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廣西雲南上空打擊入侵美機的幾次戰鬥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8年6月14日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出於其全球戰略的需要和一貫地充當世界警察稱霸世界的霸權主義本質,插手越南戰爭。1964年8月,美國為了支持南越政權,借口越南北方魚雷艇攻擊美國「馬德克斯」號驅逐艦,製造了震驚世界的「北部灣事件」。同時對越南北方實施轟炸。並不斷派遣軍用飛機入侵中國領空,對我實施挑釁和偵察活動。頓時,中國西南邊境蒙上了戰爭的陰影。

為了保衛中國領空的安全,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於8月5日下令有關軍區和軍兵種進入戰備狀態,嚴密注視美軍動向,以對付可能的突然襲擊。

當時,空軍在西南邊境地區只有南寧、遂溪、蒙自、昆明等幾個機場,駐有兩個殲擊航空兵師部和三個具有作戰能力的殲擊航空兵團,在昆明設有一個軍級指揮機構(簡稱昆指),沿邊境一線部署少數雷達兵分隊,防空力量十分薄弱。

為了適應新的鬥爭形勢,空軍命令昆指和廣州軍區空軍立即進入戰備,同時將駐廣東興寧的空七軍軍部調往廣西南寧,擔負廣西和雷州半島地區的作戰指揮;將航空兵12師調往南寧,令駐昆明的航空兵17師師部率51團進駐蒙自……。同時,對雷達情報、通信導航、工程機務、後勤保障等也作了相應的準備。

「北部灣事件」后僅兩小時,我們空七軍就接到了命我軍部調往南寧的命令,要求我軍部迅速開赴廣西南寧,擔負作戰指揮任務。

我與林虎副軍長立即出發,趕赴廣西南寧打前站。我倆連夜乘車從廣東興寧趕往廣州,直奔機場。到飛機場后,卻見烏雲密布,天氣惡劣,飛機根本無法起飛。於是,我們又抓緊時間直奔火車站,改乘火車趕往廣西南寧。

那時的鐵路還沒有提速,從廣州到南寧需要繞道湖南的衡陽。在火車上,我遇到一位高炮師的副師長。一問,他們也是往廣西趕的,本來接到命令是從福建換防到漢口的,軍列到漢口車站剛停下,部隊還沒有下車,就接到了上級的命令,命令他們趕到廣西向空七軍報到。因此他們的車廂被掛到我們的列車上。

聽了這位副師長的話,我就告訴他:「你別到廣西再報到了,你就在火車上向我報到吧!」

到南寧以後,我們沒有敢耽誤半點兒時間,立即抓緊開設指揮所。隨後,我們軍和所屬各部隊都以最快速度到達指定地點,完成作戰準備,進入戰鬥值班狀態。

當時,空7軍的主要任務:一是,作為廣西和雷州半島地區空中作戰的指揮核心,負責對該戰區的所有空軍各輪戰部隊的指揮。全力保衛我領空的安全,隨時殲滅敢於入侵之敵。二是,支援高炮部隊出國援越抗美作戰。為駐越南的我高炮部隊提供情報保障。那時,越南首都河內的越空軍指揮所內也已經掛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七集團軍的牌子。而對於我個人來講,作為空七軍的副軍長,我仍分工主管作戰。在空7軍工作的這段時期,我參與組織指揮了擊落美國無人駕駛偵察機和「打擦邊」擊落美國電子偵察干擾機的許多戰鬥。其中「打擦邊」擊落美國電子偵察干擾機的戰鬥是我親自組織指揮的。

「打擦邊」擊落美電子偵察干擾機

1965年前後,美機加緊了對越南北方的轟炸,其中,有些目標靠近我國邊境,有時敵機竄入我淺縱深活動。為了打擊敵戰術戰鬥機侵入我領空,空七軍一方面指揮空軍布置在我防區的高炮部隊作戰;另一方面,又指揮我航空兵部(分)隊打擊入竄之敵。由於美機是竄入我淺縱深活動,當時我們又稱之為「擦邊」與「反擦邊」作戰。

