴人喜歡儒教,暴發戶和有錢的土匪也喜歡儒教,因為儒家可以滿足他們怎麼花錢的需要,並且給他們一種道德上的優越感,這些人就是「君子」;老百姓追逐名利,不會大方的花錢,當然就是「小人」。基督教雖然也有「十戒「八福」等條例,本質上更像一個教人怎麼掙錢的宗教,他不管你怎麼花錢,但告訴你你的錢總有花完的時候,只有基督是個永不枯竭的金礦。

5、儒家的理想是「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具體操作起來是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總體來說是一個懷疑的態度求知的過程。中國人在需要的時候可以相信一切,在不需要的時候可以打碎一切。例如中國人可以不相信基督而強制性的以基督紀年為唯一紀年方式,可以親手毀滅自己獨創的科舉制度和儒家思想。基督教則相反,不在人天然的是非觀念里爭高下,注重人的重生和信。基督教對未知的領域有強烈的求知慾,但強調以信求知」,為了更加了解神的旨意,而不是相反。可是在基督徒建立的受基督教倫理制約的科學大廈一旦建立起來,就混入了大量以懷疑求知的的所謂科學家,其暫時的目標就是把試圖把科學當成人生的目的以「繼天立極」保證自己的「先進性」。

6、基督教和儒家的相互誤解在於各自總是以自己的視角來評判對方。儒生把聖經當成讓人遵守的教條,以為那是人有了「錢」怎麼花的指南,而不了解聖經都是神的行為,人只要相信神作為,自然就有生命活出為人的生活;相反儒家則不注重要了解神的旨意,看中「知其不可而為之」,所以料事如神的曹操是個奸雄,一事無成的諸葛亮就成了聖人;基督徒把孔子想象成和基督競爭救世主地位的威脅而加以排斥,其實儒家往往注重面子重於實際,形勢重於內容,儒家思想可以被中國信奉原始宗教的蠻夷(如耶律楚材,康熙乾隆)吸收,被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吸收(如海瑞,李贄),自然也可以被基督徒吸收。儒生敬虔侍奉神就是新基督徒,基督徒掙了生命后按照儒家的標準花出去就是新儒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20: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