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兩會復談的啟示與思考

[複製鏈接]

506

主題

1329

帖子

70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fkfnew 發表於 2008-6-17 00: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 張智新(北京)
聯合早報

  6月12日,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和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北京舉行正式會談。自1998年10月汪辜會談后,兩岸官方授權機構的正式接觸業已中斷近10年之久。因而此番兩會復談,不僅成為兩岸四地乃至海外華人的關注焦點,亦為世界輿論所廣泛矚目。

  過去十年間,是大陸經濟勢力迅速崛起、綜合國力顯著提升的「黃金十年」。全力推進市場化為導向的經濟改革,繼續全面擴大對外開放,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改革,使得這個基礎薄弱、包袱纏身的大國實現了社會穩定中的快速崛起,不僅國內民眾普遍獲益,整個東亞乃至全球經濟都受惠良多。

  10年前,台灣仍以「亞洲四小龍」之一自傲,經濟建設上的「台灣奇迹」成為其對抗大陸的旗幟和資本。頗具戲劇意義的是,10年後的今天,當島內各派以台灣「民主轉型」的所謂政治奇迹沾沾自喜、引以為傲時,朝野糾斗、族群撕裂、政權空轉、權力腐敗等民主政治的副產品瘋狂滋長,民眾政治上翻身作主的驚喜轉瞬間化為無盡的怨懟和憤怒。

  更為重要的是,台灣當年賴以自豪、足以向大陸炫耀的經濟奇迹,優勢喪盡,江河日下,經濟增長停滯,內外債台高築,民生福利銳減,讓曾經沉浸在民主大夢、獨立迷藥中的台灣民眾幡然醒悟:沒有兩岸的和平發展,台灣就不可能走出困境,更不可能有美好未來。

多重功能未盡發揮

  站在如此歷史坐標上看兩岸關係的反覆歷程,我們才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海協會、海基會兩會談判中斷十年,從現象上看,乃是島內獨派肆意蠻幹、麻煩不斷,大陸強壓怒火、忍無可忍所致。但探究深層原因,乃在於島內被壓抑多年的民眾主體意識和地區認同,在政治轉型期被撩撥、激發、釋放和惡意利用,而崛起的大陸在擺脫舊思維束縛,理解、容忍、包容進而牽制、引導島內上述民意變化過程中,終究不是一蹴而就,甚至也會有波折反覆。

  回想當年兩會成立的初衷,就是謀求建立一個居於官方和民間之間,或曰民間其表、官方其里的兩岸和談機制。其功能不外如下兩點:一是官方意見的傳輸器;二是民間交流的加速器。

  由於當時兩會領導人都具有資歷深厚、閱歷豐富、德高望重的特點,兩會的功能其實已經不止上述兩點,還具有另外兩種重要功能:一是官方兩岸政策的高級諮詢、顧問機制;二是兩岸官方對立、對抗的緩衝、平衡機制。

  儘管15年前汪辜新加坡第一次會談成果顯著,使得兩會的前三項功能得以初步發揮,但由於1999年後兩岸政治關係惡化的大背景下,台灣官方刻意讓「委」(即陸委會)、「會」(即海基會)兩立並拉開距離,甚至讓海基會邊緣化;而大陸對台政策部門則在決策、執行、諮詢方面三位一體,甚至角色混一,最終使得兩會作為民間交流加速器特別是兩岸關係緩衝、平衡機制的功能落空。這應該是過去10年裡兩岸關係的最大教訓之一。

作用獨特無法替代

  正如許多觀察者所注意到的那樣,如今復談的兩會不僅在總體氛圍上與當年迥異,其構成更同當年汪辜主事時期有很大區別,如現今兩會領導人資歷、威望與當年稍遜,卻是政策、技術特別是操作執行方面的行家裡手。

  這種變化既是時代變遷的自然產物,也是因應形勢變化所必需:儘管兩岸仍在理念、意識形態、相互定位及具體政策層面多有不同,甚至存在深層矛盾和對立,但畢竟謀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雙方的最大默契和共識,不管是出於機會主義驅使還是長期戰略考量。在此宏觀背景下,兩會在政策、技術的務實創新以及操作、執行的靈活把握上,的確要求更高、更迫切。

  此次兩會復談在包機直航、陸客赴台等議題上順利取得成果,但在樂觀的同時,仍需冷靜直面可能遇到的難題:比如如何確保兩會同各自委(陸委會)、辦(國台辦)之間既分工合作又保持適當距離,從而充分發揮兩會在官方、政黨和民眾之間的緩衝、平衡功能,以及如何使兩會商談機制化、具體化,進而推進官方直接正面接觸、對談等。

  儘管促請兩岸高層直接接觸的呼聲和願望隨之高漲,但兩會畢竟是目前既能模糊相互定位等政治歧見,又能延續歷史成果,進而開啟美好未來的最好機制。因此,雖然面臨上述難題,也面臨人們這種高漲的「取代」、「跨越」願望,但兩會在相當長時期內還是無可替代的。

·作者系中國首都經貿大學副教授
愛江山,更愛美人

506

主題

1329

帖子

70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8
沙發
 樓主| fkfnew 發表於 2008-6-17 00:45 | 只看該作者

啟動兩岸軍事合作的契機

作者 陳冰
聯合早報

  台海兩岸海協會與海基會的合作取得了新突破,周末包機和大陸客觀光事宜已達成協議,兩會都同意互設辦事處,新的合作議題如海域油氣共同探勘正在醞釀。兩岸和平與互動的暖意,正讓人們產生更大的期待:合作的範圍將如何擴大?