「擦邊」行動是美國空軍在侵略越南戰爭中,對我國邊界地區經常採取的一種侵略和挑釁行動。對於美國的這種挑釁行為,中央軍委指示我們「堅決打擊,毫不手軟!」「打擦邊」是一種特殊的空戰,情況發生突然,戰機稍縱即逝。攔截敵機既要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裡迅速準確地抓住戰機,又要嚴格遵守作戰原則,務必將敵機殲滅在國境線內。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空戰中不論哪個環節稍有偏差,就會導致整個戰鬥的失利,乃至被對方所擊落或釀成涉外事件。

1965年7月中旬以後,美國空軍不斷派出各種飛機對中越邊境、海南島和北部灣地區進行偵察活動,嚴重侵犯了我國神聖的主權。為了有力地打擊入侵之敵,我們根據敵機每次都是從海上進來,靠我國境線擦邊,時而入侵時而退出的活動特點和規律,經過指揮所戰勤人員多次演練后,制定了一套「打擦邊」的周密的作戰方案,隨時準備打擊來犯之敵。

1965年10月5日12時左右,雷達發現美機擦邊入侵我領空。剎時,指揮所一級戰備的警報聲響起,我是主管作戰的副軍長,不論值班與否,只要警報一響,我就立即進入指揮所指揮戰鬥。我隨即令駐南寧機場航空兵9師起飛4架殲-6飛機升空警戒,準備捕捉戰機殲滅敵人。12時20分許,雷達發現美空軍4架F-4C戰鬥機掩護1架RA-3D大型偵察機(見圖),高度1萬米從隘店附近兩次入侵,又兩次退出。於是我下定決心予以殲滅。當敵機第三次入侵時,雷達部隊再次將其捕捉。12時30分左右雷達報告:一架美RA-3D偵察機從隘店方向入侵我領空縱深達30公里,敵我機相距40公里。我隨即命令副中隊長張運寶4機:「增加10度航向,跟進接敵!」兩分鐘后,長機張運寶報告:「右前方5公里發現一架大型機。」我當即下令:「拉開距離,攻擊目標!」張運寶4機隨即拉開戰鬥隊形,單機跟進,向美機發起輪番攻擊。之後,我即命令張運寶4機返航,當時南寧機場上空有雲,我們在指揮所看到4機在雲上集合后,將其交給機場師指揮所。
戰鬥結束后,從照相輪膠捲進行判讀後確定:張運寶從敵機後方進入距離900米第一次射擊,但因瞄準不穩,沒有擊中,繼續跟進,抵近到500米時再次射擊,直打到310米時,從目標右上方脫離。同時命令:「後邊繼續打!」2號機孫炳君同樣從敵後方水平進入,從500米打到390米脫離。3號機張振芳由於處於超音速飛行狀態,來不及瞄準,帶右坡度對準敵機時,看到敵機右翼冒煙,在800米射擊后,即從敵機下方脫離。4號機翁繼昌進入攻擊時,敵機已處於急劇下降狀態,即在敵後上方300米左右猛烈開炮后即脫離。從1號機攻擊到4號機脫離僅用了55秒鐘,將敵機擊落,殘骸墜落于越南涼山附近。

這是空七軍也是空軍在西南邊境打擊美電子偵察干擾機入侵的第一次成功的戰鬥,也是我們「打擦邊」戰鬥的成功範例。此次戰鬥打得非常乾淨利落,從我機升空到返航前後也就半小時,美機入侵我邊境時間只有2分鐘,從1號機攻擊到4號機脫離僅用了55秒鐘。其特點:完全是按我們預先演練並制定的「打擦邊」的作戰方案進行的;既抓住了轉瞬即逝的戰機,又嚴格執行了作戰政策;當敵機一入境,我即指揮我機及時咬住敵機,迅速發起猛攻,在我國境內將敵機擊毀。翌日,空軍成鈞副司令員率工作組到部隊駐地,了解作戰情況,參加了作戰總結。8日舉行了祝捷大會,宣讀了國防部嘉獎令。

這次戰鬥的勝利,充分說明了我空七軍指揮所這一段時間以來的艱苦訓練是卓有成效的,也是非常成功的。指揮所的作戰指揮能力以及飛行員的空戰能力都經受住了實戰的考驗。

使用殲-7擊落美國2萬米以上無人駕駛偵察機

1965年12月,我奉調昆明軍區空軍指揮所(簡稱「昆指」)任副主任,仍分工主管作戰。上任后狠抓指揮所作戰指揮班子「一號班」的建設,培養出了一個具有很強戰鬥力的作戰指揮班子,為防空作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接手分管作戰工作后,擺在我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打擊飛行高度已達到2萬米以上的美國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美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在遭到我航空兵部隊不斷打擊的過程中,其性能和戰法也在不斷地改進,並推出了一些新型號的機型。此時入侵我國雲南省境內的美無人機的飛行高度已升高到了2萬米以上。要打擊2萬米以上的敵無人機是非常困難的。這是我所面臨的新課題(以前打的敵無人機飛行高度均在18300米以下),對我來講這無疑又是一次更嚴峻的挑戰。且不說我空軍當時的裝備跟不上,就是在世界空戰史上也是少有的。

我組織參戰人員經過反覆研究、摸索,針對美無人機飛行的高度和活動特點,集中大家的智慧,研究制定出了使用比殲-5和殲-6都飛得更高的殲-7飛機去打擊敵2萬米以上無人機的作戰方案:即用殲-7飛機雙機編隊起飛,在轉彎接敵時適當拉開距離,形成雙機躍升攻擊,這樣在敵無人機短暫一段平飛地段內,有兩架飛機連續進行攻擊,從而多了一次擊落敵機的機會。同時,為了解決殲-7飛行員在高空視線受阻、不易發現敵機的問題,我大膽地提出了殲-7飛行員在執行打敵高空無人偵察機作戰任務時,將飛行頭盔改換成普通飛行帽的方案。這是一個打破常規、大膽創新且又行之有效的方案。

由於敵無人機飛行高度高、體積小。不少飛行員反映在高空飛行時,戴飛行頭盔視角範圍小,擋住視線,影響觀察,不易發現目標。而我機速度比敵機速度大很多,待發現敵機后,往往飛行員來不及瞄準攻擊,我機就飛過去了。

殲-7飛機的飛行員所配戴的飛行頭盔與普通的飛行帽不同,它是一種全封閉式頭盔,其中裝有高溫阻絲,頭盔面罩可加熱,飛機起飛後頭盔里的高溫阻絲就會升溫,到了高空太陽一照,高溫阻絲就會反光,從而造成飛行員視線受阻。

我在廣西南寧時也曾遇到過這樣的問題,那時我就提出過將殲-7飛行員的飛行頭盔改換成普通飛行帽的方案。為此,我還專門請教過有關人員。當時有一位領航參謀支持我的方案,他也認為這個辦法可行,為此,我們還專門組織了一次試飛。在那次的試飛過程中,我組織了兩架殲-7同時飛上萬米高空,在高空,后一架殲-7的飛行員透過飛行頭盔的玻璃面罩,在正前方位置無法看清前方的那架殲-7飛機,而前後兩架飛機錯開位置后,後面的飛機才能清楚地看清前面的飛機。無法看清前方的目標,又怎能談的上對目標進行瞄準和攻擊呢!現在同樣的問題又出現了,在廣西沒能解決,現在是著手解決的時候了。

我把方案一提出,有的飛行員就產生了顧慮,他們擔心會對自身造成傷害。為了消除飛行員對自身安全的顧慮,我通過與飛行員、領航員座談,交換意見,了解到飛行頭盔在高空高速跳傘時或是在飛行中飛機座艙蓋出問題時能對飛行員頭部、面部起到保護作用。為此我專門找到地勤人員,要求他們在殲-7飛機每次起飛前必須嚴格檢查飛機座艙蓋,絕對不能在飛行時座艙蓋出問題,確保飛行員的安全。最後飛行員和領航員都一致同意了這一方案。