  只談經濟、不談政治、先易后難,似乎是目前兩岸心照不宣的默契。但在經濟和政治之外,難道就沒有空間可為嗎?台灣漁船「聯合號」日前在釣魚島海域遭日本海上保安廳船艦撞沉事件,很好地提醒兩岸,以保障兩岸民眾安全為出發點的軍事合作,也許是擴大交流、增強互信的選項之一。

  日艦撞沉台灣漁船后,兩岸發出的聲音已非常接近,在自然地共鳴。中國大陸外交部以強硬姿態宣告,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對此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對日本船艦的海域活動表示「嚴重關切和強烈不滿」。

  台灣領導人馬英九誓言捍衛釣魚島主權的決心「沒有改變,也決不改變」;行政院限時要求日本道歉,賠償並釋放漁民;台灣外交官向日本「表達嚴正抗議」。

  這種不約而同形成的共識,不僅僅是同胞之情的自然流露,重要的在於攸關兩岸共同利益。為了類似的事件今後不發生或少發生,兩岸就需要開展軍事合作來強化海上安全。

軍事合作以海上安全為目的

  提及兩岸軍事合作,很多人會瞪大眼睛,因為合作意味著「共軍」和「國軍」的再度握手,哪怕只是瞬間、局部和次要。也可以預見,兩岸軍方的點滴接觸,都會成為台獨政治勢力向國民黨政府發難的標靶。

  不過,從人道立場和兩岸民眾安全為出發點的軍事合作,卻是可以為國際社會認同的。比如兩岸進行一次搜救漁船的軍事演習,會讓包括美日等與兩岸關係密切的國家也無話可說。而對於台獨力量來說,能在「人命關天」的普世價值面前狡辯出什麼政治花招嗎?

  以海上安全為目的的軍事合作,符合兩岸共同利益。從台灣視角看,兩岸的軍事合作會對日本形成一定的威懾力,使其不敢對台灣漁船輕易動手動腳。釣魚島的主權歸屬,是無需爭論的。而對於台灣漁民來說,卻是與生計緊密相連的。釣魚島周圍海域漁產豐富,台灣與日本的漁權糾紛已持續數十年。如果兩岸的軍事合作能阻止日本軍艦對台灣漁民安全的挑釁,必然會提升國民黨政府的民意支持率。

    問題是兩岸軍事合作能否讓日本收斂?答案是會。在過去數十年,儘管台灣的保釣運動曾博得世界同情,包括中國大陸的支持,但台灣軍事受美國和日本的牽制過多,台灣的歷屆政府都對漁民安全難有作為。如果今後兩岸在軍事上適度合作,會起到遏制日本的作用,台灣在海域的發言權因為加註大陸因素而增加,因為中國對日、對美的影響力和在全球的外交斡旋能量,都大大超過台灣。
以軍事合作強化兩岸和平

  台灣藉助大陸的力量來保障海上漁民安全,比依靠美國協調要有力得多,可靠得多。以後遇到「聯合號」被撞這樣的事件,台灣當局不會遇到「在主權和維護台灣漁民利益方面態度和姿態都不夠堅定」的民意抱怨。

  台灣政壇包括民進黨政治家需要解開的心結是,兩岸軍事合作不涉及「統一」問題,而是為了強化兩岸之間的和平與互信。兩岸交流和合作的範圍越廣,層次越深,釣魚島主權、兩岸民眾的海上安全、大陸與台灣的經濟繁榮等一系列問題,就越能得到保障,帶來真正的「雙贏」。

  加強軍事合作與互信,其實是兩岸維持和平最牢靠的部位。歐美及歐盟國家間始終保持著合作態勢,實際上是靠軍事合作和交流為支撐的。即便政治上出現動蕩和各國首腦政見的不同,國家間的關係還是相對穩定的。中國大陸和台灣,原本就是一個國家,在各個領域進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不僅能保障兩岸的和平,增強民眾的福祉,也會在全球化時代加重一個民族的整體分量。

  兩岸一旦在軍事上展開合作,日本、美國和其他國家在對華事務上,會把台灣和大陸聯繫起來考慮,在遇到類似「聯合號」漁船問題時可能會三思而後行。

·作者為中國資深媒體人
愛江山,更愛美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9 15: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