方案通過後,我立即把作戰中的實際情況和我個人的建議寫成書面材料上報空軍,很快就得到了上級的批准。隨後,我又組織了幾次試飛,均獲成功。殲-7飛行員在打敵高空無人駕駛偵察機作戰時將飛行頭盔改換成普通飛行帽,既擴大了視角,又解決了飛行員視線受阻的問題。後來經實戰證明,飛機一進入作戰空域,飛行員很快就能發現敵機,給殲敵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一改進對打下2萬米以上敵無人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幾乎做到了敵機來一架,我們就打一架。先敵發現是空戰勝利的重要條件,這是我在多年防空作戰中得出的經驗之一。

解決了飛行員視線受阻的問題后,我又組織作戰指揮班子和飛行員按預案進行了多次圖上作業和實兵演練。

1968年1月20日、3月7日、3月15日。我在蒙自機場前指親自指揮,使用殲-7飛機在2萬米高空擊落美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3 架。作戰經過:

1.1968年1月20日上午10時15分,據我技偵情報部隊報告:美軍投放無人機的母機于越南邊和機場起飛。13時37分江城雷達連406雷達于越南山羅南40公里發現敵無人機一架,航向350度,高度20300米。我即令駐蒙自機場航空兵第3師殲-7作戰分隊副大隊長韓永武、飛行員周永成駕殲-7雙機起飛,航向270度,加力上升。13時50分,雷達報告敵無人機從金平東南30公里處入侵我領空。我決心予以殲滅!隨著空中情況變化,韓勇武雙機改航向180度、140度、350度。轉彎接敵前,長僚機拉開距離,梯次跟進,躍升后長僚機分別在8公里、14公里距離上發現敵機。抵近后,韓勇武和周永成各射擊一次,將敵機擊落,耗彈58發。敵機殘骸墜落於雲南省蒙自縣南10公里處,敵機翼展9.75米,機身長10米。此次戰鬥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殲擊機在2萬米以上高空擊落敵機的戰例。在世界空戰史上創造了奇迹!

2. 1968年3月7日13時29分,我雷達在寮國北部發現美國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一架。13時30分駐蒙自機場航空兵第3師接令命該師殲-7作戰分隊起飛殲-7飛機迎敵,航向270,后改240、200。13時31分,敵無人機從勐臘南入侵,高度19000米,經思茅、景東、祥雲以東徑直北上。我機飛行員李躍華駕機於13時44分右轉彎接敵,距敵機28公里,在16500米,以M數1.8躍升至高度19000米。距離13公里發現敵機,7公里關加力減小速度,距敵1公里,M數1.3開炮未中,我機從敵機下方5-7米衝過。因油量不夠,我機隨即返航。

為確保擊落敵機,我於13時37分令航空兵第3師殲-7作戰分隊再次起飛殲-7飛機兩架;副中隊長江文興,飛行員王志躍駕駛殲-7雙機起飛,航向280度出航。13時52分右轉彎接敵,躍升至19000米,連續攻擊未中返航。13時55分,3師殲-7分隊起飛殲-7飛機兩架,繼續追殲敵機,因油量不夠,飛行員雖然發現敵機,但未攻擊即返航。14時我令16師起飛一架殲-6飛機攔截敵機,副大隊長沈炳芳駕機距敵機7公里,高度16500米開始躍升,至18500米開炮,因瞄準點偏高,打光炮彈未中,我機從敵機上方衝過,隨即返航。14時25分,16師飛行員任書海駕駛殲-6飛機距敵機7公里,高度16100米躍升,躍升后對敵機開炮兩次未中,隨即返航。敵機至永仁后改為向東南飛行,經祿勸、尋甸至羅平後向南飛行,企圖回竄。此時敵機已經轉了大半個雲南省。決不能讓敵機就這樣溜掉。14時50分我急令3師殲-7作戰分隊再次緊急起飛殲-7飛機兩架,務殲入侵之敵!再次升空作戰的副中隊長江文興、飛行員王志躍駕機於14時54分發現敵機,雙機隨即拉開距離,轉彎接敵。我雙機分別在15000米、16000米均以M1.7躍升至19000米,瞄準敵機,距敵500米,王志躍首先開炮,耗彈17發,將敵機擊中(起火),王志躍脫離后,江文興再次對敵機射擊,將敵機右側機翼打掉,敵機當即下墜,殘骸落於雲南省文山縣西的興山上。此次戰鬥共起飛7批次11架次終將敵機擊落。

3. 1968年3月15日13時,我雷達在寮國北部發現美無人駕駛偵察機一架,航向360度,高度19400米。13時23分從勐臘以南地區入侵我國境內,入境后高度上升至20400米。這次敵機入境后的路線是經思茅、祥雲改向東南,再經昆明、陸良向南回竄。敵機先作高度機動,後作小角度的方向機動,時而拉煙,時而不拉煙。這次戰鬥我共組織指揮我機戰鬥起飛5批9架次,其中殲-7飛機4批7架次,殲-6飛機1批2架次,向敵機開炮5次,終將其擊落。戰鬥經過大致如下:

13時19分,我命3師殲-7作戰分隊起飛一架殲-7飛機迎敵,中隊長王志信駕機從蒙自機場起飛,航向250度出航。13時35分右轉航向340度,距敵28公里,高度16000米,M數1.8躍升至高度19400米,開炮一次。沖前後見油量還多,王主動盤旋一周后再次進入攻擊,在小速度下又開炮一次未命中,即返航。13時23分,我命3師殲-7分隊再次起飛殲-7飛機兩架,副中隊長江文興、飛行員王志躍駕機以航向260度出航。因領航員忙於引到第一批我機接敵,雷達也未能掌握,故轉彎晚,落後敵機78公里。我機增速追擊,躍升至20000米。因雷達看不見,地面未能及時通報敵機位置,加之油量有限,未發現敵機,我機隨即返航。

13時32分,航空兵16師起飛兩架殲-6飛機升空后未發現敵機,隨即返航。

13時38分,我令駐蒙自機場航空兵第三師殲-7分隊起飛兩架殲-7飛機,航向320度出航並交由昆指引導接敵。躍升至20000米發現敵機,開炮,耗彈6發未中,即返航。

14時21分,敵機已抵昆明上空,我命令空3師殲-7作戰分隊再次起飛,副大隊長張恩華、中隊長王志信駕殲-7雙機緊急起飛,航向360度出航。后改340度、180度、190度。14時34分,僚機王志信在長機正前下方處發現敵機。此時,長機高度已躍升至20500米。聽王報告后,即下降至19700米,距離7公里,在前上方發現敵機,隨即拉杆、瞄準、上升接敵至距敵機1公里,直至距敵機200米左右,開炮,耗彈15發,擊中敵機。王志信在張恩華脫離后,接近至距敵機200米以內,在高度20300米,M數1.2開炮,耗彈27發,敵機兩翼冒煙下墜,殘骸落於開遠東的馬者哨。

昆指前後一共擊落了8架美國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在我人民空軍的有力打擊下,從此美軍大大減少了對我國境內的空中偵察。1968年11月以後,美國被迫停止轟炸越南北方,中國西南邊境的空中鬥爭漸趨緩和。

這幾次打擊2萬米以上高空無人機基本上都是按預案進行的,通過作戰,取得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第一,預先引導階段:技偵情況報告要准;遠方警戒雷達要儘早發現敵機,以便給殲擊機留出起飛、爬高、接敵的時間;引導雷達要抓穩、抓准敵機,並實行一點引導,多點保證的方法:即其他各點雷達站要向直接實施引導的三坐標雷達提供情報,以彌補直接實施引導的雷達可能出現的盲區;指揮員要準確判斷可能利用的有利截擊地段(即敵機不能轉彎的平飛地段),及時、正確地下達作戰決心;在標圖桌和雷達顯示器前的領航員要密切配合引導飛行員及時發現敵機並壓准敵機航跡。

第二,準備躍升至進入攻擊位置階段:領航員要保證我機在躍升開始前達到要求的高度和平飛積累速度,再次修正壓准敵機航跡,根據敵機飛行高度,準確掌握躍升時機和角度。但對飛行員起飛后出航、轉彎、躍升、接敵等方法和數據,可以有個基本要求,不能把框框定得太死。飛行員應執行指揮所的命令,但可以根據空中觀察到的實際情況,在飛機性能允許的範圍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靈活地進行修正。躍升到頂點位置時應達到三點要求:壓准敵機航跡;在敵機下方100至150米;距敵機500米以內。這三條如有一條不具備,就會破壞其他條件,失去攻擊機會。因為在這個高度上空氣稀薄,升力有限,殲擊機只能停留十幾秒鐘,而且不能作大動作量機動,否則飛機就會自動掉高度或出現發動機自動停車。

第三,攻擊佔位和瞄準射擊階段:飛行員在躍升改平后,如發現與敵機方向有偏差,可柔和地用小動作量進行修正,迫近500米以內。集中力量,近戰接敵,抓住戰機,增強突擊力量,對敵機實施連續攻擊直至將敵機擊落。在這關鍵的一分多鐘,是對飛行員嚴峻的考驗,必須發揚沉著、敢於刺刀見紅的戰鬥精神,用飛行員們的話說就是,近戰就是不怕死,要撞字當頭,撞字開始,連撞帶打,逼近敵機「腦門」上打,沒有打不掉的。從這幾次戰鬥看,雙機可以增強搜索能力,長僚機互相指示目標,可以增強對敵機連續攻擊的能力。而且在指揮引導上簡化了指揮引導程序。同時飛行員換戴普通飛行帽后,對在2萬米以上高度發現目標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整個戰鬥過程中,戰勤人員要做到三結合。即:指揮員與領航員相結合;領航員與雷達操縱員相結合;指揮員、領航員與飛行員相結合。三方面密切協同、配合默契,才能取得戰鬥的勝利。

通過組織打擊美國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的空中鬥爭,保衛了祖國領空的安全,支援了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戰爭,鍛煉了各級指揮機關和各兵種部隊。同時也為我國的航空科研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對敵無人機墜落後的殘骸,我們的科研人員將其收集得非常精細,就連一根細細的導線也不會放過。當時,一位工程師告訴我:「美軍的航拍裝置非常先進,膠片比蘇聯的膠片薄一半,這樣就能帶更多的膠片。從繳獲的膠捲看,他們的照相裝置拍出的照片也比蘇聯的清晰,我們在北京從人民大會堂的房頂上用它拍萬壽山,得到照片的清晰度,超出我們的想象。

一次打美國U-2高空偵察機的經歷

美國在使用無人駕駛偵察機對我實施偵察的同時,還曾使用過有人駕駛的U-2高空偵察機對我國雲南省境內縱深實施偵察活動。以往,對U-2高空偵察機,我空軍裝備的殲-5和殲-6飛機都無法飛到U-2的飛行高度,因此,對它毫無辦法。擊落它主要是使用地空導彈部隊設伏,在其必經之路處將其擊落。但我們一直也沒有放棄研究用殲擊機去打U-2飛機的戰術。記得那還是在空7軍時,有一年國慶節,我在北京參加國慶慶祝活動,住在土地廟招待所,正好碰到了被我地空導彈部隊擊落後跳傘被俘的國民黨空軍U-2飛機的飛行員張立義。我問張立義:「U-2飛機在空中最怕什麼情況?」張立義回答:「最怕幾架飛機一起起飛攔截,在空中遭遇幾架飛機攔截時,U-2飛機不好機動」。回到7軍后,我們就根據張立義所講的U-2飛機的弱點,制定了用殲擊機去打U-2飛機作戰預案。這時,部隊已裝備了少量的可以進行高空作戰的殲-7飛機,因此,我們準備用3-4架殲-7飛機一起對付一架U-2飛機。方案制訂后,我們還進行了演練。通過對殲-7飛機的使用,我發現它是一種很優秀的戰鬥機!不僅速度快,而且中,高空的機動性也不錯。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6: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